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蜡梅的历史起源*

2022-04-08 04:53
关键词:蜡梅黄庭坚梅花

程 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蜡梅,又常写作腊梅,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原产我国,是我国传统名花,无论天然野生还是人类栽培都主要分布在我国。如今我国园艺界拥有蜡梅属品种国际登录权,蜡梅资源的开发利用蓬勃发展。而弄清我国蜡梅起源、资源分布和栽培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前提任务。园艺界已有著述多有简单的勾勒介绍,笔者有关著作也曾零星涉及,另有学者发表了专题论文。①有关著作和专题论文有陈俊愉、程绪珂主编:《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页;赵天榜等主编:《中国蜡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芦建国:《蜡梅品种图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12页;程杰:《江梅、红梅、蜡梅、古梅和墨梅》,《宋代咏梅文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337页;程杰:《蜡梅名胜》,《中国梅花名胜考》,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91-694页;程杰:《宋代梅品种考》,《梅谱》,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1页;王扬、李菁博:《从“腊梅”到“蜡梅”——蜡梅栽培史及蜡梅文化初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第110-115页。近因思考梅与蜡梅即“二梅”资源关系再次涉及,就“知网”和“读秀”等数据库查阅有关论著,深感由于古代文献资料工作不够充分,文字解读时有错误,相关论述远不充分、难餍人意,遂就古代文献广泛披览爬梳,对我国古代蜡梅起源分布和栽培利用,蜡梅相关文化生活等基本方面深入探讨,力求提供比较全面、系统而准确的认识。

本文重点讨论蜡梅在我国的起源状况。所谓蜡梅的历史起源,实际所指只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或相应信息,园艺学界多直接称作栽培起源。蜡梅主要是灌木丛生,多分布在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植株矮小,果实不能食用,最初民间多砍作柴薪,不易引人注意,开发利用相对滞后,我国文献有关记载出现较晚。而无论是人为栽培还是自然资源,最初信息骤然错杂出现,是非曲直十分复杂,具体时间和过程有待排比考辨、审慎把握,本文即着力于此。

一、我国蜡梅始见于唐五代的通行说法并不可靠

关于我国蜡梅的起源通行两种说法都不确切,必须首先辨明。

一是认为蜡梅最早出现于唐代,依据是唐人诗歌中即有腊梅,人们常举杜牧《正初奉酬》“腊梅迟见二年花”为证。[1]该诗诗题《全唐诗》作《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补足了唱和对象,作于睦州(治今浙江建德一带)。所谓“正初”指正月初一,所谓“迟见二年花”是说梅花较往年开得迟,虽开在腊月,而过年所见已是跨年。这里所说腊梅指腊月开放的梅花而非蜡梅,宋人徐俯有诗句“江南旧时无蜡梅,只是梅花腊月开”[2],针对的正是这种情景,杜牧诗乃至所有唐人诗中所说腊梅都不是蜡梅。

二是认为蜡梅始于五代,依据是五代张翊著有《花经》,以“九品九命”品次诸花,蜡梅与兰、牡丹、酴醿等为“一品九命”,并列花中地位最高一级,说明早在五代,蜡梅就受到人们推重。查所谓张翊《花经》及其内容,始见于宋初陶穀《清异录》记载[3],然《清异录》一书真伪有不同说法,王杨、李菁博等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该书北宋未见有人提及,南宋中叶尤袤《遂初堂书目》始见著录,楼钥《白醉》诗序始见引用。稍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称:“《清异录》二卷,称翰林学士陶穀撰。凡天文、地理、花木、饮食、器物,每事皆制为异名新说,其为书殆似《云仙散录》,而语不类国初人,盖假托也。”[4]是宋人即怀疑其为伪托,后来王国维等人指出书中有发生在陶穀身后之事。[5]今人钱钟书批评该书“取事物性能,侔色揣称,又复杜撰故实,俾具本末而有来历”[6],罗宁称为“伪典小说”[7],认为是后人托名编纂之作。

