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分析

2022-04-04 18:37周概黄真
西部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效能优势主体

周概 黄真

摘要:制度优势有效转化是国家治理效能增进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制度的约束价值、保障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涵,使得我国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间的成功转化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要实现其路径转化,必须做到:(一)从理论层面:坚定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二)从实践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各项制度良好运行;(三)从其他层面:建立优质的政治生态环境,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制度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家治理效能;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6-0043-04

“国家竞争本质上是制度的竞争”[1],只有那些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地与时俱进,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制度才能具有顽强而持续的竞争力。一种先进的制度能够促进国家的长久发展,而一种落后的制度则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负面、消极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探讨我国制度优势及治理效能之间的转化关系,需要回应以下基础问题:第一,制度以及制度价值是什么?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优势?第三,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条件与路径是什么?

一、制度与制度价值

制度是实践的产物并对权力与权利起规范、制约与保障作用,具有实践转化性等特性。政治文化的不同导致制度内涵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偏差,使得各国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安排上具有差异性。总体而言,制度具有两方面价值:约束价值、保障价值——约束并保障权力主体以及权利主体的行为与利益。制度的约束价值是指制度对权力主体与权利主体双方行为范围、行为导向以及具体行为的约束,也就是说一切行为主体所实施的行为不仅要与公共整体意识相匹配,同时对其行为的约束也应成为社会秩序维稳、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权力主体角度分析:在党的十八届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政治权力要受到约束,这种约束便必然归于有效的制度的约束上”[2];从权利主体角度分析:“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维持良性的社会关系就需要制度对权利主体行为进行约束。制度的保障价值指的是制度保障权力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利益的价值,即权力主体与权利主体在制度中均得到自身利益的保障。从权力主体角度分析:国家制度与国家法律密切相关,“法律使政治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权力地位和权利资格法制化并且保障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4]。从权利主体角度分析:一方面,作为最基础的,权利主体获得了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制度对权力主体以及权利主体的约束保证了权力主体与权利主体只能在制度为其划定的约束范围之内做出具体行为,权力主体不能越过约束范围侵害权利主体的自身利益并且权利主体也因制度的约束而免于因越过制度为其划分的约束范围而受到惩罚并导致其自身利益的损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指明了出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实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带领全国人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独特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把握中国国情之上的伟大创新;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道路中的内生演化;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断更新与中国接续发展的内在统一、并在历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十三种制度优势,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坚持“一国两制”以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

任何制度都具有约束价值与保障价值,但与西方制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具有了以上诸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才真正、充分地体现出制度的约束与保障价值。

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转化的逻辑分析

治理效能建立在制度优势之上,治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制度对于实践的影响效果,但制度优势并不能够直接作用于治理效能,治理效能与制度优势的相互作用需要实践的力量。此外,制度优势能否和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亦受一定条件的制约,是多因素综合下的结果。如图1所示,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产生A、B、C、D四种关系:D组关系呈现出制度低或无优势的状态,治理低效能或无效能状态,两者结合所带来的是无秩序环境;B组关系呈现出制度低优势,治理正向效能状态。在这组关系中,治理是对于已有制度优势的检测与巩固,是通过实践增进认识的过程;C组关系表现为治理较低效能以及高制度优势状态,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关系,即考究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分析问题并逐步达到A组理想关系状态。

(一)转化条件探究

事物间的转化需要各种条件支撑。随意联系、转化不仅不能体现其价值优势,相反还会对其接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及确保效能增进就需要探究条件具备问题。

1.可行性条件

可行性条件是指事物在发展前所具备的能够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性保障条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称“中特”)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增进角度看,可行性条件至少包括制度需要与治理需要两方面内容,具体是指:第一,明确了解“中特”制度自身的优势;第二,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为了实现设置的特定发展目标所需要在治理层面上进行优化与改进,涉及治理技术、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增进,即治理自身需要。制度优势往往来源于治理实践,又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经验支撑。故根据时代特征需要再回到实践经由治理检验并不断保持制度优势,这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反复进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gzslib202204041850

2.必要性条件

必要性条件与可行性条件相互联结是转换路径分析的关键。必要性条件即在转化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考虑在内的因素。同样,必要性条件应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内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外因)以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重任(内因)都需要我们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当下,国际环境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利用制度优势的转化加强自身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并掌握国际话语权成为了重要一招。因此,在制度优势转化具备了可行性条件后,结合当下国内与国际环境必须要将必要性条件考虑其中。

(二)转化路径分析

特定的制度安排不会也不能仅局限在制度层面,在推进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在实践层面上发挥其优势以增进治理效能;同时促进我国特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源于政治实践”[6],制度优势是经由政治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而国家治理作为政治实践的一种,两者间的转化逻辑便推演至真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即真理如何应运于实践以及凸显自身的实践转化性。由此,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便成为国家治理效能增进的关键因素。二者共同交互、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推力必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

