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评价:入学适应学习评价新探

2022-04-03 10:38陆文琦
江苏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南京市中央路小学依托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目标追求,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及各科教材设计方案,积极探索项目化评价方式。学校积极架构项目化评价总体框架,探索项目化评价的实施策略,靶向全覆盖适应要点,精准设计评价标准,模拟多种情境,开展形式丰富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养、审美体验等,助力学生的入学适应,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项目化评价;入学适应学习评价;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61-02

【作者简介】陆文琦,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南京,210018)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学习评价是用于评估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形式单一等问题。随着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的颁布,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帮助一年級新生适应小学生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项目化评价将课程标准、入学关键素养统筹考量,评价学生在项目化活动中的表现,改变了以往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助力学生的入学适应,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

一、项目化评价总体框架

项目化评价充分体现儿童立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及各科教材内容,评价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养为主旨的评价目标,以检测学生入学适应情况;二是对学科标准进行考量,确定学科评价内容;三是设计项目化活动,对评价内容进行组织,确定评价过程;四是开发评价工具,实现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调控、诊断等功能。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积极开展幼小衔接无纸笔考试评价活动,先后开展了“童心向党,逐梦起航”“萌娃探六朝,童心寻古韵”“神奇书屋历险记”等主题的项目化评价,努力探索项目化评价路径,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适性成长的阶梯。评价活动注重学科融通,力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助力他们的入学适应。

二、项目化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靶向全覆盖,设置测评项目

这里的“全覆盖”指一年级学科全覆盖,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全覆盖。 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指导性材料。

1.学科全覆盖。

项目化评价是综合素养的评价,要涵盖儿童入学后的各个学科。学校开展的“童心向党,逐梦起航”项目化评价活动将评价项目与“四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涉及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线索,遴选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红色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看祖国发展、传腾飞喜讯、过幸福生活等活动中培根铸魂,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2.“入学适应指导要点”全覆盖。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养,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在项目化评价中,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非纸笔”评价来实现。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学校开发了融合各学科、各适应要点的测评项目。如在评价项目“谁的眼保健操做得好”中,对应的学科是体育卫生,对应的“入学适应”要点为“身心适应”部分的“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活动”“精细动作发展协调灵活”,以及“生活适应”部分的“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学习保护视力的基本方法”。评价项目“幸福生活小小采购员”对应的学科是数学,对应的“入学适应”要点为“学习适应”部分的“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社会适应”部分的“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互帮互助,发生冲突时会协商解决”。评价项目“我手剪我星”对应的学科是综合实践和劳动,对应的“入学适应”要点为“社会适应”中“融入集体”与“品德养成”部分,“身心适应”中“快乐向上”部分,以及“学习适应”中的“学习习惯”部分的要点。

(二)把握课程标准,设计评价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为项目化活动设计五星指标,明晰层级标准,衡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各维度的达成情况。如在“我手剪我星”项目的评价标准中,“五星”的标准为造型准确,五角对称,富有整体美感,一刀完成,桌面收拾干净;“四星”的标准为造型基本准确,五个角位置基本准确,自然平整,桌面收拾较干净;“三星”的标准为造型较准确,毛刺较少,桌面较干净;“二星”的标准为未能剪出五角星造型,桌面较干净;“一星”的标准为未能剪出五角星造型,桌面未收拾干净。

(三)模拟多种情境,回归童年期幸福

项目化学习的挑战是建立学科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多种情境之间的联系。而低年级学生的身心有其特殊性,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尊重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自然规律。因此,多样化的教育活动非常必要。除知识化元素外,还应该多结合生活元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让他们感知生活、发展智慧。项目化评价涉及多种类型的情境,如历史情境、现实情境、艺术情境甚至工程情境。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设置情境、布置环境,让学生基于问题与任务,以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项目体验中完成评价。如在游戏情境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设置的项目是让学生合作完成“贴鼻子”的游戏。此项评价活动开展时,由教师创设游戏情境,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另一个同学在旁边出声指导,共同完成“贴鼻子”的任务。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学习合作的技巧。

(四)评价主体多元,发挥激励作用

项目化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特别是对应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4大部分16个小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除了评价主体多元外,还有丰富的评价数据。学生的测评结果会记录在学校的“成长记忆数据库”,形成数据及图表,以便教师根据数据的反馈,调整教学以及今后的测评活动,做到“共性问题,集体辅导;个性问题,及时介入”,达到评价育人的目的。

三、项目化评价的未来展望

一是以驱动性问题给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驱动性问题直接影响项目化评价的结果,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提供给学习者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

二是评价标准关注每一个学生。评价标准应该是项目化评价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入学关键素养进行统筹考量,又考虑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基于我们对儿童所做的心理与行为相关测试,发现项目化评价的标准还应更加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对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保证评价标准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