所谓《花经》“九品九命”的说法与唐五代时期花卉欣赏的通行认识多有明显乖违,如“一品九命”中,兰居第一,牡丹屈居第二,酴醿唐时名尚不著,也列名一品,这都与唐五代人的爱好、观念不合。《花经》中提到的瑞香、岩桂都是北宋中叶始见记载,人们还在为其命名讨论着[8],不可能早在五代或宋初即已定名。这些内容都明显出于后世托名杜撰。因此,《花经》是否五代、宋初人作品,很值得怀疑。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清异录》二卷,包括天文、地理等二十九类内容,另特别标举药谱一类,是所见仅三十门,而今本《清异录》二卷或四卷本有三十七门。至少有这样一种可能,宋初陶穀或有名为《清异录》的著作,后世重编者增辑,形成今人所见规模,所谓张翊《花经》的内容正属后世所补。就《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大型数据库检索,在唐五代、宋、金、元文献中,除所谓陶穀《清异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辑录外,所谓《花经》“九品九命”的说法未见另有人提及,明代中叶以后才见广泛引用。因此完全有理由怀疑,所谓张翊《花经》应出于后世伪托,实际编写者应是所谓陶穀《清异录》的编纂者,时间应属元末以后,不能用作五代已有蜡梅记载的证据。

二、北宋元丰年间蜡梅始见正式记载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蜡梅最早出现于宋代,借用清人的话说是,“宋时始有蜡梅”[9]。北宋中叶以来诗文作品、笔记杂著乃至园艺著述明确言及蜡梅,数量骤增,具体哪种或哪些出现最早,是确认我国蜡梅历史起点的关键。而有关作品的作者、内容和时间又多是非曲直,如何去伪存真,找到切实合理的结果,颇费斟酌。

就今人所编《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检索,时间排在第一的作品应是张先《汉宫春·蜡梅》:“红粉苔墙。透新春消息,梅粉先芳。奇葩异卉,汉家宫额涂黄。何人斗巧,运紫檀、翦出蜂房。应为是、中央正色,东君别与清香。仙姿自称霓裳。更孤标俊格,非雪凌霜。黄昏院落,为谁密解罗囊。银瓶注水,浸数枝、小阁幽窗。春睡起,纤条在手,厌厌宿酒残妆。”[10]82-83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比欧阳修年长十七岁,寿及九十,晚年与欧阳修的学生苏轼交往。但此词不见于明人毛晋《宋名家词》本张先《子野词》,而是由南宋初年黄大舆所编《梅苑》收录,署名“张子野”,《全宋词》即据此收编。《梅苑》是一部咏梅词总集,今所见宋代无名氏所作蜡梅词多见于该书,但该书今本非宋人原书,作者称编于南宋初年,多有后世作品滥入[11],也就是说这首咏梅词是否即出张先(子野)乃至宋人之手,并不确凿。

而笔者的怀疑主要还不在这一文献版本学的问题,而是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词中对蜡梅的描写立意和措语都十分成熟,远非人们最初接触蜡梅的感觉。以“紫檀”形容蜡梅花心花香应是后世檀香品种明确出现之后的说法。又称“银瓶注水,浸数枝、小阁幽窗”,是说剪枝插瓶观赏,同样的情景在诗中要到南北宋之交的曾几(1085—1166)《郑侍郎送蜡梅次韵三首》“小瓶梅映短檠灯”才出现,一般说来词比诗应延后些,南宋中叶王质《西江月》词“试看眉间一点,全如瓶里孤芳”才隐约有见。在张先这个时代,应不会有这样成熟的欣赏方式,此词最早也只能是南宋人所作,更有可能出现在南宋中后期而误署作者。或者《梅苑》所谓作者张子野是另一姓名相仿之人,被误属北宋词人张先了。

《全宋词》所收张先稍后杜安世词《渔家傲》“春色尽,蜡梅枝上樱□嫩”“朱明(引者按:夏天)近,日长无事添闲闷”[10]181,也是包含“蜡梅”二字较早的作品,但所说蜡梅明显指的是春末夏初樱桃样的梅子。还有吴师孟[10]209、喻陟[10]450《蜡梅香》,词中所写都是梅花而非蜡梅。古代“腊”与“蜡”两字通用,蜡梅常见写作腊梅,反之腊月也常写作蜡月,可见宋人《蜡梅香》词牌中的蜡梅应是腊月梅花之义,而非歌颂蜡梅的专题乐曲。

