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奣映诗歌的地域特色

2022-03-28 03:52李馥君李学英
牡丹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理诗人诗歌

李馥君 李学英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时,总会受到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启发和影响,成为其作品的创作来源。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之地,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诸多的先哲贤士和鸿儒巨擘,形成了丰富深邃的滇文化。高奣映作为少数民族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人们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特定的地域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探析高奣映的文学作品时,不应仅仅研究诗人本身,而应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中。本文试通过简要分析《妙香国草》中的部分诗歌,论述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高奣映的生平及经历

高奣映,清初姚安府世袭土同知,是一位有着重要成就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和学者。丰富的经历使他的身份呈现多样化,根据他的经历大致可分为初承袭其父职位、正式任姚安府土同知世职、结束仕途生涯而归隐结磷山潜心研究学问三个阶段。

高奣映人生的第一阶段,仅12岁便承袭父职。高奣映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此时正值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期。其父亲是少数支持明朝的土司之一,因此深知自己难以得到清王朝的重用,在回家途中,便将职位交给儿子高奣映。因高奣映年幼,便由他的母亲辅佐他处理事务,并代为掌管印信。在高奣映孩提时父母就对他寄予厚望,对他的教育也格外看重,加上他本身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青少年时期就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为他成为诗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奣映人生的第二阶段,是在他26岁的时候正式承袭了姚安府土同知世职。这是他官途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他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报效祖国。在经历了改朝换代后,高奣映恢复了世职,土官的权利得到了维护,他认为这是清王朝对他的恩德,此后效忠于清王朝。在他刚上任不久后,川滇交界、金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区域发生了战乱,这成为高奣映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陈九彬在《土司名儒:高奣映》中写道:“高奣映初战告捷,由此而赢得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信赖和敬仰,也赢得了官府上下一致的赞赏。”在没有耗费任何军事力量的情况下,高奣映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当时的影响力,平息了这场土司之间的战争。后因与吴三桂有政治牵连,深知不能将此层关系撇清,在政局稳定后,便效仿自己的父亲,归隐结磷山,将土同知世职交给自己的长子高映厚,至此政治生涯结束。

高奣映人生的第三阶段,是他结束了做官生涯归隐结磷山。这一时期,他将重心主要放在了三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其所著《太极明辨》《金刚慧解》《妙香国草》《迪孙》《滇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二是教育方面,他开设了学馆,培养各地的学子,在教导学生之余创作了《春秋时艺》《高氏家范》等书;三是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事业,修建佛寺,赈济灾民。

二、高奣映诗歌创作的地域特色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是云南学习中原文化较早的地方之一,滋养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学者,孕育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滇云文化。在滇云文化中,文学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深深地扎根于人内心深处,受到周围地理环境影响最大的,也是最为直接的。清代诗人孔尚任在《古铁斋诗序》中曾记载:“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孔尚任认为山川风土培养人的性情,地理条件、生活环境与人们气质的形成息息相关。不同的环境培养不同的人格和思想,“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以山川风土划分诗歌风格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展现不同的诗歌风格。作为一位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的诗歌创作中体现着丰富的滇文化。

(一)地域景观丰富

《姚安县志》中记载:“姚安地形,四周崇山峻岭,中部平畴广川,地势南高北低,微显倾斜。”姚安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南方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格局基本稳定,促进了云南民族诗歌的发展,尤其是以地域景观为内容的诗歌不断增多。明太祖时期对西南边疆地区进行开发,改善了云南因地理位置原因导致的比较封闭的状况,加强了云南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云南省内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诗人将足迹留在了每个地域上,诗歌创作的地域景观得到了扩展。

据《高奣映评传》记载,《妙香国草》共记载了大理地区的54处名胜古迹。这些诗歌均从名胜古迹入手,每首诗都有一篇题释,是对当篇诗歌名胜古迹的由来、形态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对生活的环境、风俗习惯进行概述,使读者对诗歌中的地域景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因此,《妙香国草》不仅是一部诗集,还是一部大理名胜古迹的游记,可以作为一部地方志阅讀。例如《登浩然阁观海有感限韵》:“碧波千顷落群溪,杰阁攒空洱水西……春风自我招携得,秋月何人感慨齐。”诗人意在表明浩然阁位于西洱河上,是一处景色优美之地。将自己置身于内,以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抒写大理风光,诗人几乎走遍了大理的名胜古迹,每次游览都有作诗,而这些诗歌内容也离不开大理景观。

《妙香国草》中描写了许多大理的景物,如花甸坝、浩然阁、罗刹洞等。诗篇《龙尾关》介绍了龙尾关位于苍山洱海的交汇处,这里是滇西交通的关键之处。题释中对龙尾关的地形、地貌作了具体详尽的描述。《蝴蝶树》是另一篇描写大理景观的诗篇,其诗和题释意在记录树。蝴蝶树长在蝴蝶泉上,每年蝴蝶树开花时,蝴蝶也恰在此时飞来,蝴蝶与花混合在一起,使蝴蝶泉的景色迷人。不少文人墨客曾为蝴蝶泉作诗。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中记载:“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诗人在《妙香国草》中记录了大理的山水风土、名胜古迹,辞藻华丽,真实描绘了大理的风貌,表现诗人对大理的热爱,可以称得上大理名胜古迹志了。

