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五个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2-04-12 06:34吴振磊
陕西画报 2022年1期

近日闭幕的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好这一任务,当前的关键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方面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已有成果;另一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推进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结合我省实际,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衔接。

强化产业衔接

产业衔接是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要紧紧围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形成“以一为主,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态势,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做深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促进“3+X”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形成以地方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以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二是做实特色产业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链接,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畅通物流运输,强化品牌意识,健全农产品“身份证”管理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做新农业数字化提升,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四是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培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模式、推进方式,建立产权明晰、机构健全、管理规范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体系,发挥好集体经济示范引导作用。

强化人才衔接

人才短缺一直是乡村发展的短板,抓好人才衔接是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持续强化乡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长效机制。具体来看,一是要持续强化优秀党员干部的作用,继续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二是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培训乡村振兴所需的农业经营管理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文化传承型人才,建立乡土人才资源库。三是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继续引入科技、管理、市场、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农村外出人才返乡创业。

强化文化衔接

文化是“魂”,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要从针对贫困人口的扶智扶志和文化扶贫转向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水平,最终要形成乡风文明对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的支撑。一是要以文化人,继续加强扶智扶志,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引导群众向脱贫致富典型学习,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二是以文兴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健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机制,深化文旅融合,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文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经济作用。此外要充分挖掘、用好农村的文化价值,坚持发掘与利用、开发和传承结合,发挥文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强化生态衔接

生态资源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底色。生态衔接路径是从脱贫攻坚阶段以生态扶贫为核心转向构建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位一体”的乡村生态振兴格局,提升农村生态与人居环境。一是深化发展观革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把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统一起来,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有序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三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建立适应“双碳”目标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要求的生活方式,打造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应对方案。

强化组织衔接

组织衔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治理能力保障,只有抓好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各类组织建设,充分激活各类组织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活力,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推动预期目标实现。当前组织衔接的关键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以党建促扶贫”到“以党建促振兴”,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是要强化镇村党组织领导,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打造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三是搭建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的参与平台,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的治理网络。四是补齐社区服务短板,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充分保障搬迁群众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