继而颇为人们重视的是王安国《黄梅花》七律诗:“庾岭开时媚雪霜,梁园春色占中央。未容莺过毛先类,已觉蜂归蜡有香。弄月似浮金屑水,飘风如舞曲尘场。何人剩着栽培力,太液池边想菊裳。”[12]11-7533全诗多着力形容诗题“黄梅花”之黄色,第四句又以蜂蜡形容,这应是人们认其所咏为蜡梅的主要依据。《两宋名贤小集》卷六一所收王安国《王校理集》,该诗题下注:“熙宁五年壬子馆中作,是时但题曰黄梅花,未有蜡梅之号。至元祐苏、黄在朝,始定名曰蜡梅,盖王才元园中花也。”这是王安国曾孙王晔编辑《王校理集》时所作说明,代表了南宋人的看法。宋元之交方回《瀛奎律髓》选录此诗与这一题注,称“蜡梅诗开山祖”以此“为首”[13],进一步强化了《王校理集》这一看法。因此我们今天如果要明确一首宋人言及蜡梅最早的作品,此首可以计入,时间是熙宁五年(1072年),地点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但笔者对此深表怀疑,具体有这样几个疑点。第一,首句以庾岭江梅衬托起笔,第二句即称春色,是蜡梅花期反在梅花后,而实际是蜡梅花期早于梅花。第二,以梁园称黄梅,尾联也以太液池边之菊花形容,所说是皇家与贵族园林栽培,应非新出梅花品种。第三,蜡梅始名黄梅的说法,未见北宋人提及,包括苏轼、黄庭坚等人在内。考此时京、洛一带有称作千叶、黄香梅、千叶黄梅的品种流行,今人统称黄香梅。司马光《又和南园真率会见赠》诗中有“绿篠影侵棋局暗,黄梅花渍酒卮香”[12]9-6220的诗句,与黄庭坚同时之陈师道《和豫章公黄梅二首》写道,“寒里一枝春,白间千点黄”[12]19-12632,范祖禹《黄鲁直示千叶黄梅,余因忆蜀中冬月山行,江上闻香而不见花,此真梅也……》称,“江上清香隔水闻,林间不见雪纷纷”[12]15-10370,所说“黄梅”都是黄香梅,王安国所说“黄梅”至少也有这种可能。第四,王安国诗中重点也只在强调花色之淡黄,如“莺毛”“曲尘”之类比喻都倾向形容较淡的黄色,所说更有可能是黄香梅的花心与花蕊的浅淡黄色,而以蜂蜡形容也重在写其蜂脾一样的香味而非表现其蜡质。正是综合这些因素,加之诗题明确称作“黄梅花”而非“蜡梅”或“腊梅”,难以断其所咏必为蜡梅。

苏轼有《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醉中不觉渡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此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夏历十一月,苏轼时任颍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后人因此将苏轼与黄庭坚齐名,称作最早为蜡梅命名者。而细看此诗,仅前四句咏蜡梅,下文则是回忆杭州万松岭所见梅花。所谓“黄千叶”“玉蕊檀心”,南宋以来人们多视为描写蜡梅。如果所说属实,则苏轼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年)、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和知州,所说蜡梅就有可能是其熙宁年间所见,江南地区的蜡梅信息就得上推至熙宁中叶。而这与北宋后期徐俯所说“江南旧时无蜡梅,只是梅花腊月开”,南北宋之交周紫芝所说“东南之有腊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14]为代表的宋人共识明显冲突。苏轼所说“黄千叶”并非蜡梅,而是梅花中的黄香梅品种,所谓“玉蕊檀心”也是说该品种的白色花瓣、黄色花心。值得注意的是,比此诗稍早不几日,苏轼《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一首》开篇也称“万松岭上黄千叶,载酒年年踏松雪。刘郎去后谁复来,花下有人心断绝”,诗句完全相同,是以梅瓣的白色形容雪花,显然所谓“黄千叶”梅不是蜡梅。而这首蜡梅诗正是用此旧句,承前回忆在杭州所见万松岭上梅景。苏轼两次官杭,元祐五年(1090年)有明确游历万松岭的经历,第二年初春有《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两组诗,所写都是江梅之类白色梅花,其中一首为“绿发寻春湖畔回,万松岭上一枝开。而今纵老霜根在,得见刘郎又独来”,是感慨自己一再来万松岭上赏花,第二年由杭州移任颍州,在雪诗、蜡梅诗中以同样的语言反复感怀的正是杭州这一赏梅情景,所说“万松岭上黄千叶”是指雪白颜色而带黄蕊的黄香梅而非蜡梅,后人因诗题为蜡梅,诗中又有“玉蕊檀心两奇绝”的诗句,而认其所说为檀香蜡梅,并称杭州万松岭早在北宋就盛产蜡梅,则全然属于误解。

