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湘地区书院的经学思想

2022-04-02 13:48张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清代书院

张燕

内容摘要:书院是唐宋时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融合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方式,以独有的包容性、创造性和地域号召性成为文化思想传播中特殊的存在,与历史人物互相影响、互相成就,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文章以岳麓书院的几位山长为研究对象,探察他们在执教书院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梳理湖湘学派经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清代 书院 湖湘地区 经学思想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地有一地之文化。湖湘文化在历史洪流的沉浮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曾经的荆楚蛮荒,因为有了湘籍或寓居湖湘文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再以岳麓书院为媒介,一个以义理心性为哲学指导,提倡躬行济民的经世思想的地域性儒家学派由此成型。文章立足于清代岳麓书院几位重要山长——李文炤、王文清、欧阳厚均、袁名曜、罗典,以此作为线索探究清代湖湘地区经学思想的发展概貌。向上溯源到宋,探求经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学术背景,向下探讨湖湘经学思想在清晚期学术、政治、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整体上把握清代经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湖湘经学思想的学术基础

1.学术阵地。书院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1-429]融合私学长处,又有官学成分,所以说它是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传播中一种特殊存在。书院与官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非应试教育,不把科举取仕作为办学目标,是一种重视学术和文化传承的素质教育。且院规、学规等由書院山长制定,具备一定的自主性。

岳麓书院萌芽于唐末五代,到宋代成为规模最大、规制最完备、保存最完整、人才培养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书院。[2-10]作为古代教育中独具文化价值和意蕴的教育组织,在促进湖湘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湖湘经学发展于宋,沉寂于元明,重盛于清,与岳麓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者通过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活动,传播理学思想的同时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士人,以岳麓书院为基地,形成一个尚经世、重理学、讲践履的群体。

2.理论基础。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即经学,占据千年来的正统学术地位,影响深广。唐末以后,尤其是宋室南迁以来,全国经济、政治、文化重心南移,理学思想开始渗入湖湘地区,所以从理论渊源上来看,湖湘学派是程颐、程颢理学南传的产物。周敦颐、张栻先后执教岳麓书院,建立起了理学基地。1167年,朱熹来湘,与张轼论学,即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由宋入元,战乱频繁,经学陷入低迷。明代,治经风气又开始蔓延,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王守仁也曾来湘讲学。这些名儒大家以岳麓书院为活动中心,推动着湖湘学术的发展。

清代考据学占据主流地位,不仅是学术的自然演变,也是面对政治环境的无奈选择。因地域原因,考据学对对湖湘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所谓盛世兴礼,与“考据学”同时兴起的“礼学”在湖湘地区则广泛流行,因《周礼》讲的就是政治制度,对“礼”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制度的研究,是经世致用的实用之举,这与湖湘学者们的思想主张契合。通过对清湖南“三礼”学著作的整理分析,[3]可知它们在时间分布上前后都比较均匀,说明“三礼”之学并没有在清代湖南有着大的起伏,而是以平稳的态势发展,礼学在湘学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可言清代湖南宗理学、重礼学。[4]

当然学术思想变迁与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早期的湘学派主要以理学的心性义理为核心,相对较为纯粹,到了清一代,则很难用一个学术派别来概括整个湖南学术,尤其是经学。[5]清晚期,经学家出于救亡的现实需要,把诸多合乎近代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主张、伦理价值观念注入到儒家经典之中,丰富、发展了经义经旨,为经学研究开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极大的推动了儒学的近代转换。

3.外界推力。湖湘经学思想文化的发展除了得益于书院的教育、传播,以及历代学者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外,还有来自官府的作用。书院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教育的模式,它的门槛低,面向广,依附名山胜地,加之当世著名学者的传道授业,对广大学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很快与官学和私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历朝历代的官方对书院的态度总体上是支持和鼓励的,但也有特殊时期的打击和压制。以清朝为例,书院是直到康熙、乾隆年间才逐渐重新兴盛起来,也是因为这一时期反清抗满思想逐渐消遁,官方才放松了对书院的警惕,并转变态度。清后期,当书院的教学重心逐渐转向经世之学后,与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官府基于此对书院办学便更加支持和鼓励。

二.清中期湖湘经学思想的“掌门人”

