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的企业韧性与企业家精神
——2021·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2022-04-01 07:22仲为国彭泗清郝大海王云峰
南开管理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韧性企业家危机

○李 兰 仲为国 彭泗清 郝大海 王云峰

引言

2020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战影响深远的关键时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我国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危机中,我国企业为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体现了面临危机我国企业及企业家的韧性、责任担当与创新等精神。在此危机背景下,研究组织韧性、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企业家对外部危机与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和评价,研究组织韧性与创新的内涵及其关系,探索危机下企业应对挑战和持续创新的关键,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020年8-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20 ·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本次调查得到了北京卓越企业家成长研究基金会的支持。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样本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从企业所有制来看,有限责任公司占比37.3%,股份有限公司占比17.5%,私营企业占比34%,国有企业占比3.1%。在所有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8.3%。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在样本中占据绝大比例,为52.3%。被调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64.6%。就规模而言,91.5%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超过40%的企业出现亏损,22.6%的企业盈亏情况持平,仅36.2%的企业实现了盈利。正常运转的企业占比77.5%,超负荷企业仅占比2.7%,而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占比19.8%。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中制造业企业具体的行业细分情况见表2。占比较高的细分行业如下:专用设备制造业占11.2%,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7.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5.9%,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占5.8%。

表2 调查样本中制造业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家平均年龄为51.9 岁,其中55 岁及以上占 42.1%,50-54 岁占15%,45-54 岁占15.9%,44 岁及以下占 27%。从教育情况来看,大专及以上占85.9%,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4.4% ;所学专业为管理类占38.1%,经济类占22%,理工农医类占23.1%。从现任职务来看,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占88.5%,其他职务占11.5%(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经济已迈入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持续多年追踪调研中国企业的创新动向与企业家精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重大危机,进一步要求企业保持韧性的同时持续创新,已然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保障。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企业,尤其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造成明显冲击,企业盈利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调查显示,在2020年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出现新的挑战,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改善。同时调查表明,我国实施降本增效改革措施成效显著,企业的社保税费负担与人工成本等困难与2012年相比明显得到改善。

在此背景下,帮助企业克服环境压力,维持凝聚力,从挫折中复原甚至逆势成长的组织韧性尤为重要。调查表明,企业组织韧性中的危机感知能力较强、危机适应能力相对较低,这主要受到企业“能人”与外部危机应对专业人士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程度的影响。

企业组织韧性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行业环境看,技术竞争强度与市场竞争的过程显著提升组织韧性,而市场竞争的失败预期显著降低组织韧性;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文化塑造组织韧性,民营经济的企业文化既重视集体主义又鼓励个人主义;从企业家个人层面看,务实进取型企业家增强组织韧性,而负面情绪较高、职业倦怠的企业家削弱组织韧性,并且小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受企业家个人影响尤为明显。

调查发现,组织韧性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组织韧性高的企业更倾向选择突破式创新模式,更具有创新性、主动性和风险承担性,更有可能实施探索与利用并举的双元创新战略。组织韧性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尤其是显著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升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扩大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增强了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灵活性,而在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减少单位产出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方面作用较弱。

在企业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企业创新与持续发展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关于提升组织韧性、有效应对危机、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企业家期望:从政府层面,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企业自身应对危机需要未雨绸缪,灵活调动资源,创新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坚持长期导向,制定并充分发挥应对危机/ 紧急事件计划的作用,多措并举应对资金链危机,转危为机,增强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加强学习修炼内功,健全治理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核心商业模式,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融合线上线下新渠道的市场营销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民生福祉新高度而努力奋斗。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企业的外部环境与经营发展挑战

1.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严重影响企业,超过40% 企业亏损或严重亏损

在疫情最早期,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积极行动,于2020年2月5-7日迅速展开调查。数据显示,关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受访企业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7.2%,认为“影响较大”的占49.4%,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占13.4%。对比2003年“非典”时期疫情刚开始调查的相同题目,企业家认为“影响很大”的仅占3.4%,“影响较大”的占40.4%,“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占56.2%,说明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更加严重。

