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科研精神”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策略

2022-04-08 15:57周慧,樊罡一,葛坤朋,李晓妍,高柏,张卫民
高教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人才培养

周慧,樊罡一,葛坤朋,李晓妍,高柏,张卫民

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熏染下,高校学生群体科研精神的日益弱化,文章从思考“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辩证关系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高校育人体系的内涵,探索并创造性地提出促进高校本科生科创培养和研究生科研培养的“思政科研精神”。并从科研选题的确定、科研资料的收集、科研进程的多样化和科研评价的过程化等多个方面,落实“思政科研精神”的具体实践策略,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思政科研精神;科研育人;大思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49-04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the work pattern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At pres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tilitarianism of market economy,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akening day by day.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tudy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te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concrete practice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 the coll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terial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big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于“立德树人”理念,系统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和普遍要求[1-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步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面臨的重大任务[5]。以往“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中应涵盖“科研育人”的内容。这是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的特征,更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探索“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辩证关系,能够使高校教育有效地将育才与育德统一起来,避免思政理论教育浅化和科研实践视域窄化,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一、“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辩证关系

高校“大思政”工作是指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高校各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素,通过特定的形式或机制整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整体状态[2]。通过全员全方位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以引导学生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科研育人”是在“三育人”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在学生走入社会之前进行创新性实践,在高校中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闭环状态。与其他育人思路的指导方式不同,“大思政”格局可以更好地在这个育人闭环中发挥作用,并及时进行反馈优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让高校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成为易与社会直接接轨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更有效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

“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关系,是古代教育家讲的“仁”与“智”的关系,本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讲的“红”与“专”的关系[6]。二者是高校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是坚持立德树人与坚持创新育人的统一,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中培养专业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政治品格。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和谐与否将具体关系到具有开拓型特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问题。而探讨大思政下科研育人的具体策略,驱动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科研素养的提升,本质上也是大思政生态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

二、高校学生群体的科研现状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并且贸易争端逐步演化为高科技争端。基于此,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长期国家战略,着力解决一些“卡脖子”的科技问题,其在高校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双一流”建设工程、“强基计划”等促进基础学科发展的科研计划[2]。伴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和种类的增多、学校对科研育人的重视度提高及研究生的扩招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这不仅为科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

科学研究是对知识边界的研究和探索,而日常科研活动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精神则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高的精神可凝聚人才、激励学生勇攀高峰。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对科研活动的认知不足,片面地把科研活动认为是简单的实验过程,而忽视科研思维、科研态度及精神的训练,科研过程中遇到难题容易退缩,缺乏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熏染下,学生更多的是从追求“短、平、快”的自身利益出发(如综合测评加分、毕业要求等)[7],而不是从追求崇高理想、服务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高校学生为科学献身、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尚显不足。因此,学校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融入思政科研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三、思政科研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8]。科研育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研素养和敢为人先的开拓意识,是“大思政”的重要实践内容。

在此引领下,以“大思政”格局指导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的科研育人过程中,以革除盲目追求“短、平、快”的浮躁科研现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担当、团结协作,受得了钻研之苦,耐得住治學之艰,具有工匠精神和“四个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科研精神,即“思政科研精神”,如图1所示。在这种“思政科研精神”的带动下,高校教师能够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追求与科学风尚带给学生,体现为以科研问题为指引,以科研能力提升为载体,构建思政科研精神,实现知识和精神传递的同频共振,最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人才。

四、“思政科研精神”的实践策略

在“党建带科研,思政促学风”大思政基调下,提振科研精神,形成“思政科研精神”,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指导科研。这个过程就是思政科研精神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高校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本科生创新创业活动、学术讲座及研究生科研活动等。进一步细化到科研方向的选择、项目的立项、文献资料的阅读、组会研讨、学术讲座、科技论文的撰写、项目的结题和评价等方面。在宏观实践中,主要由科研导师全程监督指导,高校协同管理和评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打造科研团队思政协作文化等方式凝练高校学生的思政科研精神;在具体实践上,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学生服务社会、优化科研选题;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强化科研资料搜集;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建立学生科研自信,推进科研进程和评价的多样化。思政与科研相辅相成,最终形成明确的“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科研育人模式,落实“思政科研精神”的实践策略,见表1。

