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材料所见渤海南岸元代盐场的信仰文化

2022-04-07 09:29郭长波
盐业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盐区盐场重修

杨 易 郭长波

渤海南岸盐区主要位于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沿海地区,从盐区文化分属上向北扩展至天津滨海区域。元代,这一区域有32处盐场,分别隶属于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和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①宋濂,等撰.元史:卷85:志第35:百官一[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2134-2135.包括大都河间盐司的利国、利民、海丰、阜民、阜财、益民、润国、海阜、海盈、海润、严镇、富国、兴国、厚财、丰财、三叉沽、芦台、富民共18处盐场,山东盐司的利国、富国、永利、丰民、宁海、丰国、永阜、王家岗、新镇、高家港、官台、固堤、海沧、西由共14处盐场。,是当时最重要的海盐产地。《元史·食货志》言:“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②宋濂,等撰.元史:卷94:志第43:食货二[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2386.渤海南岸因盐而兴,国课攸关,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惟盐场层面的信仰,文献少有记载,也不为学界关注。笔者通过梳理地方志中涉及渤海南岸盐区的元代碑刻材料,发现了盐场特殊的佛教、道教地方神祇和儒学孔子信仰,反映了元代北方盐区对盐业生产丰收和盐民生活平安的祈愿,以及当时国家权力与地方精英就社会秩序的协商与重构。

一、盐场的龙王、孙膑、盐姥等盐神信仰

渤海南岸元代盐场的盐神信仰以民间信奉的道教神祇为主,但因区域跨度大,没有形成统一的盐神崇拜。山东盐司辖域以龙王为行业保护神,河间盐司辖域则信奉盐姥,两盐区同信火神。此外,部分盐场也有地方信仰,如固堤场的孙膑、关公信仰等。盐场以道教神祇信仰取代了道教的宗教传播,在多神崇拜下形成了独特的盐神信仰,并通过盐司官吏主导或参与庙宇建设的方式确立为盐区官方信仰。

(一)龙王信仰与盐区龙王庙

龙王源于先秦的四海神。唐玄宗时封东海神为广德王,祠莱州,民间多以之为龙王。至元三年(1266)东海龙王被封为“东海广德灵会王”,由国家遣臣代祀①宋濂,等撰.元史:卷72:志第23:祭祀一[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1780.,以“答贶于穹昊,属意于黎元,使俗被和平,物消疵疠,于以隆治,道于无穷”②严有禧,纂修.(乾隆)莱州府志:卷14:艺文:新修东海广德王庙碑文[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46.。受国家祀典影响,民间普遍信奉龙王,以求雨为主。但据元山东盐司利津龙王庙碑文,在渤海南岸盐区,龙王除司雨外,还护佑盐业丰收、盐运平安等。

至元十九年(1282)③《利津县新志》著录碑文中记载龙王庙创修时间为“至正甲午(1354)”,误。《利津县新志》卷十《重修大成殿记》记载,参与重修龙王庙的县尹张著是至正九年(1349)到任,龙王庙为至正十一年重修,则“至正甲午”应为至元年间。据元《重修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廨宇之记》碑(1980年出土于济南市皇亭体育馆),刘楫至元十五年(1278)任山东运使,至元甲午为至元三十一年,距刘楫上任时间较久。根据《重修龙王庙记》言“七十余载”,龙王庙创修时间可能为至元十九年壬午(1282)。,时任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刘楫在利津东门外创修龙王庙,为东海广德灵会王行祠。至正十一年(1351),奉议大夫、同知山东路都转运盐使司事那海唐兀氏倡议重修,利津县尹张著及僚属捐俸助修,盐运司使樊恩征撰《重修龙王庙记》碑文。碑文记载:“军国之需,盐贡是尚。凡兴作煎辨,必借是神之佑,莫不备香火,割牲酾酒以奠献,诚则享而收功多,否则不享而年额不足矣。”故山东盐区奉祀东海龙王。那海唐兀氏主持重修龙王庙后,“乞潮则滩场生盐,祷雨则禾稼茂盛,占风信则盐艘舸舰免狂涛之险”④韩文焜,纂.(康熙)利津县新志:卷10:艺文志:重修龙王庙记[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9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344-346.。龙王在山东盐区由盐司确立为行业保护神,司掌涉及了盐业生产乞潮生盐、盐民生活祷雨丰收、食盐运销盐船平安等盐区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芦台、固堤等盐场也有龙王信仰。大德十一年(1307)河间盐使粘合公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塑天龙、雷师、风伯像⑤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69.,天龙辅佐勾陈上宫天皇大帝、雷部众神、风伯雨师行云施雨,说明此地龙王司雨之职。潍州东有龙王庙,据至正二年《重建龙王庙记》⑥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2]:卷41:金石:重修龙王庙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28-229.碑记载,至元十七年、至正元年(1341)潍州大旱,当地官员前往求雨,甘霖普降,民难以解。于是,至正二年潍州知州徐翚重修龙王庙,时任固堤场司令李某、司丞王国宾⑦《潍县志稿》卷四十一《重建龙王庙记》未记载固堤场司丞名,据卷十九《秩官》补充。、司吏于深甫助修。龙王司雨体现了盐区民众对风调雨顺的祈愿,这是龙王对盐区基本生活的护佑。

