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教育:丰润学生的心灵

2022-03-31 11:59张晓冰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张晓冰

【项目简介】

2020年11月,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的“中华传统文化涵育高中生仁爱品格的实践工程”被江苏省教育厅立项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学校以锤炼学生的仁爱品格为目标,构建“五爱五心”仁爱教育目标体系。以“五爱”为教育目标,以“五心”为教育内容,以“八大行动”为教育抓手,以内化机制提供原生动力,构建出南通一中仁爱教育体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而仁爱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将“仁爱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品牌,在育人过程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五心五爱”为教育目标,锤炼学生的仁爱品格;以“八大行动”为教育抓手,涵育学生的仁爱情怀;以“理论指引、典型触发、实践强化、评价涵养”为路径,促进学生品格的成长;以建设仁爱课程、开展仁爱实践、濡染仁爱文化为具体实施策略,不断提升学生品格魅力,让仁爱美德丰润学生心灵。

关键词:仁爱教育;立德树人;仁爱品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A-0035-06

传承仁爱思想,实施仁爱教育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南通一中)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指向,深入开展仁爱教育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品格魅力,让仁爱美德丰润学生心灵。

一、仁爱教育的传承和发展

南通一中的“仁爱教育”根植于学校的百年历史文化中,校史中有抗战烽火中的白衣天使麦文果(被称为南通的魏特琳),有爱生如子的好校长林弥励女士,仁爱精神在时间长河中流淌不息。

仁爱教育以课程形式出现始于1995年。当时的高一(3)班在班主任提议下成立了“爱心社”,第一个成为学校“爱心社”帮助对象的是南通曙光漂染厂一位退休孤老。每逢周末,学生们轮流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做家务、聊天,让这位老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享受到天伦之乐。后来,每届高一(3)班的学生,都会从上一届高一(3)班的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完成学长们的爱心任务,被社会誉为“爱心接力”,这一接就是26年。

1997年,南通一中初一(4)班的杨朔同学主动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100元钱悄悄地寄往遭遇严重雪灾的青海省玉树州红旗小学,直到玉树州政府给杨朔同学来信,学校才知道此事。班主任又接着发动全班同学每人每月节约一元零用钱,每月定期寄给灾区,资助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由此拉开了“情系高原”爱心活动的序幕。2010年玉树7.1级大地震后,全校师生共捐款73105.7元寄往灾区。

“爱心接力”与“情系高原”活动,促使学校对德育内容和方式重新审视和定位,意识到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及其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地位,促使学校将德育目标聚焦仁爱教育,并以此为核心和基础支撑起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当前,以“仁爱教育”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涵育高中生仁爱品格的实践工程”已成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仁爱教育以八大行动为抓手,通过仁爱系列课程的开发和项目化实施,引导广大师生崇尚仁爱之道,追求博爱,不断提升“仁爱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推进学校德育走向深入。在传承和发展中,“仁爱”已内化为一中学子的自觉行为。

二、学校德育的意义和选择

(一)仁爱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思想的需要

仁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基础,是学生必备的核心品格。学生品格提升离不开对仁爱教育思想理念的深刻认知。儒家哲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传承这一思想,鼓励师生崇尚仁道、提升人生品味,追求博爱,从修身开始,人人成为仁者,将仁爱之心施行于社会与自然,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当前,我们还要全过程、各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思想品德。

(二)仁爱教育是特色高中发展的需要

南通一中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在沧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如今,南通一中全面启动“新教育工程”,把仁爱教育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学习型学校、学生本位观、数字化建設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作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的精神载体,全力打造南通教育的旗舰。

(三)仁爱教育是培育独特校园文化的需要

针对目前不少学校出现的学生自理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关心关爱他人不够、利己主义问题较为突出等情况,南通一中以仁爱教育作为价值引领,以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培育学生优秀品格。在学校顶层设计、班会课堂范式、班级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资源、搭建智慧育人平台等方面竭力凸现校本仁爱文化特色,从弘扬仁爱文化的古诗文诵读,到全方位、立体化的仁爱物态文化建设,学校积极营造充满“仁爱”的书香校园,让仁爱精神不息的火种伴随学子一路前行,把涵养品格装点成校园中最富有诗意的风景线。

三、“仁爱教育”的目标、涵育方式、内化机制及实施策略

学校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是学校推行“仁爱教育”的起点。因此,“仁爱教育”以培塑学生的“五爱”“五心”为目标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

为有效践行“仁爱教育”,学校利用“八大行动”,以“胸怀家国”“课程建构”为精神引领,以“物态濡染”为物质引领,有意识地从思想根源上培塑学生,有组织地从环境氛围上影响学生。学校以“爱心超市”“仁爱驿站”为校内实践阵地,以“青春公益”“情系高原”为校外实践阵地,让学生的仁爱之心外化为行。学校以“网络联通”为联通手段,强化家校联系、校际联系、社会联系,将仁爱的种子处处播撒,让仁爱的光辉时时闪耀。gzslib202204011209

