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蚕良种繁育技术进步的历史回顾(一)

2022-04-10 03:16冯家新
蚕桑通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蚕区催青瓦楞纸

冯家新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蚕种是原料茧生产的基础,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提供优质的蚕种是生产高档原料茧的有力保障。回顾我国蚕种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自然经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演变过程。

作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就家蚕良种繁育技术进步的历史做了回顾。主要表现在:

从全国到各省(区、市)都先后制定了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母蛾微粒子检查手段,从手工磨蛾到集团磨蛾,从各蚕种生产单位对微粒子病的自检演变到省(区、市)统检,国家抽检,从而将微粒子病的发生率一直控制在安全水平。

一代杂交种的繁育,从蚕种场场部繁育逐步演变到农村原蚕点繁育,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蚕种催青和原蚕饲养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对提高蚕种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将蚕种进行长期冷藏和浸酸技术的创新,实现了蚕种的全年随时孵化,从而做到全年多次养蚕。

由于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家蚕良种繁育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作者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2020 年间,对部分有关家蚕良种繁育技术的资料、论文进行收集整理和摘录,将内容相近的分作三个部分,即蚕种催青和原蚕饲养技术方面(1~8);蚕种冷藏和浸酸技术方面(9~16);蚕种浴消技术和蚕种质量检验等方面(17~26)总共26个内容,具体目录如下:

(1)国内最早采用蚕种简化催青法试验。

(2)国内最早在蚕种催青中采用转青卵黑暗保护技术。

(3)广东省的无滞育多化性蚕品种产生越年种获得成功。

(4)全国最早创建原蚕饲育区。

(5)浙江省最先对原蚕上蔟蔟具使用塑料折蔟试验。

(6)国内最先采用瓦楞纸保护原蚕蛹体试验。

(7)蚕种生产中最早采用早采茧技术。

(8)全国首先制定以良蛹率为主的原蚕区种茧简易评级标准。

(9)浙江省率先将越年春用种的冷藏方法由单式冷藏法改用复式冷藏法。

(10)浙江省对春制秋用冷藏种全面推行计划浸酸。

(11)浙江省改革越年种采用复式冷藏法取得实用效果。

(12)浙江省对提早出库越年种采用的冷藏方法。

(13)浙江省在国内率先进行实用性蚕种长期冷藏(3次冷藏法)试验。

(14)四川省最早对蚕种进行两段长期冷藏法的试验研究。

(15)广东省最早对滞育卵采用随时孵化法取得成功。

(16)浙江省对蚕种浸酸前后的冷藏抑制试验。

(17)江苏、浙江两省最先对一代杂交种的制种型式由平附种改为散卵种。

(18)四川省精制平附种制作技术和实用性的研究。

(19)全国最早进行春制越年种夏期洗落后技术的试验。

(20)浙江省对蚕种冬季浴种的适期和水温的试验。

(21)蚕种冬季提前浴种日期的试验。

(22)国内首先克服从广东省引进江、浙两省“306”品种发生催青死卵的试验。

(23)全国制定并执行桑蚕一代杂交种质量指标。

(24)全国首次开展蚕种质量抽检。

(25)全国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首先采用集团母蛾检查法。

(26)国内首次记载家蚕品种杂交组合命名为中系品种名在前,日系品种名在后为正交的格式。

在此首先对以上原作者辛勤劳动科研成果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同时将摘录成文的26 个内容,在《蚕桑通报》上陆续刊载,以供参考。文中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详细内容分述如下:

1 国内最早采用蚕种简化催青法试验

蚕种场进行蚕种催青的目的,不仅是使蚕种能在预定日期收蚁,实用孵化率高、蚁体健康,而且要求蚕蛾产越年卵。一般蚕种场春期采用高温感光法催青,即从丙2起点胚胎用20 ℃保护,以后根据胚胎发育逐渐用21 ℃、22 ℃、24 ℃加温,至戊3胚胎起到孵化用25 ℃~26 ℃高温和每日18 h 感光。而秋期催青,由于外温较高,蚕卵前期(丙2~戊2,下同)放在冷库低温室24 ℃保护,后期(戊3~己5,下同)则在自然高温保护,感光同春期一样直至孵化。在生产上春、秋期催青都能达到要求。秋期催青法启示简化春期催青法。即如果蚕种已完全解除滞育,起点胚胎发育齐一,掌握影响化性最敏感的戊3胚胎以后用高温感光保护,以及收蚁前夜遮暗等技术措施,是否同样能达到催青的各项目的要求?

