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与梁启超的爱国思想成因及启示

2022-04-02 13:48李建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江门梁启超爱国

内容摘要:陈白沙和梁启超都是广东新会人,他们分别作为中国明代和清代学术界与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陈白沙和梁启超爱国思想一脉相承,梁启超继承和发扬了陈白沙“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思想,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江门侨乡人民和中国传统文化崇德尚礼的美好追求。目前关于二者爱国主义思想的成因、传承与发展领域方面研究还有待提高,通过调查法、对比法等方法,结合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来全面、系统地研究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形成原因及对后世的现实启示,并且指出除了重视文化教育之外,还应特别注重从小进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陈白沙 梁启超 爱国思想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地域文化

陈白沙先生诞辰和梁启超先生仙逝刚好相隔500年,而2022年将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对他们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后人慎思追远,缅怀二者杰出的文化历史贡献。陈白沙与梁启超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祖籍都是广东新会县(现属江门市)。他们是江门侨乡杰出的爱国人物代表,在其身上集中印证了侨乡人民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他们这种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得到侨乡人民的继承和弘扬,并融入于中国思想文化之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国内外主要矛盾不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侧重點也有所不同。在明代,由于经常受到外族的威胁和侵略,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抵抗外族侵略,所以陈白沙的很多爱国文章创作都是以此为背景;在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列强的压迫和掠夺,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所以梁启超的很多爱国文章创作都是以此为背景。尽管研究陈白沙和梁启超爱国思想内涵的论文论著很多,但是还没有系统、详细、深入地研究他们爱国思想的成因,有必要通过对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综合研究,探析他们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为侨乡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益建议和参考。

一.研究人物介绍

陈白沙和梁启超作为江门侨乡的杰出的文化领袖和爱国代表,虽然他们二人时常身处逆境,但是终身不忘立志报国。其爱国精神不仅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而且为中华民族团结和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前进动力。

1.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石翁、碧玉老人等,广东新会人。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岭南“江门学派”的首创人,享有“圣代真儒”的盛誉。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时年19岁。曾师从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后应明宪宗之诏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不久,因父母年老需要照顾而辞官。他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之一,其哲学思想,突破程朱理学的时代局限,继承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观点,提倡以“自得之学”和“自然为宗”融入心学思想体系,使心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开创明代心学的一代宗师,与后起的王阳明的心学一起影响了后世。他的诗文、书法、琴艺俱佳,有《白沙子全集》等作品问世。陈白沙书法独树一帜,爱用茅草束笔书写,其笔被称为“白沙茅龙笔”,其字苍劲有力,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为世人推崇。白沙先生于1585年被诏准从祀孔庙,谥文恭。在广东历史上仅有他一人能与历代圣贤位列于孔庙,故有“岭南第一人”之美誉。

2.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县人,乳名宏猷,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沧江、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中国之新民、哀时客等。梁启超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时年16岁,次年入读万木草堂深造,拜入康有为门下。1895年,与其师康有为等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与康有为领导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二人并称“康梁”。不久,变法便遭到顽固派破坏,他被迫流亡到日本并创办《新小说》《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期间积极宣传通过变法、维新等方式来救国,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聘用他为政府司法总长。1915年12月,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等人打响了护国战争,促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梁启超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学者,而且他还是著名教育家,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的文章富含哲理,鞭辟入里,深刻启蒙了国人的爱国思想。梁启超的著作经过整理汇编,主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全编》。

二.陈白沙、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形成和比较

陈白沙、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密不可分。

1.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陈白沙、梁启超出身于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但他们自小便以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余靖、文天祥等做官清廉的爱国人物为学习榜样,再加上陈白沙、梁启超自身谦虚好学,不断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华,为他们深深地埋下爱国爱家的种子。

