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手法在专题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审美表达探析
——以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

2022-04-01 03:51李凌童袁志成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安徽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原型三峡

李凌童,袁志成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任何人造的具体形态都是某种“隐喻”观念的实体化与物化,因为这种具体形态的制作既是出于一定的初衷和目的,这种目的性就是“隐喻”的意义[1]。博物馆建筑作为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创作手法在其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从隐喻原型的提取、隐喻原型的抽象与解构、隐喻内涵的丰富与表达三个维度对专题博物馆建筑隐喻手法的审美表达进行了设计实践(图1),总结了“讲究隐喻的可识别性、讲究较好的适宜性、讲究高雅的格调、讲究隐喻的多重性”四个专题博物馆建筑中引入隐喻手法的要点。

图1 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设计效果图

1 隐喻概述

“隐喻”是西方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概念,是语言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也称为“暗语”或“简喻”,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一物指代另一物,如军队如鱼,人民如水,鱼水不可分。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与论述的教育家,他认为:隐喻并不局限于语言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它的表达涉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亚氏认为隐喻是一种源自生活的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文化行为。

2 建筑隐喻的内在涵意

建筑隐喻主义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针对二战后出现的现代主义建筑无场所性设计、文化性与地域性缺失、千城一面等缺点提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石头的史书;隐喻源于生活,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筑反映时代精神、风土人文、社会现象,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者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作为建筑、文化与隐喻三者交集的专题博物馆建筑,它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功能要求,更应该传达某些文化意象隐喻某种特殊的情感。

3 专题博物馆建筑中隐喻设计的内在及外在动因

专题博物馆是指专门针对某一展示主题而出现的专门性很强的博物馆,它与综合性博物馆一样,具有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职能,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全面展示给大众的橱窗,使大众对该主题历史文化的风雨变迁进行全面了解的场所。专题博物馆建筑进行隐喻设计有以下三点动因。

①专题博物馆主题性与隐喻设计较好的契合度。隐喻设计表达的核心在于“本体”和“喻体”的相互转换以求在认知主体脑海内形意象的过程。专题博物馆主题性突出的设计特征正好与有利于隐喻设计“本体”的提取,为创造优秀的隐喻建筑打下基础。

②文化性回归的需求。自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国内“国际式”“欧陆风”“盒子建筑”等建筑形式泛滥,使得城市与建筑千篇一律,建筑的文化性与地域性受到极大的挑战。专题博物馆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人们对它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基本的功能要求,更注重其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表达(图2)。

图2 建筑、隐喻、文化的关系

③对当下“奇奇怪怪建筑”的反思。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现许多造型“雷人”的建筑物,这类建筑主要有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该类建筑造价甚高、耗资巨大;另一方面它们多以牺牲功能为代价来满足建筑造型要求,造成资源的浪费。“奇奇怪怪建筑”的产生本质在于建筑“美”的表达是否得当,它关注于建筑外观形态的个性魅力,却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与抽象。

4 隐喻建筑的创作实践——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

4.1 项目概况(图3)

图3 规划总平面图

本项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高新区。规划用地为一近矩形地块,场地不完全平坦,基地东北侧紧邻杨家湾路,东南侧靠着西陵二路延伸段,西南侧为自然山体,西北侧为三峡乌木艺术博物馆与三峡奇石博物馆。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2 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隐喻设计的构思

4.2.1 摄影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碰撞——文化内涵挖掘

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的规划旨在打造一座“主题性突出、格调高雅、建筑个性特征彰显”的高水平的专题博物馆。因此,该建筑作品的设计不能陷于平庸的泥沼,设计着眼摄影主题、摄影文化、场所精神,最终确立了“湖北之窗”“文化瑰宝”“绿色生态”的设计目标。

“湖北之窗”:以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为主体,形成湖北摄影艺术对外交流的窗口,摄影文化在此交融,摄影思想在此碰撞。“文化瑰宝”:尊重弘扬摄影精神,彰显新时代摄影文化,同社会分享摄影的思考与影响。“绿色生态”:充分利用地势及基地自然资源,与绿色对话,建立一个生态共赏,宜心怡然的城市氧吧。

4.2.2 隐喻原型与专题博物馆主题性的碰撞——隐喻的逻辑结构

项目以“老式照相机”为隐喻原型,通过建筑语言的抽象解构形成个性鲜明的外观形态,承载摄影工具—摄影文化—摄影艺术博物馆三者之间的隐喻映射与转换。老式造型机的“本体”与具象的建筑外观形态“喻体”两者的同一性引发认知主体的关联性思考,在主体的脑海内形成超越两者自身的意象,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就是隐喻发生的过程(图4)。隐喻原型与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的主题性较好的契合性,通过隐喻的方式延伸建筑的文化内涵、彰显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建筑造型的个性特征。

