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硕士“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4-07 01:55李会平牟洪香郑建伟张世红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五位一体专业学位

李会平 牟洪香 郑建伟 张世红

(1.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2.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我国林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99年设置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林业领域”,以招收在职人员为主,2000—2009年的10年间累计招生6 968人。随着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范围,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于2010年1月审议通过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正式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在该次审议通过的19种专业学位中,与农林学科相关的只有林业硕士1种。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新增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将林业硕士专业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自此,林业硕士作为与林学学术型学位并行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学位类别得以正式确立。截至2019年6月,全国林业硕士培养单位共有33个,分布在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为培养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为林业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定位于培养“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善于运用现代林业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够创造性地承担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2]。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自2011年开始招收以来,截至2020年12月共招录10届284人,其中已经培养完成8届共193人,学生全部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在多年的林业硕士培养过程中,河北农业大学结合河北省的地域特色以及林业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五位一体”(需求牵引、目标定位、科研训练、实践提升、导师护航)的林业硕士培养模式,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林业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与恢复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我国林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自设立以来,就紧密围绕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确立了培养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手段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重点解决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等建设中的人才需求问题。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缺乏经验,我国林业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等方面,林业硕士与林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的区分度不高,从而导致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之初确定的培养目标难以达到。同时,随着我国林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发展,林业的地位、使命和功能不断提高和增强,传统的林业硕士培养方向和目标已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以培养适应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我国的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行改革。

二、我国林业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的专业背景复杂

尽管林业硕士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生源总体情况尤其是地方高等农林院校的生源情况并不乐观,录取的调剂志愿比例大,生源的专业背景复杂。这都给后续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潘洁等[3]对5所高校林业硕士的本科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发现:具有林学专业背景的占49%,具有水土保持专业背景的(主要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占37%,具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背景的(主要集中在东北林业大学)占2%,具有生态学专业背景的占5%,具有其他(园林、生物技术、植物学、交通、旅游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占7%,且多为调剂生源。王兰珍等[4]对8所高校林业硕士选择攻读林业硕士的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总体上学生自主选择攻读林业硕士的意愿并不强烈,其中因认为有助于自身知识体系和就业竞争力更具优势而选择攻读林业硕士的只占37.5%,因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选择调剂志愿的占51.7%。

(二)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区分度较低

由于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始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够,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配备的导师往往都沿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经验。有的高校在分配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名额时,甚至出现用专业硕士名额补充学术型硕士名额的不足,或以专业硕士名额顶替学术型硕士名额来解决导师指导学生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还有部分导师在培养林业硕士过程中,经常根据自己科研项目的需要给学生分配任务,而忽略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要求。

(三)尚未形成成熟和清晰的培养模式

在林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课程知识面窄、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单一等问题,尚未形成成熟和清晰的培养模式。

首先,林业硕士不是分专业领域进行招生的,学生入学后即进入导师的研究方向领域,所以重点学习的往往只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这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达不到林业硕士的培养要求。

其次,尽管各高校的林业硕士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了专业实践的形式和时间以及学分要求等,但受行业特点、培养年限等因素的影响,林业硕士的专业实践经常流于形式,实践内容和效果均大打折扣。例如:王兰珍等对8所高校林业硕士课程设置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林业硕士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不足,开设的可选修课程占课程总量的比例需进一步提高[4]。

最后,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林业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一是林业硕士的课程教学仍以校内教师为主体,行业导师及行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度不高;二是尽管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但在落实过程中仍普遍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难以操作以及案例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代表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等问题。

(四)缺乏符合人才培养特定要求的导师队伍

林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林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的不同,要求林业硕士的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各高校为林业硕士配备的导师基本都是由学术型硕士的导师兼任。由于对专业学位硕士导师的认定资格以及聘任条件和程序等没有进行专门的明确,有的甚至只是在学术型硕士导师的条件基础上降低要求以应对,所以林业硕士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针对专业硕士实施的双导师制,也因作为第二导师的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不能与校内导师形成良好的互补,而流于形式。

三、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后,国家从教育的使命、目标、任务和部署等多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针对我国林业硕士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河北农业大学提出构建“需求牵引、目标定位、科研训练、实践提升、导师护航”的“五位一体”林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设想,并付之实践。

(一)以需求为牵引,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系列的重大部署都赋予了林业新的重任和历史使命[5]。因此,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牢记时代赋予“林业人”的使命,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对林业高级人才的需求,科学构筑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林业专业技术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的功能定位为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冀一体化、2022年冬奥会、雄安新区建设、塞罕坝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为河北省的林业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河北省的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北省林业行业和产业的需求。基于此,河北农业大学对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林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确立了培养掌握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林学及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能够满足种苗、生态、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经济林栽培等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林业人才的目标;同时,提出林业硕士培养要以山区生态经济林体系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生态及经济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森林多功能经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向的林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为重点,加强平台建设和科研训练,重视专业实践环节。

