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

2022-04-02 09:26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螺旋主体课程

邢 祎

(桂林学院金融与法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以创新驱动改变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开拓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创新型创业能提升创业者自主创新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主要基地之一,理应承担起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开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尽管在二十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中,众多高校已在创业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但目前仍存在质量不高、实效性不强、结构不完善、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数字时代,创业已然成为一项跨组织、跨行业、跨区域、市场化、全球化活动[1],这要求创业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积极乐观的精神、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国际化视野。仅凭高校独自组织与实施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势必无法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要集合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开放、协同的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才可为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助于扩大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主体来源,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但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主体间关系的复杂化。如何协调好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关系,有效激发系统内生动力,共同完善系统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三螺旋理论有助于研究创业课程生态系统中核心主体——高校、企业和政府间的动态关系。该理论认为,三方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可通过有序架构、沟通合作汇聚集成各方资源,实现三力合一的协同效应。运用三螺旋理论重构创业课程生态系统有助于明确主体职责、增强系统功能、维护系统稳定,为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赋能。

一、分析框架: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Triple Helix)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是晶体学或生物分子学中研究基因-组织-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2]。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于20 世纪90 年代将这一概念引入创新研究领域[3]。在1995 年发表的论文《三螺旋——高校、企业、政府关系: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实验室》中,这两位学者通过分析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动态关系,指出高校、企业和政府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彼此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4],在共同利益目标驱动下,可以像“螺旋上升的螺旋线一样互动、重叠、交叉和融合演变出层出不穷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从而推动整个创新活动的螺旋式上升”[5]。这标志着三螺旋理论开始成为创新创业研究新范式。

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三螺旋”理论,首先必须明确螺旋主体的职责与关系[6]。伴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技术与产业、高校与产业、不同产业间融合发展正逐步加深,创业课程生态系统已成为多主体重叠交互的复杂系统[7]。如图1 所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主体,高校是创业课程教学主要执行者,承担传授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职能;企业是成果的需求者和受益者,其通过释放需求、为创业教学实践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推广技术成果,协助创业课程教学开展;政府是保证三者稳定关系的基础,其通过颁布政策、调配资源,强化高校与企业间合作关系,推动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开展[8]。“三螺旋”理论认为:三方虽功能不同且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可通过寻求思想共识,达成宏观层次上的战略合作。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创新驱动创业是经济转型的动力源泉;高校有谋求与校外组织合作,提升大学生创业成效的愿望;数字时代技术快速迭代、经营模式不断更新,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素养是高校、政府、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本研究认为,可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三方共同的利益目标,运用三螺旋理论打破组织边界,提升交流频率,促进主体间融合与渗透;通过强化“三螺旋”结构和功能,推动高校创业课程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图1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二、数字时代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协同合作欠佳

创业教育性质决定了创业课程教学不仅应进行常规知识传授,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而,创业教育对实践课程的要求要远高于一般专业教育,既要与创业理论课程相匹配,还要很好地衔接产业发展。仅凭高校独自组织实施创业教育,极易出现创业教育实践与企业所需脱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高速迭代的数字时代尤为明显。广泛集合社会力量打造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创业教育成效。高校、政府、企业是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者主导课程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指导高校设立创业课程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活动载体,为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资金保障。但每个主体的诉求各不相同:政府的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企业的根本目标在于获取自身利润,而高校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出更多创业人才和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因此,三方对于创业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存在不同,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时常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互构壁垒的现象。数字时代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各系统间关系更为复杂。由于各主体职责不清、系统结构松散,导致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序现象时有发生,干扰了创业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系统功能发挥不够

数字时代对创业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显著提升,创业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创业应具备的通识知识,还应注重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务实精神。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化,各高校都积极投身创业课程建设,不断丰富创业课程数量和种类。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8 万余门,选课人数近630 万人次[9]。但目前,部分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仍由高校主导,缺乏与外部社会和企业的沟通合作,使得其创业课程内容仍较单一,以创业通识知识为主,创业教育重点需要的实践性课程偏少。部分高校尽管增设了创业实训项目、开设第二课堂,但创业课程整体设计尚未能凸显创业实践中普遍需经历的“探索”“试错”“总结”“纠偏”等环节,与创业教育“实践导向”的需要相距甚远。社会资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性课程不足的短板。近年来,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纷纷推出了创业课程培训、创业大赛、创业模拟、风险投资等各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但部分活动组织分散、用力不一,各主体间沟通不足、各自为政,使得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高校各专业共用同一套创业理论教材,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跨学科专业课程更是匮乏,导致创业课程针对性不足,无法帮助学生确立创业方向,提升创业能力。数字时代典型特征在于无边界性,创业者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限制了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空间。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创业活动面临的是不确定环境,决定了创业课程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授学生创业应具备的通识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的创业思维及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创新性思维[8]。但目前,部分高校创业课程教师多由管理学院教师、辅导员或其他人员兼任,师资队伍来源单一。且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对创业成功实例的体会不深,照本宣科地讲授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由于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化教育模式培训,这些创业课程教师对数字时代教学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足[8]。他们易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模式,让学生参与演练展示的机会不多。这些教师的授课方式仍较传统,较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数字媒介,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综上所述,目前在创业课程教学中,各主体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创业课程生态系统的作用并未充分显现出来。