同时,企业家对实现今年原定年度增长目标信心不足。认为实现原定年度增长目标“有一定难度”的占50%,认为“无法实现”的占28.8%,只有18.5%的企业家认为“可以实现”。分组来看,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认为“可以实现”的比重相对较高,表明疫情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冲击更为明显。

年度调查的结果与上述结果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比。关于企业盈利状况及其预期的调查显示,2011-2020年的企业家预计盈利和实际盈利呈现出不断波动的特点,当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2020年企业实际盈利确实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仅有36.2%的企业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盈余,22.6%的企业能够实现收支平衡,超过4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严重亏损状态。然而,企业家对下半年盈利状况的预测呈现出上升趋势,评价值从2.94 上升到3.43,与2018、2019年的半年预期值接近,体现出在疫情逐渐得以控制下对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见表4)。

表4 企业盈利状况(%)

2.降本增效改革成效显著,外部环境出现新的挑战,不确定性增强

调查数据表明,2020年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人工成本(62.1%)、企业利润率太低(35.9%)、资金紧张(35.8%)、缺乏人才(33.1%)、社保及税费负担过重(30.2%)、能源及原材料成本上升(30%)等方面(见表5)。

表5 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与2012年的数据对比,十八大以来企业经营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明显得到改善的方面依次是:“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下降21.6%)、“人工成本上升”(下降13.2%)、“企业利润率太低”(下降8.9%)、“国内需求不足”(下降6.8%)、“出口需求不足”(下降4.9%)。这些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实施降本增效、简政放权、去产能等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国内国际循环中的需求保持较好同步增长,创新驱动战略执行的效果初步显现。

企业经营发展存在困难增强的情况。例如,“资源、环境约束较大”上升4.4%、“地方政府干预较多”上升4.1%、“缺乏人才”上升3.4%、“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上升1.7%、“资金紧张”上升0.8%、“企业招工困难”上升0.5% 及“企业领导人发展动力不足”上升0.4%,体现出企业外部环境出现新的挑战以及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内生动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3.疫情后创新文化更加宽容失败,但鼓励冒险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山寨”与模仿创新比例增加

区域创新文化受到新冠疫情的显著影响。调查发现,全国总体上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2020年相较于2016、2015年的调查结果有明显上升。具体而言,认为企业所在地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很低”的企业家占6.7%、“较低”占33.6%、“较高”占50.3%、“很高”占9.3%。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高(评价值为3.31),与2015年相比,中部地区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增长较快(见表6)。

对企业所在地鼓励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程度的调查表明,认为企业所在地对冒险、开拓进取的鼓励程度“很低”的企业家占7%、“较低”占43.2%、“较高”占41.1%、“很高”占8.7%。总体而言,相比2016年,2020年社会对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鼓励程度有所下降,体现出疫情对人们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较大(见表6)。

表6 企业家对所在地区域创新文化的判断之一(%)

对“山寨”产品接受程度和企业间产品模仿程度的调查表明,认为当地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很低”的企业家占3.2%、“较低”占25.5%、“较高”占47.9%、“很高”占23.4%,说明总体上超过70% 企业家表示企业所在地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相较于2015、2016年调查结果,呈现出增强趋势。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对“山寨”产品的接受程度增长较快(见表7)。

对企业间产品模仿程度的调查显示,认为企业间产品模仿程度“很高”的企业家占4.9%、“较高”占22.5%、“较低”占52.1%、“很低”占20.5%,说明总体上企业间相互模仿产品的程度较高,与2015、2016年的调查相比,略有增加。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企业间相互模仿产品的程度较高,中部地区企业间相互模仿产品的程度增长较快(见表7)。

表7 企业家对所在地区域创新文化的判断之二(%)