(二)孙膑信仰与孙膑庙

孙膑信仰以昌邑瓦城孙膑庙为核心,主要在固堤场区域。瓦城在西周、春秋时期可能是纪国主要盐产地鄑邑,后期文献记载战国时期为孙膑封地,元代属固堤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孙膑信仰。

据淳化二年(991)《重修东岳天齐王庙碑》载:“斯庙(指天齐庙)也,东望胶、潍二水,西通臧、望两台,北有瓦城大庙,南有寒浞故亭。”⑧王月亨,撰.重修东岳天齐王庙记[Z].碑刻,991(宋淳化二年).(昌邑市博物馆藏).结合乾隆《昌邑县志》“孙子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瓦城社……宋熙宁四年重修”①周来邰,纂修.(乾隆)昌邑县志:卷4:祀典[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7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191.的记载,宋朝初年昌邑瓦城就有孙膑庙。宋代天齐王庙是昌邑、北海两县合修的大庙,孙膑庙与之并称,足见其影响。元代,孙膑庙仍为固堤场重要庙宇,元于钦《齐乘》言:“訾城,则鄑地。俗呼为瓦城,半为水渐,城南有孙武庙。”②于钦,撰,刘敦愿,宋百川,等校释.齐乘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309.“孙武庙”即孙膑庙,此为于钦误记。孙膑建功于齐,食邑于鄑,信仰遍及固堤盐区及周边,百姓共沾恩泽,故立庙而祀,祈求四方平安、风调雨顺、鱼盐丰收。

宋、元关于孙膑信仰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其与盐业的关系,只言昌邑瓦城有孙膑庙且规模宏大。瓦城一带在元代是固堤场的核心盐区,清代为富国场署驻地,这里的百姓以渔民和盐民为主,被神化后的孙膑因封地在这里,成了当地的保护神。元代,孙膑从祔祀武成王庙国家祀典中去除。因此,这一时期固堤场的孙膑信仰是盐区的民间信仰,寄托了盐区民众对涉海生活的需求和祈愿。

(三)盐姥信仰与圣母庙

河间盐司芦台场从五代时信奉盐姥,“南北各据,限以疆界。幽燕之地,盐绝者岁馀,百姓病之,忽有姥语人曰:此地可煮土成盐。遂教以煮之之法”③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69.。当地百姓依盐姥之语煮盐,“由是公私饶足”,建祠供奉,尊号“圣母”。

经过辽金战乱后,圣母庙逐渐坍圮。至元二年(1265),倪德政任中都转运使,为感念“神之锡汝”“裕裕之能,理财之效”,与提领税使司答木丁、盐使曹严臣、副使崔鹗、盐判张仲智、李士珍、李昭、咨议石庆祥、经历王荣、管勾李伯俊、刘甫等重修圣母庙,立《兴宝圣母庙记》碑④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69.。大德间,陈秀玉任中都转运使兼河间盐运使,赵德辉任副使,赵铸任盐司提领,至芦台,谒圣母庙,听闻“祈祠下者皆如所请。铸因祷之。黎明,有告者曰:台南十里皎白如春雪者十数顷,其厚寸馀。迫而视之,则盐也……乃作瑞盐歌以颂之”。大德十一年(1307),粘合公任盐使,“谒圣母祠,仆者起之,阙者补之,颠者扶之,坏者成之”,请赵铸作《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

盐姥教授当地百姓煮盐之法,“令贵富贱贫旄倪大小均食之,日获万缗以输公府”,而被尊为盐神。五代以降,盐姥作为盐区民间信仰存在,大德十一年《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指出,“天龙置之于左,雷师风伯安之于右”,明确圣母庙是供奉道教神祇的庙宇。

(四)关羽和火神信仰

至正十三年(1353),固堤场建报恩寺,寺内有义勇武安王庙、火德星君庙。关羽在宋代被封为“义勇武安王”,列道教神祇,但信仰并未遍及全国。直到明代关公入国家祀典,在南京和京师专祠祭祀⑤张廷玉,等撰.明史:卷50:志26:礼四[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1304-1305.,各地才遍建关王庙。潍州较早信仰关公,天历二年(1329)北海县达鲁花赤兀为尔顺立关王庙石门⑥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2):卷41:金石:元关王庙门石刻[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20.,这要早于天历八年关公加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的时间。因此,固堤场关公信仰与所在县域信仰是一脉相承的,源于盐民对关羽义勇的崇拜,并获得了官方认可。

火德星君即火神,北宋时将其列为道教五星君之一,民间多作灶神奉祀。除固堤场火德星君庙外,河间盐区的葛沽有灶离庙,始建于天会八年(1130),倡建者是南灶把头万兆平,以后多次翻建,元代情况未见记载。明万历年间,祥云道人将其改为盐宗祠,供奉盐公盐母①鲍国之.长芦盐业与天津[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119.,但从名字看,其最初供奉可能为火神。盐区供奉火神,主要与当时的制盐方式——煮盐有关。

二、盐场区域的寺院与佛教信仰

根据碑刻材料和地方志关于寺院的记载,佛教是渤海南岸盐场区域官民的固有信仰,在盐区分布广泛。元代,国家扶持汉地佛教,盐官吏、百姓祈求天用以时、无灾无难,于是官民协心创修寺院,推动了佛教的发展。盐区寺院中,固堤场报恩寺创修和宝坻广济寺重修均由盐司官吏主持。

