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式浅议

2022-04-03 12:27张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达农村思维

张敏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学界新提出的一种理论术语,可以探讨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具体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也要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在学术界尚未明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情况,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在学生的成长之初,就为他们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表达;思维

一、在“争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农村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大多都在本乡本土生活,生活空间狭小,视野狭窄,感受贫乏,在性格表现上往往显得比较内敛,不够自信,很多学生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想让他(她)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很难的。在什么情况下,学生才能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展开自由的讨论呢?笔者以为,如果能把他们带入“争吵”的情境中,他们往往会忘记身处的环境,能够调动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力。

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船长》时,笔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但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船长是不是真的把自己忘了?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发表看法。短暂的冷场后,不同意见的同学们开始“争吵”起来。甲方认为,船长的确是把自己忘记了。书(文)中的船长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在他的心目中乘客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此时此刻,他想的是履行一个船长的职责,高度的责任感让他想到他人,没有想到自己。而乙方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船长之所以忘记了自己,是因为他当时的想法就是把除他之外的所有人都救出去,只要其他人安全了,自己就算没有机会逃生,能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也值了。可见,他心里更多的想着他人,并不是真的忘了自己。

其实,两组同学的理解都没有问题,或者说都合乎情理。因为无论甲乙哪方的答案最终指向的都是赞扬船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吵吵闹闹,只要教师引导调控得体,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写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农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还是在作文中的书面表达,都很难听到或看到精彩的表达。有的甚至到了第三学段,连完整的一个句子都很难表达得顺畅自然。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格外强调学生通过片段写作(或曰“写话”)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力。学生每天都要在日记本上写几句“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限定主题,也不限定字数,而且不需要交给老师批阅,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他们“怕作文”的心理。但是,每周都要把五天以来所写的这些“话”重新梳理一下,对自己感兴趣或者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多写,整理过的周记要求交给老师批阅。对比较优秀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周记,笔者会在班里组织评讲,也会发在博客或者朋友圈里。

班上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务工,父母对他们成长的了解原来只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笔者定期会把学生整理过的周记发在朋友圈里,很多家长特别感动,因为他们能通过文字来触摸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成长。当然,这也等于给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增加了一个话题,除了原来的问吃问喝、嘘寒问暖以外,家长和孩子之間还可以就周记中提到的内容交换意见、谈些看法。受这些因素的激发,班里的孩子“写话”、写周记、写作文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在“生成”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事实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涌现到学生面前,有时真假难辨,有时甚至以讹传讹。对此,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带领学生在辨明事实的基础上理性对待我们所产生的种种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着良性的发现发展。

比如笔者在教授《二泉映月》时,经过梳理,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逐渐呈现这样的观点:阿炳是一个有真本事、有骨气的穷人,乐曲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的生活态度。就在这时,有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看手机上说,阿炳之所以成为盲人,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特别风流,得了一种怪病,所以眼就瞎了。我觉得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敬佩。”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尽管笔者在备课时对阿炳的身世已做了一些了解,但学生突然在课堂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是让我觉得有些意外。于是,我便改变了教学策略,让学生讨论一下,年轻风流、老来凄惨的阿炳究竟值不值得同情,值得敬佩?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后来,笔者总结道,如果说阿炳因为风流而要遭受惩罚的话,眼睛瞎了这种惩罚是不是太残酷了些?另外,眼瞎之后的阿炳能浪子回头,痴心二胡艺术,并留下传世佳作,这种改过自新的态度值不值得鼓励?这种励志的人生又值不值得敬佩呢?

答案不言自明。对阿炳的评价自然不是一个个例,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个人的评价自然也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的标准进行评价。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思维发展力直接制约着言语表达力的提升与发展。

四、在“批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尽管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面极其有限,但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把他们从电视和手机里抢救出来,要让他们通过阅读来爱上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来丰富知识积淀,提升文化品位。为此,笔者受一次外出学习的启发,跟城市里的优秀名师学习,和学生一起共读名著。只不过,笔者的学生基础较差,还需要老师的“导读”,也即先由老师布置阅读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受限定,可以自由阅读),然后在独自阅读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对于自己觉得非常美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所谓“批读”)。每两周会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的感受,交流阅读的收获。

笔者最近正带领学生共读《城南旧事》。比如在读到《我们看海去》这一节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主动站起来要求和大家分享阅读心得。有的说,“我飞快地向外跑,辫子又钩在门框的钉子上了,拔起我的头发根,痛死啦!”这一句写得太生动了,就像在我眼前发生的一样,那么传神,那么真实。也有的说,“算术算得太苦了,我就要背一遍‘我们看海去’,我想,躺在那海中的白帆船上,会被太阳照得睁不开眼,船儿在水上摇呀摇的,我一定会睡着了。‘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收拾铅笔盒的时候,这样念着;我把书包挂在床栏上,这样念着;我跳出了屋门坎儿,这样念着。”这一节写不停地背、不停地念,不正表现了“我”对这首诗的迷恋以及对大海的热爱吗……

如果不是笔者亲身的教学体验,我几乎都不太相信农村的小学生对阅读名著还有这么浓烈的兴趣,甚至还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当然,笔者也有理由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共读”,即便是农村小学生的文化感受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的。

笔者身为一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尽管没有机会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感觉到“身为人师”的使命感同样是沉甸甸的。以上所谈的一些做法,但愿能给学生累积一些对他们终身受用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  张卫芳. 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 小学生(中旬刊),2020(11):52.

[2]  蒲芝萍. 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与策略[J]. 课外语文,2018(30):117.

猜你喜欢
表达农村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思维总动员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