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

2022-04-05 13:45王雁华
文物春秋 2022年1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

王雁华

【关键词】张家口地区;寺庙壁画;明清时期

寺庙壁画结合了古代建筑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河北张家口地区现存大量寺庙壁画,绘制年代最早的是位于蔚州城内的辽代南安寺塔地宫壁画[1]1,最晚的为民国时期的两处,分别存于怀安狮子口普明庙和万全赵家梁普明庙[2],其余均绘于明清时期。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绘制工艺成熟,地方特色浓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地点分散,管理不善,壁画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张家口地区以往的文物调查中,寺庙壁画都是作为古建筑的附属内容,并没有做过专项普查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的保护研究提供资料支撑,2020 年,在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与研究”的支持下,笔者组成了4 人调查队,用时一年多,通过实地勘察、走访等形式,对张家口地区现存的明清寺庙壁画进行了调查。下面结合相关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

一、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题材内容

此次调查的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共40 余处,以下按照题材内容对这些壁画进行分类介绍。

(一)佛教信仰题材1. 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画此类壁画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释迦牟尼从降生、成道、初转法轮到涅槃的故事,在明清佛寺壁画中最为常见,现存于蔚县郑家庄峰山寺、苏官堡华严寺、涌泉庄重泰寺,怀安中所堡大师庙,涿鹿下四堡释迦殿等处。

郑家庄峰山寺位于蔚县宋家庄镇郑家庄村东,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重修。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正禅房等建筑组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传故事绘于大雄宝殿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48 幅。每壁24 幅,分为3 行8列,每幅均有题榜,画幅间以云气、山石、花草、树木相隔[1]101。所绘人物姿态各异,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保存完整(封二)。

苏官堡华严寺位于蔚县下官村乡苏官堡村北,建于明代,清代、民国均有重修。坐北朝南,现存天王殿、地藏殿和大雄宝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传故事绘于大雄宝殿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64 幅。每壁32 幅,分为4 行8 列,画幅间用蓝线分隔,交点绘万字纹。每幅左上角均有题榜。保存较完整。

涌泉庄重泰寺位于蔚县涌泉庄乡高利寺、崔家寨、阎家寨三村之间,相传建于宋辽时期,明嘉靖年间经山西潞城王整修,赐名“重泰寺”。坐北朝南,由戏楼、中院、东角院、西角院、寺外塔林五部分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院为寺院主体,现存山门、弥勒殿、地藏殿、观音殿、千佛殿、水陆殿、释迦殿、三教楼和后禅房等建筑。佛传故事绘于三教楼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24 幅。

每壁12 幅,分为3 行4 列,画幅间以云气、树木相隔,题榜位于画面的右上角。保存较完整。

中所堡大师庙位于怀安县王虎屯乡中所堡村,建于明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佛传故事绘于东西山墙上,绘制时代应在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3],共47 幅。其中东山墙24 幅,分为3 行8 列;西山墙23 幅,分为3 行,上两行8 幅,下行7 幅。每幅均有题榜,画幅间以云气等相隔。画面线条流畅,人物面容丰满,姿态各异[3]。局部被泥渍覆盖,保存一般。

下四堡释迦殿位于涿鹿县五堡镇下四堡村,建于明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佛传故事绘于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62 幅。每壁31 幅,分为6 行,其中最上行2幅,中间4 行6 幅,最下行5 幅,画幅间以云气等相隔。每幅均有题榜(图一)。壁画有重绘现象,保存较完整。

2.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画此类壁画描绘了不同人物在遇到困难、灾难时因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而得到保佑、救助的故事场景,在明清佛寺壁画中也较为常见。现存有阳原开阳堡观音殿,蔚县苏官堡华严寺、李堡子六神庙、涌泉庄重泰寺、苏邵堡观音殿、陈家涧安乐寺,怀安张家屯龙王庙等处。