为了增强对“仁爱教育”的认同感,使学生不仅从观念上发生转变,更能共化对“仁爱”思想的认知,将“仁爱教育”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态度相结合,构成统一的态度体系,学校以“理论指引、典型触发、实践强化、评价涵养”为路径,形成完善的内化机制,促使学生品格的成长。

在“仁爱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学校以建设仁爱课程、开展仁爱实践、濡染仁爱文化为实施策略,积极探索学生品格提升的有效路径(见图1)。

(一)以“五爱五心”为培塑指向的目标体系

学校实施 “仁爱教育”的目标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懂得去爱,学会去爱,自觉去爱。学校以尊崇学生个性为基础,以锤炼学生的仁爱品格為目标,构建“五爱五心”仁爱教育目标体系。

“五爱”即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爱世界;“五心”,即爱国济世、纯粹本真的赤子之心 ,仁慈宽容、友善同情的恻隐之心,古道热肠、推诚爱物的羞恶之心,恭敬谦和、一丝不苟的辞让之心,博观终始、是非分明的是非之心。学校把“仁爱教育”作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核心竞争力,构建育人新模式,让“能仁爱助”成为学生身体的血液和生命的灵魂,使“仁爱”品质成为学生最显著的品格特征。

(二)以“八大行动”为育人抓手的涵育方式

学校围绕高中生仁爱品格建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仁爱学生,以“八大行动”为抓手构建学校的仁爱教育体系。“八大行动”即“胸怀家国”行动、“情系高原”行动、“爱心超市”行动、“青春公益”行动、“课程构建”行动、“仁爱驿站”行动、“网络联通”行动、“物态濡染”行动。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仁爱品格的根基所在。在新时代,学校积极开展“家国情怀”行动,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校牢牢守住课堂主阵地,充分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大家讲坛等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积极开展“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系列德育课程,设计富有仪式感的仁爱活动,培养具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中国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在国家加大支援西部地区学校建设的背景下,积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情系高原”行动。在原有基础上,学校开拓新思路,创新新形式,拓展帮扶渠道,给西部结对帮扶的学校送去新的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实现互补,共同进步。“情系高原”活动已开展23年,曾获评南通市第24届精神文明新风典型。

为让全校师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更加生动丰富,促进他们养成慈善仁爱的优秀品质,学校开展“爱心超市”行动,定期开展“爱满校园”义卖活动,筹集的善款纳入“学校仁爱基金”。此外,学校还在各教学楼设立“仁爱超市”橱柜,让学生自主管理,在筹集善款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基金中的一部分善款将专为本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另一部分则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慈善组织帮助世界贫困儿童,向他们奉献爱心,在世界突发危机中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胸怀大爱、乐于奉献、尊老爱幼、感恩社会,应该是南通一中学生追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学校组建“仁爱志愿服务大队”,开展青春公益志愿行动,科学规划志愿服务内容,优化创新服务方式,开设融合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编印《能仁爱助志愿者指导手册》,实行志愿者“积分定星”管理制度,让所有学生在亲身经历、积极参与的系列活动中感受仁爱、形成生命自觉。

仁爱品格课程开发与构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对学生教育的特别需要,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培养的特别需要。学校整体架构德育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仁爱教育框架,在仁爱教育课程目标的引领下,逐步完善课程、活动设计和评价机制。同时,学校还不断开发《仁爱文化读本》《我身边的仁爱故事》等仁爱教育校本教材,在课程实施中,大力弘扬仁爱思想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仁爱思想的内涵发展,促进学生仁爱品格养成。

“仁爱驿站”是仁爱精神传承和弘扬的“中转点”和“加油站”,以“爱心接力”和“仁爱书吧”悦读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日行一善”和“爱在一中”评比等成长和表彰机制,在实践活动、书籍阅读、评比表彰中不断涵育学生仁爱品格。

培养学生孝悌爱人的仁德品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教育。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仁爱教育网络联通体系,实现家校合育,助力学生提升品格素养,学校积极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校园网设置“仁爱之家”专栏,开设“大师讲仁爱”“名著与仁爱”“传统美德大观”等网络课程,全面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物态濡染”行动是仁爱文化的物态呈现,立体化、多样化地布置校园仁爱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爱思想陶冶,促使学生深化仁爱理念。近年来,学校设计和制作的仁爱格言、仁爱标识宣传栏,遍布校园。学校建造了仁爱主题雕塑、仁爱文化墙等,构建了仁爱物态课程,让仁爱成为每位师生的自发情怀。

(三)完善路径的内化机制

1.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成立了仁爱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组,成功申报4项全国课题子课题、8项省级课题及10多项市级课题,从理论的高度对仁爱教育的内涵、外延、实践路径进行诠释和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践效果和问题,从理论高度分析和研判,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式。

