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传承下无锡段大运河沿岸典型工商建筑遗产再利用

2022-04-01 03:5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405
安徽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无锡仓库运河

陈 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405)

1 引言

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活化的、线性的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记录了沿岸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则在这里留下浓重的一笔,沿运河分布着丰富的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片段的独特象征。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重心不断向外围转移,城内现存工业用地及闲置不用的厂房、仓库等设施面临着区位与功能的置换。如何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2 无锡段运河沿岸工商业遗产的概况

无锡是在近代民族工商业兴盛的带动下发展形成的工商业城市,在商业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自明代起就素有米、布、丝、钱“四大码头”之称。随着城市对外商业贸易的扩大,民族资本的崛起,孕育出一大批近代民族工商业实业家,其中荣氏、薛氏、杨氏等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奠定了无锡近代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等三大工业主体,荣氏茂新面粉厂、薛氏永泰丝厂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1 无锡工商业遗产的分布与分类

无锡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催生一批轻工业,将工业厂房、仓库等安置在运河沿岸。同一类别的工业遗产相对集中,如棉纺业主要集中在梁溪河及吴桥附近,蚕丝业主要集中在惠山区,可见民族企业家考虑材料和货物的运输及经济实用。同时,无锡工业建筑的分布带动了金融业、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工商业遗产分布与先天自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保护名录上的工业遗产主要分为10大产业类别,包括棉纺业、缫丝业、金融业、行业工会、传统手工作坊和其他[1]。

2.2 无锡工商业遗产的保护现状

据作者调研及资料整理,部分工商业遗产在战争中毁坏,部分被拆除,部分已被改造更新。目前保存相对完整且进行改造再利用模式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主体博物馆模式,如茂新面粉厂、永泰丝厂等;文创产业模式,如北仓门艺术中心;文化公园模式,如运河文化公园等。这些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模式,无一例外基于文化基因传承,保留工业遗产的主体建构筑物、工业设施等,通过规划设计进行功能重组,还原部分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场所特征,营造场地环境,使人们置身其中时仍能够体会其独特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同时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3 文化基因的识别与传承

“文化基因”概念界定仅限于认同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生物学基因遗传、复制、变异功能的基础上[2],引入“文化基因”作为基本单位,从中提炼并分析其基因植入、重组、再生等传承路径,提供工商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的思路,使其在维持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吸收、融合时代元素,创造出具有地域识别性的文化空间。

3.1 运河文化基因

京杭运河在历史演变与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从开凿运河、利用运河等一系列行为活动,与大运河产生互动,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同时运河也是近代无锡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纵贯古今的运河文化基因植入了无锡城市发展,运河文化的复现与复兴,展现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塑造了无锡的历史剪影。

3.2 民族工商业地域文化基因

鸦片战争爆发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水陆交通日趋便捷,为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1900年荣氏兄弟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1910年唐保谦等人创办无锡第二家大型面粉厂(九丰面粉厂)。“一战”期间,无锡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成为资本主体,没有租界也没有外资的近代民族工商业孕育地域文化,中西融合的工商业文化成为无锡独有的文化形态,从而影响无锡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3 建筑文化基因

现存工商业遗产见证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帮助我们解读城市历史、社会文化、建筑艺术。沿运河而生、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工商业建筑,深受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其建构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空间造型等均受西方文化影响,借鉴西方的新技术、新材料,逐渐西化形成独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红砖红瓦逐渐取代青砖青瓦,大跨度的屋架桁架结构以及框架结构,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墙体承重结构,如保兴面粉厂由洋行绘设计图,这一时期的建筑形体体量、材质色彩、装饰构造等均受到浓郁的工商业文化影响,使建筑风格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归属感。

4 运河沿岸典型工商业遗产文化记忆与再生

4.1 茂新面粉厂

茂新面粉厂前身为保兴面粉厂,位于无锡西古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始建于1900年,由民族实业家荣氏兄弟创办。1937年12月,厂被日军烧毁,1946年重建。面粉厂结合先进生产工艺,设计有麦仓、制粉车间和三层办公洋房,现将六层仓库改建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原办公楼改造为专题陈列馆。此外水运的特殊优势,使得部分建筑直接沿运河而建,运输码头直接开向仓库首层,留下运河文化基因的烙印。

