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脱贫成效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2022-04-01 23:02魏艳丽
知与行 2022年1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主体性乡村振兴

魏艳丽

[摘 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中,政府表现出政治压倒性强势,相形之下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显现确立,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交往对话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交流、对话和沟通,直接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实现。要实现脱贫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及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两大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在政策基层实施的微观具体操作层面上,政府主体、农民群众两大脱贫主体和其他社会主体须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从而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主体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1-0027-10

一、问题源起:聚焦几对矛盾的维度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维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变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提出了健全机制、补短板、促就业、强服务等具体操作性的要求,并指出对摆脱贫困县要设立五年过渡期。党中央已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如何准确认识理解中央政策指向性、分解工作任务、破解瓶颈难题、谋划推进具体举措,明晰政策基层实施的细节把握,是基层党政机关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必须面对解决的战略任务。

(二)外援式扶贫与内源式脱贫之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贫困问题和贫困现象长期存在,发展的地域差距愈来愈显现出来,形成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扶贫工作,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先后采用了惠普农村的救济式扶贫或称为“输血”式的扶贫,旨在提高贫困地区自身脱贫水平的重点贫困区域开发式扶贫方式,着眼于攻坚克难的村级扶贫攻坚方式,精准到户到人的多层次精准扶贫方式,顺应时势实际变化的扶贫方式变革,实现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在新发展阶段下,脱贫方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顺势而为适时调整。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实现乡村振兴中,更多地需要增强贫困人口自我脱贫意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农民群众主体性的脱贫方式。

(三)检视“回头看”与自查自省之维度

贫困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后,回应中央巡视目标任务完成“回头看”。大都进行了本县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检视“回头看”,层层压实责任对标对表和成效考核,基层帮扶人员以制造大量数据表册应对检查。脱贫攻坚“回头看”活动不应成为一阵风的“运动”,而应将其成为一种常态,也不应仅仅是数据上的比对,而应更加关注扶贫对象、贫困群众基于对自身贫困问题认识的脱贫理解,由此也避免产生“数字脱贫”,确保每一个脱贫成果都实实在在,经得起历史检验。贫困群体对贫困原因和自身贫困问题的自我认知,也直接影响着个体脱贫成果。

综上所述,顶层设计要依靠基层实施来实现,凸显农民群众主体性的内源式内生性脱贫才是减贫治贫的治本之策,唯有发挥好各治贫主体的主体性,构建起治贫主体间良好的互通互动机制体系,才是巩固脱贫成果进而实现乡村振兴衔接的长效之计。近年来,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逻辑关系与制度保障、实现机制、实施路径等宏观方面的探讨,也有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微观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情况:案例选取与研究基础

W县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甘肃省深度贫困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帮扶联系县。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W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标志县,代表中国脱贫的水平,代表甘肃省脱贫的水平”,2020年10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这是对W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的肯定,也表明W县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地位和意义。对于W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跟进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借鉴意义。

本研究的调研材料均来源于笔者作为帮扶责任人下乡走访入户调查第一手研究所得。和大多数贫困县一样,W县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致富、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之策、长远之策,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国内大循环中W县产品正在行销国内各大市场,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外贸出口稳中有进。W县产业基础和产业体系已经处于全新的阶段,为转换新动能,推进换挡升级创造了积极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积极努力,马铃薯种薯产业建立并完善了“种薯扩繁、质量监管、科研服务、储藏销售、品牌宣传”五大体系;中药材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规范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新阶段;草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效应正在显现;围绕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入高起点建设,4A级景区创建初具规模,打造了全区域、全产业旅游新格局;以光伏产业、花卉产业、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等为主的新兴产业趁势而起。获得如“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白条党参”全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农产品(党参、黄芪、当归)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各类地理标识等“国”字头品牌与认证。