(一)科研选题的优化

科研选题是确定科研活动的主攻方向,是针对某一专业问题,通过比选确定拟解决方法或路径。选题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理论依据,并符合社会需求。在“大思政”背景下,选题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基于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尤其是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在结合本学科研究热点下,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研究目标。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科研的选题上应响应人民对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吁,优先选择现行严峻且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为对象,提出科学问题或处理方案,如针对空气PM2.5污染的研究、土壤重金属或有机污染修复及水污染治理等。同时,在具体的选题分析和讨论等实践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科研资料的搜集

科研前期和进程中,要求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定期汇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即方法和理论的提出者)是有国界的。1949年后,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大量科学家活跃在科研前线。学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势必要对具体专业领域我国机构和科学家在国际中的地位有所掌握。对于旨在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学生而言,应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电催化技术及生物修复技术等,解析不同国家及单位在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继而以民族自豪感带动学生继续从事我国超前于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以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从事滞后于其他国家的科学研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振奋学生科研热情,促进跨国跨地区多机构协同合作,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科学资料的收集过程必然会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理论、道路、制度及文化的自信,继而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使学生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并逐渐建立其对科学的自信。

(三)科研进程的多样化

以“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整个科研进程,具体以“专注精神”的要求建立目标管理式的科研进程,激发学生科研能力潜力和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将科研项目模块化、分包化、项目化形成子课题,以“精益精神”加强子项目的目标定位,实现循序渐进的特征模块,在实现科研进阶的过程中,完成科研目的;以“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自由探索,积极主动地走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以“质疑精神”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深入反思既成科研体系,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和挑战学术“权威”。如环境工程本科生进行科创研究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时,可将项目子课题化形成重金属废水组、吸附处理组和材料制备组。具体到重金属废水组需查阅大量文献锁定待处理目标,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提出水质分析方法和具体的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吸附处理组则对吸附处理涉及的具体仪器设备、操作过程等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方案提出和操作;材料制备组则需针对待处理目标设计吸附剂,对其制备过程和性质表征等提出方案和操作。每组同学都参与到科研的全过程,同时分工不同,有各自的奋斗方向,有效避免了科创过程中部分同学“搭便车”的状态。三组学生的研究内容相互影响,必须协同合作才可以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学生在讨论、质疑和求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沟通、合作和科研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定期参加科学研究、学术会议、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平台,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科研评价的过程化

科研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注重对科研过程评价,以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而非简单的对高校本科生科创成果和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总结性评价。在评价中,应该以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影响,包括引领服务、教育服务、科研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和智能化评价。例如,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评价其科研活动时,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数量为评价点,应多维度地考察学生科研工作的新颖性、社会服务效果或实际应用的可能性等。进一步基于新时期大数据技术评估高校学生的科研效率,梳理和优化学生科研管理流程,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进行数字化和系统化。在“大思政”格局引领下,经过学校的密切组织和老师的精心指导,评估学生参与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考查大学生掌握的科研方法、发展的科研思维、培养的创新品质、提高的创新素养和激發的创新活力。这将能够在完善整个科研环节的教学督导体系中,实现科研育人的全面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在“大思政”格局下,基于“大思政”与科研育人的辩证关系,凝练出“思政科研精神”,并将其具体化为科研育人的指导策略。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科创和研究生科研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提升,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得以树立,科研科创热情受到激发,专业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思政科研精神在指导科研育人过程中也得到了同步强化。综上,高校“思政科研精神”的探索与实践对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娟娟.大思政格局下对科研育人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9,34:165-166

[2]于向东.以“三大理念”开展高校大思政工作[N].人民日报,2017-09-21.

[3]郭优.“微时代”北京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4]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5]徐高明,吴惠.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及特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6):1-14+117.

[6]徐敏华,李初旭.基于科研育人视角的教师党员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20(3):166-168.

[7]文凯丽.浅谈科研精神促进高校思政教育[J].卷宗,2019,9(7):226-228.

[8]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20(4):23-27.

猜你喜欢
大思政人才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