1972 年~1976 年春期,因作者所用的催青室只有两小间,所有试验蚕种从丙2开始,前期放在22.5 ℃室内,后期放在25.5 ℃室内感光催青,经过5年实践都取得良好效果,然缺少对比成绩。1976年春期利用率学生赴德清县庆丰蚕种场实习之际,在该场进行严格的对比试验。

供试蚕品种是“华合”“东肥”“东34”“苏12”4种。每品种选25 个蛾圈,采用蛾区半分法,同蛾区对号,一半作试验区,一半作对照区。试验区的温度,前期为22 ℃,后期为25.5 ℃,对照区的催青温度,按浙江省蚕种生产技术要点规定,其他湿度、感光均相同。

这4 个品种,按常规出库胚胎发育到丙2时,一起于4月22日上午开始升温催青,以后每日上午解剖胚胎,按胚胎发育程度和试验设计进行催青,第11 d进行1日孵化率的调查。

试验结果:

(1)胚胎发育调查:每日上午8 时抽样进行蚕卵解剖,调查胚胎发育程度,结果试验区的胚胎发育程度比对照区稍快,从胚胎见点和转青的时间来看,要快1 h~3 h。

(2)1 日孵化率调查:4 个品种试验区的1 日孵化率比对照区高,其平均孵化率高4.2个百分点,尤其“华合”品种试验区的1 日孵化率比对照区提高12.35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试验,初步认为简化蚕种催青温度,即胚胎前期(丙2~戊2)用22 ℃,后期(戊3~已5)用25.5 ℃保护。实际上由于蚕品种不同,前期用22 ℃,后期用25.5 ℃~26 ℃保护,在生产上无论原种和一代杂交种催青都可应用,这不仅简化了蚕种催青法,而且也可减少催青用房,节省劳力和费用以及便于管理等优点,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以后数年间较快的在全国蚕区推广应用。

2 国内最早在蚕种催青中采用转青卵黑暗保护技术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孙肇钰等研究人员,对蚕种催青中,将转青卵黑暗保护技术进行研究,对促进蚕卵孵化齐一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蚕卵生理,卵内胚胎的发育速度与光线明暗有关。在点青前,光线明比暗发育快,点青后则暗比明发育快,至孵化阶段黑暗抑制其孵化,所以在生产上从已4胚胎将蚕种保护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一方面抑制发育快的蚕卵孵化,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发育慢的胚胎发育,使胚胎发育趋向整齐,到收蚁清晨感光,就能收到蚕卵孵化齐一的效果。1963年以后,无论种茧育催青或丝茧育催青逐步采用转青卵黑暗保护技术,并推广至全国,成为蚕种催青重要的技术措施。

3 广东省的无滞育期多化性蚕品种产生越年种获得成功

根据广东省佛山地区伦教蚕种场在《蚕业科学》,1979,5(2):9~15页上发表的《广东无滞育期多化性蚕品种九白海、秋303 产生滞育卵的方法规律研究》一文中进行摘录。

广东当时现行推广品种“南农7号”的原种是“九白海”“115南”和“广农3号”的原种之一“秋303”,是由多化×二化培育的无滞育期多化性品种。每年冬期在桑树已进入休眠期后,为了保种不得不持续养蚕,这给生产部门带来很大压力。不仅花工多,成本高,还大大影响头造桑叶产量,而且又易引起农药中毒和增加微粒子病传染的危险性,影响蚕种供应。因此,如何解决无滞育期多化性蚕种产生滞育卵已成为广东省蚕桑生产上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至于全无滞育期多化性品种“九白海”“秋303”能否改变及产生有滞育性卵的方法,该场也曾多次用以控制催青温度为主的二化性产生滞育卵的综合方法和以控制蚕期光照时间为主的方法,均不能达到生产实用效果。

1966年,该场参考河北省蚕业研究所用变温饲育办法改变无滞育的蓖麻蚕为有越冬蛹方法的启示,经多年多次试验,于1975年对无滞育多化性品种“九白海”“秋303”,在高温催青条件,对蚕期采用短光照(每日上午8时到下午6时自然感光)变温饲育(日夜平均温度25 ℃),日夜温差“九白海”6 ℃~6.5 ℃、“秋303”4.5 ℃~5 ℃,均能获得90%的越年卵。

