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启发的治愈之路

2022-03-28 01:11郎婧
牡丹 2022年4期
关键词:阿德勒哲人情商

郎婧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提出了人生的三大课题,即工作、交友和爱。这本书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展开,哲人有理有据地回答了青年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双方辩驳的过程当中渗透了人生哲学,引人深思。阿德勒作为一名医生、心理治疗师,站在一个疗愈者的角度,通过哲人的口,表达了他对这三大课题的看法。

一、你曾为人际关系焦虑过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人都有社交的需求,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人际关系在本书哲人所提出的三大课题中都有体现。没有人天生可以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生来就是学生,需要在这个社会上学习与成长。面对这些复杂的关系,如何处理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怪兽”的突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束缚?

哲人与青年的对话中提到两个不同的论点。哲人认为人生是遵循“目的论”的,也就是说,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我们会有某种行为。而书中的青年认为人生遵循的是“原因论”,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两者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且无法辩驳,颇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味。但是哲人一步步的引導让我觉得“目的论”言之有理。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人都有过生气的体验,生气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解决问题对吧?如果说人生是“原因论”,那就是说因为发生了导致我们生气的事情,所以我们生气了。这样的解释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的确是这样,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再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有点有头无尾的感觉。只有原因没有结果,但是并没有包含我们生气的终极目的与理由。

回到人际关系上,人际关系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如果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且不健康,那么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与无力感,从而产生焦虑。工作、交友和爱是我们的人生课题,我们无法逃离这三大课题,不论我们如何挣扎,都无法跳出这个圈子。既然无法跳脱,不如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情。有人说过,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相应地,你如何看待人际关系,你就会处在什么样的关系里。所以决定你在怎样的关系里的不是你周围的人,而是你的态度。而文中的智者,意在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二、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认为,情商是一种被过度高估与放大的东西,也正是情商被高度“推崇”,才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焦虑与不安。这么说不是完全否定情商的必要性,而是我认为情商被高估,超过它本身存在的意义了。如果一个人在职场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在社交场合中收放自如,可能这样的人得到最高的赞赏就是“这人情商好高啊”,可是这样的人际关系真的健康吗?我认为不然。

从《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书名中就可以窥见作者的态度。哲人讲到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可:“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有一段时间我十分乐于交朋友,用交友的能力标榜自我,走在大街上,有一堆人与我打招呼,我认为是极自豪的事情。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交的这些朋友其实都与我不怎么熟的时候,我开始焦虑。这些人没那么了解我的生活,我也没那么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充其量是点头之交,情绪十分低落的时候,我竟然无人诉说。但我无法改变这种上瘾的社交模式,当时的我不觉得我的社交有问题,我只觉得大家都这样。当我遇见不好的事情或者言论的时候,我也不敢拒绝或者与别人起冲突,因为我觉得那是低情商的表现。直到后来读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豁然开朗,关系的距离与深度才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每段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但是也是需要看这段关系值不值得。不用害怕别人的看法,不用害怕别人的言论,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仅有一次的人生,该为你人生负责的只有你自己,当别人说出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的时候,他们并不打算为你负责。所以对人际关系进行一次断舍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是这么简单呢?脱离不好的关系,仅此而已?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有留意过,你就会发现研究关系的书籍特别特别多,不管是恋爱宝典也好,职场精英必修课也好,都离不开关系的维系与维护。除了脱离不好的关系,不要怕被别人讨厌之外,还需要做什么呢?阿德勒提出了几点要素,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脱离竞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与谁都较劲,并把你的同事、同学都当作伙伴,同时要提醒自己是有能力的个体。保持一种平静和自然的状态去感受爱,这个时候是没有自卑或者自傲这种情绪存在的,人的情绪这时候也是健康的。当然了,这也不是说你就要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凡事过犹不及。我认为,小时候生活、学习的环境导致了我们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也就是说,竞争已经被刻在骨子里,成了肌肉记忆。走极端是一种非健康状态,对于我们的心态来说也是如此,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就很难与人建立正向、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试想一下,你的什么东西都要被人拿去比较,好的、坏的,各个维度的,你会不会很焦虑?我的答案是肯定会。人在不安的状态中就无法正常健康地生活,所以只有脱离这样的状态,我们才可以更好、更健康地生活。当然,阿德勒也借助哲人的口,从更深层次阐述了过度竞争关系的弊端。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过更好的生活。