而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这是一专题著录洛阳各类花木品种的著作。作者宁波鄞县人,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任官洛阳,就本人“耳目之所闻见,及近世所出新花”,并唐人李德裕,宋人范雍、欧阳修的记录,著录牡丹、芍药及其他各色草木之花品,序言署元丰五年(1082 年)。①见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序》,陶宗仪编《说郛》(涵芬楼百卷本)卷二六,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1页。作者原作“周叙”,误。该书内容南宋即见人们引用,郑樵《通志》、尤袤《遂初尝书目》已见著录,从文献学上说作者、时代都比较可靠。其中关于梅的品种有“杂花八十二品”中的“黄香梅、红香梅(千叶)、腊梅(黄千叶)、紫梅(千叶)”,“果子花”中的“红梅、千叶黄香梅、蜡梅、消梅、苏梅、水梅”[15]461-463。腊梅与蜡梅并出,分属不同品类,显然蜡梅新传,人们认识有限,作者又来自外乡,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了解不够,认识难免模糊,更多只是耳闻录名而已。两者所说应为一种,而归类并不明确,又混杂了千叶黄香梅之类的信息。类似情景,前述苏轼以及下文所说洛阳人邵博(?-1158)乃至南宋人的著述中也有见。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从严把握,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应是最早出现、明确可靠的蜡梅记载,时间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地点在洛阳,以此作为我国蜡梅历史的起点,远较其他说法更为确切。

三、北宋元祐年间黄庭坚等人的歌咏使蜡梅声名鹊起

虽然蜡梅最早记载见于洛阳,而真正广为人知,却主要得力于宋哲宗元祐年间黄庭坚等人在汴京开封的欣赏与诗词唱和。南宋王十朋《蜡梅》诗说“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12]36-22959,“坡谷”指苏东坡、黄山谷,即苏轼、黄庭坚两大诗人,是说蜡梅的出名得力于他们。类似的意思清人也说过,祁俊藻有诗称:“一从苏黄命名字,得与兰桂齐芳薰(蜡梅因东坡、山谷得名)。”[16]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苏轼名声大,但对蜡梅不甚着意,言及蜡梅的作品少,贡献突出者是黄庭坚。

黄庭坚比较关注各类名物,就花卉来说,至少山矾、水仙还有兰、蕙等宋时新兴花卉,他都写过很好的诗文,发表过精彩的评说,蜡梅即是其中之一。元祐元年(1086年)至元祐六年间,黄庭坚在京任职,写下了《戏咏蜡梅二首》《蜡梅》《从张仲谋乞蜡梅》等诗歌。有一种说法称黄庭坚最早是从汴京城南王棫(字才元)园中见到蜡梅,事实是元祐元年时,王氏园林只有单叶江梅、黄香梅和红梅三种(黄庭坚《王才元惠梅花三种皆妙绝戏答三首》),等到其儿子王直方时,园中梅才增至四种(《王直方诗话》),所增即蜡梅。《王直方诗话》记载:“蜡梅,山谷初见之,戏作二绝,缘此盛于京师。”揣其语意,在黄庭坚之前汴京城知者甚少,王氏园林应非首种者。与黄庭坚一同在京任职的江西孔武仲有《蜡梅二绝,黄鲁直云王都尉有之,邀同赋》,所说是驸马都尉王诜。王诜本人作有《花心动·蜡梅》词,称“春欲来时,看雪里、新梅品流珍绝。气韵楚江,颜色中央,数朵巧镕香蜡”,“淡白轻红谩说。算何事、东君用心偏别。赋与异姿,添与清香,堪向苦寒时节”。称蜡梅开在“春晓来时”,是“新梅品类”;又称“气韵楚江”,或是说蜡梅来自楚地。王诜作为皇亲国戚,园中已有蜡梅,王诜与黄庭坚、孔武仲三人诗词应是宋人最早明确歌咏蜡梅的作品。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跋语称:“(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窦高州家有一丛,能香一园。”[17]黄庭坚另有《从张仲谋乞蜡梅》诗,黄庭坚称其住汴京城西[18],可见黄庭坚最初是从王、窦、张三家园林获见蜡梅,时间大约在元祐二年至四年间。王直方园中蜡梅稍后才见称,王直方在京城文人中广为邀赏、赠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黄庭坚的诗歌尤其是跋文提供了关于京城蜡梅最早的信息。其《从张仲谋乞蜡梅》诗中称“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显然京城一带的蜡梅应是新传不久,因而称野梅。值得注意处还有两点:一是他虽然是在汴京最早见到蜡梅,却称“京洛间”,而其一生并未到过洛阳,揣其语意,应是洛阳蜡梅更为重要,或者汴京的蜡梅即来自洛阳,而特别提起,这隐约与前述元丰五年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的最早记载相印证。二是其《戏咏蜡梅二首》跋语:“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品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窦高州家有一丛,能香一园。”①见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清咸丰涉闻梓旧本。“不能晶明”,语意不顺,《全芳备祖》作“不能品明”,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全芳备祖》上册第133页,是说不能明确其名称,或是,此据改。记载和描述蜡梅名称缘由和花、树等生物性状,是此时最明确、具体的认识,当时人们多见引述,后世更成了蜡梅知识最为经典的内容。