4 全国最早创建原蚕饲育区

1949 年浙江省有蚕种场49 家,其中公营4 家,私营45 家,这些蚕种场共同的特点是生产规模较小,设施设备落后,蚕种生产基础薄弱,当时的蚕种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蚕茧生产量的需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所缺蚕种依靠江苏、云南等兄弟省供应,根据《浙江省蚕桑志》所载资料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1949年~1951年蚕种饲养量和制种量Table 1 The Rearing and Production of Silkworm Eggs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1949 to 1951

根据表1统计数据可见,1949年~1951年的3年中,全省蚕种饲养量266.50 万张,本省制种量只有123.07 万张,占46.18%;外省蚕种输入143.43 万张,占53.82%,即一半以上的蚕种靠外省供应。

以上供需矛盾如何解决?作为当时蚕业主管部门的省蚕业改进所,其正、副所长徐恭慧、郭颂铭对此十分重视,1950 年8 月省蚕业改进所成立小作制种调查委员会,由13位专家组成,于当年10月29日决定赴德清、长兴等县进行考察调研,并决定小作制种更名为原蚕饲育区(简称原蚕区,下同)。根据对建立原蚕区密切相关的农民住房、桑树培育、劳力情况,养蚕技术、交通条件、有无疫病等因素,加以比较分析,最终于1951年4月选择在德清县士林乡水北村建立了全省也是全国第一家原蚕区蚕种场。当年就生产一代杂交种14000 余张,并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德清蚕种场。以后几年又先后新办7 家原蚕区蚕种场,全省8 家原蚕区蚕种场按建立早晚,如表2所示。

表2 浙江省8家原蚕区蚕种场名称、建场年份及地址Table 2 Name, Year of Establishment and Address of 8 Parent Silkworm Farms in Zhejiang Province

原蚕区蚕种场与专业蚕种场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蚕种场培桑、饲养原蚕以及制种等一系列业务均在场内进行;而原蚕区蚕种场是利用农民的原有桑地培桑以及房屋饲养原蚕,国家派技术人员指导蚕种生产,最后收购农民的种茧,运回场内或就地制种。所以原蚕区蚕种场具有投资省、成本低、收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也符合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要求。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期,全省蚕种生产饲养量急速增长,除了8 家原蚕区蚕种场生产蚕种外,大多数专业场以场带村,以原蚕区的方式生产蚕种,形成了专业场制种与原蚕区制种同时生产的格局。

根据浙江省蚕种公司高似彩1991 年的调查,1986 年~1991 年春期间,浙江省原蚕区生产蚕种的比例逐年提高。从1986年春期所占比例43.69%,到1991年春期提高到74.09%,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成为本省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

由于原蚕区生产蚕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优越性十分明显。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原蚕区的制种量占总制种量的70%以上,尤其是广东省占100%,四川省占90%,江苏省占70%以上,浙江省占60%以上。

5 浙江省最先对原蚕上蔟蔟具使用塑料折蔟试验

根据浙江省临安蚕种场杨开治高级农艺师在《蚕桑通报》1978,(3):28 页上发表的《原蚕使用塑料折蔟试验》一文进行摘录。

临安蚕种场于1974年开始试用塑料折蔟,1975年正式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基本上代替了草蔟,经过几年的对比使用,认为塑料折蔟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5.1 使用塑料折蔟的优点

(1)坚固耐用,使用年限长。我场使用早的已4年,仍然完好。又据塑料厂介绍,塑料折蔟一般使用年限在8年以上。

(2)便于消毒,有利于防病防毒。使用后的塑料蔟,放在含1%有效氯漂白粉液中浸渍数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就能整旧如新,重复使用,不仅消毒彻底,且茧丝也被处理掉,远比草蔟优越。

(3)复用指数高,套用快,使用方便。

(4)塑料折蔟与蜈蚣蔟比较,上茧率高,横营茧、斜营茧多,有利于减少缩尾蛹。据1976 年春期“东肥”品种调查,塑料折蔟上茧率为93.6%,其中横营茧占56.6%,斜营茧占26.1%,直营茧占17.3%,蜈蚣蔟上茧率为92.7%,其中横营茧占47.7%,斜营茧占21.3%,直营茧占30%。

(5)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塑料折蔟能减少不结茧蚕,提高结茧率。据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两期的调查,除1975年春,“东肥”品种稻草折蔟结茧率较高外,其余“华合”“东肥”的塑料折蔟其结茧率均高。

