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022-04-03 12:27董晓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2期

董晓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收集、整理资料”是第三学段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能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时,需要追问为什么需要借助资料、借助什么资料、怎么借助资料。

关键词:借助资料;课文理解;追问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鲁迅专题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四篇文章。这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是比较遥远的,内容深奥,其中《好的故事》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学生读起来更是很有难度,学生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更好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第三学段的目标中要求要继续学习常用的阅读策略,“收集、整理资料”是其中一种策略,渗透在五、六年级部分单元语文要素中,继第二学段的两次初步学习收集资料后,需要进一步重点落实,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便是其中一个单元。

教师在教学时,虽然开始重视教材中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但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时仍存在“资料收集随意性强,缺乏运用指导,借助资料的学习效果甚微”等问题,因此,要切实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借助资料时,要有这三个追问:为什么需要借助资料?借助哪些资料?借助资料要注意什么?

一、为什么需要借助资料

这一单元中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等创作时期是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的时期,文中有些字词的用法和现在不一样,如《少年闰土》中“其间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中的“带”;有的和现在的说法不一样,如《好的故事》中的“伽蓝、鞭炮、石油”等;有的比较生涩,学生可能没见过,如《好的故事》中的“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像这样一些字词的理解,便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辅助理解。

除了字词理解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有时难懂的语句也需要借助相关资料,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为什么四周黑洞洞的?伯父是怎么碰壁的?“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伯父仅是为这个车夫光着脚拉车而叹息吗?

回答这些问题,理解句子含义,单靠以前学习的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是需要借助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资料来帮助理解的。

同时,学习《好的故事》,在理解“作者为什么为写这样一个梦境?这样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究竟象征着什么?寄托着什么?”这样直指文章中心意思的问题时,也是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深入理解的。

除此之外,学习《少年闰土》时,学生通过借助资料,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懂语句,读懂内容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但同时,这篇课文也是节选,要真正读懂《少年闰土》,为将来学习《故乡》,更深地走进鲁迅,走进鲁迅作品,引发学生更多、更深的思考,也是需要借助更多资料的。

二、借助哪些资料

既然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深奥的文章主题等时需要借助资料帮助理解,那么,哪些资料可以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呢?

一是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如要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就需要借助“鲁迅先生用笔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反动派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多次而临被暗杀的危险”等资料。

二是作者相关经历,如要理解《好的故事》的中心意思,就可以收集1925年前后鲁迅的有关经历,了解到那个时期的鲁迅的苦恼、孤独、怅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

三是作品相关评论,如《好的故事》后的阅读链接冯雪峰《论〈野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所描写的梦境中蕴含的“希望”。

四是其他相关作品,《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些句子巧妙化用了鲁迅作品中的句子;读《少年闰土》可以链接《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形象等。

五是他人笔下的作者,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名家,作品本身意蕴深刻,要走进他的作品,走近其人,可以借助他人的评论,如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要较为全面地了解鲁迅,便可借助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孔庆东的《正说鲁迅》等。

三、借助资料要注意什么

首先,资料的借助要直指问题的解决。学生从书店、网络等途径收集的资料是多样的,复杂的,课堂上借助这些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时,需要注意资料的整理与筛选,否则极可能会导致低效。对资料进行整理时,便需要学生能准确提取、概括信息,删除对课文理解帮助不大或无关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做进一步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学习《好的故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究竟象征着什么、寄托着什么,可以让学生收集“五卅”惨案相关内容,了解写作《野草》时鲁迅的心境,内容繁杂,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概括“五卅”惨案带来的影响,联系鲁迅当时的心境,揣测“好的故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既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训练,也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资料的借助,不仅能解决问题,也能引发学生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最终实现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后,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可呈现《故乡》结尾部分对中年闰土的描写,当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读到一个与苍老、呆板,与“我”非常生疏的闰土时,自然生发疑问: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巨大?是什么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让儿时的玩伴变得如此陌生?这样的疑问将带着学生走向新的学习任务,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再如,学习《好的故事》,理解作者两次提到“昏沉的夜”,可呈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组资料,学生阅读后,理解了“昏沉的夜”是什么意思,但也同时生发疑问:现实如此苦闷,梦境却如此美好,对应这样一个昏沉的、黑暗的现实世界,鲁迅为什么花那么大的篇幅写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呢?这样的思考指向文本的表达特点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与《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一致的。

最后,因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着眼单元整体教学,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借助资料不单是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是加深对鲁迅的理解,因此,可以将收集、借助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按照时间整理成“鲁迅大事纪年表”,按照经历整理成“鲁迅人生地图”“鲁迅故事”等,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不再是零碎的、散乱的,而是更全面、更立体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其他单元的语文要素,要真正落实到单元学习中,需要对这些要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进行一些深入的追问。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 时珠平. 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设计,2020(07):57-59.

[2] 孔庆东. 孔庆东文集:正说鲁迅[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