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内涵与区域传承

2022-03-31 11:10查晓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于永正

查晓红

【项目简介】

于永正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质朴自然、既实且活的教学风格,创生了“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徐州市鼓楼区充分发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挖掘、发展与丰富于永正教学思想。特别推出“紫薇花开”成长计划,以阅读为路径,将于永正教学思想研究融入常态教研之中,努力打造新时代小学语文课堂新样态,带动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以“像于永正那样教书育人”为主题,举办主题研修与推广活动、“紫薇花开”成长论坛等培训活动,开发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的优秀课例,实现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代际传承,推动研究成果的共建共享,构建名师教学思想“区域传承”的样本。

摘要:从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内涵与区域传承两个维度,深度阐释了“儿童的语文”是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中蕴含了其独特的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目的观、知识观和教师观。徐州市鼓楼区通过课堂变革、教研转型与实施“四项行动”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实现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代际传承,赋能区域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于永正;儿童的语文;区域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A-0024-0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知识灌输、机械训练、被动学习等问题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疏离等现象。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学科在育人中的独当之任,全面实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是新时代的命题与需求,更是当下亟须探索与实践的难题。

近年来,徐州市鼓楼区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探索与实践”为突破口,引导广大语文教师站在儿童立场,探寻语文教学规律,发挥于永正教学思想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于永正教学思想的代际传承,赋能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使之真正成为徐州市鼓楼区的“语文教学名片”。

一、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内涵阐释

于永正是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推出的第一位名师,是草根式教育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儿童缺位、学用脱节、生活疏离等弊端,基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真切关注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精准把握,于永正先后进行了“言语交际表达”教学实验、“五重”教学观的实践研究以及“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化与推广,以全面深厚的语文素养、丰富生动的教学实践以及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带动和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对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儿童的语文”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标志性符号,是于永正在草根式的田野研究中持之以恒地实践,并走向教育理想的研究成果。于永正教学思想从儿童学习规律与语文学科本质出发,以“基于儿童,指向儿童,为了儿童”为旨归,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以“积累、阅读、表达”为实施内容,呈现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样态,以“情、趣、养、范”为教学策略,形成了以简驭繁、精准明晰、灵动开放的实践范式。

(一)“为儿童完整生长”的儿童观

《道德经》有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于永正一直秉承“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教育初心,充分诠释“以儿童之心为心”的教育情怀。基于尊重与包容,无限相信儿童的潜能,将语文素养与精神成长紧密相连,最终指向儿童完整的生长。

于永正曾深情地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如果说,一颗纯真美好的童心是赤子之心,那么,于永正的童心则在与无数颗儿童之心的交互碰撞、影响浸润中得到滋养和浇灌,在岁月变迁、时光流转中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这颗未泯的童心使他能“蹲下来看学生”。“蹲”不仅是行为的改变,更是对儿童的尊重与理解。

于永正始终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真诚的人文关怀,用智慧点亮童心,用关愛唤醒生命。于永正说:“弱者更渴望老师的同情和体贴,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于永正是“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他丰富的教育实践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人生精神底色的一部分。

(二)“为儿童需要设计”的课程观

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教师应有课程意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于老师便开始进行“言语交际表达”教学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从社会的言语交际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进行综合的说写训练”。于永正强调言语交际的应用性,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交际。语文教学应借助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言语交际过程,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注重朗读感悟、语言积累、读写迁移和习惯培养。于老师基于儿童成长需要设计的“苹果课程”,以“召开苹果博览会”为大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任务——写保证书、写苹果介绍、设计海报、做讲解员、写通讯报道等,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寻求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关联与融通,使其在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中生根、生长,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的教学观

于永正毕生追求“上有意思的好课”。他善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教学,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巧妙地设计学习活动。在《草》《小稻秧脱险记》《月光曲》等经典课例中,于永正和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寓教于乐,带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愉悦感。《易经》有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意思是天地相互感应而兴云致雨。课堂亦是如此。师生有应,感则必通。于老师总能基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设计“学”的活动,采用情境化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学习与生活,实现经验的联结,以活动为主线,以对话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情趣并茂的课堂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智能、提升思维、生成素养,呈现出“童蒙求我”的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教学样态。gzslib202204011121

(四)“把学生教出灵性来”的教育目的观

于永正站在育人的理念下,将“给每个学生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把学生教出灵性来”作为教育目的,努力让每个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动脑筋所产生的智慧”。在《对“儿童的语文”的再思考》一文中,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内涵:“儿童的语文”的目标定位是“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儿童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跟我读”。“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背诵的语文,是读书的语文,是练字的语文,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语文。这些扎根实践土壤的教学主张,涵盖了他的知识观、教学观、儿童观,遵循了母语教学最本质的规律性,平易简约、历久弥新,闪烁着理性与思想的光芒。在于永正漫长而充实、纯粹又伟大的教学生涯中,他的教育思想从课堂实践、本能行动走向系统化、理论化,为探究源于传统、指向规律、跨越时代的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学习知识的信心、情感、兴趣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知识观

于永正说,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他认为,学习知识的信心、情感、兴趣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重情趣”正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于老师追求尊重、和谐的教育境界,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课堂自然精彩纷呈,创意无限。学生不是被知识填塞的容器,而是拥有“用得出”的能力;教师不是知识的播报员、讲解员,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学习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可以“带得走”的素养。

于永正遵循语文学科特征与儿童认知规律,立足“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作好文、做好人”的素养目标,充分把握学科与儿童、简单与丰富、理念与实践、知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用守正守常的思维范式将这些看似冲突却无比奇妙的元素完美融合、创新发展,将培养儿童语文能力与实现精神成长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的多重育人价值。

