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伴副肿瘤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2-03-30 03:02苏延冬刘刚杜雪梅李雁
肿瘤防治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腹膜腹腔贫血

苏延冬,刘刚,杜雪梅,李雁,

0 引言

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DMPM)是一种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罕见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1~2)/106,占所有间皮瘤的7%~20%[1-3]。其临床表现多样,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和腹胀,其他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腹壁疝、腹部肿块或厌食等,侵袭性较强的间皮瘤亚型亦可表现为快速进展性腹胀和肠梗阻[4]。此外,极少数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S),此类患者往往临床一般情况较差,诊疗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1例发生DMPM相关性P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治疗要点,为该类患者的诊疗提供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主因“腹胀、腹痛5月,腹腔镜探查活检诊断恶性腹膜间皮瘤2月余”入院。2019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结果提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强化,周围见多发增大淋巴结,考虑胃窦占位。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1)。PET-CT提示:(1)前下纵隔、胃窦周围、肝门区、腹膜后、盆腔多发淋巴结伴糖代谢增高,考虑转移;(2)腹膜多发结节状、片状、不规则状糖代谢增高影,考虑转移,腹盆腔大量积液;(3)胃窦处胃壁增厚,伴糖代谢增高,并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考虑恶性;(4)双附件区混杂低密度影,伴糖代谢增高,考虑转移;(5)甲状腺双侧叶多发低密度灶。2019年9月20日在当地医院全麻下行腹腔镜检查+取材活检,并置入腹腔热灌注化疗管,术后病理回报:(腹膜肿物)免疫组织化学支持为间皮源性肿物,倾向恶性间皮瘤,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3次,其中2次加用顺铂(具体方案不详)。2019年10月22日转诊我院门诊,给予每日口服阿帕替尼250 mg治疗30天,因患者不耐受,为进一步手术治疗停药。2019年12月4日为行手术治疗住院。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5 kg。无石棉接触史、无肿瘤家族史。查体:体温36.5℃,脉搏116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2/96 mmHg,KPS评分80分。腹部膨隆,可见陈旧性腹腔镜手术瘢痕孔,腹围71 cm,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 869.7 u/ml,血红蛋白71 g/L,血小板863×109/L,白蛋白18.1 g/L,钠134 mmol/L,尿潜血+++,尿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等未见明显异常。

腹盆腔增强CT:胃腔及胰头周围、肝门、横膈水平、肠系膜见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密度肿块及结节,增强扫描可见中度强化,最大者直径约3 cm,见图1A。大网膜增厚,见图1B。腹腔见少量水样密度影,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结肠内容物多,部分节段收缩状态,部分小肠略增宽,子宫形态可,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盆腔可见大量液性密度影,见图1C。胰头、胃窦受压,腹腔干及分支与较大肿块关系密切,腹膜后见多发小淋巴结,见图1D,肠系膜脂肪间隙呈结节索条状改变。

1.2 初步诊断及治疗

该病例初步诊断:恶性腹膜间皮瘤,恶性腹腔积液,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增多,中度贫血。

给患者予以白蛋白补充、输血等对症治疗后,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较前改善,但血色素反复下降,进一步检查发现直接Coombs试验阳性,CH50、IgG、C3、铁蛋白、叶酸、VitB12明显升高,而铁、总铁结合力、网织红细胞下降,患者曾于外院行骨髓穿刺提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伴铁利用障碍,结合尿蛋白+++,尿潜血+++,考虑患者可能发生DMPM相关性膜性肾病,并可能存在Coombs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经腹膜癌综合诊疗专家团队讨论,积极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应争取尽早行规范化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降低肿瘤负荷,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