美国学者米丹尼写了一篇《岳麓书院与19世纪湖南向经世治国的转变》的文章,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考察了岳麓书院的发展,及对湖南19世纪向经世治国的转变的影响,阐述了罗典、严如熤等湖湘学者引导湖南向经世治国转变的历史,重现他们的教育观与世界观,并认为罗典是这个转型中的关键人物。[6]我并不否认这一论点,罗典执教岳麓书院27年,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但是如果将时间视野再拉大些,俯瞰整个湖湘文化与书院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并不只有罗典一人。他们都曾主教书院,在个人著述成就上也可谓是一代大家,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的对经学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1.李文炤。李文炤(1677—1731),字元朗,号恒斋,善化人,清初湖南地区著名经学家。14岁补博士弟子员,21岁举康熙癸巳举人,23岁赴乡试时与同里熊超等人论濂洛关闽之学后绝意仕途,放弃科举做官,专心儒学,沉潜朱张学说数十年,以扶持世教为己任,50岁任岳麓书院山长。[7-551]

李文炤学术上以性理之学为宗,继承宋以来的濂洛关闽之学,治学态度灵活,兼容并包。他尊崇朱子理学,认为君子治学的目的在于治理性情,通过“穷理精义”而达到“知性达天”。同样,他也认为濂洛关闽之学不仅是讲性理,更是涵盖六经。这表明李文炤虽然推崇性理之学,但更看重儒学的社会功用,带有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具体表现在他不仅只关注四书,同样重视六书,看重儒家的名物制度、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反对轻视世务的虚无之学,也反对法家的刑名法制不讲道德性命的本原,主张把道德理义的性命之学落在治国平天下的实际事务中。因此他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礼学。将程朱性理之学与有关《三礼》的名物制度研究绾而为一,程朱理学中伦理的神圣性与规范性透过礼制落实在践履之中。这样他的义理之学的理论可以落在实处,不致流于空疏。

2.王文清。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湖南宁乡人,著名经史大家。60岁任岳麓山长,任期9年。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并称为清代湖南“四王”。王文清的礼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政治活动,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活中他有十年是在三礼馆任职,参与编纂《三礼义疏》等著作。他的礼学思想还体现在《考古略》一书中,这本书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思想,但因其他著作亡佚,只存留《考古略》一书,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他特别重视古今礼制,既有通论三礼的宏观之论,也有精微的考据。他的考据不是专注文字、文献或者音训,王文清是把学术考证与现实致用紧密的结合起来,他对典章制度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时王制度的研究。[7-575]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湘学经世实用的传统。

王文清两任岳麓书院山长,在掌教期间为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明确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手定《岳麓书院学规》,提出了学习的项目与标准以及为学的次第和方法,指出了为学的方向和道德修养的功夫。[7-582]

3.罗典。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32岁中殿试二甲,从政期间两主河南乡试,督四川学政。63岁任岳麓书院山长,掌教27年,是岳麓书院史上任职最长、影响最大的山长之一。罗典十分推崇朱子之学,认为朱子之学是正学。他对身与心、形与神、理与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但是在礼欲关系上表现的更加理性和开明。罗典一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担任岳麓书院山长之后,提出了“陶泳天趣,坚定德行”的育才思想。他认为不能单纯的以文章好坏来裁定人才,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坚定的德行,主张“非专衡文,当以育才为本”。在育人方法上,他别出心裁的带领学生在田间山里陶泳天趣。

4.袁名曜。袁名曜(1764—1835),字道南,一字焘岚,号岘岗,湖南宁乡人。袁名曜出身当地名门,有家学渊源,博览百家之学,时人评价他是个全才。[7-639]48岁任山长,掌教岳麓书院5年。思想上,袁名曜同样继承了程朱思想,但也有自己的阐发,讲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注重将不同的理论相互比较,博采百家,以期完满。他一生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讲求实际,处处据实体察,务求符合实际,他虽然仕途不显,但一生足迹遍天下,且留心边防厄塞、河渠水利、山川险易、古今沿革等,对民生十分的关注。

5.欧阳厚均。欧阳厚均(1766-1846),字福田,号坦斋,衡州安仁县人。1799年進士及第后开始仕途生涯,52岁掌教岳麓书院,任期27年。[7-648]欧阳厚均治学以大易为宗,以穷经致用为旨。弃象数、义理、筮占,而专引古今史事解释卦、爻,善于阐发《周易》,并以此指导日用行习,常援引史事加以佐证。欧阳厚均任山长期间,一方面遵循前任山长的治学方法,一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治学、从政经验来立课教书。他看重“诚”,倡导“有体实用之学”,明确提出书院培育人才的目的在于传道济民。在他二十多年的执教时间里,培养了不少有用之才,很多中兴将相都出自其门。