建筑在设计风格上都采用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比例和尺度体现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风貌。厂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麦仓以大面积红色清水砖墙为主,在顶部开设通风窗,制粉车间和办公楼分别采用了竖向和横向构图,立面上采用了侧长窗和铁制窗框。古朴的红砖构筑、完整保留的螺旋转梯(英国制造)等独特的设施标志,均突出了其历史信息,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在内部空间设计上,保留原有面粉制造设备,还原了纺织机、车床等工业设备,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无锡民族工业发展时期的繁荣景象,丰富了博物馆的内部空间。

4.2 北仓门艺术中心

位于古运河畔的北仓门37号的蚕丝仓库,创建于上世纪30年代蚕丝贸易鼎盛时期,其主体为一幢T型三层丝茧仓库和一座二层办公楼。丝茧仓库面积达6000㎡,面阔50多米,每层层高近5m,是抗战期间长三角一带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建造质量较高,临运河一侧仍留有当初卸货码头。仓库在设计和修建中极具江南特色,青瓦坡顶,外墙保持灰色清水砖墙,具有民国建筑风格,内部砖墙上刻有“窑款”“吕恒源”“正和”等字样。为避光和避风,窗户设计狭小,呈多层设置,楼梯旁保留吊货的井道,楼梯原水泥表面未作贴面装饰。仓库运用大跨度砖木结构,提供了较大的储存和搬运空间,这些元素均也反映其作为仓储功能的工业特色。

工业文明为其带来独特美感,2004年由郑氏兄妹将其改造成一个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蚕丝仓库为核心,在保留原有结构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艺术街区模式,对建筑表面运用先进技术做了保护性处理,重点更新其功能,原有大空间便于重新灵活划分,将三层仓库改造为文创办公及服务功能,首层空间组织、策划具有专业性、时尚性的艺术活动。

5 文化基因传承下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1 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

大运河无锡段时空跨度较长,地域面积较广,文化价值极高。应继续挖掘“运河文化基因”,凸显运河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打造运河文化展示带,加强运河沿岸承载着丰厚优秀文化的挖掘、保护和诠释,推动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结合,焕发出新的城市活力,为传统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动力。

图1 保留大面积红色砖墙

图2 原面粉厂运输码头

图3 保留螺旋转梯

图4 改造后的仓库

图5 仓库砖墙上刻有字样

图6 沿运河远观仓库全貌

5.2 彰显民族工商地域文化特色

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锡城市的建设规划,其留存在主城区中大跨度、大体量工业建筑以及烟囱、水塔、码头等构筑物均彰显其独特的民族工商业文化特色,如何传承工商业地域文化基因,让后人为无锡民族工商业而自豪的同时,又能够体现其建筑价值、经济文化价值。

5.3 维持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运河沿线城市趋同化,应结合无锡城市特色,探索适合城市发展更新的工商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模式,科学理性地从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现有工商业建筑进行评价,确定其功能改造及开发模式,多样化、多维度地活化利用工商业建筑。目前运河沿岸工商业建筑再利用多为博物馆式、文化创意园模式,尝试构建小型、特色文化等公共设施为主,创造更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根据场所而匹配合适功能,才能够使得城市工业历史以新的形式展现。

6 结语

随运河流淌的是影响沿岸城市文明的“文化基因”,历史随着水系在两岸留下了丰富的工商业建筑遗存,呈现出无锡璀璨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工商业城市风貌。通过识别文化基因,对运河沿岸工商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将其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能够为城市增添历史和文化特质的公共空间,帮助城市塑造独特的气质。

猜你喜欢
无锡仓库运河
无锡一棉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填满仓库的方法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悠悠运河水 款款孟渎情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运河博物馆: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小猫看仓库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