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对比

2022-03-29 02:42黄益华
当代医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胆管准确度灵敏度

黄益华

(宜春市浙赣友好医院放射科,江西 宜春 336000)

肝外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结石和继发性结石,继发性结石是胆囊内的结石排至胆管内,多数为胆固醇结石;原发性结石是胆管系统内结石,多数为胆色素结石[1]。临床较常见的是原发性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易出现黄疸、腹痛、高热、寒战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就医,胆管内部会发生感染,进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甚至造成生命危险[2]。因此,需提高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临床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结果确诊,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评估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RI与CT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宜春浙赣友好医院收治的7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30~70 岁,平均(53.93±3.03)岁;原发性结石26例,继发性结石15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6 例;年龄31~67 岁,平均(44.95±5.93)岁;原发性结石23例,继发性结石1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出现腹痛、发烧、黄疸、寒战等临床症状;②实验室指标显示肝功能异常;③能严格遵医嘱完成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感染、消化道出血;②病历资料不完整者;③肝功能不全或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CT 检查方式进行诊断,采用美国GE 公司64 排螺旋CT 平扫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姿势,检查前30 min,患者需饮用600 ml白开水,设置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管电流340 mAs,螺距0.625 mm,间隔0.6 mm。将扫描的图像输入到SiemensMMWP 工作站内,利用软件算出密度和时间,再采用曲面重建和容积再现重建计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束后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诊断。

观察组给予MRI 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检查前8 h 禁食,4 h禁水,选择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仪,设置扫描参数,上腹轴位T1WI,为双回波GR 序列,层厚设置为7.0 mm,层间距设置为1.0 mm,TR/TE为224 ms/2.5 ms,矩阵设置为288×160,视野设置为380×380,FOV为38;冠状位为T2WI ,均为SE序列,层厚设置为7.0 mm,层间距设置为1.0 mm,TR/TE为6 667 ms/107 ms,矩阵设置为288×160,视野设置为380×380,FOV为38。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诊断。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检查方式的检出率;②观察两组检查方式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阳性37 例,检出率为90.24%,对照组阳性24 例,检出率为64.86%,观察组检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比较

2.2 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 两组特异度均为100.00%,观察组灵敏度为68.83%,准确度为76.19%,对照组灵敏度为36.59%,准确度为48.78%,观察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肝总管、胆总管发生的结石,其主要是由两个原因导致,即肝内胆管原发结石和胆囊结石继发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继发肝外胆管结石主要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肝外胆管原发结石是因胆道的感染,胆道寄生虫引起的,主要以胆色素结石为主。目前临床对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与机体肝脏代谢发生障碍、胆道结构发生改变、饮食习惯有密切相关性[4]。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皮肤黄染,及时的治疗,一般预后效果较好,但是延误治疗有可能会引起胆管感染、胆管炎、肝脓肿、梗阻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等并发症,严重者还会引起胆管癌,增加患者的病死率[5]。肝外胆管结石的高发人群是26~65 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肝外胆管结石的的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临床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临床治疗主要方式是进行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结石取出,去除感染的病灶区域,确保胆管引流的通畅性[6]。

临床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CT 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式,CT 检查成像清楚,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检查主要根据患者结石的密度进行判断,但结石的成分不一致,因此,CT检查时可能会出现高密度、低密度、钙化等特征,低密度结石可能与靠近胆汁或周边软组织有关,所以诊断难度较大[7-8]。MRI是多平面成像,且成像画面清晰,能清晰的观察到平面及病灶周围组织,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不受结石成分和密度的影响,在T2WI检查中结石的成分信号均低于胆汁,还可体现出是否充盈,也无需使用增强造影剂,避免造影剂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也减少了漏诊、误诊事件的发生率[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90.24%,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64.86%,观察组检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MRI 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高于CT 检查。因此,临床对于CT 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还需结合临床症状,排除其他疾病。临床对高度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首先应选择MRI检查,提高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

CT 检查属于断层扫描,影像分辨率较高,对高密度结石的诊断率较高,但对于低密度和等密度的结石分辨率较低,在CT 检查中大部分结石多数表现为高密度,且对单一横断面的观察难以对结石及病灶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11]。MRI 检查可呈现出多方位图像,对病灶区域定位准确;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多序列成像,为病情提供丰富的影像;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对人体造成的电离辐射损伤小[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特异度均为100.00%,观察组灵敏度为68.83%、准确度为76.19%,对照组灵敏度为36.59%、准确度为48.78%,观察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MRI 在肝外胆管结石的检查中比CT 检查的准确度更高,更有利于临床的诊疗。

综上所述,MRI检查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高于CT,MRI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可降低误诊、漏诊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胆管准确度灵敏度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基于等效简化的流体网络灵敏度集成计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影响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准确度的因素分析
飞机舱门泄压阀机构磨损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
胆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再治疗有哪些
论提高装备故障预测准确度的方法途径
Word中“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
增强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研究
对GB 17167实施过程中衡器准确度要求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