2020年1月6日在我院全麻下行CRS+HIPEC术,腹腔内可见大量淡黄色清亮腹水溢出,总量约7 000 ml,大网膜、双侧膈肌腹膜、肝圆韧带、小网膜、脾门、两侧结肠旁沟、直肠前壁、膀胱后壁、子宫及双附件表面、阑尾及系膜、小肠及肠系膜表面、结肠及系膜表面可见大量粟粒样肿瘤结节,术中PCI评分13分。行肠粘连松解后,依次切除肝圆韧带、大网膜、右侧壁腹膜、后腹膜、阑尾、膀胱子宫陷凹腹膜、直肠子宫陷凹腹膜、小网膜、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幽门后壁肿瘤、双侧膈肌腹膜、小肠及结肠系膜病损,术后CC评分0分。同时术中给予多西他赛120 mg+顺铂120 mg腹腔热灌注化疗。于左侧腹壁置入腹腔化疗泵,核查关腹。

术后病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胞质嗜酸,胞核呈空泡状,可见核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上皮样恶性间皮瘤(低级别),见图2A,累及腹腔多处脏器,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胃十二指肠韧带可见淋巴结转移,胃小弯及脾门淋巴结未见转移(0/3);免疫组织化学:CK(+),Vim(+),CK5(+),Calretinin(+),见图2B,WT-1(+),见图2C,MC(+),D2-40(+),见图2D,CD10(-),CEA(+),Ki-67(index 20%),P53(10%+),PD-L1(SP142)(TC-,IC5%+),PD1(UAMB199)(淋巴细胞30%+),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68(组织细胞80%+),CD163(巨噬细胞+),CD31(血管+),VEGF(+)。

1.3 术后治疗及转归

2020年2月10日起,患者每日下午出现低热,体温最高达37.8℃,不伴咳嗽、咳痰、恶心、腹胀等不适,完善相关检查未见感染因素,考虑为肿瘤性发热(neoplastic fever)。2020年3月19日查血红蛋白48 g/L,白蛋白19.9 g/L,尿蛋白+++,尿潜血+++,肿瘤标志物CA125 832.3 U/ml,对症支持治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好转,2020年4月2日行第1周期术后辅助化疗:培美曲塞300 mg+卡铂200 mg静脉注射d1,培美曲塞200 mg+卡铂100 mg腹腔注射d1,每21天一次;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考虑患者不能耐受化疗,后续拟行PD-1治疗。2020年5月3日入院检查示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对症支持治疗后,行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注射治疗,2020年5月19日、2020年6月18日行卡瑞利珠单抗150 mg静脉注射治疗。2020年7月4日无明显诱因发作抽搐两次,无意识丧失,急诊完善头颅CT、MRI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示T3、T4下降,考虑甲状腺功能低下,给予优甲乐每日50 μg治疗,再未出现抽搐症状,但持续有四肢无力、发抖、舌头麻木。2020年7月29日入院检查示重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给予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行腹部CT提示肿瘤较前进展,返回当地医院行支持治疗。患者在我院就诊期间,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见图3。

回顾病程,患者自确诊DMPM以来,即出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的多种副肿瘤综合征,导致一般情况差。本中心在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改善患者一般状态的同时,及时进行了以CRS+HIPEC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后培美曲塞+卡铂的静脉联合腹腔化疗及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但患者最终因一般状态差,疾病持续进展,2020年10月2日病逝。自发病以来,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5月,行CRS+HIPEC后为10月。

2 讨论

副肿瘤综合征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肿瘤直接侵袭、压迫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认为,发生PS的主要原因有,肿瘤分泌功能肽和激素(如内分泌副肿瘤综合征)或肿瘤和正常宿主组织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如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5]。腹膜间皮瘤相关性PS极为罕见,文献检索仅有部分病例报道,但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1)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增多,血小板增多,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样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2)风湿系统:淀粉样变性,抗磷脂综合征,风湿性多肌样痛综合征;(3)内分泌系统:低血糖,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综合征;(4)皮肤系统:皮肌炎;(5)神经系统:重症肌无力;(6)泌尿系统:肾病综合征;(7)其他:副肿瘤性肝病、消瘦综合征,持续性发热,见表1。