开阳堡观音殿位于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堡村。开阳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存有堡墙,堡内现存真武殿、观音殿(阎王殿)、玉皇阁、弥勒佛殿和关帝庙等建筑,均为明清时期建筑。观音殿与阎王殿共用一座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出抱厦的建筑,北面供奉观音,南面供奉阎王。观世音经变画绘于抱厦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12幅。每壁6 幅,分为3 行2 列,排列整齐,画幅间用墨线相隔。每幅右上角均有题榜。壁画底部近地面处酥碱损坏严重(图二)。

苏官堡华严寺地藏殿东西次间北壁上绘观世音经变画,为清代绘制,共8 幅。东西各4 幅,画幅间以山石、树木相隔。保存较好。

李堡子六神庙位于蔚县蔚州镇李堡子村南,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龙母殿、关帝殿、财神殿、马王殿、观音殿、梓潼殿和六神殿等建筑组成。观世音经变画绘于观音殿东西山墙上部,为清代绘制,共8 幅。每壁4 幅,以山石、云气相隔,每幅均有题榜。保存较完整。

涌泉庄重泰寺的观音殿于东西山墙上绘观世音经变画,为清代绘制,共12 幅。每壁6幅,画幅间以山石、树木相隔。每幅均有题榜,多写于山石之上。保存较完整。

苏邵堡观音殿位于蔚县下宫村乡苏邵堡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观世音经变画绘于东西山墙上部,为清代绘制,共12 幅。每壁6 幅,画幅间以云气相隔,每幅均有题榜。保存较完整。

陈家涧安乐寺位于蔚县涌泉庄乡东陈家涧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正殿、地藏殿、观音殿等建筑组成。观世音经变画绘于观音殿南北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18 幅。每壁9幅,分为3 行3 列,以云氣相隔。每幅均有题榜,题榜内还写有捐资人住址、姓名和捐款数,虽大多已漫漶不清,仍可知捐资人多数为陈家涧人。壁画龟裂起甲、脱落、粉化严重。

张家屯龙王庙位于怀安县怀安城镇张家屯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仅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经变画绘于正殿东山墙上,共8 幅。分上下两行,每行4 幅,画幅间以云气等相隔,每幅右上角均有题榜。根据“同治癸亥年浦月彩画”的题记,可知壁画绘制于清同治二年(1863)五月[4]。保存较差,局部被报纸、水泥覆盖。

3.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此类壁画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者,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均为53 幅。

现存于涿鹿广恩屯观音殿、怀安昭化寺、蔚县上苏庄观音殿等处。

广恩屯观音殿位于涿鹿县五堡镇广恩屯村北的屯兵堡内,建于明代。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绘于东西山墙上,很可能绘于明末,其中西山墙绘26 幅,东山墙绘27幅,画幅间以云气相隔,每幅均有题榜及写有捐资人姓名和捐款数的题记[5]。题榜内标明善财童子参访次第、场所和善知识的名称,如“第四诣达里鼻茶国自在城参弥伽大士”“第五诣住林聚落参解脱长者”“第六诣此阎浮提畔摩利伽罗国参海幢比丘”等。壁画褪色、起甲、脱落严重(图三)。

怀安昭化寺位于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历时8 年建成,朝廷赐名“昭化寺”。坐北朝南,现存主体建筑均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三参画绘于三大士殿东西山墙上[6]65,大致绘制于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目前可辨识的仅10 幅,其中东山墙6 幅,西山墙4 幅,画幅间以云气相隔。每幅均有红底黑框题榜。壁画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图像与经文载述吻合(封三)。局部被涂料、泥渍覆盖。

上苏庄观音殿位于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建于明代。坐南朝北,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五十三参画绘于东西山墙上,为明代绘制,其中东山墙绘27 幅,西山墙绘26 幅,画幅间用墨线分隔[1]39。墨书题榜位于每幅左上方或右上方。画风淳朴,人物发冠、妇人头饰、服装纹饰均采用沥粉贴金工艺。上部保存较好,下部起甲、脱落严重。

4. 十八罗汉图分为“渡海图”与“修行图”两种,十八罗汉的排列没有固定顺序,形象也没有固定模式,但人物皆有头光,刻画精细,神态生动。

渡海图现存于蔚县苏邵堡观音殿东西山墙下部,为清代绘制,每壁绘9 尊罗汉,共18尊。均身着僧衣,手持圣物,身后饰圆形头光和云气,脚下分别踏鱼、虾、龟、鳖、荷叶、水草等立于波浪翻涌的海面之上。保存较好。