综上,近五年创新驱动社会转型的发展及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创新文化在总体上对创新失败的容忍程度有较好改善,但是对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鼓励程度不足,对“山寨”产品接受程度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趋势,并且企业间产品模仿程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二、组织韧性及其影响因素

1.企业组织韧性的危机感知能力较强,危机适应能力受到企业“能人”与危机应对专业人士等中介服务市场发展的影响

组织韧性是能够让组织消除压力、维持凝聚力、从挫折中复原、进而有效应对管理危机的结构性、程序性动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此次问卷调查主要从危机感知能力与危机适应能力两个维度考察企业的组织韧性。

危机感知能力衡量的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未雨绸缪,能够提前对危机做出准备。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在“情境感知”的维度上得分较高,评价值为3.90(5 分制),绝大多数企业家“比较同意”或“很同意”,他们的企业“拥有能够从危机中学习的组织文化”(评价值为3.79)、“高层管理者积极地关注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评价值为3.99)、“明确规定危机中和危机之后重要事项的优先次序”(评价值为3.88)及“积极监控外部环境,对潜在问题做好提前准备”(评价值为3.95)。

危机适应能力测量的是在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对危机的措施、方案与可选择资源。调查显示,企业在“适应能力”的维度上得分相对较低,评价值为3.63,其中,“能与同行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和“能很快从日常模式切换到危机应对模式”评价值超过平均值(3.63),分别为3.69 和3.80,而“如果关键人物不在,总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他们”和“当出现危机时,很容易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两项得分低于平均值(3.63),分别为3.56和3.43,说明我国企业的组织韧性受限于企业“能人”及外部专业人士等中介服务市场的发展(见表8)。

表8 企业组织韧性

2.技术竞争强度与市场竞争的过程显著提升组织韧性,而市场竞争结果的负面预期显著降低组织韧性

企业是一个动态适应环境的恢复系统。因此,组织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行业环境。针对行业环境与组织韧性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市场竞争相关的要素与组织韧性相关性存在方向上的差异。例如,“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很高”与组织韧性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09),而“竞争非常激烈”(相关系数r = 0.13)及“新进入的企业很多”(相关系数r = 0.19)均与组织韧性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市场竞争的负面结果预期损害组织韧性,而市场竞争的过程可以促进组织韧性。

在技术竞争方面,组织韧性呈现出一致的规律,“技术变化很快”“技术变化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新技术的涌现和新产品的推出很普遍”都与组织韧性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24 和0.27,均在0.01 水平上显著,表明技术竞争强度提升组织韧性。

从行业环境的具体得分来看,超过80%的企业家“较同意”或“很同意”“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仅有28.2%的企业家“较同意”或“很同意”“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很高”,两个维度的评价值得分差异较大(1.25=4.11-2.86),反映出大部分企业家认为市场竞争的过程很激烈,但对结果预期较为乐观。此外,近60%的企业赞同在本行业“技术变化很快”“新技术的涌现和新产品的推出很普遍”,反映出当前行业发展依靠技术驱动的比例较高。因此,66.6%的企业家赞同“技术变化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评价值呈现略有增强的趋势,说明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逐渐得到多数企业家的认同(见表9)。

表9 行业环境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分析

3.企业文化塑造组织韧性,民营经济的企业文化务实“双高”

企业文化在危机中帮助企业诠释和塑造周边环境,并赋予特定的含义,为企业应对危机指明方向。本次调查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两个维度考察企业文化。[2]针对企业文化与组织韧性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企业文化的两个维度与组织韧性均显著正相关:个体主义的企业文化与组织韧性的相关系数为0.475,集体主义的企业文化组织韧性的相关系数为0.460,说明不论是个体主义倾向还是集体主义倾向的企业文化,都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组织韧性。

