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重要空间:试论校厕的多重教育意蕴

2022-04-05 13:46柯文涛
中小学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厕所教室空间

柯文涛

摘 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校厕是一个被学界忽视但却极为重要的教育空间。校厕集多种空间教育意蕴于一体,不仅是师生生理宣泄的物理空间,而且是寻求教育自由的精神空间、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二空间”、校园暴力的实施空间和校园恶习的滋生空间、教育管理的惩戒空间和改造空间。学校教育的众多议题与校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校厕理应是研究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场域。

关 键 词 校厕;教育空间;学校教育管理;教育规训;教育惩戒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3-0029-05

①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生科研项目)“陶行知留学生活史研究”(项目编号:YJS20210129)阶段性成果。

学校是“儿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进行交往、形成道德人格的重要场域”[1],是纯洁的“圣地”,象征着文明、知识、未来以及希望。然而,学校中的校厕却往往成为污秽、肮脏、恶臭等的代名词,难登大雅之堂,故鲜有研究者以校厕作为研究对象。然而,这既不意味着校厕不需要研究,也不意味著其没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公共厕所的一种特殊形式,校厕的本体性功能是满足师生群体的日常生理宣泄,进而间接地为学校教育作出贡献。历史表明,纯自然主义的排泄方式并不适合在学校这样特殊又神圣的场所内发生,学校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种种“不方便”的窘境,迫使设计者们重新思考教学楼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最终的结果是厕所被纳入教学楼的设计蓝图之中并得以现实化,通常在教学楼的左右走廊尽头,也有的学校则将其放在教学楼的中间。[2]此后各地在建造学校的时候延续了这一传统,厕所也由此获得了空间上的合法性,并与教室、办公室等共同成为教学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为人所忽视的校厕却内有乾坤,被极富创造力的学生群体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校厕在超越其本体性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宣泄压力、学习、惩戒、实施暴力、滋生校园恶习等多种附加性功能,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校厕也由此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教育空间。校厕不仅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实体性物理空间,而且是透视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学校场域内的校园暴力和恶习、劳动教育、卫生教育、生活教育、教育管理、性教育等诸多重大教育议题都与其密不可分。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蕴但被学界忽视的重要教育空间,值得对其进行学术探讨。

在绝大多数教育者看来,校厕只是一个生理宣泄的场所,适合“速战速决”,不宜久留。但对于学生而言,校厕则是一个神奇的空间,虽然它气味刺鼻、空间狭小、人群流动,但也因其隐蔽性、私密性、不可检查性、非结构性等“优点”为学生群体所推崇,是学生在校期间寻求快乐的“最佳”场所,校厕也因此成为学生私下里的“公开秘密”。“许多学生喜欢厕所甚于喜欢教室;更有学生压根就不喜欢教室,只喜欢厕所。”[3]在不少学生的潜意识里隐藏着这样一种观念——“进教室就是地狱”[4],只有校厕才是“天堂”。之所以如此,与学校各种硬性或柔性的规训、管理不无关系。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看来,学校就是一座监狱,充满了各种规训。“人的生命在此被奴役、宰制和割裂。”[5]废名先生也曾提出过“学校是监狱”[6]这一命题,并称其童年所接受的教育乃是法律意义上的有期徒刑。

教师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方式告诫学生,其天职乃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校期间不得做违背校纪校规的事情,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不应出现在学校场域内。教室、食堂、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具有严格的使用规则且由专人负责和管理,活动于上述公开场所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的监督与管理,由此,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所产生的压力在这些受监管的场所就无法得以有效释放和缓解。但是,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远超出教育者的预期。为了应对种种管理,他们不得不将休闲娱乐和释放压力的场所从教室、操场、走廊等地转移至厕所这一“三不管”的隐蔽、私密空间。有学生曾在作文中对校厕进行了个性化地“说文解字”,将其理解为“新世纪免费休闲庄”,“不知怎么的,近来厕所‘生意’特别红火,比如晚自习时间长达2小时,中途不休息,请个假出来,到这里蹲上一会儿,简直是绝美的享受……”。[7]笔者与几位中小学学生进行私下交流得知,他们在厕所“寻欢作乐”,是为了躲避学校的严苛管理而进行的一种策略和战术上的二次转移。

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厕所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可谓五花八门,比如躲在厕所吃零食、阅读与考试和文化课“无关”的各种书籍、看视频、网络聊天、玩游戏等,主要还是体现为追求身体上各种感官的享受与精神上的多重满足。抛开这些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不谈,就其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来看,学生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能够在学校的各种规训中寻求那一丝自由感和归属感。正是因为有了校厕这样一个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放飞自我”的自由空间,学校才成为了学校,同时也有了学校的味道,不至于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全时段、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全景“监狱”。在此意义上,校厕已不仅是学生满足日常生理需求的物理空间,而且也是其反抗学校规训、寻找教育自由的重要教育空间。