修行图现存于蔚县苏官堡华严寺地藏殿东西次间北壁下部,李堡子六神庙观音殿东西山墙下部和怀来鸡鸣驿白衣观音殿的东西山墙上,均为清代绘制。每壁各绘9 尊,共18尊,各坐于岩石上修行。华严寺和六神庙所绘保存较完整,鸡鸣驿白衣观音殿所绘保存一般。

5. 二十四诸天图绘佛教中二十四位护持佛法、化导众生的诸天鬼神,现存于阳原青龙寺。青龙寺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南,建于明代,现仅存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诸天图绘于大雄宝殿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

每壁12 位,分前后两行错位站立。壁画保存状况不佳,画面颜料层起甲、脱落较为严重图四)。

6. 水陆法会图此类壁画是佛教举办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组画,描绘了正位神祇、天仙、下界神祇、冥殿十王、往古人伦及孤魂等众形象,表现了佛、道、儒三教合流的主题。现存于怀安昭化寺和蔚县故城寺、重泰寺等处。

怀安昭化寺大雄宝殿四壁绘水陆法会图,共47 幅,每幅右上角有墨书题榜。其中北壁绘2 幅,东部为毗卢遮那佛、菩萨、明王、金刚等,西部漫漶不清。东山墙共22 幅,分上下两行,每行11 幅;西山墙共21 幅,亦分上下两行,上行11 幅,下行10 幅[6]。画幅间均以云气相隔。南壁殿门两侧各绘一幅将军形象的神祇,东侧为黑道大将军,西侧为黄道大将军[7]。根据南墙西侧将军图像左上方存楷书题记“时大明嘉靖四十一年岁在壬戌冬十月初十日吉时谨志,画工匠人任朝相”,可知壁画绘制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整个水陆法会壁画所绘人物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旗幡衣带随风飘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保存较完整。

故城寺位于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坐北朝南,现存释迦殿和三间禅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陆法会图绘于释迦殿四壁上,绘制于清道光前期[8],其中北壁绘十大明王,东西山墙及南壁绘儒、释、道诸神112 幅,画幅间以云气相隔。东西山墙每壁绘44 幅,分为4 行,其中最上一行8 幅,下面三行各12 幅。南壁东次间图像与东山墙相连,西次间图像与西山墙相连,东西次间图像各12 幅,分为3 行4 列。

每幅均有题榜,内容为诸神名称;部分画面还有供养人信息题记,内容为供养人住址、姓名及商铺名称[9]14-18。壁画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的绘画手法和沥粉贴金工艺,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保存较完整。

重泰寺水陆殿四壁绘水陆法会图,共121 幅,为清代绘制[10]。其中北壁绘十大明王,东西山墙及南壁绘儒、释、道诸神120 幅。

东西山墙每壁48 幅,分3 行,每行16 幅;南壁东次间图像与东山墙相连,西次间图像与西山墙相连,东西次间各12 幅,分2 行,每行6幅。每幅前有童子执幡引领众神,题榜均写于宝幡之上,画幅间以云气相隔(图五)。保存较完整。

(二)道教信仰题材1. 天帝六御和三十六雷公图仅见于蔚县蔚州玉皇阁。玉皇阁位于蔚县蔚州镇太平庄村古城北城垣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分上下两院:上院由钟楼、鼓楼和玉皇阁大殿组成,下院由天王殿、二道门、东西禅房和东西厢房组成。玉皇阁大殿外观三层、楼内两层。

壁画绘于大殿一层北壁及东西山墙上,为明代绘制。北壁绘主宰天地的“六御”,五男一女,分别是昊天金阙玉皇大帝、西方太极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妙严青华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均着帝后装束,身后繪众神。东西山墙各绘18 位雷公,共36 位,均手持法器,分前后两排错位站立。前排雷公腰间悬挂腰牌,上书雷公名称;后排雷公名称书写于上部题榜中[1]7。

