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22-03-28 01:21陈美晨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陈美晨

[摘  要] 把“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理论应用于八年级数学课堂上,通过研究分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探究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走班制”分层教学概述

“走班制(non-graded instruction)”起源于美国,可以翻译为“没有年级和等级的教学”. 它是指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班级进行学习,教学和评价都分层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 在清末民初时,我国部分学者受到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已经开始了尝试. 近年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掀起一股浪潮,但是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理论,或者结合国外相关学校的实践经验. 笔者把理论应用到八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目的是实践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走班制”分层教学进行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011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走班制”分层教学符合这些精神.

因而,我们大胆改变传统小班制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模式,在八年级尝试“走班制”分层教学,目的是让学优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学困生不掉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提高数学核心素养,达到整个年级教学水平的最优化.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象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汕头市第一中学为例,八年级共8个班,356名学生. 由于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初一入校时,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就参差不齐,但是分层尚不明显.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无论是学习态度、方法还是成绩,他们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他们对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甚至偏差,“偏科”的现象出现. 尤其是,数学上的分层尤为明显.

对比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与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我们发现,到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随着数学学习内容难度加大与学习深度不断提高,同个班级的数学成绩极差和方差都在明显增大. 这说明学生成绩高低分层愈来愈明显,差距愈来愈大,全班学生成绩越来越不均衡.

在这种学情下,如果还继续“一刀切”式上课,统一教材课件、作业,统一考试,一定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势必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1. 走读班分层教学方法的设计

汕头市第一中学是唯一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公办初中,学校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包括初中以来的数学成绩、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发展潜力等等,结合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意见,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层次,每两个行政班分为A和B两个教学班;“走班”是指在不打散原来的行政班级的基础上,保持任课教师不变,上数学课前进入相应的教学班,下课后回到原来的行政班级.

2.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B层教学,牢牢把握基础,重视四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也就是说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主动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会使用数学.

A层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更要实现“三个维度、四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达到预期目标. 其重点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以教学八年级第十六章“二次根式”为例,探讨B层教学与A层教学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 B层教学目标为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用简单不等式解决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问题;A层教学目标为深入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意义,体验用算术平方根概念推导出()2=a(a≥0)的过程,能够灵活应用公式=a.

3. 教学过程分层设计

教学过程最能体现“因层而异”和“因材施教”.

B层教学,一定要从难度低的例题出发,放慢速度,边讲边练,手把手教,反复讲解重难点题型,再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同一类型题目可以一周内滚动复习,甚至加强个别辅导. 还要强调答题格式,作图规范. 上课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从细节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学重点在夯实基础,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A层教学,重在师生互动,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线上交流学习等方式,多提问,多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公式或灵活应用,鼓励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再适当拓展提高问题难度. 比如每节课十分钟内,请一位“小老师”上台讲解问题;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抢答做题,积分比赛;寒暑假利用网课、微课教学,学生利用QQ群或者微信群合作学习等等. 总之,教学方法灵活,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

例如在讲解“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二课时,笔者设计了有五个层次的阶梯式问题.

例 观察下列一组式子的变形过程,然后回答问题:

化简:====-1,

则=-,=-,=-,….

(1)请直接写出下列式子的值:=_______,=_______;

(2)請利用材料给出的结论计算:+++…+;

(3)请用含有正整数n的等式总结出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利用材料提供的方法计算+++…+;

(5)请直接写出下列式子的值:=_______(其中n和k为正整数).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同时复习了平方差公式. 五个问题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找规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注意有理化因式的确定. 整道题有数字的变化,由小变大,也有字母的引入,非常有趣味性.

在B班教学时,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题干中给出的四个例子,分析有理化因式如何确定,如何变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这里切忌囫囵吞枣,猜出答案,浅尝辄止,似懂非懂. 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找规律,更要一步步严格按运算法则推导出来,从而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笔者鼓励学生在课上完成前面两题,课下尝试完成第3题.