与黄庭坚同时稍后,许多曾在京、洛和河南、江淮之间任职的文人有诗词咏及蜡梅。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与陈师道等人在颍州唱和蜡梅,晁补之、毛滂、晁冲之、高荷、饶节等生活在这一带的文人,同时都有蜡梅诗歌。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到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年)只是短短不足二十年,由于苏、黄门下文人的积极参与和影响,蜡梅名声一时鹊起,人们纷纷传种,花期相互赠送,形成蜡梅欣赏和诗词创作的热潮,大大推高了蜡梅的历史地位。

四、北宋后期、南宋初期最早的蜡梅野生资源信息

以上所说可谓是蜡梅栽培传播的历史源头,而蜡梅野生分布的信息出现要晚一些。宋人最早明确记载的野生分布信息见于南宋初期郑刚中和南宋中期王十朋、王质等人诗歌。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郑刚中(1088—1154)以枢密行府参谋宣谕京陕,沿汉水西上,有《金房道间皆蜡梅,居人取以为薪,周务本戏为蜡梅叹,予用其韵,是花在东南每见一枝,无不眼明者》诗:“边城草木枯,散漫惟蜡梅……顽夫所樵采,八九皆梅材。余芳随束薪,日赴烟与埃。”[12]30-19090所说“金房”指宋时金、房二州,为南宋的西北边郡,所以称边城。金州治今陕西安康,辖今陕西安康、宁陕、石泉、汉阴、紫阳、岚皋、旬阳、平利等县,房州治今湖北房县(宋房陵县),辖今湖北竹溪、竹山、房县、保康等县。此时一路都是蜡梅,村人取作柴火。南宋中期王质《题俞舜俞墨梅》诗也有进一步印证:“吾尝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序中称:“菁村江梅,竹山蜡梅,余虽不遍历天下,东南未见也。”[12]46-28897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十月至乾道六年二月,王质从兴国(今湖北阳湖)取道房州、金州一线赴成都[19],大约腊月间途经竹山。竹山属房州,正在今房县与安康之间,沿路也见蜡梅连绵不绝。这是宋人最集中明确而且前后相互印证的蜡梅野生资源报道。这里是鄂西北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的汉水支流谷道,千山万壑,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此时野生蜡梅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遗憾的是这一带山深地僻,后世所知甚少。清周士桢《(同治)竹山县志》卷六、杨延烈《(同治)房县志》卷一一“物产”类中才重新记载蜡梅。今天在相邻的神农架林区海拔500 m的南娅山仍发现面积达260 hm2,处于原始状态的野生蜡梅。①参见湖北人民出版社编:《湖北风物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9页;陈人麟《神农架探秘》,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今保康县宋时属房州东境,也发现大量原始野生蜡梅林,一些树干粗大如乔木[20],房县、竹山、竹溪一路也有丰富的野生蜡梅分布[21]。由南宋郑刚中、王质等人诗可知,这一分布盛况由来已久。