(一)固堤场创修报恩寺

元代,固堤场东部有佛教寺院白塔兴善院,但场署附近没有庙宇,以致天用不时、灾征并至时“无地可禳”。天历二年(1329),时任场司令黄某、司丞冯某与属吏刘泽、李华英等倡议在固堤场修建寺院,官民勠力协心,渐有空门之制。后邀请昌邑县白塔兴善院弘辨大师,即秘教讲主林吉祥主持修建。未几,弘辨大师圆寂,继由其弟子圆照大师圆严负责,在刘泽等人的资助下,建大雄殿十二楹、东西僧堂各三间,义勇武安王庙、火德星君庙各一间,寺门三间,于至正十三年(1353)建成,潍州知州颜怙穆尔撰《大元国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固堤场创建报恩寺记》②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2):卷41:金石:大元国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固堤场创建报恩寺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35.。

根据碑文,参与报恩寺修建的有盐场司令任仲恭、司丞董信、前司令李师□、前司丞王可柔、贴书刘济民、王舜、王伯安、贵居仁等15人,司吏陈居仁、孙奉祖等6人,秤官及前秤官贾善、刘宽□等4人,应头目周伯瑞以及耆属李华英、王永贞、张居礼、张士英、赵时雍、庞敏、王士英、张思齐、陈聚、潘铎、王德庸、肖士敬、徐守敬等21人。报恩寺碑与至正三年《固堤场创建鼓楼记》③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2):卷41:金石:固堤场创建鼓楼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30-231.碑时间相近,其中参与鼓楼创建的儧运提领王永贞、张士英、庞敏、潘铎、张居礼、王士英等人在至正十三年(1353)以耆属的身份助修了报恩寺,而报恩寺最大的出资人是固堤场属吏、鼓楼的监修官和《固堤场创建鼓楼记》碑的主要出资人刘泽。报恩寺主要由盐场官吏主持并捐资修建,寺内佛道神祇同庙奉祀,一方面与当时场署只有这一处庙宇有关,同时也体现了盐民佛道相融的多神信仰。

(二)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

宝坻是河北盐业重镇,原为后唐榷盐院储盐地新仓镇。据金盐使司刘晞颜《宝坻县记》,大定十二年(1172),因新仓镇人烟繁庶,“命析香河东偏乡闾万五千家为县,以榷盐岁入国用,谓盐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意,命之曰宝坻”④洪肇楙,等纂修.(乾隆)宝坻县志:卷18:艺文:宝坻县记[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991-992.。

宝坻佛教盛行,县城西街有广济寺,辽太平五年(1025)建成。经过辽金战乱后,元代广济寺仅存三士大殿。乾隆《宝坻县志》记载:“三大士暨环侍诸天,神貌一一奇古,不类近代装,或曰乃刘元所改塑也。”又载:“刘元,少为黄冠,师事青州把道录,传其艺非一,尤工搏换术……仁宗尝敕元非有旨不得为人造他神像。”①洪肇楙,等纂修.(乾隆)宝坻县志:卷15:别录:遗刹[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733-734,739-740.“搏换术”即塑像。据此记载,元代三大士殿重修,或为刘元塑像。

根据梁思成先生对三大士殿的调查,广济寺最早的碑刻为辽太平五年(1025)碑,碑上重修题记到清宁六年(1060),未见金元及明初的重修碑碣;之后是嘉靖十三年《重修佛殿记》碑,此次修缮由邑人赵选主持,只更换了梁柱;再之后是万历九年(1581)《广济寺佛阁双成记》碑,此次由比丘真宁主持新建宝祥阁。《广济寺佛阁双成记》碑记载:“辽灭金兴……兵燹连绵,半遭煨烬。虽重新于榷盐使边公,仅存十一于千百耳。”②梁思成,著.梁思成全集:第1卷: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49-262.榷盐使边公重修广济寺或为乾隆《宝坻县志》记载元代刘元塑像之事,当是大都河间盐运使司主导了此次重修。

此外,地方志记载渤海南岸盐场所在区域还有众多寺院,部分寺院从唐、宋、金时期延续到元代。山东盐司中,登宁场宝唐寺创修于唐代,至大三年(1310)建七塔③尹继美,修,王棠,等纂.(同治)黄县志:卷2:坛庙[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19.;海沧场法云寺、明宝寺在至正十六年(1356)重修④张思勉,修,于始瞻,纂.(乾隆)掖县志:卷5:寺观[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86.;官台场金代重修慈化寺,至正元年重修慈尊寺,至正间创修紫薇寺⑤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寿光县志:卷3:寺观[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67-69.;利津县宁国、丰国、永阜场区域金代有普德院等⑥韩文焜,纂.(康熙)利津县新志:卷2:寺庙[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9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344-346.。河间盐司中,严镇场所在的同居镇元代建普恩寺⑦叚如蕙,等修,鲁之裕,纂.(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卷12:古迹[G]//中国史学丛书:初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4:1167.;盐山县辖海丰、利国、阜民、利民、富民、海润、阜财、益民等盐场,金大定间建牛留寺⑧孙毓琇,修,贾恩绂,纂.盐山新志:卷4:建置[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9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185.;宝坻县东街辽代建大觉寺,寺内有弥陀殿⑨洪肇楙,等纂修.(乾隆)宝坻县志:卷15:别录:遗刹[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734.。从盐场区域寺院的数量以及盐官吏积极倡修的情况可以看出元代对佛教的重视。