调查表明,集体主义的企业文化评价值(3.25)略高于个体主义的企业文化评价值(3.18)。具体来说,在个人主义企业文化中,超过90%的企业家认为其企业文化“重视在团队中表现卓越的员工个人”(95.5%)、“鼓励每一位员工实现他们独特的潜力”(90.9%)。而在集体主义的企业文化中,超过90%的企业家认为其企业文化“保护忠诚的员工”(96.9%)及“领导和员工共同改进工作方法”(95.6%)。这些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文化存在与国家层面文化特征不同的地方。通常来说,我国被认为是一个集体主义强于个人主义的国家文化,而在企业层面调查显示,企业家采取了一种务实的路径——同时在集体和个人主义维度上达到了“双高”(见表10)。

表10 企业文化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分析

进一步分组比较分析发现,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为民营企业更“鼓励每一位员工实现他们独特的潜力”(评价值为3.25)及“公司重视在团队中表现卓越的员工个人”(评价值为3.38)。同时,民营企业也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更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为民营企业“会更加保护忠诚的员工”(评价值为3.50)、“领导和员工共同改进工作方法”(评价值为3.38)、“每位员工都分担和公司休戚与共的责任”(评价值为3.24)。上述数据说明,民营企业更可能形成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双高”的混杂型企业文化(见表11)。

表11 企业文化与企业特征交叉分析

4.务实进取型企业家增强组织韧性,职业倦怠、负面情绪的企业家削弱组织韧性,小型、科技型企业受影响较大

企业领导是组织韧性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以往研究指出,企业领导者价值观的塑造比简单地开发企业个人韧性对组织韧性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主要从价值观、职业倦怠、负面情绪三个方面考察企业家对组织韧性的影响。

本次调查采用了关于命运认知的成熟量表测量企业家对于环境的认知。[3]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企业家的“务实进取型”价值观与组织韧性显著正相关(均在0.001水平上统计显著)。调查数据显示,48.1%的企业家非常认同“命运会照顾努力的人”,38.5%的企业家非常认同“征服论”——他们认为“通过行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愿望”。81%的企业家则属于务实进取型,他们认为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弥补命运中的缺憾,超过80%的企业家认为环境中有的部分可以改变,有的不可以改变,如果命运没有给予最好的,就靠自己的努力做到极致,剩下的事情交由命运决定(见表12)。

表12 企业家价值观与组织韧性关系分析

本次调查还考察了企业家的职业倦怠状况。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企业家的职业倦怠与组织韧性显著负相关。调查结果表明,44.1% 企业家有时会感到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13.9%的企业家经常感到身心疲惫,而很少一部分企业家(8%)十分或者总是感觉身心疲惫、难以负荷,说明身心健康问题确实是困扰大部分企业家的问题,值得关注。至于负面情绪的极端情况,比较少的企业家(8.8%)会意识到工作带来崩溃感的状况,说明企业家的工作带来的压力感是有的,但大部分企业家仍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企业家对于工作本身的兴趣程度和热情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64.7%的企业家对于工作仍保持和以往一样的兴趣和热忱,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家会对工作不再有兴趣和热情。对于工作的意义,73.9%的企业家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持怀疑态度,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超过3/4的企业家仍然持续关心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度(见表13)。

表13 企业家职业倦怠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分析

分组比较看,不同性别、学历和企业性质的企业家在职业倦怠上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年龄和企业规模、企业地区、是否为高科技企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44 岁及以下、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企业家职业倦怠显著较高,得分分别是2.48、2.39、2.38 和2.39,均高于平均值2.34(见表14)。

表14 企业家职业倦怠比较分析

面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复苏困难,企业发展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本次报告还针对企业家的负面情绪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整体而言,75.4%的企业家“很少”或“有时”出现负面情绪,“从未出现过”和“经常出现”负面情绪的企业家占比较少,分别为12.4% 和12.2%,表明中国企业家整体对企业、市场、宏微观经济发展具有比较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见表15)。