壁画场面宏大,人物生动形象,线条流畅。画面色彩以蓝色调为主,配以红、绿、黄、白等颜色,采用沥粉贴金工艺。保存一般。

2. 真武本生和灵应故事画此类壁画通过形象和服饰的变化来表现真武从降生到修道成神的过程。现存于蔚县苏邵堡真武庙、北方城真武庙、王家庄南堡真武庙等处。

苏邵堡真武庙位于蔚县下宫村乡苏邵堡北庙内。北庙建于明代,分前、中、后三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后院为真武庙,由东西厢房、真武大帝殿组成。真武本生和灵应画绘于真武大帝殿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18 幅。每壁9 幅,分为3 行3 列,画幅间用墨线分隔,每幅左上角均有题榜。东山墙左下角为第一幅“梦吞日月”,向右向上按时间顺序呈倒S 形排列,依次为“五龙吐水”“太子入学”“西遇死人”“南遇病人”“東遇老人”

“北遇僧人”“太子离朝”,右上角为第九幅“玉皇赐剑”;西山墙画面布局与东山墙相同,自左下角起依次为“猿猴指路”“剑指成河”“二虎把洞”“寡肉味鹰”“观音磨针”“天神赐甲”

“收扶龟蛇”“怒斩妖女”“五龙捧圣”[1]267。保存较完整。

北方城真武庙位于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建于明代,由前、中、后三个院落组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极宫位于后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山墙上绘真武本生和灵应故事。每壁24 幅,分为4 行6 列,共48 幅,为清代绘制。画幅间用蓝线分隔,交点呈万字纹。每幅左上角均有题榜[11]。保存较完整。

王家庄南堡真武庙位于蔚县柏树乡王家庄村南堡北,建于清代,现存北极宫、东耳房。真武本生和灵应故事画绘于北极宫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其中东山墙有4 行8 列,共32 幅,西山墙仅有24 幅保存完整[11]。

3. 真武大帝御前将官图现存于蔚县真武庙。真武庙位于蔚县蔚州镇财神庙街西北,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雍正三年(1725)重修。坐北朝南,由前殿、东西配殿、北极宫、钟楼、厢房等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极宫抱厦内东西山墙上各绘7 位真武大帝御前将官,共14 位,均手持笏板,呈站立状,神态各异[1]73。为清代绘制。

壁画保存状况不佳,起甲、脱落较为严重。

4.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现存于蔚县沙子坡老君观。老君观位于蔚县暖泉镇沙子坡村,由戏楼、山门、三清殿(前殿)、祖师殿、财神殿、北极宫(后殿)、文昌殿、窑神殿组成,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绘于三清殿东西山墙上,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太上老君历世显化的神仙事迹,绘制于清乾隆年间或嘉庆初年[12]。每壁40 幅,共80 幅,画幅间用云气相隔。每幅均有墨书题榜,并有文字详解(图六)。保存较好。

5. 关帝故事画此类壁画多采用连环画形式描绘关羽的生平故事,每幅为独立场景,均有墨书题榜。现存于蔚县苏邵堡关帝庙、李堡子六神庙,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和涿鹿清凉寺等处。

苏邵堡关帝庙位于蔚县下宫村乡苏邵堡北庙的前院,由山门、钟鼓楼、关帝庙组成。

关帝故事画绘于关帝庙东西山墙上,为明代绘制,共24 幅。每壁12 幅,分为3 行4 列,画幅间用墨线分隔[1]57。使用了沥粉贴金工艺,保存状况一般,有颜料层起甲、褪色等现象。

上窝铺关帝庙位于崇礼区白旗乡上窝铺村,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坐北朝南,现仅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关帝故事画绘于正殿东西山墙上,共42 幅,画幅间用云气相隔。其中东山墙20 幅,分为4 行,上两行6幅,下两行4 幅;西山墙22 幅,分为4 行,上三行6 幅,最下行4 幅。每幅均有题榜。据西壁左下角“光绪十六年重修”题记,可知壁画绘制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13]。壁画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人物生动,在服装纹饰、头盔、兵器等部位均采用沥粉贴金工艺(图七,1)。

