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西苗族谚语的文化内涵

2022-04-02 13:48康雯田茂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康雯 田茂军

内容摘要:谚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智慧的重要象征,而且是其生活经验的独特总结。湘西吉首市、花垣县和凤凰县这些苗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大量具有鲜明苗族特色的谚语,这些谚语直接记录或者侧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乡土观、婚姻观、生育观、历史观、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寄托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核。文章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较为广泛地收集湘西吉首市、花垣县和凤凰县地域内的苗族谚语,并利用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些谚语加以诠释和解读,努力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核,以期更好地理解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 苗族谚语 历史文化

谚语作为民众语言艺术的结晶,它承载的文化功能十分明显。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谚语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苗族的历史文化虽然有些是书面的直接记载,但绝大一部分是通过苗族谚语、苗族古歌、苗语地名这些潜在的“媒介”从一个侧面折射和透视出来的,其中苗族谚语更是我们深入了解苗族历史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但是我们在资料查询和田野调查的过程之中,发现关于苗族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尤其是湘西苗族谚语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所见关于湖南及湘西的苗族谚语研究,只是局部和少量的谚语条目,大量的苗族谚语还有待人们去调查研究,“现存的研究成果反映的也只是个案,还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①第二,关于凤凰县、吉首市、花垣县三地的苗族谚语研究成果还相对比较少。虽然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过一些谚语资料本,但是这些专著和论文涉及的苗族谚语数量比较有限,湘西地区还有大量的苗族谚语有待我们去调查研究,这些谚语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基于此状,我们把凤凰县、吉首市、花垣县三地作为田野调查地,重点调查研究苗族聚居区山江镇、禾库镇、腊尔山镇、落潮井镇、三拱桥乡、火炉坪乡、麻冲乡、社塘坡乡、矮寨镇、吉卫镇、麻栗场镇、十八洞村、老寨村、大兴寨、板栗村等苗族聚居区,收集到了一定数量的苗族谚语。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苗族谚语并对其进行一个历史文化的解读。

一.苗族谚语反映苗汉关系及苗族人民的乡土观

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迁徙的民族,据专家考证,几千年以来,苗族人民共经历了四次民族大迁徙。在封建时代,苗族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汉族统治者的镇压和围剿,但是苗族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多次举行苗民起义和抗争。而在此期间,也涌现了许多反映苗汉关系的苗族谚语。下面将对这些谚语条例进行一个历史文化解读。

例1.“铜不粘铁,苗不粘客。”此例句中的“客”指的就是当时的汉民族。这句谚语表面上的意思是苗族和汉族之间不能混为一谈,就像铜和铁一样各有差异。但这句谚语的背后其实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当时的汉民族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落后的民族歧视、民族隔离政策,而且苗族与汉族之间是明令禁止通婚的,所以才叫“苗不粘客”。这句谚语与“蛮不出境,客不入峒。”是同样的意思,都是当时一种不平等不进步的思想政策。但是,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民族政策,苗汉之间的关系融洽发展。如“苗汉人民团结紧,海枯石烂不离分。”这一句苗族谚语,望文生义,就是苗族和汉族的百姓们都要团结一心,即使海水枯干、石头粉碎了也不能分开。这句谚语反映了苗汉人民的友爱相处。

例2.“十万谷子九萬田,年年没有米过年。”这句苗族谚语的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年间,傅鼐在湘西设屯御苗,掠夺苗民私田,据为公有。因此苗族人即使辛勤劳作一年,稻米丰收了最后也不能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粮食过苗年。

例3.“五年一小反,五十年一大反。”这是苗族人民当时奋起反抗压迫的真实写照。几千年以来,苗族人民都被以上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和掠夺粮食的行为所压迫,但是这并没有让苗族人民自暴自弃。相反,苗族人民依然奋起反抗,起义不断,真的可谓是“五年一小反,五十年一大反。”

而正是沉重的民族灾难让苗族人民更加懂得本民族人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因此苗族又是一个乡土观念极重的民族。乡土观念和乡土情结甚至可以说是一根维系苗族人民群体生存的精神纽带。也因为如此,无论是苗族古歌苗族舞蹈,还是苗族传说苗语地名,乡土观念都是其中尤为重要的母题之一。苗族谚语中,自然也存在着不少表达苗族人民乡土恋情的谚语。笔者在这里捡一漏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谚语进行分析。