表15 企业家负面情绪与组织韧性的关系分析

针对负面情绪细分维度的分析表明,“烦躁易怒”“心情沮丧”“悲观失望”“挫折感强”“疑虑重重”这五个子维度的分布与整体接近结果较为一致,而“压力很大”和“疲惫不堪”这两个子维度上“经常出现”负面情绪的企业家占比明显增多,近30%的企业家经常出现“压力很大”的情绪,16%的企业家则经常出现“疲惫不堪”的情绪,说明企业家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对于组织韧性的影响值得重视(见表15)。

进一步分组分析发现,企业家年龄越大,能够感知到的负面情绪越不常出现,55 岁及以上的企业家对负面情绪感知的评价值(2.43)低于总样本的均值(2.53)。而44 岁及以下和45-54 岁的企业家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则显著高于55 岁及以上的企业家,也高于样本均值,说明企业家年龄越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更强,也更有经验处理负面情绪。

对公司规模的分组分析表明,大型(均值为2.46)和中型(均值为2.46)企业领导者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小型企业领导者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均值为2.56)。此外,非高科技企业(均值为2.57)的领导者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也显著高于高科技企业(均值为2.43),说明小型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环境挑战更为艰巨,企业家因此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也较高(见表16)。

表16 企业家负面情绪比较分析

三、组织韧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1.组织韧性高的企业更倾向选择突破式创新模式

为了解企业组织韧性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关系,本次调查专门统计2020年企业销售中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占比。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传统产品或服务”占比为53.6%,“改良产品或服务”占比为26.4%。其中,“近5年新创产品或服务”占比已达到26.8%。上述结果表明,近50% 企业注重创新,并努力利用突破式创新模式实现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同时,调查发现组织韧性与企业创新模式的相关关系呈现不同规律。例如,组织韧性与“传统产品或服务占比”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04),同时与渐进式创新——“改良产品或服务占比”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03),而与突破式创新——“近5年新创产品或服务占比”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06)(见表17)。

表17 组织韧性与创新模式相关性分析

2.组织韧性促进企业创业导向,大型、高科技企业创业导向更强,民营企业在业务拓展方面更为谨慎

面对疫情严峻的挑战,企业采取的响应策略各有不同。本次报告针对企业创业导向的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组织韧性与企业创业导向的创新性、主动性与风险承担性均显著正相关(在0.001水平上显著)。从评价值来看,创业导向的主动性维度评价值较高,评价值为3.36;其次是创新性,评价值为3.31;再次是风险承担性,评价值为2.88,这些数据说明疫情下企业的创业导向仍处于较弱水平(见表18)。

表18 组织韧性与企业创业导向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分组对比发现,在企业性质上,外资企业的主动性更强,“希望取代竞争者”评价值得分较高(3.50),风险承担性也较高,“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大刀阔斧地行动,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评价值得分较高(3.34),反映出外资企业对风险的偏好水平比民营企业更高。与此对应,民营企业在拓展业务方面的谨慎程度显著高于国有和外资企业(见表19)。

根据企业规模的交叉分析发现,大型企业在创业导向创新性、主动性、风险承担性等维度上的得分普遍高于中小型企业。说明大型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更可能采取创新性、主动性、具有一定风险的策略。此外,创业导向在高科技企业中显著高于非高科技企业(见表19)。

表19 企业创新战略与企业特征交叉分析

3.组织韧性有利于企业实施探索与利用并举的双元创新战略,大型、高科技企业作用更加明显

创新战略主要考察企业是关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还是利用已有的技术。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组织韧性与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战略均显著正相关。调查显示,企业探索式创新战略的得分评价值为3.89,而利用式创新战略的得分评价值为4.06,说明大部分企业仍偏重于利用式创新战略。76.8%的企业家认为公司“主要搜集当前市场的信息”,81.9%的企业家认为本企业“关注改进现有产品的质量”,80.4%的企业家表示公司“强调积累解决当前市场和产品问题的经验”(见表20)。