蒙元时期,蒙古政权意识到汉地佛教对稳固政权、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高度重视佛教发展,并将喇嘛教尊为国教。凭借武力征服汉地的蒙古贵族虽然“崇尚释氏”,但所关注的主要是布钱施物、建寺造塔、写经斋僧、礼佛拜忏之类的功德善事,对于义理研究则并无兴趣。至元二十五年(1288)教禅廷辩后,临济宗、曹洞宗等禅宗宗派逐渐衰落。到元朝时,北方的寺院多进行重建塔、礼佛、祈祷之事,如固堤场报恩寺“今则有其坛壝”,登宁场宝唐寺建七塔,宝坻广济寺塑像,皆是此类。此外,固堤场白塔兴善院弘辨大师是“秘教讲主”,“秘教”可能是佛教“密宗”,弘辨从白塔兴善院主持报恩寺,并且有弟子传承,说明佛教秘教在盐区有系统传承。因此,元代渤海南岸盐区的佛教信仰是在元朝崇教抑禅的政策下,国家信仰与民间固有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三、盐运司、分司与盐场的文庙与孔子信仰

元代中后期,国家非常重视庙学,渤海南岸盐区在主政盐官的推动下,盐运司、盐运分司和部分盐场均修建文庙,场司官吏、盐商、盐民等涉盐群体助修庙学、捐献学田,体现了盐区各阶层对儒学和孔子的尊崇①赵青青,燕生东.元代盐运司、分司及盐场司所设孔子庙考[J].盐业史研究,2020(1).,也是官方极力推崇的盐区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都河间等路都转盐运使司文庙

《元史·赵师鲁传》记载赵师鲁任河间路转运盐使时,“割己俸,率僚吏新孔子庙”②宋濂,等撰.元史:卷176:列传第63:赵师鲁[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4114.。《山左金石志》收录了元代长芦儒学的铜方炉,铭文曰:“元至元己卯孟冬,长芦儒学奉大都河间等路都转盐运使司置,监造学工(正)孔克中,姑苏领匠钟宗铸。”③毕沅,阮元,撰.山左金石志:卷3:长芦儒学方炉[M]//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历代碑志丛书:第1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56-757.这是至元五年(1339)长芦儒学奉大都河间盐司之命铸造的。

(二)胶莱莒密盐使司西由场文庙

元《胶莱莒密盐使司新建庙学记》碑记载,胶莱莒密盐使司所在的西由场,“未始有学……以故风俗日下,儒术阔疏……浅陋乖离,弗被文人教”,分司运使綦豫于元贞二年(1296)倡修文庙,到大德三年(1299)建成,以期他日“人才辈出,礼乐并兴,胶莱之俗变而为鲁矣”④刘国斌,等修,刘锦堂,等纂.四续掖县志:卷6:订讹:胶莱莒密盐使司新建庙学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6.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618-619.。参与修建的还有盐司副使邓玉,判官蔡仲彬、罗国才、张稹,司吏武晖、孙辅、王鉴,吏目陶温,以及盐司所辖海沧、西由等盐场的管勾、同管勾、副管勾和盐区盐民等⑤赵青青,燕生东.元代盐运司、分司及盐场司所设孔子庙考[J].盐业史研究,2020(1).。

(三)官台场文庙

官台场位于今寿光市羊口镇官台村,民国《寿光县志》记载官台场有灶学碑、灶志碑⑥宋宪章,修,邹允中,等纂.寿光县志:卷3:古迹志[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60.。灶学碑是记载元代官台场修建文庙的碑刻,碑身已散佚;灶志碑是至治三年(1323)官台场《创修公廨之记》碑。据灶志碑记载,至治元年,武秀任官台场司令,“其为政也,知所先后,兴学校,正风俗,化民迁善;严公廨,畏民瘼,使民远罪”。武秀在官台场先修建了文庙,“设以□□圣贤使民有所畏,择明师,申明孝义,无民心之利诱”⑦郭长波,著.潍坊海盐文化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130-131.,之后才重修了官署,可见当时盐场对庙学文教的重视。

(四)新镇场文庙

新镇场文庙见于元《新镇场创修夫子庙碑》,民国《续修广饶县志》卷二十五《艺文志》著录,至元二年创修,至元四年建成,此后数任盐官多次重修,庙宫、学社始备⑧王文彬,等修,王寅山,撰.续修广饶县志:卷25:艺文志:新镇场创修夫子庙碑[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088.。

(五)潍州文庙及学田

延祐元年(1314),潍州重修文庙。元《重建大成至圣文宣王庙之碑》言:“胥辅相与定议,割俸鸠金,于是固堤场、北海、昌邑洎监修官吏,辈高其义,愿封楮币各有差。”至正十五年(1355),位于固堤场附近的郭翟(今潍坊市寒亭区戈翟村),“民醇土广,地秀人贤,捐田一方……熟地八大顷”,以为学田,潍州儒学学正刊《潍州赡学地土记》碑以为纪念①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2):卷41:金石:重建大成至圣文宣王庙之碑,潍州赡学地土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05,236.。

