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

2022-04-03 12:22董亮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董亮

[摘 要] 历史教学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历史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着评价难、冲击多的挑战。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我国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家国情怀的高度概括。将个人的家庭与国家联系起来,构成“家国一体”的概念是中国文化非常独特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延续至今的民族。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历史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标志。将家国情怀教育根植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家国情怀的重视不足,家国情怀教育在落实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落实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面临着以下两个基本挑战。

一是家国情怀教育受评价的影响。当前,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量化评价机制,教师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学校也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家国情怀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应当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是家国情怀教育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家国情怀教育面对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对学生的日常言行有着什么样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即便是初中学生,他们对家国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尽管教师追求的家国情怀教育是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个追求具有很强引领意义。所谓家国情怀,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2]但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学生不是“真空人”,除了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还受到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事实上,社会和家庭的价值观是多元的,这些多元的价值观与教师课堂上所传递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一致。当二者出现冲突时,学生就容易陷入迷茫。在这样的挑战下,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落地的途径

有学者指出,基于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实现路径主要有: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历史校本课程为途径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为方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师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3]笔者在采纳这些观点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是:精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从宏观角度来看,甲午中日战争是由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最终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終。失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其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签订的《马关条约》有哪些内容?战争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列强是如何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这些问题是贯穿“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教学的主要线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有这样的观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少数学生甚至还提出“失败是活该”的观点,且这个观点提出之后,还有不少学生附和。

面对学生的这一认知(实际上也是课堂上的一种生成),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致力于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通过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判断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落后就是技不如人,挨打是必然的。笔者顺着学生的“正义”观点继续追问:落后就必然挨打吗?当时世界上落后的国家还有很多,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被侵略、被瓜分,这又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学生原先没有想到的,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此前基本上是机械地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意识到当时清朝政府挨打,本质上是因为领土辽阔、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国家具有一定的财富。当自身的实力不足以保护自身的财富与资源时,就必然会引起他国的觊觎。于是,有学生总结:如果一个国家富而不强,那就容易挨打。笔者继续提出一个观点:其实不仅国与国之间是这样,人与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今天的中国也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但是穷人却没有挨打。笔者追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想着想着就说:这是由于有了法律的保障。于是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在一个法治社会当中,个人的财富可以由法律来保护,那么在国与国交往的时候,又靠什么来保障呢?学生想到了国际法。

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对“家”与“国”进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立家”与“立国”的关键,认识到家国不可分离,认识到立家与立国之间存在着相同的道理(此时还有学生想到“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认识的形成,真正能够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质,也可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家国情怀教育的评价

其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判断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养成,本质上是评价问题。传统教学视野里的家国情怀,往往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笔者以为这是需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当前的初中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单纯的情感要素往往无法让他们形成持久的家国情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合理的逻辑上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如此,经由学生自己思考而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初中历史课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师既要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要将细节史料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不断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4]

参考文献

[1]顾新利.初中历史学科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以部编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为例[J].教书育人,2018(13):37.

[2]王辉.让家国情怀照亮历史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9(6):106.

[3]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28):70-72.

[4]耿霞.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4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