表20 创新战略与组织韧性关系分析

在探索式创新战略方面,79%的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不断寻求新的市场信息”,63.4%的企业家认为他们的企业“关注产品的大规模更新”,74.2%的企业家认为“仔细观察市场中的技术发展态势”比较或非常符合公司情况(见表20)。

进一步分组对比发现,大型企业更为“仔细观察市场中的技术发展态势”(评价值为4.08),同时注重“搜集当前市场的信息”(评价值为4.13),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利用平衡的双元创新战略。此外,高科技企业在各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非高科技企业,说明高科技企业往往对市场动态更为敏感,对产品表现更为关注,适应和调整更为迅速(见表21)。

表21 创新战略分组比较分析

4.组织韧性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且创新作用“开源”强于“节流”

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组织韧性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绩效的各个维度均正相关,并且在0.001水平上统计显著。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创新发挥作用较大的维度主要包括:“提高了产品或服务质量”(评价值为3.73)、“提高了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评价值为3.59)、“提高了生产或服务在业务流程上的灵活性”(评价值为3.58)、“扩大了产品或服务的类别”(评价值为3.50),而在“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评价值为3.27)和“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评价值为3.31)方面作用较弱。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企业创新在“开源”方面的作用较大于其在“节流”方面的作用(见表22)。进一步分组比较分析发现,创新在大型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发挥的作用更强,而企业性质及区位对创新的作用没有影响(见表23)。

表22 组织韧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表23 创新绩效分组比较分析

四、提升组织韧性、有效应对危机,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未雨绸缪、灵活调动资源,创新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

为了渡过疫情难关,企业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超过50%的企业会加强与老客户、供应商的沟通(68.7%)和内部培训(59.3%)。创新商业模式(41.9%)和供应链的优化(37.2%)也是企业会考虑的两大措施。25.9%的企业在应对危机时会选择减少用工。只有极少数企业(2.8%)会考虑临时转型,投入应急行业(见表24)。

表24 企业的疫情应对措施

上述措施的选择与企业的组织韧性有密切联系。相关数据表明,企业的组织韧性越高,在应对疫情时越可能选择“创新商业模式”(相关系数r=0.07)、“优化供应链”(相关系数r=0.07)、“转为远程网上办公模式”(相关系数r=0.07)、“全员降低薪酬”(相关系数r=0.22),更少可能选择“加强与老客户、供应商的沟通”(相关系数r=-0.08)以及“加强内部培训,增强凝聚力”(相关系数r=-0.12)。上述结果表明,组织韧性保证企业在危机前已经将老客户、供应商及内部凝聚力等应对危机的力量团结起来,在危机来临时企业需要灵活调动这些资源,创新应对危机的方式和方法(见表24)。

针对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按照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区位进行交叉分析。结果表明,国企更偏好采取的措施为远程办公模式(26.7%)和降低员工薪酬(13.3%),而民企(26.8%)和外企(31.6%)则较多选择减少用工,说明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展现出的韧性方面也不同。根据企业规模进行交叉分析,大型企业为应对疫情通常会采取内部培训(68.6%)、创新商业模式(49.5%)和优化供应链(49.5%)等措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选择措施的侧重点均与之类似。根据企业区位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发现中部(68.1%)和西部(67.5%)的企业都选择加强内部培训,增加凝聚力来应对疫情,这些都是企业韧性的表现(见表25)。

