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

2022-04-12 12:35姜乃强王晓宇彭瑞敏
教育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发展

姜乃强 王晓宇 彭瑞敏

校长是一校之魂,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深刻认识校长岗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努力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深厚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氛围至关重要。近日,我们特邀一线校长就“校长如何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建言献策。

1.校长如何把握教育规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孙飞(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校长):在“新时代”“大教育观”“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催生了教育领域的“大学校”。一是空间概念的大学校,教育全球化、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催生的“大学校”,比如一校多区、集团化学校、合作办校等;二是时间概念的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未来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催生的指向人的终身发展的“大学校”。“大学校”如何形成稳固的办学特色?

“大学校”应该有“大内涵”。“大内涵”是指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文化和校本教育思想,是学校内涵发展、战略发展的保障和旨归。校本教育思想是在校长的引领下,吸收学校管理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等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智慧,在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转化和建构而形成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大学校”应该有“大先生”。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发展是实现校本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校本教育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和引领工程。教师发展对校本教育思想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校本教育思想建构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培育“大先生”是“大学校”建设的应有内涵。

何谓“大先生”?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大先生”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勇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担大任行大责,要具有丰厚广博的学识,具有德行一致的高尚道德品质。

“大学校”要培养“大先生”。“大学校”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文化和校本教育思想的学校,校本教育思想为教师发展提供营养动力。“大先生”成就“大学校”,教师是实现校本教育思想的主体,要致力于将校本教育思想植入教师心灵、化为自觉行动。我服务的“大学校”枣庄市实验学校,先后有“一校五区”,教职工500余人,在校学生近万人,我们正在致力于成为一所拥有“大内涵”和“大先生”的“大学校”。

积极开展“大学校”内涵中的“大先生”建设工程尝试,学校完善“善知教育”实践模型。“善知教育”在行为文化领域,体现為“在德育、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模型的双重建构,在各个行为实践领域,推动善知教育思想落地,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行为文化方式。基于泰勒课程建设原理,“善知课程模型”建设包括四个方面: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建构,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

去年4月,由教育部、北京大学主办的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孙飞校长工作室”授牌仪式暨“走向高品质学校”论坛,在枣庄市实验学校举行。教育部国培项目办有关领导对枣庄市实验学校的教育文化建设予以了高度评价。我理想中的“大学校”,是一个真正的“善知校园”,为师生打造真正的善知教育生活;我理想中的“大先生”,是一个“善知”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实现师生和学校的“善知共生”。

张庆(陕西省西安市华山中学校长):校长要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应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所建树。校长应在办学治校的路上,激发教师的生命自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打造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环境,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提升治理能力,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校之魂。”在我看来,校长更像是一个学校的大管家,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学校的工作纷繁复杂,学校的治理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作为一校之长,我致力于让管理充满魅力,使每位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让这种关怀转化为连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情感的纽带。

在学校治理中,我一直推崇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部门、专业的人员来做。去年初,我们对管理机构进行了优化,成立“两办六中心”,把教学常规管理细化,打造各部门、各中心的特色工作、亮点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在学生管理上,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出台了分层分级管理制度。狠抓起始年级养成教育,做好青春期过渡教育,开展培优、临界生转化工作。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落实“三级四部制”,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