表1 腹膜间皮瘤相关副肿瘤综合征的文献报道Table 1 Literatures about paraneoplastic syndrome (PS) associated with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PM)

其中本例患者为上皮样型恶性腹膜间皮瘤,所涉及的有血小板增多、肾病综合征、可疑性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及发热等,分析如下。

血小板增多是常见的血液学副肿瘤综合征之一,据报道,约35%的血小板增多(>400×109/L)者患有恶性肿瘤,血清IL-6增多、JAK2 V617F突变多提示血小板增多与恶性肿瘤相关[5]。另有文献报道,术前血小板增多是MPM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23]。本例患者初次就诊我院时查血小板818.0×109/L,行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腹膜间皮瘤。回顾性分析患者血小板变化曲线,每次行抗肿瘤治疗后血小板均下降,提示其血小板增多与肿瘤密切相关。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白蛋白<30 g/L,尿蛋白定量>3.5 g/24 h为诊断所必需。副肿瘤性NS的诊断可参考以下标准:(1)无肾病综合征其他病因证据;(2)NS诊断与癌症的时间关系(如果肾病性蛋白尿在诊断为恶性肿瘤前或后6月内发生,则提示二者有因果关系);(3)肿瘤治疗可减少肾脏症状;(4)肿瘤复发与肾脏症状和蛋白尿增加相关[20]。该患者在我院就诊期间,低蛋白血症明显,尿蛋白定量6.91 g/d,肾病综合征诊断明确,完善其他检查示抗核抗体、抗E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免疫蛋白电泳阴性,乙肝病毒、HIV等阴性,故考虑患者NS为副肿瘤性。此外,患者持续存在中至重度贫血,完善血液学相关检查发现直接Coombs试验阳性,与2016年Selleslag等[6]报道的1例DMPM相关性Coombs试验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AIHI)患者检查结果相比,未发现胆红素升高等其他溶血证据。结合患者尿常规示尿潜血+++,显微镜下见大量不均一性红细胞,考虑该患者发生交叉免疫性肾损伤,大量红细胞从肾脏丢失是其持续慢性中至重度贫血的主要原因。

肿瘤性发热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多表现为皮肤潮红、发汗和低热,少有寒战、心动过速、精神异常等症状,萘普生试验或有助于其与感染性发热等的鉴别。此外,张等的一项Meta分析指出,萘普生在改善疑似肿瘤发热和不明原因发热症状方面效果良好。早期使用萘普生可能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4-25]。本例患者2020年2月10日起,每日下午出现低热,体温最高达37.8℃,不伴其他特殊症状,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指标未提示感染因素,可自行或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后好转,考虑为肿瘤性发热。

此外,该患者病情期间出现抽搐、四肢无力、发抖、舌头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实验室检查示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各项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给予优甲乐治疗后上述症状改善,最终考虑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肿瘤进展相关。

由于患者存在上述以肾病综合征、贫血为主的PS,导致其整体状态差,病程期间难以耐受DMPM标准治疗,最终预后不佳,CRS+HIPEC后OS仅10月,显著低于本中心收治的其他DMPM患者。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治疗过程及相关指标变化曲线得出以下结论:(1)CRS+HIPEC后血小板下降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补充白蛋白、输血对症治疗的疗效(排除手术后血液浓缩的影响),提示CRS+HIPEC治疗原发病,降低肿瘤负荷是该病治疗的关键;(2)静脉联合腹腔化疗后患者各项指标较前明显好转,但可能由于PS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化疗后骨髓抑制明显,后续未能继续行化疗;(3)受疾病进展及相关PS的影响,免疫治疗的具体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4)对此类患者仅行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有限,应及时行以CRS+HIPEC为核心的抗肿瘤相关治疗。

猜你喜欢
腹膜腹腔贫血
MicroRNA在腹膜透析中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钙黏素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你对贫血知多少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2例腹腔妊娠临床分析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