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的浓与淡

2022-04-02 13:48孙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秋蝉枣子

孙萌

内容摘要:作为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绘秋的文章数不胜数,历代许多学者仅认为“故都之秋”美在其悲凉,然《故都的秋》之所以能够成就经典远不止于此,该文胜就胜在其“秋味”之浓、情感之醇,笔触之细、境界之高。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浓 淡

《故都的秋》可以说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正如钱理群所言,品析这篇散文要“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1]”。文中的语言“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郁达夫用真率而又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故都之秋别样的美,绘出了故都之秋淡淡的悲凉,表达他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对生命的思考……

一.《故都的秋》中的浓

1.“秋味”浓郁,感官冲击

本文虽题为《故都的秋》,郁达夫却并没有直接描写故都之秋,而是巧设对比,先描写南国之秋的寡淡: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进而过渡到故都之秋的浓郁,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不仅能够“饱尝”,还可以赏玩。

钱理群说“秋味”无疑是郁达夫这篇《故都的秋》里的关键词。”[2]在文中,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勾勒了五幅秋景图,展现了浓浓的秋意。①秋院赏景图:“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再寻常不过了,然而秋天的气息就在这最寻常的日子里弥散——即使生活再平淡,依旧能在不经意间“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虽说是闲适,却不由分说的将人“拽”入这秋天的景象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上给读者灌注秋天那独一份的清。②秋槐落蕊图:不止这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就连街道上不起眼的小花也染上了秋色,说到牵牛花,郁达夫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从色调上看,蓝色、白色、紫黑色都为冷色调,带给人清冷的感觉,但正是这种颜色上的“冷”带给人极简的感受,恰恰体现出秋天的深味。从空间上看,“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让人“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空间上的满、密和落蕊的纤细、孱弱形成强烈的对比,直接带给人感官上的冲击——极其孱弱的落蕊虽即将到达生命的终点,却聚集起来铺满整个街道,这样的描写让秋天的浓郁气息不禁扑面而来。③秋蝉残声图:到了秋天,秋蝉的声音日渐衰弱,作者用“残声”来形容这即将枯绝的蝉,又说“这秋蝉的嘶叫……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秋蝉的生命将尽,却拼劲最后一丝气力嘶叫,听觉上的刺激不禁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秋天的悲凉之味也在其中展露无遗。④秋雨话凉图:作者在描绘秋雨时更是直接颂赞这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一阵凉风便能够“息列索落”地下起来。秋味也在这息列索落中得以体现。⑤秋果奇景图:在郁达夫的眼中,北方的果树亦让他感到“奇”,“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作者将枣子的形态、颜色罗列在我们眼前,将秋天的丰收、果实的丰盛铺排开来,秋味的香渐渐钻进我们鼻中,秋天那独特的喜也渐渐渗入我们心中。

郁达夫用精准的语言勾勒了五幅秋景图,故都“秋味”的浓烈也通过感官的刺激直达我们心底,相较于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故都的秋味不仅浓,更是值得咂摸,值得回味。

2.情感浓烈,吐露真情

刘勰有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3](《文心雕龙·物色》)景物的变化自然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而这种季节的更替、南北方景致的差异对于“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的郁达夫而言,更是一种直击心底的摇撼!

(1)情感的浓烈

文章开篇平实朴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一句话点明对秋的热爱,随后笔锋一转,情感突起,“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别”二字堪称点睛之笔,不仅展现了故都之秋的独特,更是直接体现了其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而正因为这份独特,才有了“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一个“饱”字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贪恋展现的淋漓尽致,据其日记记载,还没有去的时候,郁达夫就已“心旌摇摇,似已在路上了”[4](《郁达夫日记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思念、想饱尝故都之秋味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文中的秋味浓郁十足,而比这秋味更浓、更烈的是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狂热的喜爱和近似悲壮的颂赞!在作者的心中,“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果说首段流露的是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热切的期盼,文末则是毫无保留的表达其对故都之秋近似哀求的挽留,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浓烈情感真真让人动容!

(2)生命的浓醇

孙绍振认为“《故都的秋》一文表现了一种悲凉美。”[5]那么故都之秋的“悲凉美”表现在何处?从文中细微的描写我们可窥知一二,作者绘秋并没有描写盛大的场景,而是从随处可见的事物出发——“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无一不透露出悲凉之味,而槐树的落蕊只能让人“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则更是将镜头拉的更近,更加精准的表现秋天的细腻、清闲、落寞。叶嘉莹先生说“因为正是唯有能以全心去享受欢乐的人,才真正能以全心去感受哀愁。而也唯有能以全心去感受哀愁的人,才能以其深情锐感探触到宇宙人生的某些真理和至情。”[6]這样的陈述恰恰和郁达夫笔下对秋蝉的描写不谋而合,“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蝉声虽然衰弱,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秋蝉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嘶叫仿佛在唱响生命终结的赞歌,而一个“嘶”字更是道尽了生命轮回的凄寂!这样的悲壮恰恰凸显了生命的盛大。

由此,文中不仅有郁达夫对故都之秋浓烈的挚爱与挽留,更是暗含着生命是终结和对人间留恋的矛盾,展现着生命的浓醇与珍贵。

二.《故都的秋》中的淡

1.笔触细腻,浓中有淡

钱理群说“他笔下的秋味包括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郁两个侧面,并且互为表里[7]”郁达夫只在首段点明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后面的文字虽无一处提及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然而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那独特的“淡”。