当然,学校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化管理的层面,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层面,我们所做的是为了打造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环境,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责任作为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校长,就要把这个“理念”明明白白地告诉教师、学生和家长,从而带动家长或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学校从“丰厚精神文化 提升办学品味”和“开展丰富活动 打造立体式教育”两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丰厚学校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味。学校拓宽教育思路,开展“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与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成立了23个艺术、学科类社团……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有活力,也更加多样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总之,治理一所学校不容易,把学校办出特色更不容易。这就要求校长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拓展自己,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刘中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论述充分说明文化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同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根、学校的灵魂,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达成育人目标的灵魂。人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有灵魂和精气神。如若缺乏健康的体魄,则无基本的物质保障;若缺少灵魂和精气神,则如同“行尸走肉”。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精气神,否则就会死水一潭,没有生机活力。近年来,我校历练和沉淀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气神,“精”即精神、精髓、精华,追求精细、安排精良、文化精致;“气”即气概、气势、气骨,有一往无前的气概,有奋勇争先的气势,有复兴桂中的气骨;“神”即神志、神采、神奇,全神贯注于教学,神采飞扬享受教育,矢志不渝创造神奇……正是在这种“精气神”的鼓舞下,桂中形成了强大的气势场、能量场、精神场和人心场。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高效运转的保证。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达成培养人这一目标的保证。师生们在学校的行为举止与教和学的各种活动,都可视为学校的行为文化。桂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三动三静”德育文化和“一二三四”教学文化。“三动”是指培养学子“热爱劳动、热爱运动、积极人际互动”,是学生构建幸福人生的刚需;“三静”指“安静、冷静、宁静”,是旨在帮助学生反观自己的内心、找准人生方向。桂洲中学的教学坚持“一二三四”的行为文化,一是一堂好课, 二是一周两次集体备课,三是每天早、午、晚三测,四是一名教师至少辅导四名临界生。目前,桂中的行为文化已经成为学校高效运转和良性发展的保障。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井然有序的保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保证各项措施能执行,学校工作井然有序,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桂洲中学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创新推出“教师双选双聘制度”盘活了教师的任用机制,推出的《桂洲中学绩效工资方案》《桂洲中学高考奖励方案》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现象。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根,是学校成长之魂,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深耕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培根铸魂,学校的发展才会更有底蕴,走得更远。三种文化互补,产生了巨大的势能,学校快速从区域内一所薄弱学校强势崛起变成区内的品牌学校,相继获得“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高考进步奖”“顺德区绩效评估A等次学校”等荣誉。如今的桂洲中学教风正、学风浓、校风优,真正实现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林延勤(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九中学校长):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创建于1999年,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完全中学。自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让每名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体育、艺术特色教育的实践创新,积极实施“一体两翼三级”的办学模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低进高出”育人成效明显,助力了广大学子成功成才。

学校“一体两翼三级”的内涵为:一体即以体育艺术特色办学为主体;两翼即文化+体艺,突出抓好文化与体艺,实现文化与体艺双赢;三级即普及、竞技、提高,其中普及为全校学生人人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1至2项艺术特长,竞技为在普及的基础上对有潜力的学生加强指导和训练,提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坚持实施体育竞赛项目领先工程,加大宣传和培养力度,打造了一支有潜力的啦啦操竞技团队。激活基因,艺术教学水平升级,学校加强艺术特色教学研究,建构专业学习和文化修养“双提升”的高效课堂,助力更多的学生进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全国知名学府深造。

学校成立课程研究中心,下设体育运动小组、音乐小组和美術小组,为学生制定培训计划,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艺术团体展演为载体,激活师生的艺术基因,展示学校特色教育成果。学校合唱团、舞蹈队、古筝社、吉他社和书法协会等学生社团蓬勃兴起,成为推行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师资力量是艺体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不断壮大体育、艺术教育高层次师资队伍,在推进教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提倡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建设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助力优秀学子为国争光。学校先后培养了残疾人奥运会游泳项目冠军李俊升、亚运会跆拳道项目冠军骆宗诗、国家足球队队员廖均健、国家沙滩足球队队员李国权与龙子望等优秀学子。学校校园足球水平一直位居广西前列、北海市前茅,学生男女足球队屡获殊荣,包揽了自治区多项中学生足球赛事的冠军。

作为全国及广西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在开展啦啦操、足球、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新增了橄榄球、拳击、游泳、跆拳道、水上项目等,体育项目全面开花、全面推进,在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国际级的各级体育竞技比赛中摘金夺银。

学校艺术活动丰富多彩,舞蹈、合唱、书法、手工、绘画等“童子功”活动内涵深刻,精彩纷呈。2015年和2017年学校两名学生分别夺得“小金话筒”全国电视主持新星风采展示活动第一名和一等奖。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参加北海市中学生艺术展演屡获第一名并代表北海市参加自治区比赛。

学校不断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不比入口比出口,不比基础比努力”,一大批学生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知名高校就读,人才培养层次大幅提升。

2.校长如何推进治理现代化,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李玲(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卓越实验学校校长):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发布仪式上面向全球发布报告,探讨和展望了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当下,有这种“不确定感”和“脆弱感”的不仅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还有我们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创造,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我们面前的孩子们手里,他们的创造力决定了人类的未来。我们的教育给儿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了吗?基于这些思考,在“双减”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大亚湾实验学校积极探索,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系统推进“双减”政策落地。

