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空间 明亮的童年

2022-04-03 10:38刘慧
江苏教育 2022年6期

编者按: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追求校园的感官化设计和心灵化运营,营造“小径分岔的花园”般的诗性教育空间,让儿童在“人之初”的精神课程中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在美学浸润的物型语言中触摸人类最初的创造和想象。学校将其物型课程实践经验汇聚于“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成果系列丛书”之一《物型课程:教育的空间诗学》。本刊编发两篇相关稿件,以期满足广大读者研究、参考与借鉴的需要。

【摘 要】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主张让儿童“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并基于此打造富有空间诗学的校园物型环境,将美学浸润其中,用心灵化方式运营。一座花园式的学校,与儿童成长紧密相连,为儿童生成了一条从童年通向未来的通道。

【关键词】物型课程;校园空间;校园物型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66-02

【作者简介】刘慧,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张家港,215699)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西南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小学阶段在儿童完整的生命成长中,具有极其独立而重要的意义。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提出“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的主张,旨在让每一个儿童正常地生长、积极地成长。在物型课程视域下,儿童是学校物型课程的起源和目的。由此,教育者必须将一所学校的空间美学设计与儿童的生命旨趣、内在精神紧密相连。

一、浸润式美学: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物型空间

1.空间之内——藏着“深处”的园子。

一个园子,即使再小,也一定要想尽办法去设计一个个“深处”。为什么要把园子做深?因为儿童的好奇心足够大。具有草木气息、露天精神的“百草园”,就是用“有深度的东西”去匹配与激活儿童天生的好奇与想象。让儿童自己能走进校园的“深处”,就像让每一个儿童走进森林的“深处”。这里,也自然而然成为师生们的露天课堂。

大自然每天都是新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的确,大自然从不会重复,总是给人深入其中的理由。一只误入湖心小岛的野鸡,在石头上晒太阳的乌龟,草丛里热情鸣叫的不知名的昆虫,一边艳阳高照一边下着细雨的天空,窗棂上映着的红梅……校园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满足了儿童无限的好奇与想象。

走进我们的园子,你看不到造型标准的园林树木和盆栽植物,亦无精心培育的温室花朵,连小草都是参差不齐的。逐渐地,它长出了与自然美学精神高度吻合的“荒野”气质。在这种极其迷人的魅力之中,我们希望给儿童传递的是隐匿于荒野的价值观:无序之秩序。

2.空间之衍——诗句丛生的转角。

一个家庭、一个校园、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精致、优雅、新颖的语言环境,便是文化缺失的表现。在校园一条蜿蜒的小路尽头,谷川俊太郎的名句“除了春天,禁止入内”显得格外醒目。从“禁止入内”到“除了春天,禁止入内”,从“阻拦”到“邀请”,诗意诞生了,语言的柔软度与亲和力提高了。

对于儿童来说,语言的发育和精神的发育是同样重要的。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包括求职信、恋爱情书,都要通过语言表达。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代错过了诗意,那他一生都有可能与呆板乏味相伴。如果学校仅让儿童从语文课本中体会诗意,那这样的教育是僵硬笨拙的。为此,我们致力于生活中的诗意投放和精致的校园物型环境的搭建。

教育,不是传授,是遇见。春天,我们遇见一场“百草园的诗会”。楊柳依依,草色青青,儿童在树下咏柳;在双桥上吟诵《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百草园的角落,吟唱一曲美丽的《江南》……特别有意思的是,儿童在池边为大白鹅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一只大白鹅,和另一只大白鹅,举行了水中婚礼。”

3.空间之美——思想自由的地方。

“美学生长”赋予了儿童某种经典品质,我们通过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生活事件,来给儿童输送优秀的价值观选项,供儿童讨论和借鉴。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公共话题的思考、讨论的,是有权发声的。培养会思考、善表达、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学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使他们走出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思维惯性和经验模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情感立场的突破,而是一种思辨的痕迹和理性意识的萌芽:既尊重民意、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又体恤了个体差异。儿童尝试理性、逻辑的表达,让人惊喜。我们要教会儿童拒绝“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指引他们思考的路径,养成表达的习惯,以及永远葆有理性思考的精神。

二、心灵化运营:人与物亲密共生的重要事件

利用校园的自然风物、美学元素和文化信息,捕捉儿童的个体“遇见”和反应,并通过教育者的介入、助推和引领,刺激故事的发生,拓展事件的时空,将个体事件放扩为校园事件,将生活事件提升为心灵事件,将游戏事件演绎为教育事件,从而在审美、伦理和价值观方面对儿童施加积极影响,这便是校园的“心灵化运营”。

法国新科学认识论的奠基人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一书中指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想象往往比体验更广阔。学校的每一位教育者都在践行“让孩子体验生活”“给孩子想象世界”。

教育,是一场生活,是一场关于成人和儿童的生活,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遇见的生活。作为校园生活的设计者,我们埋藏了哪些“秘密”迎接儿童,迎接他们的目光、心灵和智慧,迎接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力?这些准备,可以是物,是人,是事;可以是显性的,抑或是隐性的。它必须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来承接多种多样的儿童。

一座园子里的心灵化运营,其实就是一个个人与物亲密共生的重要事件中的自然生成。这样的自然生成,其力量之强大、色彩之绚丽、影响之深远,使之成为童年通向未来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