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 锅

2022-04-06 15:03吴亚英
翠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进烧水灶膛

○ 吴亚英

我不知道别人小时候是怎么解决洗澡问题的,我小时候,洗澡是在浴锅里进行的。

浴锅,是苏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洗澡方式,用铁制造的一口大锅,架在灶膛上,每次洗澡之前将水倒入其中,然后在灶膛里通过烧柴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人可脱衣坐在其中洗澡。”这是百度给出的浴锅的释义。

自我出生起,我家的浴锅就在那了。我家的浴锅与灶头连在一起。浴锅南面是横墙,西面是与邻居共用的墙,北面是与灶膛隔开的墙,东面是一出口,没有遮挡。浴锅被三面包围,隐于三面墙构成的凹宕内,只留东面的“突破口”。人出入洗澡,就从这个“突破口”处进出。

浴锅是一个大大的铁锅,至于多大,我从没去量过。小时候不懂事没想起来要去量,大了会量的方法了,也没想到去一探究竟,只知道总归是浴锅,它天天、日日就在那里,不言不语,要洗澡了去用下,不洗澡不会去碰它。后来从网上知道,浴锅口径一般在12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浴锅的大小,一般都是差不多的。浴锅洗澡,除了我们常用到的毛巾,还有一个重要的配置——垫板,我们这里叫它“乌龟板”。“乌龟板”与浴锅是标配,用木头制成,有圆形或方形的。我家的“乌龟板”是公公和爸爸做的,都是方形,用时不容易滑动。一共有五块,算是比较“奢侈”的数量了。为什么叫它“乌龟板”,也许是它的外形像乌龟壳?也许是上代传下来?也许是习惯成自然?真实原因,不得而知。

浴锅洗澡,要倒水进锅,灶膛生火烧水,水热,才能洗。夏天比较方便。天热,水不用太多,也不要烧太热,加之夏天每天洗澡,烧水、洗澡都简单。不容易的是冬天洗澡。它不像现在的自来水或淋浴或泡澡,想洗就洗,打开热水器、旋开水龙头就可以了。

冬天浴锅洗澡,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家庭的一个重要节目,隆重而繁复。

选一个风和日丽、温度相对高的冬日,吃过午饭后就要开始动作起来。因为洗的人多,我家七个人,还要加上隔壁公公家。

通常是爸爸提水,洗涮浴锅。第一桶水,抹布抹擦,水舀起来,是浑浊的。浴锅敞口在家里,肯定有灰尘落进去。第二桶水,再抹擦,水有点干净了,舀起倒掉。第三桶水,再抹擦一遍,连到浴锅的边边角角,水已是清亮的了。舀起倒掉后,可以放水烧水洗澡了。我家的浴锅,因位置关系,没处出水,每次洗浴锅、洗澡的水,都得用勺子一勺勺舀水,倒到桶里,再一桶桶倒到外面去。我一直很羡慕村上有的人家的浴锅,可以直接放水,不用拎水出浴锅,省事很多。

一桶桶水倒进浴锅,直到大半锅才停。婆婆坐在灶间,开始烧浴锅水。烧浴锅水也有讲究。为了让一大锅水迅速热起来,烧水的稻草,是一把一把放到灶膛里的,而不是用稻草旋起来的草结。浴锅灶膛深而且大,一把稻草用力往里一送,稻草竖躺在灶膛里,不容易生着火,得用火钳把草把一点点挪动,让草把横躺在灶膛里,然后再在横着的草把下面中间,用火钳把草灰往两边拨拉,形成一个凹塘,空气流通,火就容易着起来。

灶膛里婆婆把灶火烧得旺旺的,外面洗澡的人开始忙起来。

一般我家洗澡是我们三个孩子先洗,哥哥姐姐第一第二、我第三。有时也会一个大人先洗,然后我们小孩洗。如果洗澡前哥哥还在贪玩,没准备好换洗衣服,那里婆婆已把浴汤烧热,先洗的哥哥就手忙脚乱起来。拿了衣服忘了毛巾,拿了短裤忘了袜子,等大人一再催促,可以洗了,才抱了换洗衣服,急急跑向浴锅。