表25 企业应对疫情措施的比较分析

2.加大企业管理与运营的数字化程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数字化时代的步伐,也迫使一些企业不得不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压力。本次调查考察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运营在数字化方面的状况。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数字化管理与运营的水平越高,企业的组织韧性越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企业目前的内部管理已经在中等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比如员工管理、办公流程和内部交流等。在业务管理方面,将近85%的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已经拥有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比如跟踪客户数据、业务流程、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质量管理等。对于企业数字化系统的成熟度,有9.1%的企业家认为数字化系统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成熟,而24.5%的企业家则认为他们的企业数字化系统还不够完善,还有提高的空间。对于数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有76.4%的企业家认为数字化已经在企业决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仅有6.6%的企业家认为数字化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有80% 左右的企业家认同数字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财务绩效。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家已经将数字化应用到了企业决策过程中,数字化的优势无论是在管理企业内部还是在提升企业业务能力方面都已凸显(见表26)。

表26 企业数字化管理及运营情况

3.坚持长期导向,制定并充分发挥应对危机/ 紧急事件书面计划作用

企业是否具有长期导向的发展理念,是企业足够有“韧性”的基础,即以非短期目标为导向、具备从容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企业长期导向与组织韧性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24)。调查表明,22.3%的企业有1年以内计划,38.4%的企业有3年以内规划,18.6%的企业有5年以内规划,2.1%的企业有10年以内规划,而仅有2.6%的企业有10年以上规划。由此说明,绝大多数(84%)企业具有书面长期规划,而这其中以3年以内的规划最为常见,18.6%的企业具有中期发展规划(3-5年),而具有5年以上长期规划的企业较少。纵向比较来看,企业长期导向的评价值逐年递减,2015年评价值仍略高于中等水平(3.02),而到2020年评价值降为1.76,与2015年相比下降42%,说明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短期主义,没有长期规划。这一现象值得重视(见表27)。

表27 企业长期导向(%)

当发生紧急事件时,企业是否制定书面计划且该计划是否有效,是衡量危急时刻企业韧性的重要指标。关于企业是否有应对危机书面计划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企业有应对危机的书面计划(52.5%),少量企业没有书面计划(42.6%),还有极少数企业不清楚是否有书面计划(4.9%)。在有紧急事件书面计划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书面计划都发挥过作用(49%),表现出较强的组织韧性(见表28)。

表28 企业应对危机/紧急事件的书面计划(%)

进一步分组比较发现,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对应对危机的书面计划存在显著差异,而企业区位不存在显著差异。从企业类型来看,多数国有企业都有紧急事件的书面计划(70%),其次是外资企业(65.8%),而民营企业仅有49.6% 有此书面计划。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书面计划越完备,其中大型企业(68.9%)和中型企业(67.5%)大多都有书面计划(见表29)。

表29 应对危机/紧急事件书面计划的不同企业比较分析(%)

调查分析表明,企业规模和企业区位有对应对危机计划是否发挥作用具有显著影响。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多数大型企业(65.3%)和中型企业(61.8%)制定的应急计划均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然而较少数的小型企业(41.6%)可以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相比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内部制定的应急计划发挥作用更大,其中有58.1%的计划发挥过作用,41.9%的计划未发生过作用。从企业区位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应急计划发挥过作用的企业比重(44.3%)显著低于中部地区企业(58.2%)和西部地区企业(57.2%)(见表30)。

表30 应对危机/紧急事件计划发挥作用的不同企业比较分析(%)

4.多措并举应对资金链危机,提升市场营销和研发创新能力,转危为机、增强企业文化氛围,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危机是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也是企业正确认识自我的良好时机。本次报告调查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变化。数据显示,企业家认为,受疫情影响增加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前三项依次是“市场营销能力”(52.5%)、“研究与开发能力”(43.1%)、“经营组织能力”(42.4%)。而在企业家所认为受疫情影响削弱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前三项依次“资金投入能力”(54.7%)、“核心商业模式”(31.4%)、“研究与开发能力”(29.1%)。上述结果表明,疫情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配置上的重大变化:增加了企业之间在研究和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上的差距;普遍减少了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与核心商业模式,并且增加了经营组织能力(见表31)。