W县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

首先,发展上面临创新开放合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的区位优势为W县特色产业在新格局发展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国内大流通格局中物流仓储业发展缓慢、铁路经济和南向通道经济辐射带动发展的作用還不强。同时,几大特色产业“特而不大”新兴产业“靓而不大”,中药材、马铃薯、畜草等传统特色产业,正处于由销售原材料向加工产品转换、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换的爬坡期。自身技术拥有程度、技术研发能力、技术队伍梯队等方面短板明显。

其次,人、地、产业“三元互动”机制有待加速形成。一部分企业景气指数不高、需要劳动力又招工用人难;创新发展能力欠缺,导致产业水平提升乏力;产业水平偏低又导致土地荒芜、产业规模下降,形成不良循环。可见,在乡村振兴中亟需构建人地产业的互动机制。

再次,基础产业和基础链建设还需奋力攻坚。产业骨干链条不长不全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产业协调作用发挥上有待加强。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及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还有待创新。如中药材产业市场较易集散但影响力下降,作为驰名商标的白条党参深度开发产品还是空白,W县黄芪受到“劣币”驱逐影响,面积产量全下降,龙头企业有而不强,营业收入超5 000万元的屈指可数,产品处于低端恶性竞争。许多产业前期投资轰轰烈烈而后期出现“烂尾”现象,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难以真正有效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增收,农村空心化持续加剧,产业带动当地就业乏力。

总体而言,W县贫困村所面临持续减贫的诸多问题与广大中西部贫困农村所处于的状况具有高度相似性,具备个案研究所要求的研究对象较高的代表性、较广的外推性的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运用实地研究和半结构式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为帮扶责任人,本人直接承担扶贫帮扶工作任务,能够直接细致观察、深入接触贫困农户,并直接接触各贫困村驻村干部、村干部等一线帮扶人员,而且通过帮扶检查产业扶贫项目开发情况,进行调研,为本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材料。研究的主要对象为W县域内农民群众个体和群体。从农民群众个体和群体入手进行微观研究。其他研究对象为W县域内各类帮扶干部及部分地方领导干部。

三、分析架构:主体性的研究视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认定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由哲学领域发端,进而向各领域辐射,并迅速扩展为学术理论研究的一股热潮。将主体性哲学视角引入减贫治理,有学者认为应该提倡“农民主体观”[2],指出“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应当创新,而真正确立贫困农民反贫困的主体性地位则是创新之根本。”[3]农村精准脱贫实践是“贫困人口参与和发挥主体性的过程”[4],也有学者认为,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在于“自愿型贫困”“边缘化治贫”“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5]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其本质和发生上都是社会实践的,人的主体性成长、发挥及其实现的基础、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都是社会实践。建之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是具体的人的主体性,不是抽象的、精神的主体性;进行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神秘的抽象的。“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6],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无论自己生活的生产还是他人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7],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发生主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系,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交往关系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前提。“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人们进行生产,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8]主体之所以能为主体在于其有自觉的积极能动性,在于其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物”[9]167,在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活动中,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要实现脱贫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及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两大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1)建立在农民群众主体性对象化生产实践基础之上的政府“引领指导”与农民群众“自主建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这一過程中,自主、自觉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农民群众个体性品质生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政府应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个体主体性品质和社会良性发展的环境,扶持培育有利于可持续脱贫的支撑产业,科学组织、正确引导、有效规范农民群体生产实践活动。(2)有意义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活动,须是以各类基层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其中、以政府和农民群众“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主体间的交往过程。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主体之间必须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中,政府表现出政治压倒性强势,相形之下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显现确立,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交往对话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交流、对话和沟通,缺乏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难题的认真研究和挖掘, 直接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在此框架内,通过基层实施的切口,在微观具体操作层面,本文试图提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四、问题视角:脱贫摘帽后的贫困村现状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困境

在公共行政关系中,政府与农民群众本不是主体与对象化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农民群众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弱势,农民群众在普遍意义上都被看做“保守”“隐忍”的群体,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韧性,又是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性的群体,“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农民既能起极为保守的作用,也能起高度的革命作用”[9]371-374。