第二,建立健康的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这一点我认为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讲感触应该是特别深的,这一点与历史沿袭的制度是脱不开干系的。我们很容易建立垂直的关系,而非横向的关系,对领导毕恭毕敬成为一种职场常态,无意识地服从其实扼杀了我们的创造性。假如职场中我们与领导是伙伴的关系、平等的关系,会发现我们与领导的关系更和谐了,工作也会让我们更有成就感,我们更容易找到价值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很难与比较有权威性的人建立横向平等的关系,在过去的职场经历中,我很难与领导做到平等地沟通与交流,当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刻意练习去改变与领导的关系。我发现我在工作中状态更好,我的创造性更容易被激发,我对工作有了更多正向积极的想法。我想这一点也会影响我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其实都是无意识地与孩子培养成了垂直的关系,慢慢地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甚至跟孩子站在了对立面上,其实如果很多父母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纠正传统的教育思想,可能跟孩子会相处得更好,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也会更健康。

第三,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正如哲人所说,我们是每一个个体,又组成了一个个共同体,我们应该有主人公的意识。在面临一些人际关系的压力的时候,躲避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想法,“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地去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此外,当你在一个共同体中找不到做事原则的时候,应该到更大的共同体中去寻找。不光对于人际关系,这一点对于工作与人生观的建设也是有极大启发的。

总结来说,我认为该书的宗旨是让我们积极地去面对人生,并且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新的思路,在那些看似盘根错节的表象之下,其实存在的是井井有条的秩序与规则。如果我们厘清了这些规则与秩序,遵守这些而不是逆向行事,在社会中的归属感会更强,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小。更好地了解这些规則与秩序,有助于我们过上更健康快乐甚至富足的人生。

三、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阿德勒的答案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正如阿德勒所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也不必苦苦纠结于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过好每一个当下,活出人生的价值来与光彩来。阿德勒建议是过好当下,如何过好当下呢?

一方面,接纳自己原本真实的样子,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坦然敞开地接受,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改变。正如阿德勒所言,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你才是你自己世界的主角,如果你不喜欢一部电影的主角你就很难看下去,同样的道理,你都不喜欢你自己,你该如何过好你的人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但每个人身上也都有特别的闪光点。我们让别人有记忆点的是我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全是缺陷与不完美。如果你打心里认同这点,那我觉得你就可以最大限度接纳自己,并开始喜欢自己。我非常喜欢一个博主,虽然不是什么知名人物,但是她常说:“你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更喜欢自己一点。”每次看她的分享,都觉得她平淡的日子也闪着光。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我们用辩证的态度看问题的时候也不应该死钻牛角尖,因为真的没必要,这并不会帮助到你什么,反而会将你的情绪拖入谷底,反复撕扯,让你整个人都处在不平静当中。

另一方面,阿德勒还提出一个建议,“把过程也看作是结果”,聚焦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你手里的工作、你的学习,每一件促使你成长的东西,都将是你蜕变之时的血和肉。这也提醒我们,要有准备地迎接将来,不是毫无头绪地被时间推向将来,而是带着探索与准备的积极心态去迎向未来。记住,你是你自己世界的主角,你将要为你自己的未来去战斗,这样想来,你当下所做的事情是结果也是过程了。

四、结语

阿德勒通过对话的形式,借助青年与哲人的口,运用辩证性思维,将看似高高在上的哲学道理生活化,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反省,将生硬的哲学思考进一步提炼与升华,引人深思也耐人寻味。之前看过一篇有关此书的书评,一位读者写道:“全书都在告诉我们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然后作者就不断地佐证他的论点,不过是一本口水书罢了。”我认为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写内容这没什么问题,如果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仅有的感受只是这样的话,我仍然觉得很可惜。一本书必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读一本书的时候甚至是在跨时空与作者进行灵魂交流,也是在读别人的人生,如果我们只浅薄地看到表象,那么也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带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去阅读,提炼出真的可以改变你生命的东西。我们改变不了客观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如果我们不断去纠正我们消极的、带有否定情绪的看法,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会不一样,我们对待每一天的生活也会不一样。其实当我们改变的时候会发现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只是你变得不一样了,所以你觉得世界变了。世界会变好不是因为世界,而是因为你的期待转变了,因为你的期待变化了。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光是这些浅显的道理,我想更深层次的是我们思考的方式与看待世界的角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愿你温润但又有棱角,扮演好自己世界的主角,也做好这个世界的守卫者,为美好世界的建造献出自己的力量,影响他人、影响自己,过富足、美好且有意义的人生!

(天津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阿德勒哲人情商
土耳其阿德勒武器公司A-110RS杠杆枪机式霰弹枪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生活上的哲人
智珠2则
智珠2则
低情商的6个原因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把童年还给童年
把童年还给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