以上便是文章重要关注的几位岳麓山长。晚晴湖湘学术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赖于清前中期的学术文化积累、人才教育培养,这些山长都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良善的教育观念为湘学及人才的兴盛埋下了伏笔。当我们以点连线,用一种史学的视角去研究他们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这些山长们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其一,都是处于清中期的著名学者、学坛巨子,勤于著述,学宗义理,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所发明。其二,都是热爱教育的教育家,倾注毕生心血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其三,大多都有从政经历,几十年的政治生活让他们的学术更加的贴近现实,避免流于空洞的说教,同样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士人关系网络,为学子提供人力资源和政治机会。其四,他们大多是晚年辞官后再任山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为他们教书育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和真知灼见。

三.湖湘经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1.通经致用。经学,儒家所推崇的经典。经世,即关注世事,治理国家,是传统儒家入世观的体现。台湾学者刘广京提出了经世之学的三大基本原则:“‘经世之学’或‘经世思想’必须以能致用为目的,纯文学、空论性命、考据名物训诂不在此列;第二,以政府施政为立场,特别是君民、朝廷和地方关系等;第三,以民为本。”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经世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致用”。以义理阐述经学是为修身正心,强调为人之本,以经学指导实践,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服务,强调的是用;而“礼乐兵农、典章名物、政事文章、法制度数”就是救世的方法手段。

2.重礼学、兼义理。从治学旨趣来看,经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重“礼学”,强调践履与实用。[8]他们认为“礼”除了是礼节礼仪,还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归结,礼学经典则是经世之学,是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9]所以他们像乾嘉学派一样崇礼、考礼,但是又能超越宋学和汉学的对峙,在两者中间架起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并且对现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四.湖湘经学思想对晚清产生的影响

湖湘经学思想通过清中期的积淀和充盈,在清晚期达到一个高潮。随着社会实际情况的发展而转型,并对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学术上,以岳麓书院为基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继而形成自己的精英团体,更进一步的宣扬和发展湖湘经学思想,扩大影响力。政治上,他们以匡时救士为己任,既有家国情思,又有救民实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学脉传承。湖湘学术自北宋周敦颐肇始,明清之际王夫之集大成,发展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实现了向近代的转型。通过清前中期的学术积淀和人才培养,嘉道之际得以出现大批经学大家。有以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人为首的晚期经世学派,还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形成的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为首的湘军集团。他们有的就读过岳麓书院,有的接受了理学经世思想的指导,都在政治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他们的思想体系。他们大多在任职期间还会进行文学创作、著书立说,在这种情况下,学术不可避免的渗入强烈的政治意识,虽然缺乏纯粹的经学大师,但是他们的学术也因政治而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其中蕴含的民本精神闪烁着熠熠光辉。

2.经世济民。湖湘学子出于现实需要,将礼学观念应用于军政、洋务、国计民生等方面。他們面对危机重重的现实社会,较早的意识到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责任,也因为他们讲求经世实学,所以能在社会变革中担当大任,并因务实的为政风格与不俗的政绩而取得清统治者的认可,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他们倡导注重经世、躬形实践、汉宋兼采的理学经世思想播及全国,成为晚清学界的重要一脉。[6]湖湘经学致用的人物很多,文章仅以严如熤为例来看经学思想与实际的结合。严如熤(1759—1826),湖南溆浦人。[7-614]是湖湘经学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著述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以天文、兵法为手段。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民生疾苦,兴水利,劝农桑。主张“舆地经世”,著有《洋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及《乐园诗钞》等书,他的著作不仅是经世实学的楷模,对政治、经济、军事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他的经世之学与政事相辅相成,在任期间勤政恤民,堪称道咸经世实学的先锋。

综上,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的治学原则之一,湖湘经世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历史的影响。岳麓书院作为学术传承和发扬的主要基地,通过历任山长们的潜心努力、钻研学术、著书立说,培养大批经世之才,使得湖湘学派在历史的长河里独树一帜,以其浓厚的理学特征和经世情怀为后人所钦赞。

参考文献

[1]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08.

[2]朱汉民,邓洪波著.岳麓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07.

[3]刘焱.清代湖南经学初探——以光绪《湖南通志》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心[D].长沙:湖南大学,2010.

[4]方克力,陈代湘主编.湘学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01.

[5]张在兴.论晚清湖南经学[J].湘潭大学学报,2005(6):51-57.

[6]陈仙.岳麓书院与湖湘经学传统——米丹尼《岳麓书院与19世纪湖南向经世治国的转变》叙评[J].湖南大学学报,2012(5):32-36.

[7]陈代湘主编.湖湘学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2013.08.

[8]肖永明,陈峰.清代前中期的湖湘经学疏略——以李文炤、王文清、余廷灿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2015(1):91-98.

[9]陈冠伟.晚期湖湘礼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清代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白鹿洞书院记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书院讲习一例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