在当前,我国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农村的各类利益纷争中物质利益的纠纷最为突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许多涉及民生问题的解决难以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的情况下,出现了“争当贫困户”“我是贫困户我怕谁”等“怪”现象,甚至错误地认为作为贫困户“撒泼耍赖”“胡闹胡整”是赢得政府关注、争取利益、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主体作用发挥不当、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农民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不通畅,主体间不能进行有效“对话”沟通,由此也影响脱贫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政府主体性的错位: 政治性凸显与行政性的弱化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興的推进中,政策的制定、实施都存在着单边性,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是一种政策实施的发出者、执行者与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在压力型体制下,自上而下层层压实责任的脱贫攻坚任务,在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追责机制下,下足“绣花功夫”,一些基层干部疲于造表制册编制数据,把脱贫攻坚作为优先政治任务,着眼于“短平快”的生存物质的帮扶,以送钱送物为主的慰问式扶贫,这种“养懒汉”扶贫,使贫困户习惯依赖于帮扶干部,有事没事找帮扶干部“帮忙”,贫困户脱贫依赖型思维严重。在走访入户中我们发现,有的帮扶干部叫苦:“半夜接到群众电话,‘你们来不来看,我们家的大门快要倒塌了,再不管砸死人让你负不起责’。”基层工作人员成了贫困户眼中的“管家婆婆”,凡事都要基层干部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认识不清,甚至认为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继续,由于对乡村振兴认识不清,也不知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和融合推进,简单地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脱贫攻坚的继续,继续进行脱贫帮扶就可以。

(二)农民主体性的失衡: 脱贫主体动能不足与责任话语权的缺失

1.主体自身发展动能的不足

从贫困发生原因来看,外部因素如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随着扶贫脱贫的不断推进和力度的加大,这些外部致贫因素不再成为影响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农民群众自身主体性因素则成为能否可持续脱贫的关键因素,主体性致贫原因集中表现在主体脱贫动能不足:一方面发展能力不足。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个体发展能力不足。可分为这样几类:一类为缺乏物质、技术基础支持群体。如路西村一社长,脱贫致富信心很强但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经验,有许多脱贫致富“好点子”却无法施展。另一类为劳动能力有限或丧失的致贫群体。作为主要劳动力的贫困主体因病因残经济来源有限而致贫,以及60岁以上独居老人,这些老人普遍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或丧失,无论有无子女都另立户口、分家独居,主要依靠国家供养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内生动力不强。内生动力不强集中体现为,特殊家庭贫困主体脱贫内生动力不强。一类为家庭成员普遍文化程度底、老实厚道,思想保守守旧,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差,家庭收入“只瞅眼前两亩地”“靠天吃饭”,收入低下有限;一类为因投资失败受挫或因天灾人祸造成的特殊困难家庭,这类贫困群体对创业、扩大生产规模都有畏惧心理;另一类为由老人和50岁左右光棍子女组成的家庭或独居光棍家庭,这类贫困户虽自身有劳动能力但大都无心加入社会竞争行列,普遍对生活无长远打算,推天度日,甚至游手好闲、酗酒涉赌。

2.责任话语权、参与权、选择权的缺失

在一般研究视角中,农民群众被认为是已打上各种“问题”(无知、无能、无理)标签的社会边缘化群体,在农民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农民群众的脱贫劳动也被认为仅仅是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类似于出于本能状态的自为行为。在各项政策推进中,农民群众很少有发言权或发言不能被重视被采纳,如此被异化为政策推进的被动接受者、客体,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话语权被无形剥夺。在帮扶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悬挂在乡镇、村办公机构门外的“意见箱”几乎全部空置,多年也未收到村民一条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未收到意见就说明村民们没有意见吗?通过采访交谈,有村民指向一个“意见箱”,它早已被村民一拳“开膛破肚”,“你看,这就是最大的意见。”村民笑着说,这种民意征集很难得到村民认同。