(1)淡然的心境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描绘故都的秋景,不说租一间房、泡一杯茶,看蔚蓝的天空,听驯鸽的飞声,非要说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很高很高的”天色,听“青天”下的驯鸽飞声,这样精彩细致的描写让原本平平无奇的景象变得极富画面感,秋天的浓郁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秋味虽浓,可在这浓郁之下亦有淡淡的诗意,清淡中又略带忧伤的情调——住着破屋,喝着浓茶,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淡然的,而且北国的秋天,日光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秋草是“疏疏落落”的,这样略带萧索的景致描写也不觉使人感受到淡淡的落寞,这让人略感悲伤落寞的景物描写也恰恰是郁达夫淡然心境的一种体现。

(2)淡淡的孤寂

郁达夫绘秋可谓是极其精细,这秋味也通过作者精细的观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从扫帚扫街时留下的丝纹中窥见浓浓的秋意,说这丝纹让人感觉既细腻又清闲,潜意识中又觉得“有点儿落寞”,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在这浓郁的秋味之下,作者亦在不经意间染上了悲秋的情绪,但这种情绪并不如古人“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8]那般浓烈,反而带给人的是一种淡淡的孤寂之感。

(3)微弱的生命之感

郁达夫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系统综合感受故都的秋天:早晨起来可以看到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只能让人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秋天的蝉用残声昭示着席卷而来的秋意,随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嘶叫”。无论是安静无声的落蕊,还是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发出衰弱嘶叫的秋蝉,它们都象征着秋天即将流逝的生命,给人以生命即将消殒的微弱之感。

(4)平淡的生活气息

孙绍振认为“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9]”在郁达夫的笔下,要想感受这北国的秋味,即便是不出门,就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住着,在平淡普通的早晨泡一杯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也能体味到这十足的秋日景致,一层烟雨过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这样的场景再让人熟悉不过了,作者却能用精确的语言真实的再现这平常的生活场景,透过这画面,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青天之下的凉意,仿佛也跟作者一般置身其中,立在桥头上,看北国的都市闲人闲逛,听他们在遇见熟人后微叹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在郁达夫的陛下,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故都浓郁的秋味,更是都市闲人之间的人情味,而这浓浓的人情味之下流露出的恰恰是生活的气息。

《故都的秋》中有浓郁的秋味,也有浓浓的人情味。在浓郁的秋味之下,暗含着的是作者淡然的心境和淡淡的孤寂之感,秋天的浓郁气息也不由展现出了生命的微弱之感,浓浓的人情味背后隐含的则是平淡的生活气息。

2.性情隐逸,暗含情感

(1)隐逸的性情

“作者渴慕清净安宁、远避纷争嘈杂的秋士心态,只有在北国故都领略秋的过程上才逐渐显露并清晰起来”[10]虽思秋心切,但是真正到了自己想念已久的故都,真正要赏故都之秋时,郁达夫展现的却是一种完全松弛的状态——他没有特意跑到秋味极盛的地方赏秋,而是在喧闹的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早晨起来往院子里一坐,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赏青天下的驯鸽,这样的闲适更有谁人?都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皇城人海中的“闹”和他租一椽破屋在院子里赏秋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隐逸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时正值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时期,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多次迁居,虽然生活艰难,在文学艺术上,郁达夫写出的却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11]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冷色系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秋草、极微细柔软的落蕊……这些细腻的描写无一不在表露作者内心的淡然闲适,在动荡的社会中依旧能坚守内心的一方净土,这样的境界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由此观之,文章中的“清、静、悲凉”不仅是北国之秋的精准表达,更是作者彼时心境的确切表述,郁达夫的心中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隐逸性情,更有着如隐逸诗人一般的大义。

(2)暗含的情感

在郁达夫的笔下,“北方的果树,到秋来,是一种奇景”,一句话让人联想到秋的硕果累累,但是在郁达夫心中,品类极盛的秋天,“第一是枣子树”。在描写秋果盛景时,郁达夫也是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枣树,对于柿子、葡萄等僅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对枣子树的描写呢?细细考究便可发现这其间的奥秘:枣树是郁达夫的爱子龙儿最喜爱的果树,每当夏日,父子俩便会在院子中摘枣子、品果味,然而这样的温情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就以龙儿的离世而仓促告终。作者喜爱枣子树,表面上是对秋天盛果的喜爱,实则暗藏着的是对龙儿深深的怀念。这段描写秋果的文字中透露着淡淡的欣喜,可这欣喜之下潜藏的是一个父亲对爱子的怀念,这样喜中见悲的描写更是让人动容。

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都之秋独特的美,文中不仅有浓郁的秋味,亦有作者浓烈的情感,可在这浓浓的秋味和情感背后,潜藏着的是故都之秋那独一份的“淡”。浓中显淡,淡中有浓,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才造就了《故都之秋》这篇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

[1][2][7]钱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J].语文学习,1994.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郁达夫.郁达夫日记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1986.

[5][9]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I].福建论坛,2006.

[6]叶嘉莹.大家小书:名篇词例选说[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8]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10]钱虹.渴慕清净的秋士心态与细、清、真的艺术追求——《故都的秋》[J].语文导读[I].名作赏析,2004.

[11]张建新.景语皆情语,闲笔出真意——论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创作特色[I].名作欣赏,2019.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秋蝉枣子
树上的枣子有多少
秋蝉礼赞
蚂蚁和秋蝉
巧算枣子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秋风起,枣子甜
秋蝉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