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感染患者应用VSD 技术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

2022-04-03 06:42卢占洲
中外医疗 2022年31期
关键词:清创换药外伤

卢占洲

龙岩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福建龙岩 364000

因各种意外事故以及外界刺激,患者的手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缺损,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局部感染,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等危重症,危及患者的生命。手外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类型,大多是因摔倒、打击伤等原因引起的,部分患者患处常伴有开放性肌腱损伤,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遭到病原菌侵入而出现感染[1]。对于手外伤感染患者及时应用药物控制感染并进行创面修复尤为重要,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手外伤等手足外伤感染患者中革兰阴性菌占比66.7%,革兰阳性菌占比33.3%,具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2]。以往治疗手外伤感染患者,大多采用清创及换药的方式,但如果患者伤口较深,则治疗效果较差,许多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二次手术[3]。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为创面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为了探讨其在手外伤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创面修复效果,随机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0 例手外伤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VSD 技术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70 例手外伤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患者入院时计算机随机编号的奇偶数进行分组,各35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21~68 岁,平均(41.95±3.89)岁;手掌外伤15例,手背外伤12 例,手指外伤8 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 例;年龄24~67 岁,平均(40.66±3.92)岁;手掌外伤16 例,手背外伤10 例,手指外伤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手部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者;认知功能良好者;凝血功能正常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伴骨折或其他部位外伤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在清创处理后,根据受伤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或者是臂丛麻醉,在患肢上臂最上端捆绑止血带,使用生理盐水、双氧水等药液冲洗手部外伤创面及周围的皮肤,去除肉眼可见异物,使用酒精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清创,修剪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再次冲洗消毒,完成清创[4]。对照组患者在清创后进行每日换药,即使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再涂抹红霉素软膏,换药2 次/d,创面较大的根据后续创面恢复情况进行手术治疗[5]。

观察组患者在清创后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根据患者创面大小裁剪封闭负压引流敷料,按照要求安装引流装置,确保负压引流的敷料紧密粘贴于创面、不留空隙,安装后观察敷料是否出现塌陷变薄情况,确认负压效果良好后,持续引流至少1 周,3 d 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敷料及引流装置,并根据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修剪敷料后再次进行引流[6]。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包括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以及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二次感染、创面疼痛)发生率。

愈合效果判定:治疗后肉芽生长丰满,一周内即可植皮,术后两周可以拆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则视优;治疗后肉芽生长一般,一周内可以进行植皮,术后两周拆线视为良;治疗后患者肉牙生长较少,尚未达到以上标准的视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ient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d]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ient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d]

?

2.2 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比较

观察组中有1 例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2.86%,对照组中有10 例患者进行了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28.57%,观察组的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7,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4 两组患者手外伤创面愈合效果对比

观察组愈合优良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外伤创面愈合效果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 of hand traum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讨论

手外伤不仅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而且一旦合并创面感染会导致其治疗难度增加,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也会因此延长,手外伤感染患者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手部功能,甚至造成局部皮肤坏死,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7]。

处理手外伤感染患者的创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往大多是采用清创、换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做好用药、清创等工作之后还要利用皮维碘纱布予以外敷,需要每日定时更换外敷敷料,而且复杂性手外伤感染的患者换药时间较长,造成创面暴露于外界空气中的时间也会更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创面二次感染的风险[8]。这种传统的清创与换药方式对于伤口较深的手外伤感染患者治疗效果一般,后续往往需要借助引流管等工具辅助治疗,但也容易出现引流不畅,引流管堵塞等各种问题,使得无法彻底引流,最终出现引流不彻底致二次感染的情况[9]。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4 例患者出现二次感染的情况,其中2 例患者是因为伤口较深,使用引流管的过程中引流不畅、感染组织清除不彻底引起的,另2 例患者在换药后医用敷料固定不到位,创面暴露引发感染。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借助特殊创面敷料与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对创面实施持续负压吸引,清除并排出坏死组织的一种创面修复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21 世纪90 年代首次被报道后,已经成为复杂伤口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工具,负压引流可减少细菌定植、组织水肿以及伤口张力,促进伤口肉芽生长,并已被用于慢性创伤和开放的腹部伤口治疗中[10]。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为患者创面创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从而有效的引流创面当中的渗出液,不仅可以防止和缓解水肿的情况,而且能将其中的部分坏死组织彻底地清除掉,在清创彻底清除创面残留细菌后,为创面修复提供适宜的微环境,隔绝创面与空气,避免病原体侵入引起二次感染,对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在创面修复理论中有干性愈合理论与湿性愈合理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认为为创面提供干燥的开放环境,有利于创面修复。但随着对创面修复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动物实验显示湿性环境的创面愈合速度比干性环境的创面愈合速度快1 倍[11-12]。从临床上看,干燥开放环境下,伤口疼痛感较为明显,而且患者伤口容易出现结痂问题,难以满足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对创面修复美观度的要求。之后多项研究证实在无菌环境下,伤口在密闭性敷料以及适度湿润的环境下愈合速度更快,创面上皮细胞生长速度较快有利于加快创面愈合。与干性环境相比,湿性环境不容易在伤口表面形成干痂,而且可以减少换药的频率。而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够为创面创造一个湿润的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创面愈合速度,可以减少换药的频率,与传统创面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3]。

相对于传统的引流管而言,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其可以在封闭空间中对患者的创面予以持续的负压引流,其引流效果并不会受到体位约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需要经常性地予以换药处理,在负压引流的过程中通过医用薄膜材料将引流管包裹起来,能够有效防止发生管腔阻塞的情况,确保可以实现长期、通畅的引流,能够很好地避免传统引流和换药等操作所引起的引流不彻底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再次感染的发生率[14]。将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用于手外伤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有效为患者手外伤感染的创面提供密闭、湿性的环境,使用的生物半透膜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有效阻止病原菌侵入,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15]。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86%(P<0.05),证实了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预防手外伤感染患者二次感染中的效果显著。相比于常规换药处理中使用引流工具,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够对全创面进行引流,可以有效保证引流管通畅,从而更好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创面渗出液,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创面修复及愈合。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手外伤感染患者可以有效地加快其创面愈合,促进其术后康复。汪洋等[16]在研究中发现,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手外伤患者的愈合优良率(98.33%)高于未接受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本研究显示,从整体愈合效果来看,观察组愈合优良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这一结果与其研究结果相似,也证实了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优势。

手外伤感染患者创面修复过程中,可能因为引流管松动或者是二次感染出现创面疼痛情况,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而且可能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甚至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林福爵等[17]研究显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手外伤患者的二次手术率显著低于未接受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手外伤感染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降低二次手术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手外伤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按压材料,同时避免在渗液的地方系膜,勿牵扯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移动致粘贴不严、漏气,增加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治疗期间建议患者观察患处封闭状态,防止漏气;在更换引流装置的过程中也需要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在更换时应先钳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源后,再更换吸引装置。在封闭负压吸引过程中,建议患者观察引流液的量与质,换药过程中询问患者引流液中是否有新鲜血液,如有则考虑活动性出血并进行止血处理。若患者封闭负压引流敷料鼓起,管形基本消失,则需要立即逆行注入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缓慢浸泡堵塞引流管的引流物,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重新接通负压装置将引流物排出[18]。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手外伤感染患者创面清创效果一般,创面仍有部分坏死物质、需要观察创面病变情况的患者,不建议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创面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是对高分子材料过敏的患者,也不适用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手外伤感染患者应用VSD 技术创面修复效果更好,患者恢复速度更快,二次手术的风险更低。

猜你喜欢
清创换药外伤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多功能清创车设计与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超声清创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效果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