保存较完整。

清凉寺位于涿鹿县涿鹿镇西北的黄羊山上,相传建于唐代,明清达到鼎盛,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肉身殿、禅堂、伽蓝殿、祖师堂和五观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故事画绘于伽蓝殿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共48 幅。每壁24 幅,分为4 行6列,画幅间以云气等相隔(图七,2)。保存较完整,但画面上有裂缝,还存在人为刻划、局部重绘等现象。

6.碧霞元君修道故事及出行、回銮图此类壁画描绘了碧霞元君从下凡、投胎出生到修炼成道以及出行的故事。现存于怀来鸡鸣驿泰山行宫、下花园定方水奶奶庙等处。

鸡鸣驿泰山行宫位于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鸡鸣驿城内。鸡鸣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现存关帝庙、财神庙、龙神庙、普渡寺、白衣观音殿、文庙、泰山行宫等多处寺庙建筑。泰山行宫建于清代,院内有正殿和东西厢房。正殿三间,前出抱厦,东西各有耳房一间。壁画分别绘于正殿和东西耳房的东西山墙上,大致绘制于清中晚期[14]9。其中正殿东西山墙绘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修道图,共48 幅。每壁24 幅,分为3 行8 列,每幅均有题榜,画幅间用云气、动植物等相隔(图八)。东耳房东西山墙分别绘碧霞元君出行、回銮图,西耳房东西山墙绘张仙出行、回銮图。壁画均保存较完整。

(三)民间信仰题材

1. 龙王信仰类题材此类壁画数量多、分布广,内容基本一致,一般东山墙绘龙王出巡布雨图,西山墙绘龙王雨毕回宫图,壁画下方绘娶亲、欢宴和粮食丰收的图景,反映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岁稔年丰的美好愿望。现存于涿鹿上井沟龙王庙、养田庄龙王庙、溪源龙王庙,以及怀安张家屯龙王庙、万全新开口龙王庙、蔚县李堡子六神庙龙母殿、怀来鸡鸣驿龙神庙、赤城二墩龙王庙等处。

上井沟龙王庙位于涿鹿县栾庄乡上井沟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仅存山门、南房、西厢房和正殿。壁画绘于正殿东西山墙上,绘制时间应在清代中晚期。综合应用了勾勒、渲染、平涂等多种绘画技法,并采用沥粉贴金工艺,色彩以灰、红、蓝色为主,注重冷暖色调搭配,显示出强烈的民间艺术特色。保存较完整,笔者曾有专文介绍[15]。

2. 财神信仰类题材此类壁画包括财神出行图和反映商肆店铺、行商坐贾生产生活内容的百工图。财神出行图现存于蔚县财神庙、李堡子六神庙的财神殿及怀来鸡鸣驿财神庙等处,百工图现存于夏源南堡关帝庙和蔚县沙子坡老君观财神殿等处。

怀来鸡鸣驿财神庙的正殿西山墙上绘财神出行图,为清代绘制。由3 组人物组成:左上一组为送财的财神等众;左下一组为外邦进贡的一行人,着装、肤色各异,牵着狮子,携带元宝、象牙、孔雀羽、珊瑚等奇异珍宝;右部一组为钱庄内忙碌理财的众人[16]。壁画色彩艳丽,笔法成熟,绘制精细(图九)。保存一般。

夏源南堡关帝庙位于蔚县西合营镇夏源村,建于清代,现存过殿、东西配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工图分别绘于东、西配殿的南北山墙,为清代绘制,共64 幅。

每壁16 幅,分为4 行4 列。画幅间用墨线分隔,每幅左上角或右上角有题榜。画面风格、色调统一,生动地反映出各行各业生产劳作的景象。画面中的建筑物均屋顶有红色檐口,灰色瓦面,灰色方砖铺地,黑色柱子立于圆形柱顶石上。所绘人物均是清人装束,有商人和各种手工艺人:商人多头戴常服冠,身着蓝色长袍,脚穿靴子;手工艺人的服装、姿态、动作各异(图一〇)。西配殿南北山墙上的壁画保存较完整,东配殿南北山墙的壁画下部有空鼓、脱落、缺失现象。