表31 疫情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表明,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企业,疫情影响下国有企业显著增强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研发与开发能力(55.2%),而外企显著增强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生产制造能力(60%)(见表32)。根据企业规模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大型规模企业显著增强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文化氛围(33.3%)。这说明在疫情影响下,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具有增强企业文化氛围的优势,体现出重大外部危机时大型企业能团结凝聚更多资源、提升员工安全感的竞争优势(见表32)。根据企业区位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企业选择“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比重相对较高(45.8%),中部地区企业更倾向于增强资金投入能力(21.2%),而西部地区更显著增强的是动态适应能力(36.8%)。这说明企业所在区位的不同,也就是地区的发展和环境差异会造成疫情冲击上的差异性,从而促使不同地区的企业为应对危机增强不同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见表32)。

表32 增强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针对有所削弱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按照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区位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在疫情影响下,大型企业显著削弱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动态适应能力(41%);东部企业显著削弱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生产制造能力(28.9%)(见表33)。

表33 削弱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5.加强学习、修炼内功,健全治理结构、加强控制,建立防火墙隔离机制,应对未来可能危机

本次报告调查了企业家应对疫情的未来策略。数据显示,在企业家针对未来类似情况的应对策略中,前五项依次排名是“保持良好的现金流”(66.7%)、“加强学习,修炼内功”(50.5%)、“建立预警方案,提前应对”(49.4%)、“建立关爱员工身心健康的保障机制”(45.5%)、“监控环境,预期预判”(38.3%)。这一结果说明,此次疫情使企业家更加关注内功,重视提前准备,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见表34)。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企业的组织韧性越高,企业家越有可能在接下来“加强学习,修炼内功”(相关系数r=0.15)、“健全治理结构和控制”(相关系数r=0.11)、“建立防火墙隔离危机”(相关系数r=0.06),而较少“设立危机管理部门”(相关系数r=-0.12)(见表34)。

表34 应对疫情的未来策略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国有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更加强调“保持良好的现金流”策略的重要性(69%);在企业规模上,大型规模企业更倾向于制定“健全治理结构和控制”(47.6%)与“设立危机管理部门”(21.9%)的策略,而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制定“与其他企业搞好关系”(19%)的策略;东部地区的企业家更倾向于“建立防火墙隔离危机”(12.1%),中部地区更强调“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44.1%)及“保持良好的现金流”(68.6%)(见表35)。

表35 应对疫情的未来策略的交叉分析(%)

6.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在疫情初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开展了关于企业期望政府应对措施的调查。调查显示,关于对政府的政策建议,在18 个选项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71.2%)、“加大减税降费”(70%),“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59%)、“重视企业家的贡献、保护企业家积极性”(47.3%)、“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6.6%)。调查同时发现,企业家选择“加快落实民企28 条”(39.5%)、“加大简政放权力度”(33.6%)、“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2.5%)、“给予部分受疫情影响受损严重行业财政贴息”(30.8%)的比重也相对较高,选择比重均超过30% 以上(见表36)。

表36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企业家最希望(%)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六个目标,追求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推进民生福祉新高度及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家认为“十四五”期间促进我国消费稳定增长的最为重要的三条途径依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6.9%)、“对企业和个人减税”(73.5%)、“促进民营企业发展”(72.1%),对促进国家消费稳定增长尤为重要。同时,超过30%的企业家认为“引导促进服务性消费”(36.9%)和“增加对低收入人群补贴”(36.1%),也是促进我国消费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超过20%的企业家认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27%)、“加快电商等新经济发展”(22.2%)、“普遍提高工资水平”(20.8%)、“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重”(19.7%),也与消费增长密不可分。此外,13.7%的企业家认为“鼓励信贷消费”、12.4%的企业家认为“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与消费增长有联系,仅有10.8%的企业家认为“推动住房刚性需求增长”可促进消费增长(见表37)。

表37 “十四五”期间促进我国消费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

猜你喜欢
韧性企业家危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危机”中的自信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