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2-03-31 04:18俞福君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
教书育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俞福君 (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多次提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使命,全方位培养人才。

一、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新时代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支撑,作为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构成主体,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种好思政责任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坚定理想信念及政治意识的最佳途径,也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现实需要

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存在于思想政治课程中,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其他课程则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涉猎较少,实践性内容相对更少,造成思政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高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日常的思想教育当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有效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思政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的迫切性要求。

二、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课程思政难以推进

有些高校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党团干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实施课程思政会压缩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就是“课堂思政”,甚至视为在课堂上传授人生经验和文明礼仪等。以上认识偏差自然会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不适感甚至抵触感,理解接受和贯彻落实有较大难度。

(二)教师思政能力显不足,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德高”,还要“学高”和“艺高”。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所需的能力绝不仅限于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在专业课中嵌入思政元素的相关理论和技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科学方法。同时,缺乏评价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

(三)各方协作欠充分,导致课程思政“单打独斗”

部分高校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更多表现为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是因为各管理部门发布文件但疏于执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桥梁纽带,专业内部课程之间缺乏人力资源的统筹和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之间的沟通以及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发展教育尚缺乏有效联动。

(四)考评激励待健全,教师缺乏课程思政动力

在高校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特别是育人质量的评估,把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观测点往往被人为忽视,缺少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师进行认可激励的方式和标准,课程思政在部分教师的心目中还是“良心活”“额外工”。

三、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理念转变,价值引领,明确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原则

每门具体课程,其课程的育人目标和课程内容都有自身特点,将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在不同课程上加以灵活运用,是值得不断拓展的领域。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课程中提炼“课程思政”切入点更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目标,将教育使命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

首先,明晰课程思政指向的价值内涵,从理论层面梳理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必要性等;研究指出,课程思政应包含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塑造、科学观的养成三个层面。其中每个层面涉及多个思政元素,主要立足于责任与担当、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其次,各专业课应依据专业课程特点和课程自身的特点与目标提取思政元素、设计思政目标,从实践层面归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点、难点和现实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

(二)丰富渠道,深度挖掘,重构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

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融入和映射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学生受众的需求和接受度来看,思政元素的挖掘更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产出为导向。通过传统的教学素材、动态的时事新闻热点以及课程答疑中学生的重点关注等多元化渠道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映射教学设计表和思政素材库,进而重构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专业课程特点各异,但都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育人资源。“知识点融入思政”模式是通过挖掘与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融合度较高的事件或背景,巧妙地进行价值观和思想的陶冶。找准学科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的契合点,通过统筹、规划课程设计,结合各专业特点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无缝对接,做到“基因式”融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最大化。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和课程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各种生动、有感染力的案例视频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学习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形成良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

(三)重视隐性,创新手段,优化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体系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同时做到不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设计相冲突,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隐性教育”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受教育群体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实践中,它与传统显性教育相比较,最大的区别表现为非教学课堂的间接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使受众群体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本国的道德价值体系教育。各专业课应以“隐性教育”方式辐射到实践教学环节,以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有效补充。在教育方式上,学校应该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讲解式教育为主,互动式教育为辅,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前沿信息技术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以“如何让学生愿意听”“如何让学生喜欢听”“如何形成理念与知识的统一”等问题为导向,从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增强学生认同感、转变授课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等多个方面,优化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体系。

(四)客观评估,动态推进,构建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激励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评估教学改革成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持续改进,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难点。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评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首先,从评价形式来看,注重形成性评价。各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在前测、参与式学习和后测等教学环节,了解学生是否内化了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内涵,对课程起到监控、反馈作用。其次,从评价内容来看,从两个角度展开教学改革成效的评估:一是以学生主观感受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前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并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传统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班级学生在出勤率、课堂抬头率、互动积极性以及课程成绩等客观数据上的差异,并以此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再次,从评价主体看,多元主体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在分组开展活动区环境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等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评和组间、组内互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诚信、公正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综合上述三方面的结论对各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持续改进,形成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激励评价机制,从而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体现在主题环境创设中。

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充分体现教学环境中全方位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渗透进专业课程,通过学科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和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学习内动力的提升,最终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目标,真正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中。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笔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