众所周知,通常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往往是指,作为双主体的师生在教室这一正统的教育空间内进行相互间的对话、沟通和交流,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等,并最终有效地实现各种教育目标。笔者认为,上述所指的学校教育应属于狭义上的,而广义上的学校教育泛指学生在学校场域内所学到的任何知识,哪怕是在校厕内。

回顾近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提出过质疑,同时也对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各种批评,而作为其积极对立面的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为了尽可能去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余毒,各地中小学开始在教室(第一教育空间或第一教育课堂)之外开辟第二教育空间或第二教育课堂,并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教育空间的开辟,既是对新世纪学校教育理念变革和新尝试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从狭义走向广义的体现。

在校园里,可被使用的潜在性教育资源数不胜数,就连一棵普通的花草都能引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哲思。但一个离奇的现象是,教育生活中越是常识的东西越不易被人发现和挖掘,只有少数颠覆常识的教育者才能够看见常人熟视无睹的教育真相。例如,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教育资源,校厕因其具有的种种特点或者太过于常识化而被置于边缘地带,不能够与其他教育资源一样享有同等的地位。既然教育者不能够正视校厕,也就无法了解厕所背后的教育秘密和教育价值。实际上,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史,一些国家早已开始重视并充分挖掘校厕的重要教育价值,譬如“新加坡教育部规定:青少年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还要负责清洗学校的厕所” 。[8]又如,日本对校厕这一教育空间也尤为重视,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中都要亲自轮流打扫学校的厕所,即便是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也要求学生亲自打扫厕所,甚至要求更严格。因为日本人把让孩子们打扫厕所看作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对孩子们来说可以从中学习很多东西”[9]。除此之外,日本还曾于1996年成立了校厕研究会,对校厕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而我国也已有部分中小学校将校厕作为开展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打扫厕所作为一项必要的教育实践课程。从本质上讲,让学生打扫厕所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手段、一项重要的教育课程,期望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意识、劳动意识以及体验生活的艰辛等。

除上述意义上的第二空间外,厕所也是学生用来文化学习的第二空间——另外一个“教室”。虽然时下的新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大部分省份仍然是按照老的办法进行人才选拔,高考也成为莘莘学子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对于他们来说要想考入“好大学”仍是过独木桥。

通过对A省C市X中的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的访谈得知,他们家离县城很远,平时只能够住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学生公寓里,其所在的学校的教学楼通电时间为早上六点至晚上十一点,宿舍每晚集中断电时间为十一点半。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这些学生来说,十一点离开教室回去休息显然过“早”,但也是“巧妇难為无米之炊”,教室的灯过早地熄灭意味着一天的学习就此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随着教室灯的熄灭,一切陷入寂静的黑暗之中,只有校厕里的灯在时断时续地闪烁着。对于学生来说,灯光隐喻着自己的前途,既然校厕有灯光那就能够学习,尽管那只是一盏昏暗的声控灯。

据其描述,由于校厕没有配备桌椅,所以不能够进行长时间的端坐学习,因此每晚教学楼熄灯后,班上有不少同学会因地制宜地拿着英语书或者语文书进入厕所背诵和记忆,学习的方式也是一边站着一边捧着书背诵单词或者古诗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学生的学习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校厕,厕所就成为了他们的“教室”,即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二空间”。历史也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当下的学子曾在校厕内努力学习,历史上的那些学子又何尝不是。譬如我国著名的水泥专家周沛教授在其自传《激情人生》一书中曾提及她在读书期间到校厕学习的那段经历,“晚自习结束后进入睡觉时间,全校的灯光全部熄灭,只有厕所内有灯光。我只好到臭气熏天的厕所(当时厕所无抽水)去学习,尽管臭气很难闻,有时熏得都想吐……”[10]。又如,《感动青春 辽宁优秀特困大学生的奋斗足迹》一书该书中,也提及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毛玉娟同学当年在校厕的学习经历,“由于学校熄灯早,她每晚都要到厕所学习到下半夜,她说:‘我那时心中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再多的苦难也不算什么’”。[11]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也就是单个的复数,具有单个的普遍性,因此校厕或许就是大多数即将参加高考或已经参加过高考的中国寒门学子必须体验的第二教育空间。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本应为文明和求知殿堂的学校实际上成了施暴者的“乐园”。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施暴者和受害者均为在校学生,若不能对这些披着学生外衣的施暴者进行必要的惩罚,指导其改正错误的行为,等其将来走上社会也许会犯更大、更为严重甚至无法弥补的过错。针对校园暴力这一棘手的教育难题,不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学理性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探讨了校园暴力的发生机制、原因、危害、应对措施、预防机制、策略等问题。笔者搜集了大量关于校园暴力的事件,以仔细研读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内容分析,归纳后发现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宿舍、厕所、无人的教室、拐角、校园角落等具有隐蔽性的空间内。如上文所言,校厕一方面是学生反抗教育规训、寻求精神自由的教育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校厕是一个不受各方管理和监督的“三不管”地带,在此会逐渐淡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忘却自我,最终将其演变为校园暴力的实施空间。施暴者在厕所内欺凌弱小、肆意妄为,在受害者的哭声中寻求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愉悦感”,但受害者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却是伤痕累累。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看,受害者所遭受的这些伤痛经历就是其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并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其命运的轨迹也许就此被施暴者恶意粗暴地改写。