认识“双减”本质,明确变革目标。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国家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来做这样的决策?随后还推出了“五项管理”“公民同招”等一系列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大亚湾实验学校通过教师例会、教研会、交流会、家长会等形式让全体教师和家长认识到校内各项举措的推进都不能脱离育人目标,而应站在育人的角度,明确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变革管理制度,激活教师发展活力。具有自主创造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大亚湾实验学校以“信任”为治理底色,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师管理制度变革,激活教师发展活力。学校遵循将“人”放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变革学校组织管理架构,设置了学生成长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家长提升中心和服务保障中心等“四位一体”的行政管理部门,让管理服务于学校的各项育人工作。推行“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管理,学校让每一个老师都能成为领导者,能主动想事、做事和成事。采取教师模糊评价制度,给予老师最大的信任,提升教师自主动力和工作幸福感。

变革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传统教育中,学习靠死记硬背,学习目的仅为应试,真实学习没有发生,仅从创造力的培养来看学校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北京师范大学大亚湾实验学校从建校之初,就以“课程再造”理念引领学校课程教学的发展,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自主学习力和创造力。学校各年级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开发出适合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 “一棵树的价值”主题式课程,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关于树的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发展。在育人目标的达成中,家庭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双减”给学生减了负,给家长减了压,但与此同时也给家长们添了责任。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北京师范大学大亚湾实验学校依托家长提升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家委会”的作用,积极宣传“双减”政策,让家长们正确理解“双减”各项举措,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儿童成长观,以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陆颖(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校长):学生发展是学校存在的理由,是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现。学校所有的教育行为,目标都指向人的培育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生命灵性的独特个体,在学校管理中当我们心中有热爱,眼中有学生,行动有温度,品质有高度的时候,或许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拥有理想中的美好。从理想到实现,我们一直都在实践尝试与反思建设中。

首先,确立有先进性的学校使命和共同愿景。学校愿景包含我们想要倡导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发展理念,也是学校尊崇和践行的价值观。其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是否与学校特质、社会需求相契合,决定了学校的认知高度和品位。我们的校名“亲亲”源于儒家文化,诠释的是“亲近亲人,立爱自亲始;亲力亲为,实践出真知”,指向我校校训“仁爱、求真”的实践路径。我们的育人理念是“天赋自由,百花竞芳”。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学校的教育哲学充满爱与理性的力量,也更能促进教师团队达成共识,丰厚学校的人文底蕴。大到国家命运、教育责任、育人目标,小到教师的个体认知、课堂实践,学校的价值取向从各个细节推动学校基于共識的实践,促使学校发生由内而外的改变。

其次,建立以“自我超越”为文化特征的学习者社区。学校是一个成长共同体。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学校家庭化“亲亲Family”的概念。学校的所有成员都是学习者社区的一员。引导每一个人自我认知,给予每一个人发展平台,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自己去工作,自主规划个人成长,做最好的自己。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尊重,倡导爱与关怀,创新交流方式,善于反思改进,逐步发展形成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创新学习力的学习者社区。

同时,学校还要构建以学生成就、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系统评估机制。有利于形成绿色教育生态的评估,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评估。学生成就,指的是对学生全人发展的全面评估,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测评和学科素养的评价,以及多元才能和社会能力的评价。建立以学生成就为指向的教师评估体系,将教师个人的学术优势如教育科研成果、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研发、课程实施能力等与学生成长紧密联系,并纳入教师的评估体系中,激发教师全面关照学生成长,实现教育促人发展的目标。

“双减”背景下,让我们再一次重新定义学校,思考学校治理的迭代升级。我们坚信,只要坚守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初心,学校定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闫为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兴小学校长):执着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坚守是一株顽强的野百合,理想是一片丰沛的气候土壤,当执着、坚守、理想汇合在一起,就可以走进妙不可言的教育春天。一所学校的精彩,在于她的文化。一所学校的品位,在于她的精神。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管理的内核,只有把学校文化建设优势做强,弱势提升,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长要做一名优秀学校文化的传承者、领导者、开拓者,必须在自己学校的土壤里播下属于自己学校特有的文化种子,以其自身的魅力、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和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

