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职临床医学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2-04-09 12:56张宇晴李小玲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大思政协同育人

张宇晴 李小玲

[摘  要]高职临床医学课程如何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树立正确的医者观”为课程建设目标,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精神,这将对学生从“医学生”转变成“良医”起到引领作用。本文从“大思政”格局角度探索如何进行内科学课程协同育人改革及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  内科学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路径研究

课题: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课题编号:19GY055)。

引  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腰杆硬、底气足;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这意味着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大思政”格局。“大思政”格局是指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有机统一,同向同行,共同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它促使教师回归初心,重新审视课程的定位、内容和效果。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安排、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评估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统筹设计和安排,根据育人需要聚焦课程思政,重新遴选知识点和重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特点发挥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高职临床医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内科学课程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是促使学生实现从“医学生”转向“医生”,继而成为“良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临床实践,是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课程,是连接学生和社会实践的桥梁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医学生通常通过学习→见习→顶岗实习→在毕业参加工作满一年试用期合格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取得行医资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行医技能。这个阶段也是“医学生”形成临床诊疗思维、巩固临床知识、坚定行医之路的黄金阶段,更是培养“医学生”医者仁心精神和踏实工作的重要一步。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教育者要用好课程教学主渠道,把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长期以来,受实用性思想影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在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职业领域后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因此,进行内科学课程思政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思政教学的“孤岛效应”问题,形成内科学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行同向,协同育人格局,又可以使内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感染力,能更有效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到临床思维的转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规范严谨的临床诊疗思维方式,提高与团队成员协作的精神,更好地模拟与患者科学的沟通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自己后续的实习及今后的工作。

高职临床医学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

1.以建设一支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队伍为抓手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而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则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需要全面持续开展,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领会和积极参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即教师是否愿意把立德树人和把培养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教师有没有深刻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难点在于所有教师是否意识到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进而把所有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先解放思想,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首先,所有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具有相同性的,都有育人的要求和功能。二者既不对立也不矛盾,二者的有效结合能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突破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把对它们的学习变为一个协调同步、互促互进的过程。其次,所有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双赢的。课程思政侧重的是要充分发挥蕴含于各个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它强调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能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育人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的。最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以党员教师为突破口。党员教师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领跑者,所带课程可作为课程思政的试验田。当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取得成效后再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讨,引领普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研究,从而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2.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构课程内容、精准思政作为突破口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和真善美的结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具有隐性特点,需要教师认真挖掘。而如何挖掘并有机融入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即如何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两张皮”的问题。因此,首先,应该明确专业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范围。对此,可以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门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在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精神,引导学生在习得精湛医术的同时,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自己依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其次,教师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重构课程内容,以精准思政为突破口。内科学课程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目标等,因此课程思政侧重的应是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可以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医者观为核心遴选具体的知识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的引领。例如绪论部分,在介绍内科学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时,教师指出其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许多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吴孟超、白求恩等国内外名人为医学献身的方式介绍内科学课程的范围、内容和医学价值,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部分教学时可采用问题链教学法,以新冠疫情为背景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以抗疫中白衣逆行者身上展现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为抓手,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辨识并处理好呼吸系统类疾病。最后,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应坚持“短、新、近”原则。“短”强调的是选材要有时代性,尽量选择现在的人和事;“新”强调的是选材要有实效性,尽量选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和事;“近”强调的是选材要有地域性,尽量选择本地区的人和事,以增加教学的亲和力。例如内科学课程在选择思政元素时就可以以当前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通过我国抗疫中的最美逆行者身上体现出的“医者仁心”精神,设置“短、新、近”的精准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由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育人目的。

3.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标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判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在于考查课程思政是否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要考查在课程思政中教师是否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三观”,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使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而对学生要考查其是否与教师产生共鸣、共情,学生是否真正开了眼界、有了收获、长了本事;另一方面,考查的方式可采用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态度。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终结性考核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这种混合式评价方式可以直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内科学课程,是否有意识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毕业时是否愿意主动选择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等等。在课程思政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紧密结合,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既决定着接班人的问题,又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结  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展,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教師应认识到:课程思政永远在路上。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各专业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力求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从“混合”到“融合”直至“化合”的完美结合,完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1).

[3]朱立,任传云,肖永华,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新模式构建[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1):46-48+51.

[4]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4-9.

(张宇晴、李小玲: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大思政协同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路径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