盐场内修建文庙是元代北方盐区特有②赵青青,燕生东.元代盐运司、分司及盐场司所设孔子庙考[J].盐业史研究,2020(1).,一方面是国家对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多数盐场官秩由九品升至七品,盐官吏以明儒术者补之,推动了盐区对文教的关注和倡导。据碑刻材料所见,渤海南岸盐场孔子庙建于元代中后期,最早是元贞二年(1296)西由场的胶莱莒密盐使司文庙,与元成宗即位后“诏中外崇奉孔子”有关;之后创修的文庙是受大德十一年(1307)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影响③宋濂,等撰.元史:卷18:本纪第18:成宗一;卷22:本纪第22:武宗一;卷76:志第27:祭祀五[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386,484,1892.。虽然“司与上县不可无圣庙”④王文彬,等修,王寅山,纂.续修广饶县志:卷25:艺文志:新镇创修圣庙碑[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088.,但盐场修建文庙并非强制要求,属于盐官的自觉行为⑤赵青青,燕生东.元代盐运司、分司及盐场司所设孔子庙考[J].盐业史研究,2020(1).。渤海南岸盐区地处滨海,世代以渔盐为业,民风重利,文教缺失,尤其是山东盐区,距府州县治较远,又兼元初停废科举,官学对盐区影响有限。在元中后期尊经崇儒的背景下,盐区的盐官们为正风俗、育人才,积极修建庙学,官民踊跃参与,使盐场文教渐兴,对教化黎庶、弘扬儒家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元代渤海南岸盐场信仰的特点

根据碑刻和地方志记载,元代渤海南岸盐场区域由盐官吏参与修建的庙宇约30座,主要集中在河间盐司驻地周边和莱州湾南岸盐区,沧州盐区、黄河三角洲盐区数量略少,或与史料缺失有关。通过对盐场区域庙宇的分析,元代渤海南岸盐场以佛教、道教神祇和儒家孔子信仰为主,宗教化的道教信仰少,盐民根据盐业生产生活需求形成了龙王、盐姥等行业保护神崇拜,并通过主政盐官的参与确立为盐区的官方信仰。

(一)国家信仰对盐场信仰产生导向作用

元代尊崇佛教,以喇嘛教为国教,成宗之后,重视儒学文教,以佛教修心、儒家治国,故仁宗尝言:“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⑥宋濂,等撰.元史:卷26:本纪第26:仁宗三[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594.佛教信仰是渤海南岸盐区的固有信仰,元朝时受国家政策影响发生了一定变化。根据宝坻县辽代广济寺三大士殿和大觉寺弥陀殿供奉佛像推知,元之前盐区的佛教信仰属大乘佛教禅宗。忽必烈崇教抑禅后,盐区信仰向统治阶层所推崇的世俗化祈愿转变,甚至在地方盐官的参与和引导下,部分寺院改禅为教,出现了传承有序的佛教秘教信仰。这种转变能直接满足底层民众的信仰需求,更易为盐民所接受。改禅为教原本主要针对江南禅宗,但南方盐区少有禅宗丛林,北方腹里盐区寺院众多,改禅为教在渤海南岸盐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成宗之后,在国家推崇儒学的大背景下,地方盐官吏大力倡导儒教孔子信仰,腹里盐区修建文庙,发展文教,甚至出现了官台场先修文庙、后修官廨的现象。盐官吏大力倡修文庙,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士子阶层,赵师鲁创修大都河间等路盐司孔子庙后,“士论称之”①宋濂,等撰.元史:卷176:列传第63:赵师鲁[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4114.;二是盐民阶层,至正十五年(1355),位于固堤场附近的郭翟村捐地八顷,以为学田。盐区民众的参与说明国家的宣圣信仰成为了盐区信仰,盐官吏们兴学善俗、正风化民的初衷取得了实效。

(二)盐民固有信仰获得官方认可和尊重

元代,渤海南岸盐区盐民固有的信仰有东海龙王、风雨雷师、盐姥、孙膑、关公、火神等。山东盐区的龙王信仰是基于渔业信仰而来的。渤海南岸盐区的盐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渔民,且盐区语境中也存在渔盐通用的现象,如官台场《创修公廨之记》中有“吏不侵渔,人知廉耻”的记载,此处的“渔”既指渔业,也指盐业。渔民的龙王信仰因“煮海为盐”又成为盐民信仰,掌管盐业的山东盐司通过修建龙王庙的形式,将龙王司盐的职能予以确认,成为元代官方认可的盐区信仰。

除山东盐区外,国内其他盐区也有龙王信仰。河间盐区芦台圣母庙的天龙主要是司雨;两淮盐区未见元代龙王信仰的记载,嘉靖《两淮盐法志》著录的明代14座龙王庙也是司雨②杨选,陈暹,修,史起蛰,张榘,撰.(嘉靖)两淮盐法志:卷9:祠祀志第十[Z].刻本,1551(明嘉靖三十年).;据顾况《释祀篇》记载,闽浙盐区自唐代起民间即以龙王司雨③董诰,等编纂.钦定全唐文:卷529:顾况二:释祀篇[Z].刻本,1756(清乾隆二十一年).;两广盐区清代才有龙母信仰④万策名.重修龙母元君宫碑记[Z].碑刻,1866(清同治五年).(东莞市虎门镇龙母元君宫藏).。只有四川盐区以井龙王为盐神,如云安场扶嘉及其女所产的九龙、大宁监盐泉三龙王、达州宣汉盐场井龙王等均在两宋时期获封号⑤裴一璞.白鹿化龙:从宋代四川盐神信仰变化看官民盐权分配的博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这与宋代造神运动民间神祇请封有关。但山东盐区龙王信仰是官方主导、国家祀典层面与民间固有信仰的结合,是盐区自上而下的信仰。