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不能很好地得到尊重和认可,乡镇干部和驻村干部鲜有伯乐,也难有发现人才的火眼金睛,更缺少容人的雅量,许多乡村能人、乡村人才没有被很好挖掘出来参与乡村建设治理。渭河源村有个转业军人李作文,他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放弃军队优越的生活回到家乡创办“李文园艺”,现有花卉品种120多种。他园艺种植的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花卉苗木,比如有鬼见愁、荀子、桃儿七等,因为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扦插繁殖成活率可达100%,极易种植。但鬼见愁、荀子、桃儿七等却是本地人眼中的“烂场”,李作文的园艺花卉培植物也不被村干部看好,但让干部们村民们没想到的是这些不起眼的植物在网上发出去后竟然深受网友喜爱。5月份我们调研组在“李文园艺”调研时,他的妻子正在快手上进行直播花卉打包邮寄。鬼见愁本地人称为“四棱木”“水银木”,传说具有避邪趋害的作用。“桃儿七”在本地漫山遍野都是,花朵鲜艳夺目,宜赏宜药,具有抗癌奇效,山东大学一导师率领博士生专门前来采集土壤及幼苗带到北京进行研究。“荀子”被当地人称为“祸害”,但是特别适宜于盆景繁育,此植物盆景曾荣获昆明园艺博览会二等奖,深受参观者喜欢。善于土里刨金的退伍军人李作文说:“渭河源遍地都是宝贝,就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他想建一个以特色苗木繁育为主的植物园,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赏花观光,另一方面可以吸收村民打工,增加他们收入。但李作文目前仍是单打独斗,没有雇佣一个工人,致富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于几乎每个村都有像李作文式的人,但因其不是贫困户,基层政府关注少,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也缺少支持和关怀。

(三)社会主体性的不当:权责边界不清致使应有功能发挥不明显

以村“两委”为代表的各类群团组织作为乡村社会主体,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存在权责边界不清,应有功能发挥不当的问题。村“两委”即村支部委员会(村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村委会)。村支部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嵌入农村最基层的政治力量,是农村一切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在政治上受其领导。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载体,通过村民民主选举即“自己选举当家人”,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虽然基层政府(县、乡镇政府)与村“两委”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但在现实中,“两委”自治权利和乡镇政府权力边界不清,基层工作联系和利益关系使得基层政府与村“两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村支部和村委会表现出“行政化”倾向,村委会成员也不为村民代言,而成为基层政府的“小跟班”“跑腿子”。村民自治权利遭受侵蚀,一些乡村精英凭借自身强大经济基础和政府人脉,跻身于村“两委”行列,垄断性霸占乡村资源,控制乡村民主选举,将惠民政策尽其所能独吞独揽满足一己之利,妨害乡村发展。

乡镇企业自身发育滞后、创新不足、成长缓慢,辐射带动乡村振兴能力不强。一方面,民营经济企业化程度低,大部分商贸经济组织表现为个体工商户,转入小微企业步伐缓慢,个体户转企业数量极少,工业企业“规下”转“规上”更少。另一方面企业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迟钝滞后,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经营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五、路径选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一)基层政府应主体回归并建设治理体系

1.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发展机会均等

要进一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城镇带动作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城镇发展促进乡村发展振兴,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防止进城和异地搬迁农民返贫。

2.改进帮扶方式方法,因人分类施策

激发调动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由简单的送钱送物“救济式”“慰问式”物质帮扶,转变为精神和智力帮扶,让有能力的贫困户充分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全过程,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在帮扶方式方法上应更多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激励性机制,激发低收入群体参与发展的主动性。针对农村易发多见的因学返贫、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政府先行一步,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和各类社会保险的补偿救济功能,并探索建立防返贫基金,吸纳各类社会帮扶资金,对患大病、遭大灾、遇大难后返贫的群众及时启动资金扶持,织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网。对小部分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无钱买面、有钱喝酒,没吃没喝政府兜”的情况,应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到户的检测和考核机制,并根据此类特殊贫困户表现适时适当调整帮扶档次,从源头上防止扶贫资金养懒汉、“躺着墙根晒太阳、等著干部送小康”的“福利陷阱”。