1.理论层面:坚定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

制度优势成功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必须坚定地保持制度自信并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

其一,坚定制度自信。某一事物自身具有的价值一旦不能被认可就无从谈起借鉴与转化,坚定制度自信理应成为其优势转化效能的前提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至孔孟、下溯当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而不断续,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先进精神。中国制度较他国之所以具有特色正在于其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国共产党在经历革命、改造、建设中取其精华始终激励着自己勇立潮头、甘当大任,为今日人民生活提供了精神与物质保障。随着全球范围内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们更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为何绵延千年仍历久弥新,这其中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从而使得厚植于其中的制度显现出独特魅力。保持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根基的保护。辩证来看,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同时也注重对于制度自身的考察与反思,从而不断优化制度体系,实现制度优势最大化。

其二,堅持理论自信。我国的制度设计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引并随社会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其生发出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开放性也使得以此为指导的“中特”制度具备了相应属性。但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其他国家的制度并非都能具备特色优势进而增进国家治理效能。关键在于能否始终贯彻科学理论指引:第一,能否遵循其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考察实际环境。“世界上并没有千篇一律的国家制度模式,只有立足本国实际,才能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进而实现国家治理效能”[7];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具有最鲜明的品格的原因乃是对人民的信仰以及对人民性的恪守。一切流于形式的、虚假的民主都不能成为衡量制度优势的关键性因素。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抑或是基本制度都是在充分尊重人民意志基础上保障政治行为的实施,是真实性、广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是使得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的又一重要层面。

2.实践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8]。政党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主体,一个国家的发展质量深刻地由一个国家的政党所秉持的理念、宗旨以及政党领导人的综合能力所影响。中国共产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先进政党,党从创立之初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先进特性。具有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强大的实践检验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等先进作风。从比较中西方政党制度角度来看,我国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国家治理是国家层面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治理效能的持续增进在接受制度、理论能量输入的同时必须要确保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党领导下的社会能够呈现出整体稳定的局面,从根本上杜绝了国家内部政党角逐的恶性现象,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党领导下的国家发展才能汇聚力量办大事。新冠疫情下,“我党统筹全局、科学精准规划等一系列的领导为疫情的成功防控提供了根本保证”[9];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国家间的横向比较看似以国家综合实力较量为依据,深究则指向执政党领导下国家发展的制度安排,其中执政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上世纪开始,党带领着中国人民顽强抗争摆脱了水深火热的社会境况;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现实保障,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才使得我们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具有现实可能性。在面对各种严峻的挑战和危机时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定力和非凡能力,无不彰显着党的领导制度的独特优势。与西方政党将政党仅仅看作是其阶级竞选的工具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出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有利于保证决策在大方向上的正确性,也有利于我国各项制度良好运行,充分发挥自身效能。

其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我国语境中是伟大的一个词汇,她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词典之中,而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对象。人民代表着先进、代表着发展、代表着动力。具有先进性的事物在社会发展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民是先进的,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往往作为被剥削者和无产阶级,力求光明之火,获得精神与身体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给予人民希望的曙光,以此为指导,武装自身在思想上首先维持了先进的状态。这种先进的状态要求其在政治实践中对落后腐朽的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并且重建新秩序,由此推动落后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人民因此便成为历史的缔造者,是真正的民族英雄”[10]。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主人通过民主参与、管理、决策、监督途径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正是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写照,国家在此基础上整合人民意志,调和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新时期人民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凝聚最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不断促进国家的进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制度层面中人民性在国家治理中完整体现才能更进一步凸显出治理效能的增进。因而,将制度优势中的人民性作为增进国家治理效能是又一个重要桥梁。gzslib202204041850

3.其他層面:优质的政治生态环境

在理论层面上,坚持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在实践层面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能够营造出优质的政治生态环境,“优质的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的主要保障”[11]。

结语

综合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国内国际变幻莫测的发展环境,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总结与积累经验,充分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通过理论层面——坚定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与实践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结合,同时,维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才能将我国具有特色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美国为何衰落[J].学术界(月刊),2014(5).

[2]包刚升.政治学通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1).

[6]汪铁民.伟大的制度源于伟大的实践[J].中国人大,2014(19).

[7]李应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新型国家制度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演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9]张世贵,吕少德.党的全面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J].机关党建研究,2020(3).

[10]新华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J].党史纵横,2018(4).

[11]张明军,杨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作者简介:周概(1997—),男,苗族,湖北利川人,单位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黄真(1998—),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单位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效能优势主体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矮的优势
画与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