2.典型引领方向

首先,表彰学生典型。学校通过自我测评、生生互评、家委会测评、教师测评,评选仁爱学生,将“仁爱学生”“仁爱班级”的评比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文明班级的必备条件,并且在年底的年度盛典上邀请家长参加,隆重表彰获奖学生。其次,表彰教师典型。学校设立仁爱教师和一中园丁奖,已对55名 “仁爱教师”和 “一中园丁奖”获得者进行表彰,引导广大师生学习先进模范,争做仁爱先锋。最后,表彰仁爱事迹。学校月度、年度推选仁爱事迹,将获奖事迹在全校传颂,并编入校本教材,供校本课程使用,使之成为全校学生和一中校友的读本。gzslib202204011210

3.行动促进升华

仁爱教育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开展行动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仁爱的要义,在实践中领悟和强化精神,在体悟中更好地践行仁爱精神。

学校组建仁爱志愿者服务大队作为实践团队,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仁爱精神,倡导文明风尚。根据学生与学校实际,将学校仁爱志愿者服务大队分为不同的中队,通过全面、持久、有效、规范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仁爱教育在实践中升温(如图2)。

4.评价涵养风气

评价是风向标、指挥棒,通过评价让学校的理念和倡导蔚然成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仁爱氛围。学校制定了《南通一中仁爱学生评价标准》、《南通一中仁爱班级评选办法》和《南通一中仁爱教师评选办法》;编制了以学生公益指导和义工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能仁爱助志愿者指导手册》;制定了“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活动“五评表”,实行志愿者“积分定星”管理制度。

(四)推进“仁爱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

1.建设仁爱课程

学校系统设计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爱国爱校教育体系,在整体思考德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的仁爱教育内容,重点打造仁爱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组织编写了以古今仁爱文选为主体的《仁苑风荷》,以弘扬校园仁爱情怀为主题的《我身边的仁爱故事》,以学校历史为主线的《百年仁爱》。将仁爱教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明确课时安排,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互補充,充分利用好学科课堂主阵地,进行历史传统教育和现实国情教育,将家国情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好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结合重大节日和主题教育日、积极开展“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系列德育课程。开展富有仪式感的仁爱系列活动,以经典演绎、传统文化讲座、仁爱讲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目标,以感恩和反哺家国为己任。

2.开展仁爱实践

学校以“胸怀家国”等八大行动为抓手,让仁爱精神在实践中深入学生心灵。“爱心接力”已升级为仁爱驿站,从原来的班级接力扩展至全校范围。如:长期捐助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学生;对口援助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坝中学,选派教师到该校开展教育扶贫,动员学生与该校学生结对互访,帮助该校更新了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援建了优质教学资源库和图书馆。“爱满校园”义卖活动,用所得善款设立“学校仁爱基金”,一部分善款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一部分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等世界性公益机构飞向世界各地,还有一部分捐资冠名南通慈善总会小额基金。学校组建了“仁爱志愿者服务大队”,在南通各公益机构、街道社区、公共场所设立仁爱志愿者服务点;每学期每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30小时。

3.濡染仁爱文化

(1)加强校园仁爱物态文化建设

系统考虑校园仁爱文化环境,设计仁爱标识,在校园显著位置布设了仁爱主题雕塑,在教学区连廊设计各类仁爱名言和仁爱文化墙,在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设置学生的仁爱格言,打造个性化的班级仁爱文化,用优秀文化经典构建出立体化、多样化的仁爱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爱思想陶冶,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化仁爱理念,让仁爱成为每个学生的自发情怀。

(2)丰富仁爱文化的时代内容

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传承仁爱精神。学校每学年评选仁爱教师,并将他们的仁爱事迹编写成册,成为学校仁爱教育的校本课程读本。开展仁爱阅读活动。通过“每日一读”“每月一文”,汇编学生优秀作文集、撰写仁爱阅读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中探究仁爱思想的内涵发展,促进自身仁爱品格养成。开展“我身边的仁爱故事”演讲比赛,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动、感染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丰满每个灵魂。

(3)拓展仁爱精神的教育路径

学校除线下的教育、宣传方式外,还通过电子班牌、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设置“仁爱之家”专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仁爱教育网络联通体系。开设“大师讲仁爱”“名著与仁爱”“传统美德大观”等网络课程,每月向全校师生及家长推送微课程,引导广大师生和家长了解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助力教师、学生和家长提升品格素养,增强文化自觉。

“仁爱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德育品牌,是一中人经过百年跋涉,逐渐积累,代代相传,厚积而成,已扎根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学校还将不断丰富学校德育文化内涵,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活动结果、精神制度等方面深入思考仁爱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之进一步臻于完善,为学校德育研究总结新规律、探索新方向、积累新经验,让学生在仁爱特色教育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让“能仁爱助”成为南通一中学生身体的血液和生命的灵魂,使“仁爱”品质成为南通一中学生最显著的品格特征。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