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经济学

2022-03-27 05:37周绍东,张毓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究对象特殊性

周绍东,张毓颖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一般性;特殊性;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摘 要: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后,中国经济学在历史与现实的打磨中逐渐成形。本文从中国经济学发展历程入手,梳理了中国经济学由萌芽到徘徊再转向正轨的道路,明晰了当前中国经济学建设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与现实条件。中国经济学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但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阶级特殊性、国别特殊性和历史特殊性,中国经济学由此形成了特有的理论立场、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经济学是一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以商品经济为立足点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本框架,其主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形成的。进一步而言,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2)02-0103-11

What Kind of Chinese Economics do We Need?

ZHOU Shao-dong,ZHANG Yu-ying(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cs;generality;particularity;research object;discipline system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exploration,Chinese economics has gradually taken shape in the polishing of history and reality.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economic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oad of Chinese economics from germination to wandering and then turning to the right track,and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work of Chinese economics. Chinese economics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commodity economy,but at the same time shows distinct class particularity,national particularity and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so Chinese economics has formed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tand,basic framework and core conten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Chinese economics is an economics that takes the soci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commodity economy as its foothold. Chinese economics has established the basic stand of taking people as the center,taking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s the basic frame,and its main content is form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reality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urthermore,in a certain sense,Chinese economics refer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近代以來,各种流派的西方经济思想传入中国,传统中国经济思想由此遭到了强烈冲击,随即引发了对是否存在中国经济学这一问题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先后占据了经济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并对经济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理论界提出了总结和概括经济发展道路的重大课题,建立中国经济学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大批经济学者就此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围绕着中国经济学的概念、属性和内容等问题展开了探讨。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特别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特定学科范畴。因此,系统地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厘清什么是中国经济学,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等重大问题,就成为摆在经济理论界面前的迫切任务。在这个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和各个历史阶段的一般经济学?如何理解经济学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就此,本文拟就中国经济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分析,在明确中国经济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基础之上提出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学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创立形成的,经历了萌芽、探索到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在各种外来学说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学概念开始萌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相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学说奉为圭臬的倾向。这在前三十年主要表现为对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式借鉴,在改革开放后主要表现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盲目崇拜。

(一)中国经济学的萌芽

中国经济学的萌芽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初入国门。在冲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求索阶段,诸多有志之士为探寻强国之路力图突破传统重农思想的禁锢,一方面倡导创立中国经济学,另一方面也注重学习借鉴外来经济理论。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学自创立伊始,便存在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方交相影响的局面,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竞兼容了各国和各时代各派的思想,以致从封建观念到共产主义,无所不有,内容纷歧庞杂达于极度”2。

20世纪30年代,随中国经济发展而觉醒的中国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文化开始向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并随之提出了“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唐庆增先生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明确了创立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强调经济知识之重要已为国人所公认,在“国势贫弱刺激”“欧风美雨之沾染”“经济制度之变化”的背景下,“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需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必以不背乎国情为尚”,二是“审度本国思想上之背景”。如此,才能符合我国特殊环境,建设系统的经济科学。31946年,《中国经济原论》出版,王亚南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并强调要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4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渐入研究视野。新文化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有利契机。在这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占据一席之地。40年代末,许涤新著《广义政治经济学》,力图将其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读本”1,有力推动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进程。

西方经济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其标志性事件为1902年严复所译的《原富》出版。五四运动后,一批留学归国的经济学家翻译了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尤其“以1930年为最高峰,1年出版了63本译著”2。遗憾的是,囿于经济实践经验不足,即使经济学家多强调立足国本,自行创造,但中国经济学中仍多见西方经济学痕迹,未能走出“述而不作”的阶段。

(二)中国经济学的探索

20世紀中后期,中国经济学进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理论体系雏形渐现,但也表现出了两种绝对化的倾向性。一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绝对重心,且受苏联影响较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大量涌入,一时间成为经济学主流,尤其在90年代初期,经济学全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范本的研究倾向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其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效仿的模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同样在经济实践中多以苏联为参照。与之相应,在理论研究层面,我国经济学界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苏联政治经济学的热潮。但囿于实践经验不足,毛泽东谈到,“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除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系统的东西还没有”3。这一时期,经济学研究尤以苏联为重要参照,这在该时期经济学类期刊论文中也有所体现。1955年《经济研究》创刊,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应将学习借鉴苏联理论成果,研究政治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整合近代经济资料等作为该时期经济研究的主要任务。1960年创刊的《经济学动态》也大量刊登了苏联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着重探讨苏联、波兰、匈牙利等国的经济实践。仅就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经济学动态》于1961年的刊文情况来看,当年出版文献总量为79篇,其中与苏联相关文章数量就达46篇,而对我国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献相对较少。