对于A班的学生,完成前两问之后,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第(3)问,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典型问题;再继续尝试第(4)(5)问,从两数间隔为1到2再到k,这也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从问题设置可以看出教学重点不是在推导公式上,而是通过阶梯式的解题,用类比、归纳的方法理清思路. 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二次根式,更加熟练地掌握二次根式的计算,而且感受到数学中的化归思想与发散思维.

4. 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的布置要体现“有的放矢”,不仅要分层,还要精准.

B层作业以教材为准,以基础练习为主,重点围绕几类典型例题,适当舍弃部分难题,尽量不涉及提高拓展问题. 另外形式上可以灵活,比如制作一份数学报,小组合作开展一次课题讨论,讲述一个有关数学家的小故事,绘制一幅章节知识网络图等等,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兴趣,避免产生焦躁挫败感,增强学习信心.

A层作业以新课标中考要求为准,重基础,适当拓展和延伸,多做有利于能力提高的训练. 但是要注意均衡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不能超出新课标要求的范围,也不涉及过于刁钻的问题. 笔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评互改,及时订正反思. 目的是激发学生潜力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乘除”时,B层作业除了课本的习题外,可以增加如下题目,多练习乘法的化简,夯实基础,为后面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做准备.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A层作业可以增加如下拓展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二次根式地乘除计算.

(1) 等式·=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下列式子中根号外的因数(因式)移到根号内

3=______,a=______.

5. 教学评测分层设计

考查同一个考点,但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要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题目;整个单元或者阶段性测试,试题难度分布不同:B层可以按照7∶2∶1的比例安排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题目,A层可以按照4∶3∶3的比例安排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题目,增加题目梯度. 例如在考查二次根式有意义这个知识点时,B层可出如下(1)题;A层可增加上分式成立的条件这个知识点,提高难度,出如下(2)题.

(1)代数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是(  )

A. x>- B. x≠-

C. x<- D. x≥-

(2)若代数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 x≠-2

B. x≤

C. x≤且x≠-2

D. x≤-且x≠-2

“走班制”分层教学成效初测评

通过对比初二下学期“走班分层”教学后的阶段考试,与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5班的合格率由32%提高到39.5%:说明对于中下游学生,特别是以前徘徊在及格线72分下的部分学生,在“走班”之后,能够有效提高成绩,达到合格水平. 6班的优秀率由8.2%提高到18.6%:说明对于上游学生,在“走班”之后,能够保持住自己的优势,更有一批中游学生提升到了上游.

总之,从数据可以看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是颇有成效的.

反思

1. 继续探索,同学生一起成长

对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我们并没有太多经验,只能团结整个科组的力量去摸索、尝试. 目前看来,成效不错,但是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重要的是,调整心态,边教边学. 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教科研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尤其有利于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

2. 动态管理,增加A、B层之间的流动性

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现象:A层个别学生适应不了快节奏的课堂,在“走班”后成绩下滑,慢慢掉队;B层有些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在B层中非常突出,遥遥领先. 所以分層不是刻板不变的,而是应该客观、灵活地评估每个学生适合的层次,制定“流动”政策.

这个流动是双向的:B层向上流动到A层,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层向下流动到B层,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前进的动力. 总之鼓励学生良性竞争,发挥自身潜能.

3. 调整心态,接受改变,应对挑战

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经历由理论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 这个过程自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A层课堂节奏快,知识量大,教师需要提前补充更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花大量时间备课刷题;B层缺少领头羊,课堂上师生很难互动,并且要耗费教师很大精力去管理课堂秩序,纠正不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消化、去调整.

4. 缺少归属感,班级凝聚力弱

由于上数学课前学生才去“走班”,其他课都在行政班学习、活动,因此,他们对分层班的认同感还不强烈,班级凝聚力弱. 分层班的小组长、课代表没有足够的权威,会出现收作业拖拖拉拉的情况. 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够,表现欲不强,甚至偶尔出现死气沉沉的状态. 更没有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需要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走班制”分层教学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 以目前的教学成效来看,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深入学习研究.

猜你喜欢
走班制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