(6)采茧方便,提高工效。由于塑料坚固光滑,采茧方便,工效一般可提高30%。

(7)保管容易,有利于防火。使用后的塑料折蔟,可重叠保管,不占地方,有利于防火。

5.2 使用塑料折蔟的注意事项

(1)塑料折蔟对减少不结茧蚕,提高结茧率效果不稳定,特别是在蔟中多湿的条件下,与稻草折蔟比较,成绩互有高低。我们认为减少不结茧蚕、提高结茧率的关键在于蔟中干燥,塑料折蔟没有吸湿性,也不会放出湿气,而稻草有吸湿性,但也能放出湿气,因此在使用上应:①单位面积内,上蔟头数不能过多,一般不超过50 头/0.11m2。据1976 年春,“东肥”品种调查:70 头/0.11m2上的不结茧率为2.2%,上60 头的不结茧率为0.73%,上50 头的为0.67%;②同一蔟室下层上蔟的不结茧蚕多,有条件的应争取上层、中层上蔟,据1976年春,“华合”品种调查:不结茧蚕率上层为0.87%,中层为0.93%,下层为1.16%;③在蔟中多湿的情况下,盖复蔟网的不结茧蚕多,以不盖为好。据1976 年春调查,“华合”不结茧率覆盖的为1.39%,不盖的为0.61%;“东肥”覆盖的为1.02%,不盖的为0.76%。

(2)塑料折蔟在消毒干燥过程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蔟形变形。因此在消毒干燥过程中不能在烈日下曝晒,特别是不能将蔟横挂起来曝晒,否则蔟峰拉长而不能收缩。在捆扎保管时也应注意平整,对变形的蔟可以进行整形,据塑料厂的介绍,是将变形的蔟,按峰折拢,两端用木板夹住,然后放在80 ℃热水中浸渍数分钟,待塑料变热发软后,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解开木板,取出塑料折蔟,即可恢复原来蔟形。

6 国内最先采用瓦楞纸保护原蚕蛹体试验

根据杨开治等在《蚕桑通报》1992,39(3):19页上发表的《用瓦楞纸保护原蚕蛹体试验简况》一文进行摘录。

在蚕种生产上,鉴蛹后的裸蛹保护大多采用短稻草或碎纸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化蛾率的提高。为寻求良好的保护蛹体材料,提高化蛾率、简化操作、节约成本,1991 年中秋期,浙江省临安蚕种场用瓦楞纸作保护蛹体材料进行对比试验,并在生产上进行少量试用,现将试验情况与结果简报如下。

供试蚕品种“春晓”。设置碎纸边保护区、瓦楞纸保护区以及对照短稻草保护区。每区重复3 次,采用同日上蔟的蛹体,鉴蛹后剔除病蛹,每小区保护雌蛹750粒,在24.5 ℃~25 ℃,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保护,化蛾结束后,调查化蛾率,并将病死蛹分类统计。

6.1 试验成绩

化蛾率:瓦楞纸保护区最高(94.4%),其次是碎纸边保护区(93.16%),短稻草保护区最低(92.18%)。

病死蛹发生率:瓦楞纸保护区最低(4.45%),其次为短稻草保护区(5.24%),最高是碎纸边保护区(5.47%)。

半脱皮蛹、不脱皮蛹、僵蛹的发生率仍以瓦楞纸保护区最低。

又 据1992 年 春 期 对“菁 松”“皓 月”“浙 蕾”“春晓”4个蚕品种试验,化蛾率仍以瓦楞纸保护区成绩最高(4 个品种平均为98.11%),其次是短稻草保护区(97.94%),最低的是碎纸边保护区(97.88%)。所不同的是春期差异较小,秋期差异明显,这与春期蛹体健康度较高有关。

6.2 瓦楞纸保护蚕蛹具有5大优点

(1)化蛾率高、病死蛹少。主要是瓦楞纸清洁、无病菌感染,蛹体排列整齐相互不接触,无堆积现象,从而减少蛹体受伤及病菌创伤传染机会。

(2)吸湿性能好。瓦楞纸吸湿性强,蛾尿污染蛾体大为减少,因而蛾体白净、活泼,有利交配产卵。

(3)有利提高杂交率。因蛹体排列整齐,便于再次复鉴,有利纠正雌雄错误,从而提高杂交率。

(4)捉蛾方便,工效提高。瓦楞纸保护一般比碎纸边或稻草保护,工效提高1.7倍和2.3倍。

(5)使用方便,防止病菌扩散和污染。使用时只需将瓦楞纸摊在蚕匾上即可,制种结束将瓦楞纸收集,可防止病死蛹、蛾尿等污染蚕匾,有利防病防毒。

又据山东省青州蚕种场调查,在摊蛹的瓦楞纸上再覆盖一张防干纸,达到气候干燥时补湿的目的,又防止空气中病菌落在蛹体上,以及避免和减少了旋蛹、套节蛹和半羽化蛹等,以提高化蛾率。