3.聚焦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要推动治贫减贫工作由解决收入贫困向统筹解决支出型贫困、能力型贫困转变,由单纯依靠“三农”资源向统筹城乡资源共同推进,从主要依靠政府向构建政府、社会、自身相结合的新型减贫体系转变。

4.继续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扶贫扶志工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教育立志。组建精神扶贫宣讲团,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加强自强感恩教育,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决心和斗志。二是技能强志。加强扶智教育,提升劳动力培训水平,确保每一个有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口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让贫困群众拥有自我脱贫的一技之长。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开展转移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项稳定脱贫产业和门路。三是文化兴志。提升“乡村舞台”和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行水平,组织文艺工作者建立“乡村振兴文艺轻骑队”,进村入户开展书画义写、秦腔、花儿、小品、歌舞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建设农村骨干文化队伍,吸纳农村文艺爱好者挖掘传承地方文化,开发一批优秀文化产品,提振广大农民自主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四是文明润志。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作用,全面推广“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建设,持续强化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的专项治理,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深入开展“我的家风家训”活动。五是环境养志。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引导贫困群众投工、投劳、投资,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改善居住环境,做到庭院干净无垃圾、公共区域整洁无乱堆、沟渠畅通无积水,建设美丽家园。

(二)凸显农民群众主体性提升返贫抵抗力

1.乡土人才,致富带头示范引领

乡土人才是乡村农业生产能手、经济体经营能人,包括扎根活跃在民间的传统工艺、现代实用技术等领域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对乡村振兴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生活在乡村,从小就感受乡村的发展变化,他们对乡村发展最有发言权,又掌握生产生活技能,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大力发掘乡土人才,建立乡土人才动态信息库及时发现乡土人才,跟进级别提升数据库建设;为乡土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乡土人才就业创业,加大激励关怀力度,鼓励乡土人才进入“两委”班子,充分发挥乡土人才“领头雁”的致富带头作用,发挥其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示范引领作用。

2.乡村贤达,参与综合治理净化乡风

随着乡村传统权威的逐渐消解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村落的不断发展演变,村庄传统权威的身份和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型乡贤以乡村利益、价值追求的代表而出现。作为一种参与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在实践中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优势作用,成为处理乡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倡导乡风文明的“践行者”,助推乡村发展的“前行者”。他们或为回乡返乡居住在乡村的当地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企业家,或为心系故土通过在外打拼不懈奋斗闯出一片广阔天地,成为有话语权的行业翘楚、有影响力的时代精英。他们愿意以自己的资财、知识、道德情怀,为乡村发展建设出力,因此,要弘扬新时代新乡贤文化、凝聚新乡贤力量,引导乡村贤达能人在道德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兴旺等方面率先垂范,为家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助推乡村振兴。

3.中坚农民,巩固脱贫实现振兴

以农业型为主的乡村,有一些并未外出打工而是留村务农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或为种养大户、或兼职其他副业,他们熟知乡村情况人情世故,成为“中坚农民”[10]528-531。乡村振兴核心和基础都是“人”的振兴,中坚农民根植于乡村内部,对乡村事务具有积极参与意愿和较强参与能力,因而也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中坚农民群体存在和发展壮大对于乡村发展,维持并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维护乡村内部生产秩序,防止乡村空心化的加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对乡村文化价值也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能否充分发挥中坚农民独特的乡村建设及治理优势和能力,影响着脱贫成效和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