(六)“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教师观

于永正酷爱读书、喜欢写作,唱京戏、拉胡琴、研习书法、墨染丹青,这些艺术修养生成了他课堂教学中情智共生的语言、情趣并茂的表演、情真意切的朗读、清秀规范的板书、生动活泼的绘画,使得课堂成为教学艺术的化境,成为“人课一体的生命升腾”。因此,像于老师那样教书育人,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素养。素养提升了,教师站在课堂上,才可能拥有“我就是语文”的底气,才可能领悟“儿童的语文”的精髓,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与儿童“心灵相通”。

二、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的区域传承实践

于永正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教育故事以及论文论著表现与阐释的。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徐州市鼓楼区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地寻找理论支撑,探寻、诠释其语文教学思想的内在规律,并在当下教育语境中进行创新理解与实践探索。同时,需要通过多种路径,传承、践行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

(一)以渐进式课堂教学变革,传承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

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是课堂上的语文。他的生命在课堂,他的理论是写在课堂上的。课堂教学是课改的难点,更是重要的阵地。我们以“‘儿童的语文课程创新与实践”为主题,以“素养为本的语文大单元学习”为突破口,突出“真实情境的任务学习”,注重学科、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强调在言语实践中完成挑战性任务,在真实情境下用语文的方式“做事”,促进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等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发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的典型课例,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在真实、开放的语文课堂中实现师生的“双向解放”,使于永正教学思想在实践层面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2020年1月,鼓楼区语文教研员加入语文大单元设计团队,与孙媛媛老师共同设计小学语文四上第四单元“我是神话传讲人”,将“人文”化为语文的“血肉”,贯穿单元学习全过程,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重教育价值的融合。学生在串讲故事、巡回表演,绘制人物图谱,创编神话故事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全程表现出专注、兴奋和全力以赴,充分领略了上古英雄的神奇伟力,感受了神话永恒的魅力。

2020年8月,鼓楼区小学语文研究核心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前四个单元的大单元设计方案。付军玲团队设计的六上第三单元,以“领你串串门”为主题,统领“逛逛老玩具大院”“探秘宇宙生命馆”“游览故宫博物院”三个活动。用“我来教你玩玩具”“玩转竹节人”“找寻神秘星球的生命印记”“我带家人游故宫”等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促使学生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者。《竹节人》教学案例在实验区内外50多所学校推广,几万名小学生积极实践,已成为“大单元学习”的经典案例。

2020年9月,实验教师开始破冰实践。先行实践的教师们惊喜地发现——课堂变了。以知识点、能力点为体系构建的教学转向了以语文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碎片化的知识学习转向了结构化的大单元学习,被动接受的标准化学习转向了以大任务成就学生的意义学习、创造性学习。

从教研员率先设计方案到带领团队设计方案,再到实验教师破冰实践,这条课堂教学变革之路是“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传承发展与时代创新之路。

(二)以“涟漪状、辐射型”方式,促使教研转型

徐州市鼓楼区改变过去“先学习再应用”“坐而论道”的传统教研模式,采用“做中学”的研讨方式,在优化设计与创新实践中引导教师树立素养导向的语文观。“实践为先”“做了,再说”成为鼓楼区教师的行动指南。区域采用联动推进的方式,架构了“专家团队—学科核心团队、种子教师成长营—破冰行动队”三级行动网络,从50人到100人再到500人,形成了“涟漪状、辐射型”实践推广模型。同时,聚焦关键问题开展系列研修活动,形成了跨区域联动推进会、区域内新教学校校行、核心团队新教学故事分享会三大特色教研活动,不断推出大单元精品课例和典型经验案例,在追求学科本质与素养提升的双向融通过程中,实现区域教研转型,赋能师生协同发展。

(三)实施“四项行动”,赋能教师团队整体发展

于永正老师宽厚博大的教育情怀,孜孜以求的教育信念,坚守课堂、勤智共生的成长路径,勤勉好学、勇于实践的教育品格,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范本”。我们根据不同层级教师发展要求,以“成长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为培养目标,探索实施“四项行动”,培养名师,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是提炼“于永正式教师”核心要素。我们努力探究于永正成长历程中“关键事件”的助推作用、“重要他人”的影响价值、“广泛爱好”的滋养作用及“优秀弟子”的代际传承,聚焦“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这一核心要素,定位“关键能力”与“精神品格”两个维度,提炼出了“善读善写、崇尚思考、多才多艺、尊重包容、博学躬行、求真至善”六大要素,建构了具有方向性、普适性、召唤性的“于永正式教师”素养结构模型(如图1)。

二是制定了《给新教师的10条建议》。我们以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为基础,制定了《给新教师的10条建议》。具体内容见表1:

三是啟动“紫薇花开”成长计划。徐州市鼓楼区特别推出了“紫薇花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赋能青年教师团队力量。通过个人申报、导师推荐、项目组审核等环节,采用“1+N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两年的主题沉浸式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工作坊研修与自主学习,以“学以致用,贵在转化”(于永正语)为原则,在学校、区域范围内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让于永正教学思想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四是建设“儿童的语文”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传承儿童的语文,讲述教育的故事”专栏,推出了30位于永正弟子及小语名师的朗读音频和教育故事,在传讲中实现于永正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与推广于永正教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如今,“儿童的语文”已成为区域广大小语教师共同的研究主题,“像于老师那样教书育人”正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对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正成为徐州市鼓楼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与实践行动。

猜你喜欢
于永正
于永正的朗读指导艺术
于永正的造句指导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于永正的写字指导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