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说,校厕不仅是校园暴力的实施空间,也是所有校园恶习的滋生空间。打架斗殴、抽烟、聚众赌博等一切校园恶习几乎都在这里滋生和上演。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可控制性和随机性,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发展中,好的习惯或许很难在他们当中传播,但恶习往往却传播得很快。一旦个别学生由于意志力的薄弱抵挡不住诱惑并准备跃跃欲试之时,与教育者期望相违背的事情就在这里发生,校厕也由此成为了学校内部消极的反面教育空间和学校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虽然教育管理者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部分学生从家庭、社会上沾染到的各种不良习气并未因为教育者的劝诫而消失,反而是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转移至校厕内,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想解决校园暴力和校园恶习的问题,校厕是一个关键的切入点。

奖励与惩罚一直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常用手段,常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教育管理者惩戒犯错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写检讨书、罚抄、罚站、打扫卫生等,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段就是打扫厕所。比如,有的老师会说:“作业这么潦草,罚你扫厕所一周。”[12]再如,吴世勇在对某重点小学进行调研时发现,某班班规中就有这样一条条款——“讲不文明语言,不礼貌语言,罚洗五楼男女厕所”[13]。需要说明的是,打扫厕所除了被作为惩罚的意义进行理解外,还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课程,这里作为前者进行理解。

如上文所言,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惩罚的目的也在于此。虽然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学生打扫厕所充满了争议,各种观点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打扫厕所不失为一种教育智慧。校厕自其诞生之初,就不仅仅具有生理属性,而且也具有教育属性(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属性)。从校厕的教育属性来看,它是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循环空间,众多校园恶习在这里发生,教育者又因为学生犯下种种过错进而将他们送到这里进行教育改造。

校厕表面上是一个人人敬而远之的场所,但却隐含着劳动、净化、惩戒等教育主题。教育者以打扫厕所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其出发点不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打扫厕所的各种痛苦和耻辱,而是要促进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行进行深刻的反省。实际上,不论校厕被保洁人员打扫得多么干净,但由于大量学生的存在以及日常的频繁使用,校厕的地板、墙面、洗手池、挡板、小便池、镜子等物件上或多或少都残留一定的污垢,以及充斥着整个空间的各种难闻的刺激性氣味。虽然这些刺鼻的气味、残留的污垢看似消极意义上的一种变相惩罚,但它们在学生打扫厕所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就动机和目的而言,教育者让学生洗去校厕内的物理污垢不是其本意,因为通常情况下校厕自然会有从事保洁的劳动工作者进行负责;教育者之所以如此,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洗去学生从外界沾染的那层精神污垢,以期经过校厕的“漂白”作用将不懂事的学生重塑成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读书人。由此,校厕也成为了犯错学生的教育改造空间和惩戒空间。

随着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学校空间为学校教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校厕在超越其本体性功能和实体性的物理空间意义外,实际上还是一个充满多重意蕴的教育空间,并且当下的许多重要教育议题也与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诚如周贵云所言,厕所虽小, 却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4]对于当下许多亟待解决的学校教育难题,管理者不妨从校厕着手,也许会有新的思路。

(笔者所采访的几位学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基于学术伦理,未透露他们的姓名,故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孙峰.学校管理的道德意蕴[J].中小学德育,2020(5):10-14.

[2]何夏寿.让学校建筑讲述最真的自己[J].中小学德育,2013,(8):9-11.

[3][4]杨争光.杨争光文集(卷3)[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00.

[5]任虹燕.道德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应回到童年——母爱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9,(12):15-18.

[6]吴晓东.文学性的命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56.

[7]李麟.中考创新作文指导示范大全[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221.

[8]靳义亭.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89-92.

[9]日本孩子为什么都扫厕所?[EB/OL](2016-03-24)[2022-02-23].https://www.sohu.com/a/65469095_266284.

[10]周沛.激情人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58.

[11]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感动青春 辽宁优秀特困大学生的奋斗足迹[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1.

[12]杜玉帆.劳动作为教育惩戒手段的价值追问[J].中小学德育,2020,(2):18-20+13.

[13]吴世勇,卢奕婷.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班规建设——从一份"可怕"的班规说起[J].中小学德育,2015,(06):74-75.

[14]周贵云.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营造有效育人空间[J].小学德育,2008,(14):34-3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厕所教室空间
不要在教室打闹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未来猫厕所
厕所
记得上厕所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