7 蚕种生产中最早采用早采茧技术

一般熟蚕上蔟后,在24 ℃~25 ℃温度保护下,约经3 d 吐丝终了开始化蛹。20 世纪中期以前,原蚕采茧时期在盛上蔟后第6 d~7 d,蛹体呈黄褐色,体皮坚韧时进行。

1955 年春期,江苏省镇江蚕种场因生产任务重,饲养批次多,出现后批需要上蔟,前批种茧还在上蔟室保护,造成后批无上蔟室处境。在无奈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时任技术主任的张之煌先生,提出一个大胆创新的设想,能否打破常规,将早批上蔟的种茧提早采茧,腾出前批蔟室,供后批使用。经过实践,取得良好成绩。

早采茧的适期,一般在盛上蔟后约60 h~72 h为妥,那时蚕儿吐丝基本结束,尚未开始化蛹,呈毛脚茧。早采茧的优点,在于采下后的种茧一颗一颗地平铺在蚕匾内,置种茧室保护。由于种茧平铺全部呈横营茧,因而缩尾蛹少,死笼率低,发蛾率高,提高了种茧品质,增加了产卵量,同时提高了蔟室利用率。早采茧是一项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技术创新,受到广大蚕种场的欢迎,不久就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

后来,经过有关蚕种场实践,进一步认为由于蚕品种和蔟中保护温度的不同,在24 ℃~25 ℃保护下,一般蚕品种的早采茧适期认为盛上蔟后48 h~72 h,以60 h 为中心。含有多化性血统经过短的蚕品种可在盛上蔟后48 h~55 h 采茧。同时熟蚕要分段上蔟。采茧时宜按上蔟先后依次进行,采茧时务必轻采、轻放,横铺,防止堆积,减少震动。否则容易造成蛹体受伤,出血等。

8 全国首先制定以良蛹率为主的原蚕区种茧简易评级标准

根据浙江省嘉兴市农业局吴春泉、许杏珍在《蚕桑通报》,1990,21(3):38~39页上发表的《以良蛹率为主的种茧简易评级标准的探讨》一文进行摘录。

嘉兴市是浙江省蚕种生产重要基地之一。1989 年共生产一代杂交种1099500 余张,占全省蚕种生产量的32.86%,其中原蚕区及以场带村共生产蚕种606500张,占全市生产量的55.36%。原蚕区农户饲养原蚕的形式,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由过去的集体全程共育,改为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饲育批次和制种批次成倍的增加,1989 年全市有1848户农户饲养原蚕,这对种茧调查带来很大困难,曾经出现过尚未调查,蚕蛾破茧而出的现象。同时嘉兴市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地区,粮桑争劳力的矛盾也十分突出,采用原来传统的种茧调查,有茧层量、茧层率、死笼率、僵、蛆、伤蛹率等,项目繁琐,加上日本种茧收购仅用健蛹率一项为标准的信息。为了加快种茧调查速度,保质保量的制好蚕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1988年春期,制订和推行了以良蛹率为主,kg茧颗数为辅的简易种茧评茧方法,具体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原蚕种茧评级标准(春期)Table 1 Rating Standard of Parent Silkworm Cocoon (Spring)

简便调查方法,首先在一批种茧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茧,将其充分混和后,称取1 kg茧,得出kg茧颗数,对照标准得分。其次在1 kg种茧中随机抽取100颗茧,削茧检查良蛹,得出良蛹率。对照标准得分。然后将二者得分之和,得出该批种茧的总得分数,最后查对种茧的价格表,得出每100 kg 种茧的价格。

采用良蛹率、kg茧颗数的种茧调查与常规传统的种茧调查相关比较,前者具有手续简便、操作简单、特别省工省时,提高效率等,得到蚕农和种场的好评与欢迎。

猜你喜欢
蚕区催青瓦楞纸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瓦楞纸的秘密
不同催青条件对两广二号原原种产卵成绩的影响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桑蚕种催青中死卵的发生与防治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
飞机起飞
桑蚕一代杂交种催青技术与经验
抓住蚕种催青关键技术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