2. 改革开放后奉西方经济学为圭臬的研究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此消彼长的态势。由于西方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研究较为成熟,一时间,大批经济学家开始尝试从西方经济学范式出发,以其理论概念阐释中国经济现象。在这样一种研究热潮中,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方法、术语渗入中国的经济学界。甚至有部分学者提出,应以西方现代经济学范式取代传统政治经济学,即借鉴西方模式来构建中国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学研究虽表现出苏化或西化的研究倾向,但是,从总体研究趋势来看,构建以我为主的中国经济学的努力从未停止。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强调: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4。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西化浪潮中,我国依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下,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初稿”——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尤其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受到质疑,全盘西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中国经济学界提出了重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为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实践表明,我国既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经济学原理以阐释中国问题,也无法直接在西方经济学范式中创造中国经济理论。在这一认识下,学术界纠正了一段时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忽视,重申了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如刘国光所言,应“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体、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导向”1。同一时期,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推动下取得了很大进展。21世纪初的正轨之路,进一步厘清了各种经济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明确了“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2的中国经济学创建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学建设方向更为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初具成效。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题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于“马”而言,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于“西”而言,我们并不排斥其中的合理成分,但也应明确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因此,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沿着纠偏的道路,中国经济学突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尝试在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进行学理性阐述的基础上塑造创新性理论体系。在这一阶段,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注度显著提升,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从2015年12月到2021年7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题的学术文献已经多达1650篇。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最初“中国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到新中国成立后以苏联政治经济学为范本,再到改革开放后引入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始终存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方交互影响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单纯倚重某一种经济学思想的绝对化倾向,而这一倾向实则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不足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创立或重构中国经济学的呼声渐涨。“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恢宏、最为波澜壮阔的时刻,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最好的时代。因此中国经济学建设时机已经成熟”。4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学的建设必须“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

二、经济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构建中国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是,经济学是一门一般性的科学还是具有特殊性的科学?经济学作为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其理论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这一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学理论始终都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并不存在永恒适用的经济学原理。“它只限于了解只存在于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中的、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是暂时的一定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结果。”1因而,经济学实则是具有特殊性的经济学。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一定阶段上,往往存在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学原理,因而经济学也是具有一般性的科学,当然,这种一般也是相对意义上的一般。

(一)经济学的一般性

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视角来看,可将商品经济作为现阶段各种经济学门类的立足点。这集中表现在,各类经济学研究都无法绕开商品经济这一现实。不论是萨缪尔森所定义的“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2,还是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3,其中都包含着商品这一基本因素。并且,这些理论学说都围绕着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这一全过程展开。因而,围绕商品开始研究成为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共通之处,商品经济也因此成为经济学一般性存在的重要条件。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立足于商品经济

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能够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脱离商品经济而存在。第一,从资本主义的产生来看,马克思强调,“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4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先于资本主义。按照学术界主流观点,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这意味着,在脱离原始社会以后,当劳动产品不再是由生产者直接消费,而是通过交换方式以满足其他需要时,商品经济已开始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需求不断增加,由于不同商品之间交换便利的需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产生。作为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产品,货币同时也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当货币用于雇佣劳动时,它完成了向资本的转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由此展开。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由此,纯粹为了满足生存需求的商品交换活动,走上了买为了卖、卖为了买的道路。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条件下的产物。第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也依托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竞争等市场机制,生产者之间通过竞争夺得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在竞争机制作用下,生产和资本愈发向少数人集中,进而产生了帝国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垄断。壟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未能消灭竞争,也就无法根本改变商品交换关系存在的核心机制。所以,垄断资本主义依然受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支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贯穿于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整个过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处于商品经济阶段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列宁进一步提出,“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5这意味着,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的经济学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已被消灭,商品、货币等范畴随之消失。部分苏联经济学家由于对这一设想的片面理解而陷入误区。布哈林认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商品经济,因而“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末日也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告终”。6对此,列宁指出,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也还有第Ⅰ部类和Ⅱ部类的关系问题,也还有积累问题。这也就是说还有生产关系,因而也还有政治经济学。1斯大林也就该问题对雅罗申柯所坚持的“取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经济学研究的立足点从商品经济转向产品经济,经济学也就随之从一种一般性转向另一种一般性。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不同,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尚未突破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其经济学理论同样与商品经济密不可分。从现实条件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基础尚未达到共产主义所需的极度丰裕状态。因此,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得不继续利用商品、货币等杠杆,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学同样需要以商品经济为立足点。苏联经济学家就曾指出:“将来苏联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仍然可能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因为那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还存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另外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需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2在经济学研究中,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商品经济这一立足点也将是长期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与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同处于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都需要对商品經济做出阐释,由此构成了经济学一般性存在的基础。