(三)系统发展动力不足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创业人才,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为创业教育持续开展提供支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持续能量输入[9],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来自各主体不间断地资源投入。不同于国外创业教育的“内生性”,我国创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外部资源驱动型”。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实现了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高校的普及,通过提供优惠措施将社会资源引入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中。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单纯依靠政府政策干预已远远无法满足创业课程生态系统需要,只有充分激发各主体活力,通过增进主体间互动以汇聚持久的“能量源”才能保障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各主体社会属性不同,价值取向各异,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互惠互利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公益价值追求已在创业教育各参与主体中达到统一,但如何找到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衡点是保证系统持久运行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各主体中,企业的根本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而由于高校与企业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企业易感觉到与高校合作周期长、见效慢,导致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存在高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现象。企业是创业教育资金和场地的主要投入者,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对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

三、数字时代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重构

(一)设计螺旋架构,明确主体职责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构建,首先要明确“三螺旋”架构中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主体功能定位,以便三方能在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各司其职。作为创业教育的管理者和推动者,政府在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中承担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的职能,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供给。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规定,极大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创业教育课程同质化、持续性不强、与学科建设缺乏联动仍是部分高校面临的问题。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要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运用数字技术开放、即时的优势牵头建立多类型合作模式,拓宽企业、社会组织、相关个人进入的渠道;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源流入,稳固螺旋结构。作为创业教育策源地,高校主要承担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功能,应统筹利用系统资源,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的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随着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加深,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多元化与共享性的特征。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创业课程体系,鼓励教师运用数字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采用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开设精准式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针对性指导。企业是创新成果的需求者和受益者,承担需求信息反馈和提供场地、资金的功能。数字时代用户个性化、碎片化需求显著增多,企业应积极捕捉市场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引导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向,通过资金、场地等的投入或提供,提升师生参与课程教学积极性和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形成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创业教育应贯穿整个创业过程。此外,行业协会、校友团体等的社会资源也不可忽视。高校可通过与行业协会组成学术合作联盟,加强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互联互通;充分激发校友团体的“粘合剂”作用和资源潜力,为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

(二)搭建螺旋网络,增强系统功能

“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高校、企业间的协同,因此搭建螺旋网络有助于激发各主体活力,充分发挥系统功能。首先,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确立螺旋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可把教育主管部门、高水平高校和龙头企业作为核心主体[6],按照市场导向、高效、平等协商原则,兼顾各主体需求,形成对课程发展的共识。其次,应充分发挥“三螺旋”结构功能,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多主体联动效应。政府、高校、企业可联合开发创业课程体系[6]、共同参与创业课程实施、合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开发方面,可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开发与创业相关的财政帮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普及性课程;高校负责开发创业基础知识、专业教育等理论性课程;企业负责开发创业实践课程。三方协作共同打造满足学生不同阶段需求的,兼具意识培养、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创业课程体系。数字时代产业发展、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三方应加强沟通,定期对创业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9],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以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在课程实施方面,各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创业项目,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实操能力。高校在教学理念上应由传统创业知识教授转向引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主学习,加强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并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将理论考核与项目实习、参与竞赛、创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创业教学效果。在数字化时代,企业业务发展趋于多元化,为创业课程教学提供资金和场地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丰富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快科研成果向创业项目转化,提升创业项目数量及质量。在教学质量方面,应加强对创业课程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可由三方人员共同组成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创业教育课程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减少课程开停的随意性;完善创业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创业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综合三方评价对创业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关注创业课程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和有效性;将创业课程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督促教师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三)加强螺旋保障,维护系统稳定

加强螺旋保障的着力点应放在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上,通过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系统稳定发展的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应在承认各主体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强调螺旋主体的共同利益,通过关注主体间沟通协作,强化各主体对组织的认同感,促使政府、高校、企业等一系列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可由政府牵头,按照平等协商原则组成多边合作组织,如协同育人中心委员会、协同育人联盟等,依托行政链、生产链、专业链打造稳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职能,支持高校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创业活动,以优质公共服务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深入开展;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注重与企业联合培养;企业应积极发挥育人载体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配备实训导师。我们可探索运用数字技术搭建“虚拟组织”,利用虚拟组织柔性化和弹性化、信息网络化和活动任务并行化等特点,增进主体边界渗透,减少组织层级,实现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快速沟通、资源共享,推进创业课程生态系统优化和发展。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可立足市场需求,通过完善成果转换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增强各主体合作意愿。数字技术发展极大丰富了创新成果产业转化方式。依靠制度的强制力规范各主体行为边界、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交流与合作,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企业运用新技术取得经济效益,会更有意愿和能力增加系统投入;学术创新成果能迅速取得商业价值和获得影响力检验,高校师生学术创业的积极性可得到有效激发;企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在客观上可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势必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三方合力共同维护创业课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高质量的创业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三方联合人才培养制度解决传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来源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定期组织创业师资培训和实践活动,鼓励高校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增加其对创业政策的理解和企业实际运作体验,提升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入政府人员、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优秀创业者充实创业教师队伍。相比高校教师,政府相关部门人员更了解国家的各项创业帮扶政策,更有权威性,其对政策清晰深入地解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提升他们创业意愿;企业优秀人员及成功创业者作为专职创业教育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从事实践课程教学,还可为大学生创业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通过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和薪资制度,鼓励更多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学,提升创业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螺旋主体课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旋风“螺旋丸”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6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