河间盐区的盐姥信仰通过盐司官吏重修圣母庙的形式确立为官方信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火神、关羽、孙膑均不在元代国家祀典之列,属于渤海南岸盐区盐民的固有信仰。但从报恩寺建殿奉祀关公、火神和《齐乘》对孙膑庙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些盐区固有信仰在元代得到了官方的尊重。关公信仰以解州为盛,河东盐区奉关羽为盐神最早见于嘉靖十四年(1535)的《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言宋大中祥符年间关羽战蚩尤护盐池之事⑥侯娟.唐至清代河东盐池信仰中的官与商[J].运城学院学报,2012(6).,但宋元解州重修关帝庙碑刻均未提及⑦张镇,辑.关帝志:卷3:艺文[Z].刻本,1793(清乾隆二十一年).,故明代河东盐区才以关羽为保护神。嘉靖《两淮盐法志》记载明代两淮盐区信奉关羽,因其“惟忠义正直与天地同流”,未言及元代信仰⑧杨选,陈暹,修,史起蛰,张榘,撰.(嘉靖)两淮盐法志:卷9:祠祀志第十[Z].刻本,1551(明嘉靖三十年).。据此,渤海南岸固堤场报恩寺中的关帝庙应是目前所知盐区中最早由盐官参与的关公信仰。

(三)道教宗教信仰在盐区没有形成规模性传播

道教神祇庙宇主要源于盐区的民间信仰,作为宗教信仰的道观在盐区较少,除宝坻有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修建的三清观⑨洪肇楙,等纂修.(乾隆)宝坻县志:卷15:别录:遗刹[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737.,西由场有金代王重阳修建的兴仙宫、元至元四年(1267)修建的太微观外⑩严有禧,纂修.(乾隆)莱州府志:卷8:寺观[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86-187.,其他区域未见道观记载,说明道教和全真道在渤海南岸盐区的传播有限。

此外,渤海南岸还有大道教信仰。大道教创立于金朝初年,创立者是盐山县人刘德仁①李刚.刘德仁的原籍新考[J].中国道教,2000(4).,创教之初主要在山东、河北交界处传播,金泰和八年(1208),三祖张信真在其家乡广饶丁村修建了修真观②王文彬,等修,王寅山,纂.续修广饶县志:卷3:建置[G]//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79.。张信真“年十五,从父参礼大通(大道教二祖)为师”③杜思,修,冯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16:仙释传:张信真传[M]//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说明广饶有道教信众,但从修真观没有建在盐区分析,大道教在盐区、盐民中影响有限。蒙元时期,元宪宗赐五祖郦希成“真大道”号后,大道教向河南传播,山东地区主要沿泰沂山系一线向东传播,盐区未见记载。

道教在盐区没有形成规模性传播,一方面受禅道之争影响,蒙元时期领长春宫事兼主天下道教的李志常力图用伪经《老子八十一化图》《老子化胡经》散布释迦佛祖为老子门徒之说,借以打击禅宗,后因失败使全真教发展受阻;另一方面其教义多尚修仙符箓之学、祛邪治疾之效,与盐业生产和盐民生活无关,不能满足盐区民众涉盐、涉海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了其在盐区的传播。

渤海南岸盐区信仰的最大群体是盐民,但“民间信仰并不专属于下层人民,而同样是上层士大夫文化的组成部分”④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83.。元代渤海南岸盐区的庙宇多由当地盐官倡修,作为统治阶层与盐民之间联系纽带的耆老、属吏是捐资助修的主体。这种情况下,下层民众的诉求与上层士大夫的功业结合,形成了信仰的载体,使盐区的民间信仰得到了官方认可。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层与地方神祇及其所代表的民间势力就社会秩序进行协商,并通过文教孔庙使盐民由庠序践古人之迹,最终完成对社会秩序的引导和重构,实现社会稳定。

五、元代盐场信仰在明清时期的影响与变化

元代是渤海南岸盐区的大发展时期,也是盐场层面信仰逐渐体系化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佛教、道教神祇和孔子信仰对明清时期的信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在国家祀典的引导下,原有的部分盐区信仰在明清时期消失,并出现了一些新的信仰文化。

(一)盐姥信仰的延续与流变

五代到元,河间盐区信奉盐姥圣母,但明代出现了信仰中断,以致明代中后期葛沽灶离庙改为盐宗祠,供奉盐公盐母。万历二十二年(1594),青州分司陈九宫来芦台场,欲以圣母庙旧址为官署,因发现了大德十一年碑,才知“神为圣母,非盐公也”,遂重修圣母庙。嘉庆十三年(1808),芦台场大使金承诏又捐资倡修,使盐姥信仰得以延续⑤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复修兴宝神祠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69-470;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重修□上盐母三官庙碑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94-495.。盐公盐母的出现是河间盐区盐姥信仰的演变,神祇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更加人性化⑥高鹏.从“水神”到“盐神”:长芦盐区的盐业崇拜及对传统神祇的改造[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二)佛教和道教神祇信仰的承继与变化