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入手,老师们一同思考,我们凝练出延兴小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美至善,这是延兴人的共同愿景,是学校行为的“基因”。当学校核心价值观被学校员工认同、接受后,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随之被内化,学校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和美至善”这一核心价值观是一根无形却很耀眼的“红线”,编织着“办最能影响未来的教育,每个人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延兴治学梦,它似空气,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位延兴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在“常规赢得质量,特色提升品位”中践行着“崇德、益智、健体、尚美”的校风,彰显着“乐业、博学、爱生、奉献”的教风与“乐学、善思、勤奋、有志”的学风;它如同灯塔,指引着延兴教师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办学思想中,不停地进步,不停地进取,达到完美的境地,实现“人、仁、智、勇、信”的办学目标。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学校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形象与内涵的均衡提升,务实与创新的协调发展,素质与特色的全面兼顾”中,组织全体教师对现行版本的各科教材进行了传统文化基因的梳理,要求教师在学科课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融合课探索。

学校以“牵手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师生心灵,映亮生命底色”为宗旨,秉承“以人文本,和谐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想,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出书法、经典诵读、武术、篆刻、国画、剪纸、象棋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儒雅自信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内容,建构起“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延兴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立意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校园文化是一部最具吸引力的无字教科书。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设计与布置中,全体师生在“文化出我手,文化入我目,文化育我心”中,齊动脑、齐动手,精心打造“一馆、一部、十室”。让每一面墙壁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帮手”,让每一间传统文化展室成为吸引学生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隧道。

朱军(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是我们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作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学校以教育集团建立为契机,构筑新时代责任教育新高地。

坚持一体化管理,着力推进优质发展。一是建立运行新机制。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创建三个联席会:集团联席会主要负责规划与决策,校区联席会主要负责沟通与联动,基层联席会主要负责设计与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集团发展规划,确立办学愿景和行动纲领。二是提升发展质量。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考量的主要指标是教育质量,为此学校把质量意识根植到最基层的每一位教师,拟定集团《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质量监测方法,组织跨校区跨年级督导,让质量提升落地生根。三是优化共生主体群。集团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引导教师从学校人向集团人渐变,推行教师流动“四教制度”:即优秀教师支教、特长教师兼教、新老教师换教、骨干教师帮教;推行项目赋权,按需成立骨干教师调研组、微信宣传组、校刊创编组、文化策划组、环境建设组、节庆筹备组等非行政组织,让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学校项目化管理。

坚持联动化运行,全面促进均衡发展。一是聚焦文化统整融合。梳理各校区地域特色、文化脉络,从行政团队、教师队伍、生源特点及家长需求出发,形成更具包容性、融合度、创造力的责任集团文化。二是聚力教师统领培训。整合教科室、教导处教师培养的职能,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在专业发展上的帮扶与引领。建立“新教师训练营”“骨干教师培育站”“名优教师种子班”,通过微课题沙龙、名师讲坛、青年论坛、文化杏坛等活动,为管理层的理想展望、名教师的思想传播、新教师的成果发布、教师间的研究探讨搭建广阔舞台。三是聚合资源统筹共享。针对三个校区带来的空间阻隔建立资源配置中心,强化信息技术对集团教育的服务与支撑,实现集团内协同管理与研修、共享课程与资源。

坚持差异化建设,深度促进特色发展。一是文化建设差异化。通过“五联工程”即“管理联营”“德育联动”“研训联体”“课程联创”“资源联通”,致力于差异化的文化建设。本部形成“责任+创新”文化,北校区提炼了“责任+融合”文化,南校区探索“责任+适合”文化。二是校区管理差异化。集团采取“纵向条线贯通,横向校区切块”的运行模式,分管校长既负责整个集团条线工作,又兼一个校区的执行校长。三是课程特色差异化。将各学科课程领导者聚集起来,成立课程研发中心。建设以责任文化为统领的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形成课程清单,校区共享。通过“跨校一日体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到另一校区学习,体验不一样的特色课程,体验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3.校长如何引领学校变革,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