4.老弱病残,积极脱贫不拖后腿

老弱病残和问题人群在乡村中普遍存在着,但此类人群在一般乡村人口中占比较小,是兜底保障的重点群体,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应将逐步过渡为普惠型的民生保障政策,对老弱病残群体进行关怀慰问,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体系,解决失能群体日常照料问题。对于尚有劳动能力可以自养的群体,实施激励加关怀进行精神帮扶,使其积极面对生活,继续完善低保、临时性救助、残疾人补助、大病救助等政策,分门别类对困难人口进行及时救助。

(三)增强社会组织主体性,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连接纽带作用和企业经营辐射带动作用

1.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激发“两委”班子活力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程,将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进班子队伍,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吸引乡土人才在乡创业,使基层“两委”班子队伍进一步充实。抓牢“领头羊”,发挥党员队伍先锋作用。以增强党性观念、提高能力素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围绕基层党建、学习教育、为民服务等主题,把政治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民主议事、党务公开等结合起来,推行“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的党员积分管理模式,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日常评价”和“年终考核”相结合,使“职责明晰、监督经常、管理精细、公开透明”的党员管理格局逐步形成,造就一大批党员志愿者、党员致富能手、党员诚信经营商户等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全面提升基层队伍素质。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带头人队伍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

2.壮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实行项目化、园区化、专业化,推行标准化、数字化、融合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跟进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龙头企业,要下联合作社带农户建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上联市场开发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形成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运营、管理,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合作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四)构建、畅通主体间有效对话的方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般农业型村庄“空心化”人口外流已成定势。人口流动性大,导致乡村治理也面临难以组织的难题,单一的制度层面的政府与农民群体的对话方式,难以很好实现政府与农民群众以及其他社会各主体间的有效、高效对话沟通。因此,一方面在制度層面,要进一步完善各类主体间沟通协调的制度政策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畅通农民群众利益表达的制度渠道,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如完善各类帮扶政策,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访制度、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在网络社会样态成型和移动网络发达的当前,要整合农村“数字化”交流平台,以QQ群、微信群等移动终端平台,以及“互联网+”的数字公共领域,建立更为便捷的政府与农民群众等主体间的“对话”方式,同时开发并引导使用政府信息共享APP,保障“政令畅通”对村民意见建议及疑惑进行及时收集和答疑解惑。以此方式,让各主体间在虚拟状态下的表达语境更为广泛,进行表达的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好。

(五)保护和发挥乡村自身的价值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环境

1.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品质

一是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底线、环境安全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线,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河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进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加强河源生态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生态造林。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强化林草资源管护和河道日常监管,巩固好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成果。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方式,实现粪污处理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着力做好农业方面污染源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尾菜处理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2.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通村硬化路面改造,全力实施“畅返不畅”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完成贫困村畅返不畅道路改造提升,彻底解决通村硬化路通行不畅等问题。加强物流园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速推进集体客运、旅游集散地、综合物流等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新增、调整、优化城乡公共交通设施,不断提升乡村公交覆盖率与便捷度。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全面解决农村供电质量问题。增强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网络智慧管理系统,推动电力、燃气、热力供应数字化联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能源管理现代化水平。

3.培育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厚植乡风文明土壤,筑牢乡村振兴的灵魂纽带

以乡村物态文化发展为载体,促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物质载体,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保护利用,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皮影、泥塑等,选其代表性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和传承。要发掘整理推广各地农村历代保留下来的乡规民约、族规家训、文史典籍延续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色、个性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乡村生活更具感情寄托,注重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乡村成为有根有魂的现代乡村。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2] 徐旭初.应该提倡“农民主体观”[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3] 王三秀.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创新与贫困农民主体性构造[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8):51-56.

[4] 陆汉文,杨永伟.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与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J].学习与探索,2017(3):128-136.

[5] 李全利.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1-3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2-40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3-89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3-139.

[9]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 贺雪峰.中坚农民的崛起[J].人文杂志,2014(7):102-105.

〔责任编辑:刘 阳〕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主体性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