明清时期,盐区信仰仍以佛教和道教神祇为主,道观依旧较少,同时观音、关帝、碧霞元君等神祇被盐区广为信仰。以山东盐区固堤场为例,佛教系统仅观音院就有8座,包括明代创修的张家埠庄观音庙、东高里观音龙王庙、大桥头庄观音堂、纸坊庄观音庙、魏家温庄观音庙和清代创修、重修的鲁家口菩萨庙、北泊子庄菩萨庙、冯家杨孟观音庙;道教神祇庙宇有明代创修的于家马头庄和北埠子庄孙膑庙、灶户庄碧霞宫、韩家朱马庄关侯庙和清代创修、重修的牟家温庄关侯庙、董家杨孟关侯庙等;固堤场驻地固堤镇上还有玉皇阁、文昌阁、三官庙、碧霞宫和兴化寺、观音堂、白衣庵等庙宇①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1):卷9:坛庙寺观[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17-318.。长芦盐区的佛道信仰也非常普遍,以芦台场为例,明清时期道教神祇庙宇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龙王庙、药王庙、元帝庙、三官庙、圣母庙等,佛教庙宇有观音阁、白衣庵、东大寺、宝塔寺等②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6:庙观[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562-563.。

从固堤场和芦台场的庙宇情况看,两地信仰大致相似。一方面有对元代信仰的继承,如盐区的孙膑信仰,从宋元延续到明清。另一方面,盐区信仰受国家祀典影响,如关公信仰,明代国家专祠祭祀,关王庙列入地方祀典③杜思,修,冯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10:祀典[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带动了包括盐区在内的民间信仰。元代盐区的关公信仰是基于关羽的忠义,明清时期的信仰既有忠义崇拜,也是对国家信仰的反映。

(三)庙宇修缮主体与信众诉求的转变

从目前发现的盐区碑刻材料看,元代渤海南岸盐区的庙宇,多由地方盐官吏倡修。明清时期盐官吏参与倡修的庙宇逐渐减少,民间修建日益增多。据崇祯十四年(1641)固堤场《玉皇阁新建记》碑记载:“万历己丑岁,居民领袖李金、王□□筹进砖石聚□村……建殿阁。”④玉皇阁新建记[Z].碑刻,1641(明崇祯十四年).(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玉皇阁藏).玉皇阁在固堤场城墙南门上,倡修人为当地信众。富国场孙膑庙自嘉庆十九年(1814)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过了7次重修,5次是富国场驻地的瓦城当地人主持,富国场大使只参与了2次,嘉庆十九年瓦城赵振文重修时,场大使何瑞太及富国场辖域的瓦城、白塔等社130余人助修⑤魏忠简.重修诸庙碑记[Z].碑刻,1820(清嘉庆二十五年).(昌邑市瓦城孙膑庙藏).;道光二十九年(1849)瓦城赵钦重修时,场大使常某及东升店、万顺店、天增号等商户及信众150余人助修⑥姜若海.重修孙子庙碑记[Z].碑刻,1849(清道光二十九年).(昌邑市瓦城孙膑庙藏).。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一年(1885)⑦徐培琪.重修孙子庙记[Z].碑刻,1885(清光绪十一年).(昌邑市瓦城孙膑庙藏).该碑记载同治十一年和光绪十一年重修孙膑庙。、光绪十二年、光绪二十三年⑧徐培琪.重修孙子庙记[Z].碑刻,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昌邑市瓦城孙膑庙藏).、光绪三十三年⑨□凤藻.孙子庙碑[Z].碑刻,1907(清光绪三十三年).(昌邑市瓦城孙膑庙藏).该碑记载光绪十二年和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孙膑庙。的5次重修均由瓦城当地或周边信众组织,没有盐官参与。

无论是新出现的玉皇阁,还是从元代延续下来的孙膑庙等,倡修主体可能都不再是当地的盐官吏,多为盐民信众倡修,当地商人助缘。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盐政管理体制变化有关。元代盐场官吏直接参与盐业生产,修庙宇既是为了维持统治秩序,也是为了盐业丰收、盐运顺利,所以山东盐司龙王庙建成后,“乞潮则滩场生盐”,倪德政因“裕裕之兴、理财之效”修圣母庙。明朝以后盐司不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主要负责管理和征税。因此,盐民和盐商更多地参与到了盐区庙宇的修建中,从固堤场明成化《观堂龙王庙记》碑“佛以慈悲哀愍一切,咸欲使之觉妙明心,不堕邪见……至若龙王,能兴云致雨,以泽万物”⑩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1):卷9:坛庙寺观:观堂龙王庙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31.的记载可以看出,盐民在祈求盐业丰收之外,对生活平安、健康富足的祈愿更加迫切,使与盐区生活有关的观音、碧霞元君等信仰更为普遍,龙王也回归了司雨的本职。

(四)文庙信仰的转型

明代,渤海南岸盐场实行了短时间的庙学建制后,很快将其废弃或裁并,只在运司层面设有庙学。据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记载,“万历二十二年,长芦御史黄卷据运司俞嘉言详议提请,长芦与河东一体另设运学,业经覆准。已选教职二员,随复终止,遂改学署为观”①叚如蕙,等修,鲁之裕,纂.(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卷13:学政[G]//中国史学丛书:初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4:1216.,说明明代中期长芦和河东又恢复了庙学。《新修长芦盐法志》还提及,明清时期长芦盐院所辖长芦、山东两运司设有学政,盐商、灶户的士子每试入学文生12人、武生12人。据光绪《山东盐法志》记载,明代渤海南岸山东盐场的灶籍士子,中荐举科2人、进士7人、举人9人、贡士20人②崇福,修,宋湘,等纂,陈锡麟,等重校.(光绪)山东盐法志:援证八:历代人物[Z].刻本,光绪宣统间.,可见文教信仰在盐区的影响。