尽管陈白沙早年失去父亲,家境并不圆满,但是他的母亲林氏是一个十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之人,她独自承担家庭责任,时常教导陈白沙要尊老爱幼,同时在“事亲以孝”上为陈白沙树立榜样。可以说,陈白沙对其母亲极其尊敬,他日后辞官回家照顾母亲也是深感母亲不易。林氏经常给他讲解新会崖山海战中宋朝十万将士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悲壮经历。他的著作《白沙子全集》中也记载了他多篇凭吊新会崖山海战的诗文。受到母亲深刻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陈白沙主张在当地兴建慈元庙。慈元庙又名慈元殿、全节庙(以表彰崖门之役牺牲君臣得名),因奉南宋王朝杨太后于慈元殿,故而又称国母庙,解放后改名崖山祠,以祭祀缅怀宋末牺牲君臣,体现了“忠、义、慈”国母文化的结晶。1979年,慈元庙遗址被新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第一批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是清代秀才。梁维清热心助人,开办私塾教书育人,组织族民为村修路,在当地很有威望。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也在私塾执鞭,并且严于律己。他们二人经常教育梁启超不仅要提高自身学识,而且还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因此,在他们的影响下,梁启超很早就能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毫无疑问,梁启超秉承了其祖父和父亲的优秀思想品格。每到清明节,梁启超都会跟随长辈去祖地扫墓。路经崖山时,梁启超的祖父时常提醒他不要忘记崖门海战的悲壮历史。梁启超《三十自述》记述了自己成长的历史,特别讲到他的祖父让他读《史记》、《纲鉴易知录》等历史书,使他认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攸关。在《哀启》一文中梁启超讲述了父亲慈祥而又严格,在指导他学习的同时还教会他劳作,让他能够切身体会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正因如此,勤奋求学、立志报国成为梁启超家族和其后人坚守的奋斗目标和家规家训。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们包括: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在淞沪会战担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知名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梁思宁积极投身革命,是新四军女战士。

2.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陈白沙、梁启超中举的年龄都不超过20岁,在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说明他们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不由自主地受到当时学校主导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化。儒家的核心教义是“仁义礼智信”,并且将“仁”放在首位,体现了对个人品德的重视,而对国和家的忠孝就是良好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陈白沙和梁启超爱国思想一脉相承。梁启超发扬了陈白沙“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思想,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江门侨乡人民和中国传统文化崇德尚礼的美好追求。

科举取士制度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完善和成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儒家的四书五经成为必考内容,忠君爱国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祖籍是新会县的进士人数在广东所有县中都能够排列前五,体现了当时新会人民对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据《广东年鉴2020》介绍:“明朝,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1]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博士陈友乔发表的论文“明代广东进士的数量及时空分布”论及:“广东进士共871人,新会籍进士40人,位列第五。”[2]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陈利敏发表的论文“清代广东进士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分析”提及研究得出:“广东进士共965人,新会籍进士47人,位列第五。”[3]

陈白沙和梁启超除了接受当时的官学教育外,还积极去德高望重的私塾学校老师那里探索新知。陈白沙27岁时,他来到江西临川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吴与弼为师。吴与弼创立“崇仁学派”,十分注重弟子的品德修养,还经常让弟子从事农业耕作,让他们体会民间疾苦。因此,陈白沙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爱国爱民统一起来。梁启超18岁时,也就是1890年,他拜入康有为门下,在康有为举办的万木草堂学习。在万木草堂学习的3年时间里,梁启超读了很多爱国书籍和接触了很多爱国人物,使他最终成为了“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

江门人民为了表达对陈白沙和梁启超的无限敬意,分别建成了陈白沙中学和梁启超纪念中学,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使陈白沙和梁启超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3.在社会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新会,古称冈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现属江门市,是岭南三大古州之一。新会历史悠久,文风鼎盛,被冠以“东莞拳头新会笔”之美誉,保存着尚文、爱国、守礼的优良传统。因新会还是宋元崖山海战的发生地,所以纵观陈白沙、梁启超的诗文,可以发现以此为背景的诗文数量很多。南宋将新会选为抗元的最后根据地,除了新会地理位置有关,还与新会人民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和强烈的爱国社会风气相关。当地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南宋最大的支持。当地的祠堂、牌坊、墓碑、志书和族谱等记载了新会军民齐心支援宋军的英勇爱国事迹。如禄洞李氏大宗祠记载了李宗月义士组织乡民献粟千石饷宋军;址山凌村义士牌坊记载了陈氏兄弟(陈元辅、陈英辅)得悉崖门将士缺粮草,分别组织乡民捐千石粮草;《新昌邓氏族谱》记载了四世祖邓荣,他在乡间募集民兵数千到崖山拱卫行宫,兵败后被俘不屈而死,清同治《新会县志续》也记录了邓荣的英勇爱国事迹;名将伍隆起倾家纾难,后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后人为他立墓作“香头坟”,其村亦称香头坟村。他的墓碑作为重要历史文物见证了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南宋覆亡后,赵氏皇裔在新会得以繁衍生息并得到了新会人民的支持和保护。新会霞路村成为“皇族村”就是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爱国的最好见证。由此可见,在社会开展广泛爱国教育的重要性。陈白沙和梁启超间接或直接地受到了当地社会这种爱国风气影响。

陈白沙所在的明朝中期所处的社会环境铸就了当时百姓深重的忧患意识。在陈白沙22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伐瓦剌时被瓦剌俘获,差点亡国。虽然经过民族英雄于谦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但是惨重教训已经铭刻在当时人民的心中,陈白沙也不例外。爱国教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陈白沙门人受其爱国思想影响,无不做官清廉、为人忠孝爱国。如新会知县丁积、浙江平湖县教谕林光、户部主事张诩、三部尚书(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湛若水、内阁首辅梁储、户工兵三科给事中陈吾德,等等。