蔚县沙子坡老君观财神殿南北山墙上绘百工图,绘制于乾隆年间或嘉庆初年,共24 幅。每壁12 幅,分3 行4 列,用云气分隔成单独的场景。可辨识的有药铺、制衣铺、制帽铺、酒店、米行等。

无题榜。保存一般。

3. 十殿阎王和地狱信仰类题材此类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分为两种。一种绘十殿阎王坐于堂案前审案,诸王左右皆设判官、鬼卒、衙役相侍,见于蔚县苏官堡华严寺地藏殿、暖泉西古堡地藏殿等处,均为清代绘制。其中蔚县苏官堡华严寺地藏殿的东、西山墙各绘阎王5 位,上方有阎王名称的匾额。阎王面前的木质堂案上置笔架、案筒和用红笔批改的案卷。侍从身后为山水屏风,柜格中放置大量案卷和书籍。保存较完整。另一种壁画上方绘十殿阎王手持笏板站立,左右无侍者,下方则描绘地狱受刑的场景,有磨碾、斗秤、腰斩、蛇咬、抽筋、下油锅等,见于陈家涧安乐寺地藏殿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保存较好。

4. 马王信仰类题材现存于蔚县李堡子六神庙马王殿的北壁及东西山墙上,为清代绘制。北壁绘马王爷三眼六臂坐于正中,左右配牛王、桥神、路神;东西山墙绘马王爷出征图,马王爷头戴发冠,身着红色甲胄,骑白马,六只手分别执双刀、弓箭、长枪,气宇轩昂,神态刚毅,周围侍从或敲锣,或手举旌旗,或手托圣物。四周有祥云围绕。

5. 西游记故事画现存于阳原金山寺唐僧殿。金山寺位于阳原县揣骨疃镇双塔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由观音殿、地藏殿、普明殿、唐僧殿和大雄宝殿等组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游记故事画绘于唐僧殿的东西山墙上,为清代晚期绘制。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唐僧出世、孙悟空大闹天宫及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故事。画幅间以云气相隔,均有题榜。壁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但保存状况不佳,局部被泥渍覆盖。

6. 地方本土宗教信仰题材黄天道是张家口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信仰,以所谓“三教合一”“外佛内道”为其教派的典型特点。相关内容的壁画有两种:一为教祖李宾生平、施善和布教故事,目前该题材未见于明清时期寺庙壁画,仅见于万全赵家梁村与怀安狮子口村的两座民国时期修建的普明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一为各类仙佛神圣人物,现存于阳原竹林寺三圣母殿和金山寺普明殿,是华北地区迄今尚存的两座“全庙”性质的黄天道寺庙[17]。

阳原竹林寺遗址位于阳原县东城镇水峪口村西北的青元山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山门、过殿、三圣母殿、关帝殿、二郎殿、释迦牟尼殿、十八罗汉殿、泰山圣母殿、火神殿、马王殿、牛王殿等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壁画位于三圣母殿四壁上,可能绘于清代晚期。

每幅上方均有题榜,内容为寺名、供奉的神佛名称和数量,如“云灵寺真佛七十五位”“明阳寺真人佛十位”(图一一)等,画幅间用云气和蓝线相隔。壁画结构严谨,场面恢弘,色彩艳丽。保存状况不佳,局部被泥渍覆盖,部分人物面部已损,但服饰基本保存完好,衣纹圆浑,飘带飞舞。

二、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特点

根据以上梳理,我们可以从壁画的分布范围、题材内容、绘制工艺三个方面总结出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主要特点。