明代,由于运学裁撤,盐场层面不再有文庙载体,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文昌阁。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③张廷玉,等撰.明史:卷50:志26:礼四[M].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1308.,明代国家专祠祭祀并列地方祀典,盐区受此影响也建文昌阁。如固堤城东门建有文昌阁;芦台文昌阁在渠粱书院内④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重修芦台文昌阁碑记[G]//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6.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68.。此外盐区民间还建有三教堂,供奉儒、释、道三教创始人,如固堤场张家院庄三教堂⑤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1):卷9:坛庙寺观[G]//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17.,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孙膑庙的助缘名单中也有三教堂。虽然明清两代官方多次禁止儒、释、道三教共祀的三教堂,但盐区仍有信仰,体现了孔子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六、结 语

元代,国家非常重视基层盐场的生产与管理,这对盐场信仰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碑刻和方志材料,元代渤海南岸盐场层面的信仰文化极具特点,为祈求盐业丰收,盐场官吏通过资助或主持庙宇修建以及亲自祭祀等方式,确立盐区的盐业保护神,推进盐场区域信仰的官方化和体系化;同时,根据国家对儒、释、道三教政策的变化,引导盐区信仰和社会教化,在修建文庙、共建庙宇的过程中对社会秩序进行重构。这种由国家、基层盐官吏、盐民共同拥簇形成的信仰系统,既满足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寄托,又实现了统治阶层和民众之间的平衡与稳定。

附录一:

重修龙王庙记⑥韩文焜,纂.(康熙)利津县新志:卷10:艺文志[Z].刻本,1740(清乾隆五年).

樊恩征 盐运司使

沧海吾知其至大,江汉无不朝宗:鬼神吾知其至灵,祈禳无不感格。祀无常享,在乎克诚。利津县东海广德灵会王行祀在焉,惟神海之所主也,祀典载之详矣。夫军国之需,盐贡是尚,凡兴作煎辨,必借是神之佑,莫不备香火、割牲、酾酒以奠献,诚则享而收功多,否则不享而年额不足矣。是知诚与不诚,验于吉凶,捷于影响,岂不信然。

至正辛卯正月辛亥朔,奉议大夫同知山东路都转运盐使司事那海唐兀氏备檄分司滨乐,到司越二日,谒庙拜奠,询其所以,乃前本司运使刘楫之创建也。自至正甲午迄今七十余载,风雨摧淋,百工已圯。公覩是荒凉,愀然曰:“不修可乎!”遂首捐俸金,命工需材。邑尹张著、南华张实同寅赞襄,增广一新,经营于花朝之前,落成于蕤宾之后,壮观海宇,俯瞰清河,邑人偕四方过者咸起敬焉。

由是乞潮则滩场生盐,祷雨则禾稼茂盛,占风信则盐艘舸舰免狂涛之险。惟公忠敬之诚,积于中而感格之机,著于物神人相协,何其速哉!佥感公诚,咸曰:“不镌翠琰,何以垂后。”众曰:“然!”故代石征余文以纪其略云。

附录二:

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①丁符九,修,谈松林,纂.(光绪)宁河县志:卷13:纪载[Z].刻本,1880(清光绪六年).

元平州路廉访使 赵铸

渔阳东南三百里有芦台焉,面海背山,左踞旷野,右跨大河,地僻而卑,民勤而野,男薪女汲,聚土而煮之,成鹾而后已。舟车水陆,运之于民,令贵富贱贫旄倪大小均食之,日获万缗,以输公府。

向者大安末,河朔不逞之徒啸聚山谷,后天下革新,人获小康。岁次庚寅,国朝设十路征收所,选通古今、练钱谷、明儒术、娴吏事者以补之。前学士陈公秀玉为举首,充燕路长,前太学正赵德辉副之。明年,辟铸行提领关防盐使司事。于是集场中遗民五七人,俾诛茅剪棘,拾瓦砾,平陷阱,屋而居之。一日沿水而西,见有庙巍然,榜曰神母,询诸由来,佥曰不知,独一老能道之。昔五代时,南北各据,限以疆界,幽燕之地,盐绝者岁馀,百姓病之,忽有姥语人曰:此地可煮土成盐,遂教以煮之之法,不数日,俄失所在,居人神之。圣母之号实自此始。由是公私饶足,祈祠下者皆如所请。铸因祷之。黎明,有告者曰:台南十里皎白如春雪者十数顷,其厚寸馀。迫而视之,则盐也。尽驱土人挟箕筥收之,力未竟,复化而为水,乃作瑞盐歌以颂之。学士陈公亦留诗庙壁。

后二载,粘合公来长盐政,谒圣母祠,仆者起之,阙者补之,颠者扶之,坏者成之,天龙置之于左,雷师风伯安之于右,庙貌一新焉。属铸书之刻于石。丁未年二月望日也。

猜你喜欢
盐区盐场重修
阴谋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区水体与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和砷沿程分布及生态风险
清乾隆朝改划盐区探析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