浴锅东面,倚横墙而立着一顶竹橱,上面已铺好一块干净的布,换洗衣服就搭在竹橱顶上,从浴锅里起身,伸长手正好够着。后来在竹橱顶与灶膛矮墙上架一根竹竿,挂上一大块长方形布,做了一个简易浴帘,竹竿上正好搭衣服,一物两用。

人进入浴锅之前,先用手试下水温,略烫,说明温度刚刚好。丟块“乌龟板”在浴锅里,人爬上浴锅边沿,蹲着,小心翼翼踩上刚丟的“乌龟板”,把它踩到锅底,人慢慢入水;再抓起第二块“乌龟板”,手摁着,把第二块“乌龟板”坐在身底下;第一块“乌龟板”移到膝盖处,膝盖可以靠着浴锅边,固定身体,不至于在浴锅里倒下。如果这时倒在浴锅里,可就是烫肉的节奏了。

如果浴锅水比较烫,浴锅壁会更烫,一定要用“乌龟板”垫着,人才能在浴锅里洗澡。背部垫一块,屁股下坐一块,两膝盖处各一块,也可以把两脚伸出浴锅,架到锅边上。总之,要保证人的身体,不碰到浴锅壁。当然,这不是统一规定,看各人的洗澡习惯。等水温慢慢下降,身体适应了,“乌龟板”就可拿掉。

洗着洗着,水温低下去,人会冷,这时需喊人来再烧洗澡水,加热水温。一般冬天洗澡,总会有一个人在家门口徘徊,等着洗澡的人喊“烧水”,“烧水”声音响起,备烧人员会迅速跑到灶间里,往灶膛里塞草点火。有时,也有凑巧,备烧人员走远了,没听到喊声,这时洗澡的人,就得冻一冻了。遇上洗澡的人脾气好,冻也就冻了,脾气不好的人,会骂几句帮他(她)烧火的人,嫌他(她)来晚了。

我喜欢婆婆烧火,婆婆烧火,火势控制得好,水温悠悠升起,暖意徐徐展开;妈妈烧火,火势猛,水一下子烫起来,忙不迭地拿“乌龟板”垫起来;爸爸烧火,火势平稳,水热得慢,叫人着急……烧火也看出人的脾气性格。

浴锅里洗好澡,出来后,在暖洋洋的日头下,把外套什么的一一穿好,爸爸还会叫我们坐在小凳上,帮我们剪手指甲脚指甲。两种指甲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已经软了,剪起来省劲。冬日暖阳,东山墙下,大人小孩排排坐,洗好澡的,等着洗澡的,在一起闲嗑,时间仿佛静止,只有河对岸几根没有割掉的芦苇秆,在轻轻摇摆。岁月素朴,一锅洗澡水,就惬意静好了。

小孩洗好后,大人洗。我家大人一般是女人先洗,再男人洗。女人是被呵护的。而在当时的农村,有很多旧传统,就比如洗澡,一般都是男人先洗,然后才轮到女人。如果女人先洗,水就脏了,男人是不洗的。这里的“脏”,不仅仅是指水脏,而是意指女人身体是不干净的。这种带有封建观念的洗澡顺序,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来没有人(尤其是女人)提出异议。一辈辈传下来的陋习,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不觉有它。女人被歧视,在这里可窥一斑。

村上就有人家,发生过因为女人先洗澡、男人打女人的事。男人出门在外,很晚还没回家,女人久等不见男人,就先洗了澡。结果男人回来,发现女人先下了浴锅,揪起女人就打。女人小小个子,在大块头男人手里,就像一只小鸡仔,根本抵挡不住男人的暴力。女人娘家因为男人殴打女人这事,曾上门来责问过男人。但女人娘家离得远,不可能一直顾着远嫁的女儿,女人常遭男人的打。洗澡顺序事件,仿佛打开了男人那只“潘多拉盒子”,女人一直生活在男人的家暴中,直到两个人年纪都大了,才有所改善。