1. 多分布于张家口南部坝下地区的偏远乡镇或农村,以蔚县最为密集张家口明清寺庙壁画主要分布于坝下地区的蔚县、怀安、涿鹿、怀来等县,其中又以蔚县最多。这些古寺庙中,除位于张家口市中心城区的张家口堡关帝庙和位于蔚县城内的蔚州玉皇阁、真武庙、财神庙之外,其余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之外,且90%以上位于偏远的乡镇或者农村。从自然条件来看,坝下地区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小,利于壁画的保存;从宗教角度看,宗教建筑大多选址于偏远、清净的地方,利于僧道修行;从民俗角度看,农村地区的普通百姓更相信宗教和神明可以消除灾害,护佑众生,因此建起寺庙并绘制各种题材的壁画以供奉神明;从文物保护角度看,这些地区大多远离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员流动较少,外来经济势力和文化的影响也较小,使得相对较多的古建筑和古壁画得以保留下来。

2. 以宗教题材为主,多种民间信仰题材并存张家口地区明清时期寺庙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佛教、道教题材居多,另有不同种类的民间信仰类题材,如龙王信仰类、财神信仰类、十殿阎王和地狱信仰类、马王信仰类、地方本土黄天道信仰类等等。

张家口地区发现如此多类型的宗教及民间信仰题材壁画,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张家口地处蒙汉交界,是明朝最重要的军事屏障,也是各民族之间贸易互市的重要区域。戍边将士信仰佛教,修复和新建了大批寺庙院,商人们为了祈求家族平安、事业兴旺,也大量施资财修建寺院[18],一些寺庙壁画随之出现。到了清代,随着战争的减少,人口增加,商贸繁荣,大量寺庙得以新建和翻修,寺庙壁画也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底层劳动人民因饱受战乱和天灾之苦,常常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于神明,可能有所帮助的神明都会成为崇拜和祈求的对象,使得民间信仰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杂糅性,反映在壁画中则是多种题材并存,而且出现了多种信仰集于一体的寺庙。尤其是兴起于明代中后期的黄天道,是张家口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信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3. 采用沥粉贴金工艺沥粉贴金是我国古代传统壁画使用的工艺技法之一,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头冠饰和服装纹饰,及铠甲、法器、车饰、伞盖等,可使壁画人物更有立体感,画面更加生动、华丽。

张家口地區比较重要的明清寺庙壁画普遍采用了沥粉贴金的工艺,如蔚县故城寺、蔚州玉皇阁壁画中的人物配饰等,而且一些级别较低、规模较小的寺庙也有使用[19],如崇礼上窝铺关帝庙的关帝故事壁画中服装纹饰、头盔、兵器等部位。

三、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结构与病害分析

经调查,明清寺庙壁画结构一般由内到外依次为地仗支撑体、地仗层和颜料层。地仗支撑体有青砖墙和土坯墙两种。地仗层可分为两部分,里层为掺和大量麦秸的粗黄泥层,厚1~2 厘米;表层为石灰掺杂麻刀、动物毛发、棉花等制成的细白灰层,厚0.2~0.4 厘米。颜料层为画面的主体部分,多为矿物颜料,局部贴金。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壁画漫漶不清、斑驳不堪,出现了各种病害现象。造成病害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古建筑基础下沉、墙体歪闪,导致大部分壁画出现裂缝、空鼓,地仗脱落;二是由于壁画年代久远,受温湿度变化、光照、风沙及空气中的污染物、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壁画颜料层龟裂起甲、粉化、脱落和褪色。同时,一些寺庙古建筑分布在偏远的村落,长期无人看管,导致壁画被人为破坏,甚至被不法分子盗窃;部分寺庙曾被改作他用,壁画被白灰涂抹或被黑板、报纸等覆盖;还有一些寺庙进行了不恰当的翻修,壁画被破坏性重绘,或者仍有群众烧香祭拜,壁画受焚香烧纸的烟尘污染而受损——这些人为破坏严重影响了壁画的保存质量。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很多古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古建中壁画的保存环境也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此次仅对张家口地区的40 余处明清寺庙壁画进行了调查,书成此文,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给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借鉴,以进一步推动对民间寺庙壁画的调查、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壁画保护管理条例,改善壁画保存条件,提高壁画保护修复能力,为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尽一份力。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论明清时期广西少数民族户口的调查统计与入籍问题
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两方高阳碑志拓片看明清两代的学规禁例
明清之际外销瓷的西洋化及其历史内涵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藏铜造像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