图4 建筑透视图

4.3 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隐喻设计的审美表达

4.3.1 隐喻原型的解读与提取

隐喻原型的提取对于隐喻建筑的创作而言好比鱼水关系,唇齿相依,不可割裂而论。本项目为摄影艺术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展示内容与摄影艺术相关。因此将摄影博物馆专题文化性与建筑隐喻设计相结合,本项目确立了以“老式相机”为“隐喻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的起点。隐喻原型提取采用联想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摄影艺术博物馆—摄影艺术—摄影技术—摄影工具—照相机—老式相机。项目隐喻原型的提取与摄影文化及摄影设备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设计文脉传承与延续的表现。

4.3.2 隐喻原型的抽象与解构

项目对隐喻原型“老式照像机”的外观形态进行建筑语言的抽象与结构,提炼出L形的基本形体,将主馆与副馆进行拓扑变形与场地环境相融合。主馆出入口作重点处理,以相机的伸缩镜头为原型进行尺度变化与形态调整,整个建筑呈现出相机的形态与意象,符合专题博物馆建筑“文化性、主题性、系统性的设计特征”。建筑造型本身就是一个收藏吸纳摄影作品的宝盒,个性新颖,吸引市民的目光。透明玻璃和彩釉玻璃结合的立面,穿插石材的厚重,创造了视觉的丰富性和愉悦性,轻盈的全透明的折形玻璃入口,叠错光影,强调了入口的戏剧性。

4.3.3 隐喻内涵的丰富与表达

项目从多个维度进行隐喻创作,力求使三峡摄影艺术博物馆的“文化性、主题性、系统性”的设计特征得以彰显,使隐喻手法能够较好地融入到建筑系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形式上的隐喻:建筑以“老式照像机”为隐喻原型进行构思设计,整个建筑展现出相机的形态与意象。

②理念上的隐喻:以建筑设计来表达情感,博物馆的设计定位为“湖北之窗”,希望以摄影博物馆为主体,形成湖北摄影艺术对外交流的窗口,摄影文化与思想在此能够实现交融与碰撞。

③文脉层面的隐喻:设计隐喻原型的提取与摄影文化及摄影设备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设计文脉传承与延续的表现。

④几何构成的隐喻:博物馆主馆平面几何构成与老式相机的“L”形一脉相承,副馆的平面几何构成以主馆的“L”形为母体进行抽象与变化,形成“对比统一”的美学构图表达(图5)。

图5 夜景鸟瞰图

⑤建构技术的隐喻:建筑的入口部分采用工艺美学钢构的设计手段,该“灯笼形入口”比拟摄像机的伸缩镜头,用以隐喻时光走廊,也象征着光影世界;同时,建筑立面表皮还有“树皮剥落”的意象,通过成品构件的手段来实现建筑意象(图6)。

图6 多重隐喻

⑥室外空间氛围的营造:入口空间的西侧主墙面上设置可随时更换的展示橱窗立面,与室外的入口广场相结合,形成摄影文化交流共享的公共空间氛围(图7)。

图7 主馆西立面图

⑦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博物馆主楼“树皮剥落”的采光形式,营造出室内斑驳的光影变化,以此隐喻摄影世界的缤纷多彩。

5 专题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引入隐喻手法的要点

5.1 讲究隐喻的可识别性

成功的隐喻建筑,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隐喻的可识别性是指大多数参观者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造型联想到建筑的所指,即建筑“本体”与“喻体”之间通过建筑语言与建筑符号的设计能够得到容易的转换与表达。

5.2 讲究较好的适宜性

优秀的隐喻建筑除了要把握可识别性外,也要做到适宜性好。隐喻的适宜性好是指隐喻表达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非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之间进行简单的嫁接。

5.3 讲究高雅的格调

隐喻设计是通过建筑形象来进行表情达意的,成功的隐喻建筑必须讲究隐喻的格调。有的建筑隐喻具有较好的可识别性和适宜性,也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但它们的建筑外观形象陷入隐喻设计的误区(过于具象),使得整个建筑的格调不高,受到人们的诟病。

5.4 讲究隐喻的多重性

隐喻的多重性是指建筑设计的隐喻具有多重涵意。对于隐喻建筑而言,隐喻的指向越多,其可读性与可观赏性就越高,建筑往往就越能打动人。隐喻建筑是否能够取得人们的喜爱或关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隐喻指向的多寡,大多数成功的隐喻建筑都具有多重隐喻性。

6 设计总结

本项目设计过程中,如何使专题博物馆主题性得以彰显,在建筑外观形态个性鲜明的情况下同时兼具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隐喻手法的导入,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为设计作品提供了另一层“含义”,实现了一个现代大方又不失文化韵味的隐喻建筑作品的目标。

7 结语

专题博物馆建筑作为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重要职能,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专题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引入隐喻设计手法,通过建筑语言对文化内核进行重组与再造,既丰富了建筑文化内涵又提高了建筑可读性,也是“文脉传承”的高度体现。希冀本项目三个维度的专题博物馆建筑隐喻审美表达的设计实践,以及专题博物馆建筑隐喻手法要点总结对未来的专题博物馆建筑设计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原型三峡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包裹的一切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摄影艺术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