我一直佩服我家的几个男人,在浴锅洗澡这事上,从来都是女士优先。不说爸爸,只说我公公(妈妈的养父),一直是生产队队长,在村里德高望重,我们村庄名字的头一个字就是公公的姓,公公是这个村的“正宗嫡系”。公公的民主开明,是我一直暗暗称崇的。当时的农村,能做到我公公这样的老人、男人,真不多。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浴锅,但一个家庭也只有一个浴锅。一锅水要洗一家人,水到后来都变成浑酱样了。有时就舀掉一些浑水,加一些清水,叫加汤。有时水实在脏了,把浑水全部舀干净再重新烧一锅清水,叫换汤。

但也有人家没有浴锅,譬如我家隔壁的公公(我公公有弟弟)家。我家浴锅洗澡,不仅我们一家人洗,还要加上隔壁公公家几人。我们洗好后,爸爸出掉浴锅水,隔壁婆婆带几个稻草把来我家,重新放水烧水,他们家几个人洗。因为灶和浴锅是热的,这样烧浴锅水,可以省些烧草。而更多时候,隔壁婆婆都不出浴锅水,就着我家七个人洗过的水,烧热一下就洗了。婆婆说这是“熟汤”水,洗了对身体好。现在的人,大概不可想象。

我一直以为,以前大家洗澡都是用浴锅,后来才知道,用浴锅洗澡,有其地域性。浴锅洗澡,是一种江南农家沐浴风俗。据了解,“锅浴”在江南一带尤其是苏锡常的张家港、常熟、宜兴、江阴、武进及溧阳等地区的农村颇为常见。据媒体报道称,常熟还将“锅浴”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我知晓,武进虽在“锅浴”范围内,但武进并不全都是“锅浴”。我一同事家在武进西北面,她家就没有用浴锅洗过澡。她说那时她家穷,还搭不起浴锅灶。用浴锅洗澡,使用地或许大多在武进南面或西南面。同在武进地区,也还是有异别的。

我家某同志,在城市里长大,如果不来到我家看到浴锅,不要说洗过,听都没有听过。记得当初他到我家,跟他说起浴锅洗澡,他很惊奇,叫他去浴锅里洗澡,他不敢。人怎么能坐在一口锅里洗澡?锅子吃得住吗?锅子会不会破?人会不会掉下去……问题多多,像个好奇宝宝,就是不敢行动,惹得我妈妈笑个不停。

浴锅,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群雄并起,战火纷争。江南属国在打仗行军时因冬天在水中洗澡太冷就发明了锅浴,即煮上一大锅水,大家轮流泡热水澡(有待考证)。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沉惟敬》有记载:“日必再浴,不设浴锅,但置密室。高设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炽火,沸汤蒸之,肌热垢浮,令童子擦去。”

无论是传说还是记载,用浴锅洗澡,大概已成为历史。江南的苏锡常地区,还有没有人家在使用浴锅,我不清楚,但我所在的武进西南面,以前用浴锅洗澡的人家,现在都不用了。人或坐或蹲在一口铁锅里洗澡的情形,只存在于经历过的人的记忆里了。

以后,与下一代、再下一代说起,人在一口铁锅里洗澡,会有人信、有人想象得出那个情形吗?那些用浴锅洗过澡的人,在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害怕,却没有办法留住他们。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分离告别中,从无到有,再到无。历史,湮灭曾有的东西,毫不留情。

猜你喜欢
武进烧水灶膛
常州武进:真情服务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云儿烧水
烧水实验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烧水
南方以南
烧水时烧水壶外壁为何会“出汗”
武进淹城遗址功能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