梁启超所在的晚清所处的社会环境赋予了当时人民更加强烈的爱国思想。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列强割地赔款,激发了梁启超等人通过维新变法等方式救治国家。梁启超通过发表文章、办报等方式唤醒社会大众的爱国思想。《饮冰室文集全编》中的《爱国论》、《少年中国说》等文章无不反映了他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爱国情。梁启超言传身教,他的学生蔡锷是护国运动的功臣,在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对毛泽东、胡适等爱国知识分子影响深远。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一出,毛泽东都会认真拜读。毛泽东在1936年曾告诉美国记者斯诺,自己上学时曾读过表兄送的两本书刊,他说:“其中一本叫做《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编的。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那时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4]胡适在1912年11月的日记写道:“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5]

江门现存陈白沙、梁启超的遗迹有陈白沙纪念馆,新会梁启超故居等,它们是社会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陈白沙、梁启超爱国思想成因比较和分析

从二人在爱国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就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正确引导。他们二人后来也是积极投身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发扬,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除了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之外,还应特别注重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等,并且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他们爱国思想都是从小时候开始形成,因此,爱国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无论他们身处贫穷、逆境,还是富贵、顺境,都能始終如一爱国,充分说明了爱国不分长幼、先后和贫富。

三.陈白沙、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对江门侨乡的影响和传播启示

1.江门五邑人民和五邑籍华人华侨对陈白沙、梁启超爱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江门位于浩瀚的南海之滨,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据《江门市志(1979~2000)》记载:“全市陆地面积9541.31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85.4公里(含岛岸线)。”[6]2020年江门常住人口约479.8万,而祖籍五邑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已超过了400万。人们通俗地说:“海内一个江门,海外也有一个江门。”江门因此得到了“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侨都。在辛亥革命中,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江门能够诞生无数爱国之士与侨乡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息息相关。

陈白沙、梁启超的爱国思想激励了大批有识之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清末以来,江门五邑人民和五邑籍华侨华人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无不体现了五邑人民和五邑籍华侨华人为国家民族出力的坚定不移之爱国爱家决心。他们有著名爱国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司徒美堂;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雷洁琼;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实业救国践行者,民营铁路建设先驱,新宁铁路创办人和总工程师陈宜禧;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等。众多五邑人民和五邑籍华侨华人是这种爱国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都是义无反顾地回国报效祖国。他们有的虽然身在海外,但是心系祖国,竭尽所能捐钱捐物;有的甚至能牺牲自己,舍小家顾大家,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开平南楼七烈士,新加坡爱国华侨郑潮炯“卖子救国”,等等。在他们的身上诠释了有国才有家的民族大义。正是有他们这样有着赤子之心的爱国志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青。

我们不忘记五邑人民和五邑籍华侨华人勇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之光辉足迹。一是铭记中国人民经历的屈辱史和艰辛历程;二是缅怀先烈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爱国和先进事迹;三是继承和弘扬五邑人民以及五邑籍华侨华人大公无私的爱国精神,增强五邑人民和五邑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推动江门侨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加快文化强市和人文湾区建设。

2.陈白沙、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准则之一。

当代中国所处社会环境正是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一颗爱国之心。陈白沙、梁启超二人爱国思想的成因验证了个人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爱国文化需要家庭和学校、社会继承与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它们不是抽象模糊的,而是具体可见的,由每一个人从小做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育。一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将陈白沙、梁启超等爱国人物“守正求新、笃学力行、忠孝爱国”的家规家训作为教育后代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二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可以将他们的爱国文章编入校本教材,将其列为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教育,传承爱国思想。三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爱国文化已经成为江门侨乡精神文化支柱和力量源泉,可以对他们的历史遗迹和当地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现场参观学习、网络展示、图片展览、媒体报道等方式加大爱国主义宣传力度,使得市民加深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并将这种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化为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兴瑞主编.广东年鉴:2020[M].广州:广东年鉴社,2020:10.

[2]陈友乔.明代广东进士的数量及时空分布[J].惠州学院学报,2019,39(05):43-51.

[3]陈利敏.清代广东进士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分析[J].浙江档案,2017(10):46-49.

[4]周昂.梁启超:身后沉浮事[N].文摘报,2012-12-06(6).

[5]胡适.胡适日记全编:1[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80.

[6]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门市志(1979~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3.

基金项目:2021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030100840004974,课题名称:地方古籍和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与研究——以江门市图书馆为例,立项单位:江门市科学技术局,主持人:李建勋。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猜你喜欢
江门梁启超爱国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