例4.“不是同娘生,也是同乡人。”这句苗族谚语,与汉族谚语中的“亲不亲,故乡人”十分相似。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苗族人民对于故乡同胞的浓烈感情,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有乡土之情。

例5.“要团结得像鸡儿一窝,要团结得像小米一线。要团结得像稻草一把,要团结得像毛竹一片。”苗族是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的民族,但几千年以来,它依然积极向上依然充满活力,这和它本民族内在的凝聚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句苗谚将苗族人民内部的团结友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苗族先民们为了维持苗族群落的社会安定和本民族的繁荣,凝练出这些关于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谚语。这本身就有利于本民族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而发展到社会的后期,苗汉关系变得融洽,更是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

二.苗族谚语体现苗族人民的婚姻观与生育观

众所周知,苗族的择偶、订婚、结婚、坐家等等婚育习俗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苗族人民这种婚姻观和生育观也反映在苗族的谚语之中。反映苗族群众的生育观和婚姻观的谚语很多。如:“要多不要少,多多亦善”等等。苗族过去主张多生孩子,鼓励增长人口。希望儿女齐全,尤其是要有儿子。这种传统的生育观,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面择其典型进行分析。

例1.“阿普夸阿务,螃蟹夸巴咕。”这句苗族谚语的汉语意思是:阿公夸阿婆,螃蟹夸虾公,形象地比喻夫妇之间应该感情和睦,互相欣赏。

例2.“不是姻缘莫强求,不是灯草不沾油。”苗族人民认为两个人如果没有两情相悦,就不要强行把两个人凑一对,就好比不是灯草是不会沾油的,不沾油灯就不会点燃。形象地说明了强迫两个没有感情的人在一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种婚姻观在当今社会也是进步的,是难得的。

例3.“夫妻相骂,如同讲话;夫妻相打,如同玩耍。”苗族人民认为夫妻之间吵架骂对方就像讲话一样,夫妻之间互相打架就像玩耍一样。意思是夫妻之间吵架不是真的跟对方有仇,也不会结仇,这才是好的婚姻关系。

例4.“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送岩头抱起走。”这句苗谚的意思是嫁给什么样的人就要跟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

例5.“男儿无妻身无主,女儿无夫无靠处。”这一苗族谚语说的是男子没有娶妻就没有主心骨,女子没有丈夫就没有依靠。男女之间都是互相依靠的。

例6.“宁可打柴卖草,不跟人家做小。”这一苗族谚语中的“小”指小老婆。宁愿嫁给一个打柴卖草的贫苦人做正妻,也不要给有钱人家做小妾。意思是女子做正妻才高贵,它体现了苗族女子婚姻观的价值取向。

例7.“好谷在秧,好儿在娘。”稻谷好全靠秧苗好,孩子的品性好在于母亲的品性也要好。这句苗族谚语强调了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非常先进正确的教育觀念。

例8.“独子难教,独木难烧。”这句苗族谚语的意思是独生的孩子很难教育好,而一根柴火很难烧起大火。这也是苗族人民强调孩子“多多益善”的原因之一。

例9.“娇生惯养,贻误子孙。”苗族人民认为娇生惯养子孙后代,只会耽误了子孙后代。

这些关于苗族人民婚姻观与生育观的谚语虽然有些是不太正确的,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先进的,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

三.苗族谚语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许多谚语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农业生活,苗族谚语同样如此。

例1.“谷雨要雨,谷雨无雨,交回田主。”在古代,农民只能依靠天地生养,在谷雨这一天,是否下雨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标志。因为谷雨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在谷雨节气的十五天里,很可能会因为降雨不均匀,导致田地干裂,农民无法种地,与其这样,不如交回给田主,省下租金。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天气与农业之间关系的一种总结。

例2.“姑娘长得乖,但看绣花鞋。”该苗族谚语认为女孩子长得是否好看,只要看她绣的绣花鞋就知道了。意思是看绣花鞋可以看出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例3.“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蹿。”“酸”指的是酸菜等酸性食物;“打闹蹿”说的是脚软走路不稳当。几天不吃酸菜,走路都没力气,走不稳。这句苗族谚语从侧面反映了苗族人喜欢吃酸性食物。也作“三天没吃酸,走路打捞窜。”