宋人还有一条更早的材料可资联系。北宋洛阳人邵博(?-1158)《闻见后录》卷二九:“千叶黄梅花,洛人殊贵之。其香异于它种,蜀中未识也。近兴、利州山中樵者薪之以出,有洛人识之,求于其地尚多,始移种遗喜事者,今西州处处有之。”千叶黄梅花即千叶黄香梅,但这里所说“蜀中未识”,“樵者薪之以出”,与郑刚中诗题所说情景相仿,应是丛杂矮小灌木,而非梅中黄香品种。而稍早周师厚《洛阳花木记》“杂花八十二品”中记载“腊梅(黄千叶)”,南宋杨万里《蜡梅》诗也说“玉粟圆雕蕾,金钿细着行。来从真蜡国,自号小黄香”,是蜡梅在宋代也偶有千叶、黄香之类别名,因此笔者认为邵氏《闻见后录》所说“千叶黄梅”更有可能是蜡梅。而所说“兴利州”,指北宋兴州、利州,兴州治今陕西汉中市略阳县,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市,两州相邻。这里是汉水上游,与房县、安康一线相连,无论山川形势还是气候条件都与房县、安康一线相近,所见蜡梅应属统一的分布区。

由此翻过大巴山、神农架,至长江边的巫山县,乾道四年(1168年)夔州(驻今重庆奉节)知州王十朋《蜡梅》诗歌注语中记载:“东南蜡梅叶落始开,峡中地暖,花开而叶不落。”同时记载所属大昌县知县宋山甫所说:“大宁监多蜡梅,土人不知贵,呼为狗蝇花。”[22]大宁监在大昌县境,宋初因产盐而设监(县级),治今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是此时巫山一带长江巫峡、瞿塘峡北岸山中也盛产蜡梅,山民称作狗蝇梅。

上述信息可见,在蜡梅见于栽培、观赏的最初一个世纪中,人们发现的蜡梅野生资源主要见于今湖北襄阳、陕西安康、汉中为中心的荆山、大巴山与汉水沿线、秦岭南坡,以及翻越神农架的长江三峡北岸。今天在这一带也发现大量野生蜡梅资源的分布,古今适相印证,展现了这些地区蜡梅自然资源的历史连续性。

综观北宋中叶至南宋中叶近一个世纪蜡梅栽培起源和自然资源两方面的信息,可以发现洛阳是一个契合点。最早的园艺记载见于洛阳,生活在汴京的文人谈论蜡梅带上洛阳,洛阳人谈及野生资源也自称“洛人识之”。这些信息显示,洛阳在蜡梅最初的发现和引种中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蜡梅的历史起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为什么是洛阳?洛阳是唐之东京、宋之西京,汉魏以来尤其是唐宋时期贵族名士聚集,私人园林繁盛,花木引种开发较为先进。《洛阳花木记》序即称:“天下四方所产珍藂佳卉,得一于园馆足以为美景异致者,洛中靡不兼有之。”“其宦于四方者舟运车辇致之于穷山远徼,而又得沃美之土,与洛人之好事者又善植,此所以天下莫能拟其美且盛也。”[15]461-463洛阳属秦岭东脉褶皱山系,境内多丘陵,适宜蜡梅自然分布和栽培生长。宋人报道的野生蜡梅资源多见于秦岭南坡和襄阳以上汉水沿线溪山沟壑之中,由洛阳西上经南阳、襄阳即至,而巴蜀、荆襄、秦陇一线人士东进汴京,洛阳也是必经通道。可见洛阳不仅是宋之西京,蕴含着园林园艺的深厚历史积淀,同时又是沟通襄汉深山蜡梅自然资源与都市社会和士林文人世界的关键节点。这些独特的地域自然和地域人文条件,提供了蜡梅领先引种的优越环境,这是讨论我国蜡梅历史起源问题值得特别一提的情景。

综合全文论述可见,蜡梅为丛生灌木,不易引人注意,人类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我国蜡梅的最初信息见于北宋中叶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一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是最早出现、明确可靠的文献记载。宋哲宗元祐年间,黄庭坚等苏门文人在京城的欣赏与诗词唱和活动,大大提高了蜡梅的知名度,深化了人们相应的认识,蜡梅由此完成了遽然出现、闪亮登场的历史起源过程。蜡梅的野生资源最初主要见于襄阳以上汉水沿线和长江三峡北岸。蜡梅栽培起源和野生分布信息都表明,洛阳是当时蜡梅传种活动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蜡梅最初的发现和引种中应发挥过特别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蜡梅黄庭坚梅花
风中的舞者——蜡梅
《蜡梅报春》
蜡梅
梅花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