(二)地域景观的情感意象

地域景观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诗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事物的切身感受,从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主体人对客观对象产生的精神共鸣,将情感隐藏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下。早在我国西周时期,诗歌中便使用意象表达情感。例如,《诗经》中的草木意象,诗人将意象自身的属性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帮助诗歌抒发情感。

作为一位云南少数民族学者,其文学作品中地域特征明显,在《妙香国草》中记载的54处风景名胜,大多是他情感抒发的载体。诗歌以抒情为主,将大理优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成为诗人表达情感之作。如《明兰》,诗人借杨士云先生亲手种植的兰花,赞颂这高洁忠贞的品格。“感当时,话长今夜。燕子飞来,幸得依王谢,且凝眸看谁惬。纫休为佩,袭思托藉。”呈现出诗人作为明王朝遗民内心复杂的心理,对明王朝怀着一份感恩的情意。词的下阕抒发诗人的志向,将明兰作为佩饰缝在衣服上,以此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和情怀。“花开甚事心难罢,醉将蝴蝶游蜂骂。”诗人痛恨那些没有骨气的人,将“蝴蝶”和“蜜蜂”比作没有骨气之人。侧面展现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欣赏,借花喻人,由花生情。

高奣映归隐结磷山时创作了不少诗歌,咏物言志诗自然包含其中。《牡丹词》8首是高奣映咏物言志诗的代表作,成诗于归隐结磷山时,称得上他归隐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牡丹被称之为花中之王,将花之美与诗人的人格美合而为一,两者融为一体,留给读者韵味无穷之感。在《牡丹词》中的第八首中,诗人通过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教导自己的后代子孙,拥有财富可能只是暂时的,就像牡丹花一样,不管绽放时如何绚丽多彩终究会凋谢。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保持住青春和本心。

三、地域文化对高奣映诗歌创作主旋律的影响

明代,云南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云南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不断涌入大批学者,如司马相如、李善、骆宾王、杨慎和李贽等前往此地开启姚安新学风。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量的汉人入籍,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成为西南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并将中原文化覆盖至此。高奣映成为文化交流的受益者之一,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一)推崇真情实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是诗的功能和属性,高奣映在总结“诗言志”时注重诗歌立意,避免诗歌庸俗。他认为诗歌中诗人所要表现的“志”既是诗人的观点,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诗歌是诗人至情至性所发的产物,是诗人的真情实感。高奣映的诗学理论体系强调“气、真、格”,即诗人的感情要真挚,艺术要真实,而情感和艺术都应来源于现实生活。高奣映所强调的“气格说”,意在重视诗歌的理论思想,强调真挚的情感在诗歌中的作用。

从《妙香国草》中可清晰地了解到,诗人赋予诗歌的社会功能,与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一脉相承。例如,诗人通过描写大理的山川风土和名胜古迹,将历史与现实、自然景色和人文思想相互交融,呈现出诗歌中的真实情感。《感通寺恭读明太祖御墨》:“荡山赤日照人愁,圣藻初开思不休。拜罢香烟疑似昔,读来玉轴感同秋。当年白马嘶何处?此日丹茶放小丘。为忆临轩重慰问,殊方今已负皇猷。”诗人以恭敬之心颂扬明太祖的英明,表面上看是一首描写自己游览感通寺、观赏朱元璋御墨的情景,但每字每句都透露着忆古思今的感慨,映衬出诗人的真情实感,将名山大川的景物诗呈现出深厚的底蕴。这是他饱读诗书、游览景物后,写出的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诗。

(二)推崇忠君爱国思想

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高奣映,目睹了朝代更迭、战乱纷争后对忠君爱国、维护国家统一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12岁就承袭父位的他对明朝皇帝充满感激之情,随着云南地区的发展,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对忠君爱国之士的歌颂,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诗篇《汝南王碑》抒发了诗人内心对明王朝灭亡的悲痛之情,将情感寄托于景色之中,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当年的“击玉咏春山”和今日的“苔痕半剥斑”,诗人内心的隐痛都展现其中。诗篇中的最后一句“底事那堪秋月上,扪碑难读冷禅关”将情感推至高潮,遗民的痛苦深入诗人心中。

高奣映在经历了明王朝灭亡后内心的痛苦之情溢于言表,痛苦之余仍心存感恩。在诗歌《罢谷》中,诗人表现出了人须有忠孝的思想观点。诗人认为罢谷是由于罢父在此隐居而得名,从罢谷到鸟吊山,诗人认为鸟类都有仁义之心,人类更应如此。诗中描述山川河流、地理环境,同时又有情感的体现,这在当时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诗篇。诗篇《书盟神祠》同样也是一首爱国主义诗歌。诗中描写了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希望南诏能够尽快归顺唐,经过与吐蕃的一系列斗争后,南诏同意归唐,并在点苍山会盟。这是一首典型的爱国主义诗歌,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诗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依托分不开,高奣映的成长和诗歌的形成离不开他生长的土地、大自然的启发、诗歌氛围的感召。

(北方民族大学)

基金項目:2021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明清云南姚安高氏家族文学研究”(YCX21027)。

作者简介:李馥君(1991—),女,黑龙江鸡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大理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想念大理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