李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校长):在推进现代治理和打造全方位教育环境的框架下,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撑,推进学校现代治理,需要通盘决策、整体规划和系统实施。抓牢现代治理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充分点燃师生主动成长的活力,引领师生的精神世界和教学实践,这是临淄实验中学推进学校现代治理、实现学校创新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是研判主要矛盾,确定现代治理基点。面对生源激增带来的管理压力和质量挑战,我们确定了学校现代治理和质量提升的“一个立足点”和 “三个增长点”,分别是“激发师生成长内生力”和“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实现优质师资增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在这里,“立足点”是根基,“增长点”是枝干,都指向人的发展。我们确定了 “四条路径”:以新基础教育滋养教师教学实践,以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青年教师助推计划推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新常规管理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二是实现动力内化,创生新的运行机制。教师主动发展应该是“卷入式”,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更需要“新引擎”,要提升教师归属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双减”背景下,学校注重动力内化,坚持重心下移,推行扁平化管理,努力实现管理机制变革。提升治理能力需要“大格局”,需要以价值重塑、实践跟进、课型深耕为行动策略,将运行机制创生作为课堂变革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把建设高品质学校指向成事成人的高境界,实现师生成长的内定力更稳、内生力更足、内动力更强。

三是坚守教育情怀,做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学校是一个生命场,有限的空间里蕴藏着无尽的能量,教育情怀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当校长和教师把“忙”变成专业生活的常态时,往往会耗尽激情。但一个眼中有生命的校长,就不会被困住,而是以应有的初心使命和教育情怀,思考学校治理,研究管理变革,推进创新发展,将学校变成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场!

同样,激发办学活力,除了依靠制度约束和说教强化,更需要提升治理能力的硬度和韧劲,让全体教师浸润在团结向上和奋进发展的浓厚氛围中,用点滴成长诠释自己的教育情怀,使成长变为师生的自我追求和生命自觉!总之,师生在变革实践中的自我成长和生命自觉的唤醒,不仅诠释了校长的治学理念,更体现校长的治理智慧,必将为学校持续性变革积蓄持久的动力。

王琴(四川省绵竹市大西街小学校校长):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校长如何抓住新的契机?又怎样带领学校、引领师生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这无疑是对校长的办学情怀、办学智慧的一个最大的考量。我认为在办学实践中,校长的自我成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成就团队。罗振宇跨年演讲《2021时间的朋友》,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4个小时的演讲,不仅仅是罗振宇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表演,凝结着他背后强大团队组织的共同付出,何时插播背景音乐,什么时候给个特写,什么时候淡出视线,台前与幕后是那样的同频共振……我也在思考:我们校长背后站着怎样的团队?我们又该如何成长为他人背后的重要他人?一个人会很孤独,一群人才会闪耀。有人在高地吹号角,有人在前线冲锋陷阵,有人在后方补给粮草,有人在光环照不到的地方排除障碍确保活动万无一失,每个人都弥足珍贵,都需要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每个岗位都非常重要,这才是团队存在的价值。校长和管理团队在打磨自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动团队,打磨自己的团队,让靠近我们的人愿意走进团队。一个学校处处有团队的模样,处处有团队久久为功的模样,那才是一个成功校长的模样。

君子豹变。大变革时代,君子会像猎豹一样,闻风而动、顺从改革,有敏锐的嗅觉,把握当下的形势和政策,不惯性而为,不惘然从之,这也是对校长的挑战。2020、2021这两年,教育备受关注,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政策出台:雙减、五育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劳育美育艺术教育的改革、教育惩戒制度出台、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我们该如何抓契机,结合中国教育“十四五”规划和学校办学实际创新发展?每个校长都需要有新的思考、新的举动。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你一点一点地努力,你的付出终将不会白费。作为校长,朝着自己理想学校的样子一点点地尝试着去做,去思考、去行动、去迈进,去构建根植于自己学校的顶层设计、文化体系、学校生态、学校气韵,最后凝练出适合学校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这就是一个校长最功德无量的事情。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观察者、倾听者、思考者、发言者、讨论者、谏言者,最后都是行动者,这才是真正的躬身入局。

经营关系,成就自我。校长是一所学校的代言人,努力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挖掘每个老师身上的发光点,去放大、去辐射、去影响。教育,就是一场生活,一场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经营关系的生活,是双方深情凝视、彼此品鉴、互为审美、相互成全、彼此成就的生活。期待校长的专业成长引领教师团队的成长,最终成就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彭美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北斗小学校长):卓越绩效模式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深圳市教育局曾选定66所学校进行卓越绩效试点。2009年,我校率先在罗湖区教育系统导入卓越绩效模式,2011年荣获罗湖区“区长质量奖”,是区内首家教育行业获奖单位。之后,我们持续探索与实践“卓越教育”。