(二)经济学的特殊性

肯定经济学一般性原理的存在并不是抹杀其特殊性。现代经济学虽然采用了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但总体上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而凡属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体现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具体的经济学研究中,不论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基于一定的阶级立场和现实背景而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3。由此出发,在实际中所呈现的经济学理论都并非经济学一般,而是经济学的特殊性体现,这主要表现为阶级特殊性、历史特殊性和国别特殊性三方面。

1. 阶级特殊性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包含着阶级特殊性。第一,就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来看,它始终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并伴之以辩护性特征。自古典经济学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都试图回避资产阶级剥削问题,将商品、市场、私有产权作为客观存在,并“有意识地忽视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4,以打造资本主义制度永恒的神话。甚至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并不避讳其阶级立场。凯恩斯提出,“如果我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5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学中所包含的鲜明的阶级性与辩护性。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有其阶级立场和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批判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资本论》中所明确的研究对象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这个研究对象出发,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揭露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定了无产阶级立场,体现出了该理论所包含的鲜明阶级性。

2. 历史特殊性

经济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历史性上。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历史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它的概念范畴不过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6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强调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注重从历史发展进程出发研究经济现实问题,即将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自然史”的过程。以此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也必然有着应时与过时之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准确定位。他指出,以1830年为节点,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取得了政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1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护阶级利益,资产阶级经济学在1830年后的历史发展阶段里,成为了马克思笔下的庸俗经济学。恩格斯同样强调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历史性因素。从历史性出发,恩格斯划分了广义政治经济学与狭义政治经济学。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2因而,基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特殊性,必然产生不同的狭义政治经济学。

3. 国别特殊性

经济学的特殊性还体现为国别特殊性。经济学理论生于现实,通常都与某个特定经济体系的现实问题相关联,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的烙印。从历史考察来看,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经济学一般是以某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为典型对象,如《资本论》是以英国为典型而展开。马克思在序言中强调,“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3其原因在于,以《资本论》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出发,英国在当时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相对完备,因而以英国为典型对象是解剖整个资本主义的“钥匙”。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德国等作为后发国家兴起,以德国为典型的经济学诞生。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更加强调经济学的国家性质,他曾强调,“我要说明一点,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4为此,李斯特便将德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后发国家如何保护本土产业。

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经济学研究的典型对象再次发生转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应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而生,其典型对象是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国家。十月革命后,苏联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也得到长足发展。以苏联经济建设为蓝本,《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二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学理论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萨缪尔森、曼昆等人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通过对其著作的考察,同样能够发现其中包含着美国社会制度烙印。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运用了大量案例,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探讨具体经济运行问题时所举案例多为美国经济现象。总而言之,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理论虽未提及国别与地区,但其中所体现的均为经济学的国别特殊性,都是从典型国家出发进行的理论研究。

三、中国经济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经济学的一般性以商品经济为立足点,其特殊性是在一般性基础上增加了制度属性。中国经济学既体现了“以商品经济为立足点”这个一般性,也包含着阶级特殊性、历史特殊性与国别特殊性,由此构成了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立场、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进一步而言,在国家这个个别层面,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同一性的,它“是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化、规律化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化学说”5。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肩负着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的时代使命”。1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性质进行判定。

(一)中国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

经济学不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理论,它包含着社会烙印和阶级属性。中国经济学的实践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2从这一逻辑出发,中国经济学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体现着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这一前提下产生的中国经济学,肩负着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重要使命。

基于所负使命,应在坚定阶级立场的前提下创建中国经济学。一方面,继续推动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性研究。从经济学一般规定来看,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是以研究商品经济为立足点,而从经济学特殊性出发,中国经济学包含着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自由放任和个人理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一脉相承,都突出了人民性。3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多地从集体利益出发,赋予了生产活动以更为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这不仅成为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学的阶级特殊性,明确了中国经济学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学”5。另一方面,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时,不应照搬照抄其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属性和价值观念的内容,以避免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因素渗入中国经济学。