(二)以明确的目标定位为指引,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定位,河北农业大学以外语、写作、数据处理、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等“五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了具有以下3个特点的林业硕士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设置模块化。设置的林业硕士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领域主干课、专业领域选修课等3大模块。其中,公共课和专业领域主干课均为必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林业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了解林业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领域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研究需求灵活选择课程学习。

二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林业硕士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验实践类和林业技术类课程的占比,明确规定了各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和完成形式。特别是通过增加案例课程、专题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实践性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场地等方面,大力引进或利用林业行业内的相关资源,以加强林业硕士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例如,每年邀请2~3名林业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林业硕士课程的讲授,要求林业硕士在学期间需参加10次以上的实践基地活动等。

(三)重视创新能力提升,健全科研训练机制

科研训练是林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又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还是产生创新的不竭源泉,所以应贯穿于林业硕士培养的始终。为此,河北农业大学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健全了林业硕士科研训练机制。

一是拓宽科研项目的来源。林业硕士的科研训练需要依托科研项目,所以除了保证导师科研项目这一重要来源外,还鼓励学生申报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在学科内部设立专门资金和发布课题指南,由学生自由申报,最后经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

二是完善学术报告制度。除了林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有学分赋值的做学术报告环节和听学术报告环节之外,还建立了由学生自主执行的学术报告制度,通过在学生学术研究团体内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是建立奖励激励制度。为了促进林业硕士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不断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建立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并及时形成成果的奖励制度,即将学生的所有科研成果进行量化并赋予分值,然后以评选条件或加分项的形式纳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林科“十佳”等评先推优体系。

(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多措并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林业硕士培养的特点之一。河北农业大学根据现代林业经营管理对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要求,加大林业硕士实践教学比重,并采取措施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一是注重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按照林业硕士培养定位的要求,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结合地域优势和行业需求,合理设置各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制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形成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级递进,学院、课堂、实践基地三级协同,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三三三”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实践内容的时效性。注重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签署委托项目等,将行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引入林业硕士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教学内容嵌入、教学师资嵌入、教学场地嵌入等形式,强化实践内容的行业应用背景,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是实行双导师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高质性。通过聘任一批来自林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具有丰富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为每名林业硕士配备一名校外导师,以解决校内导师因自身缺乏生产经验而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是完善质量管理,保证实践效果的可控性。一方面,成立研究生教学工作督导组,不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督查检查;另一方面,由学院定期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开展教学满意度调查;同时,建立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学院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可控、可提升。

(五)基于林业硕士培养特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护航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我国林业硕士的指导教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担任,这些教师多数接触林业生产第一线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林业硕士急切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把握不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大力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一是专门制定了林业硕士指导教师遴选、聘任和招生资格认定的条件和标准,突出强调对指导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以科研成果产出为主导向以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为主导转变,侧重考查导师对行业生产实践的了解程度、在行业生产中的参与程度、解决行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是注重林业硕士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邀请校外林业领域的著名专家与校内导师开展经验交流,或为校内导师提供直接到林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等。

三是大力推进双导师制,聘请林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林业硕士的第二导师,参与林业硕士的培养,以弥补校内导师在实践能力上的欠缺。

四、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需求牵引、目标定位、科研训练、实践提升、导师护航”的“五位一体”林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硕士的实践环节均得以在林业生产一线完成,实践内容广泛涉及了森林有害生物管理、林木新品种选育、森林资源调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等方面,学位论文选题实现了与实践内容的紧密结合。经过系统连续的实践活动,林业硕士的业务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参加工作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业务骨干。

(二)毕业论文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明显增强

通过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专业实践工作、引入校外导师、增加选题监控环节等,保证了林业硕士的专业学位论文选题以源自生产实践为主、论文研究内容更加符合行业的实际需求、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016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硕士的论文选题有90%以上来自生产实践或横向科研课题,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木兰林管局、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洪崖山林场、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以及各地市林业局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明显提升

通过“五位一体”林业硕士培养模式和“三三三”实践能力提升模式的实施,林业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的提升,用人单位予以了高度认可。近5年来,有56.79%的林业硕士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同时,在新知识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质或工作能力等方面,林业硕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认可度达97.9%。

资助项目:教育部财政部“林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ZG0037。

猜你喜欢
河北农业大学五位一体专业学位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