在北斗小学工作的13年里,我以卓越绩效模式作为学校管理的整体框架,使卓越绩效标准成为学校管理的共同语言,以学校文化凝聚各方共识,以战略规划引领学校长远发展,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模块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北斗小学管理模式。

学校构建文化理念体系,以使命、愿景引领学校长远发展,以价值观指引制度设计、规范教职工行为。我们以多种形式宣传学校文化,使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入行,落实到科组、班级。学校将《章程》作为学校的最高“宪法”,保证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持续优化组织架构,管理重心向级组、班组下移;注重管理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建设,输出学校制度文化集、员工手册等。

学校以战略规划统领未来发展,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管理。学校以“打造深圳市精品教育品牌学校”愿景为目标,借助科学的战略分析工具,凝聚行业专家、管理专家和学校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先后制定了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了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发素质教育校本课程、打造“明师”团队、打造“智慧”北斗、改善物质和人文环境等五大战略主题。

学校是知识型组织,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学校倡导培育北斗“明师”,打造了菜单式的培训体系,将教师的培训学习、研究发展、实践创新有机整合,通过“青蓝工程”“希望之光工程”“北斗之星工程”的递进培养模式,打通“明师”发展通道。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名优教师。

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以立德育人、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培养为任务,以认知、活动、探究为课程形态,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维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目前已开发86门校本课程,涵盖阅读、体育、艺术、创客等方面,学生参与率达到百分百。

学校在卓越绩效模式下的管理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邀到全国多地进行交流,接受各地同行来校交流分享。学校的经验先后被推广到贵州毕节、湖北宜昌、福建、山东青岛、广西百色、安徽芜湖、河南焦作等地,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学校和组织加入到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队伍中来。

赵华(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校长):我先讲一个学校的故事。我们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政府投入了很多钱,学校建得很大也很美。但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个广场入口的地面上竖有一只消防栓,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起先用一个小栅栏围挡,仍有学生不小心被绊倒。有老师戏言说:这个消防栓要是再高一点、再大一点,就不会绊倒人了。这句戏言给了我灵感,于是我们定制了一个邮筒,其下半身罩在消防栓上,上半身依然具备邮筒的功能。

有了邮筒,还差什么?差一个邮局!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旁边的房间创办了“小主人邮局”。从邮局长到邮递员全部由孩子们民主选举产生,从书信的分发到图书的配送,也全部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小小的邮局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架起了友谊与沟通的桥梁。孩子们在这里义务劳作,学会责任与担当。

邮局的创办给了我们启发:杜威先生不是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么?开邮局之后,我们干脆又接连创办了银行、剧场、驿站、农场……旨在通过精心设计校园里的小生活,让孩子们洞悉校园外的大世界,在具体的场景中体验、感悟、生发、成长。有老师赞誉我们的学校是一座“幸福小镇”,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现在,“幸福小镇”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代名词,并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写入发展规划。

当然,仅有这些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主线串联,才能形成特色课程。于是,我们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学校“仁爱求真”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创新发展“现代仁义礼智信”特色文化,规划设计“现代公民教育”特色课程。顺天时、应地利、致人和,开发文化资源,建设特色课程。

顺天时:立足现在,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从时间的维度,打造“小镇光阴”课程。我们坚信,孩子们一定能从小镇光阴课程中汲取文化的力量,收获适合终身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应地利:立足小镇,走遍扬州、放眼中国、胸怀世界,从空间的维度,打造“小镇世界”课程。我们因地制宜打造小镇十景,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继而从扬州放眼中国、放眼世界,从小立志做有扬州情、中国心、世界眼的现代公民。致人和:激励学生、激扬教师、激发家长,从人本的维度,打造“小镇故事”课程。我们创新评价方式,借助幸福体验,激励学生;我们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合作共赢,激发家长参与教育……

“幸福小镇中国梦,现代公民世界同”,表达着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的办学愿景与教育追求。顺天时、应地利、致人和,创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校本特色课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路上前行。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