(二)中国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以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作为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裕基础之上,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并实行按需分配的社会。苏联依照这一思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公有制和计划调节占绝对主体地位的经济体制。但这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未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因而在经济运行中暴露出较大弊端。可见,苏联虽承认共产主义要经历“两个阶段”,但并未在实践中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吸取苏联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国情出发,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6,这一判定并非泛指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需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经的阶段。结合这样一种现实背景,邓小平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7明确的历史方位为实践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于此,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明晰。因而,中国经济学将商品经济而不是产品经济作为研究立足点,着重探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中国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并完善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学由此搭建起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中国经济学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彰显中国特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中国经济学的国别特殊性体现在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上。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是在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经济学理论区别于他国理论所在。就中国经济学研究历程来看,这种国别特殊性在三个历史阶段各有不同的表现。一是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别差异性。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指导其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但是,苏联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判断存在不足,急于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产生了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倾向。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指出其存在缺陷,认为需要联系中国问题,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从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出发,围绕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做了丰富阐述。这一系列经济思想都体现出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殊之处。二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国别差异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实现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轨,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发生转向。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研究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经济学所提及的市场经济被置于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不仅清晰划分了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市场经济与西方经济学的界限,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成果。三是与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国别差异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世纪下半叶,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但这些发展理论多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十分落后、尚未实现经济腾飞的经济体。针对整体上处于中上等收入水平的“大国经济”尚缺乏分析框架。因此,中国经济学研究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1这一原则。以此构建起来的中国经济学,是借鑒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学,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学的国别特殊性还体现在它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经济理论承载着文化基因。可以说,中国经济学是在中华优秀文化指引下产生的,同时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较之西方文明思维中的“非此即彼”,中华文明有着与之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亦此亦彼”,由此所产生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也有较大区别。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与市场是二元对立的,要么是“大政府、小市场”,要么是“小政府、大市场”。中国经济学既不将市场看做是“万能之手”,也不将政府作为唯一权威,而是提出二者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有机结合,双方的合理分工可以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实现“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合理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彰显了中国经济学的国别性,也成为中国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四、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国经济学,不仅仅是建设一门课程、编写一部教材,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学科体系。目前,我国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组成。应用经济学由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九个二级学科组成。这一学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中的核心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其对应用经济学学科的指导作用非常薄弱。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在现有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核心课程的位置不明显,不突出。在不少高校,这门课程还没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分开来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更遑论独立的学科。

在明确中国经济学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可以准确地界定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并重新设计经济学门类的总体构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成为生产方式,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经济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被界定为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来看,生产方式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内容,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政府与市场在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两者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从中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国内外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关系、产业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和对外经济关系。从微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1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设计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

第一,在经济学门类中设置政治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门类中的指导地位,并在学科设置中突出体现其指导地位。将政治经济学独立出来,单独设置为一级学科,下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四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一级学科与“一论二史”的系统化经济学学术体系相对应,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刻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经济学的四个二级学科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对政治经济学其他二级学科,也对应用经济学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以中国特色市场与政府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最显著特征,而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为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就是中国特色政府与市场关系。不论是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神化,还是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国家干预,都将政府与市场看作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且政府被矮化为实施宏观调控的工具或手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市场功能与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正是在于它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二元对立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与政府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赋予了政府新的角色。政府职能得以上升至国家层面,在发挥经济调控作用的同时,也代表着国家与人民的整体利益,发挥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区别于西方国家,它不仅仅是市场失灵之后的“亡羊补牢”者,还是市场巨轮的总舵手,引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三,调整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内部结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设置要注意与政治经济学一级学科进行对接,可考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进行设置。在微观层面,设立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在中观层面,设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二级学科。此外,设立部门经济类学科,如金融学、财政学、国防经济学等二级学科。

第四,根据理法融合、中西比较和史论结合等原则设置课程。课程体系不仅反映了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学科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首先,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体系本身与经济学方法的融合,可考虑在各二级学科开设经济学学科导论、广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思想史等专业基础课。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中西比较课程,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鲜明特色。譬如,可在经济思想史学科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等课程;在应用经济学中,开设具有比较性质的专业课程,如中国特色管理经济学与西方管理学比较、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与西方城市化理论比较、中国特色财政学与西方财政理论比较等等。最后,课程设置要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譬如,除经济史学科外,在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都开设阐述学科发展历史的课程,如管理思想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史、产业经济思想史、金融史、财政史等等。

通过上述方式设计经济学学科体系,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缺乏对话和沟通的局面,可以打破政治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之间的割裂状态。将政治经济学设置为经济学一级学科,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微观、中观、宏观的顺序展开政治经济学,并据此安排学科的主干课程,有利于增强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逻辑上贯通一致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五、结 语

经济科学的一般性、阶级特殊性、历史特殊性和国别特殊性共同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在一般性上,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立足点仍然是商品经济。在阶级特殊性上,中国经济学兼具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双重使命。其研究目的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历史特殊性上,中国经济学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背景,制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并完善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学由此搭建起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国别特殊性上,中国经济学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都体现出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研究上,中国经济学提出了鲜明的理论观点,这也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进一步而言,中国经济学还是一种个别的经济学,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以商品经济为一般立足点的,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国别性的經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创建过程,也就是一个在经济学研究中凸显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过程。

责任编辑:蔡 敏

猜你喜欢
研究对象特殊性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演出的影响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广谱哲学及其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
计量器具政府采购漫谈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抛体类问题解题方略大放送
论新建神佛造像在城市雕塑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