例4.“甜不过盐,穿不过棉。”苗族人一般将“咸”说成“甜”。他们认为最咸的东西是盐,最好穿的布料是棉质的。

例5.“白米桃好看不好吃。”苗族谚语,桃子颜色不太鲜红那么也就不太好吃。

例6.“四月八日落,吹破牛角打破锣。”也作“四月初八落,打锣打鼓车湖脚。”还作“四月八落,高田无人作。”苗族同胞在干旱时会举行传统的仪式求雨,仪式中包括吹牛角、敲锣打鼓、打苗鼓等各种活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下雨,将会是大旱天气,哪怕是牛角吹破苗鼓打破也求不来降雨。

例7.“七月酒,八月饭,屋里不吃坡上烂。”这一苗族谚语说的是七月八月要敞开肚子吃,因为大丰收的时节,如果不吃掉也会烂在地里。

例8.“三浇不如一薅。”该苗族谚语的意思是三次浇水不如一次薅苗。

例9.“迟种一天,晚种十天。”种植庄稼的时令非常有讲究,如果迟种了一天就相当于迟种了十天,这是马虎不得的。

例10.“七月葱,八月蒜,九月萝卜像茶罐。”在古代,由于自然地理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几乎不会存在反季节生产的农作物,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时间播种特定的农作物。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七月适合种葱,八月适合下蒜,九月适合种萝卜”的种植规律,这在现在的农村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例11.“天大地大,五谷为天。”苗族人民认为天和地的地位都很高,但是农业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对于苗族祖辈们的重要性,这与汉族谚语常说的“民以食为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12.“吃了重阳酒,赶快添衣服。”这一苗族谚语是说重阳节后,气温会开始转冷,所以吃了重阳节的酒后,就要开始加衣服了,避免受凉生病。

例1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如果冬天的时候吃萝卜,夏天的时候吃生姜,就会对身体有益,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医疗水平极为低下的古代社会,苗族人民有着自己的养生之道。

四.苗族谚语所反映的历史观及其原因

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历尽苦难仍不断积极向上的民族,苗族人民的历史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劳动历史观”。苗族人民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通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提炼出有益的社会历史经验,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生活。比如“起早三日当一工,富贵由勤不由命”,这句谚语就从观念上启迪人们不要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要敢于拼搏,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以奋发有为的干劲和闯劲创造社会财富。除此之外,“劳动方得吃,勤俭才得富”“夫勤三仓粮,妻勤三柜布”“嫁夫要嫁手脚勤快,爱干活的,娶妻当娶质朴勤快的”“男子看田边地边,女子看衣边布边。”都是反映苗族人民历史观的典型例子。

例1.“懒人好张嘴,懒牛好甩尾。”“懒人空口叫,勤人鼓钱包。”这些谚语既表扬勤劳又指责懒惰,形成一种社会力量,但凡某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众人就会责骂他。他往往会无地自容,从而自觉改正。因而在苗族聚居地区,勤快人多,懒人甚少。

例2.“劳动方得吃,勤俭才得富。”这句谚语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勤劳致富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勤劳才能使生活富足,節俭质朴才是衡量人好坏的标准。

例3.“早起三早当日工,莫送穷人落下风。”苗族谚语。连着早起三天可以做完一天要干的活,强调了要勤劳耕作的重要性。

例4.“事在人为,地在人耕。”苗族谚语。事情是靠人去做的,地是靠人去种的。

例5.“口是两块皮,吃到哪里了哪里。”苗族谚语。嘴巴虽然是两块皮,但是吃到哪里,哪里就没了。意思是人要勤俭节约,不能一味大吃大喝。

例6.“蚂蟥两头叮,人靠两头勤。”苗族谚语。蚂蟥靠头部和胃部的配合吸食血液,人要靠子自己的勤劳创造美好生活。

例7.“人懒穷到底,人勤富登天。”苗族谚语。人如果懒惰就会一穷到底,但是人要是勤快,总有一天会丰衣足食。这一谚语告诉人们要勤劳。

总之,“苗族谚语中所包含的苗族历史文化知识十分丰富,可以说涵盖苗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②,由于搜集地区等方面的局限性,我们的研究仅是沧海之一粟,它依然有着广泛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方向新,郭丹.湖南民俗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1).

[2]龙炳文,石邦明.湘西苗族谚语特色试析[J].民族论坛,1991(03):81~82.

[3]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89(03):80~88.

注 释

①龙炳文,石邦明.湘西苗族谚语特色试析[J].民族论坛,1991(03):81~82.

②吴一文.苗族民间智慧的结晶——论苗族谚语的文化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8).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课题“湘西苗族谚语中的历史文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531019)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辽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刍议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