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思思想及其诗性精神

2022-04-13 13:03蔡德莉邱芬子
文化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左思诗性

蔡德莉 邱芬子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据史书记载,左思相貌较为丑陋,且有口吃的毛病,但极富文学才华,辞藻壮丽,不好交游。左思作品数量不多,其文《三都赋》在当时颇被称颂,以致“洛阳纸贵”,其诗《咏史八首》感情真挚充沛,笔力雄健,后世对其评价甚高。

宦海沉浮知进退

通过左思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由早期的积极入世到中期的愤世嫉俗再到后期的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左思的思想历程较为曲折且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求功名,希望建功立业;后因门阀制度的阻碍,由积极济世转为愤世,并对门阀制度大力批判;晚期的左思慑于政治的血雨腥风,加之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又由愤世转为避世,走上归隐之路,以此来寻求个人心灵的自由。

积极济世的儒家思想

左思有着儒家家世背景,“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父亲左熹,字彦雍,做过小官吏。据《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小时候向钟繇、胡昭学习书法及鼓琴,但都没有成功。左雍对此很失望,对友人说:“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意即左思不及他。于是左思受此激励,知耻后勇,开始勤奋学习,并学有所成。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儒家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基础。《世说新语·容止篇》有相关记载,潘岳长相英俊,妙有姿容,年轻时在洛阳道上行走,妇人遇见,皆连手共萦。左思相貌不佳,“东施效颦”,复效潘岳游遨,结果“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1 ]。与“美男子”潘安不同,长相“丑陋”的左思难免有一些自卑,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促使左思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勤奋务实。寒门出身的读书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通过仕途来建功立业,“学而优则仕”,左思无疑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对仕途是极其渴求的,这可以从其《咏史八首?其一》中窥见:“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思自谦,把自己比作铅刀,但志向远大,想要有所作为。

在该作品中,左思讲述了自己年少时的读书经历:“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左思才华横溢,同时又不失谦逊,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弃笔从戎的决心:“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左思并不满足只做一名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他希望能够为国家扫除内忧外患。《咏史八首?其三》对段干木、鲁仲连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歌颂,称赞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家解决危机,不醉心于功名利禄,甘愿隐退的高洁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左思對建功立业是非常向往的。

抨击门阀制度的愤世思想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颁发施行门阀制度。国家分九品选拔人才,其标准并非取决于才华和能力,而是由门第的高下来决定,这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出现,也成为寒门出身的有志之士不可逾越的鸿沟。左思对此表示相当不满,作《咏史八首?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2 ]。”诗作前四句,用比兴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当时仕途不公的不满。左思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子,用“山上苗”比喻世胄子弟,仅有一寸之粗的山上树苗竟遮盖了涧底百尺之长的参天大树。出身氏族的大家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只能在低下的官职上,这是当时的选官制度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诗中用“涧底松”“山上苗”这一形象的比喻和对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地势使之然”的不合理不公平的乱象。

其实,在先秦时期,就有针对寒士不公的呐喊,如宋玉《九辩》中就有“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诗句出现。与左思有着类似经历的鲍照,亦是一个才情不浅的文人。出身微寒的他,也创作了一些作品来表达自己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如《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等来宣泄寒门子弟的不平之气。

消极避世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人们都面临着仕与隐的选择。通过对左思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其隐逸思想。其《咏史八首?其五》有云:“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左思在晚期慑于政治的血雨腥风,加之玄学思想的影响,他由愤世转为避世,开始走向归隐之路。玄学产生于汉魏之际,盛于魏晋时期,是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史记》所言“究天人之际”。当时士人大多沉浸在玄学思潮中,意在探寻出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招隐》诗两首便是左思归隐后所作。第一首诗的开头“杖策招隐士”,便开门见山,点清了题旨。接着写了隐士的居住环境,诗人卸掉世俗的束缚之后,走进自然山水美景之中,不由心生感慨,“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诗人看来,丝竹之音尽管美妙动听,但仍然不能与大自然的山水之音相比。崇尚自然这一点恰是老庄思想的体现。

纵观左思一生的思想变化历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背景因素外,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

文典以怨诗性美

钱志熙先生曾说过,所谓“诗性精神”,就是指主体所具有的诗的素质、艺术创造的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一种素质,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诗歌艺术,并成为诗人。某个群体有无诗性精神,主要是指这个群体有没有向其个体提供发展诗性精神的可能性[ 3 ]。在左思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诗性精神。

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晋记室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4 ]。”钟嵘认为左思的诗歌源于刘桢,文典正含蓄,精当切要,有讽刺教化之致;左思作品的语言虽然比陆机质朴,但却比潘岳要深刻一些。刘祯之诗直抒胸臆,不假雕饰,以其“朴质沉顿”之风貌体现了建安慷慨磊落之气。左思受西晋绮靡之风影响,沿袭建安风骨之伟壮,与刘祯诗风如出一脉,故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中:“左太冲、张季鹰则法公干。”刘熙载亦在作品中将刘祯和左思相比并进行品评,由此可见,刘桢与左思诗歌风貌相似,皆以气骨取胜。

钟嵘所说的“典”,本意为简册,指可以作为典范的书籍。许文雨《诗品讲疏》:按:太冲《咏史》云“卓荤观群书”,则其典可知。即称左思是按照古书所记载的史实典故来进行创作的。左思诗作歌咏的历史人物有贾谊、司马相如、张汤、金日磾等。那么,钟嵘所说的“典”应该理解为叙述史實。

在《咏史八首》中,左思的“怨”是显而易见的,如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5]。

左思歌咏了荆轲豪气冲天、傲视天下的英雄气慨,由此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虽然自己出身寒门,怀才不遇,但他非常自信、自豪、不失志:“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在《咏史八首?其七》中,左思列举了西汉纵横家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位贤士初遭困厄的坎坷经历。他道出了英雄被埋没才能,贤者被弃置不用的社会乱象。“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左思才华卓绝,满腹经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出身于下层寒门,生活在门阀制度严苛的魏晋时代,一生沉沦下僚,深感世态炎凉与怀才不遇的权势压抑。

左思文韬武略,有着安邦定国的远大抱负,“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但是生逢乱世,社会腐朽黑暗、门阀制度高度压抑,有才有志之士并无用武之地,他深觉自己好像那笼中的鸟儿,无计可施,无法冲破束缚。在扼腕叹息、忧伤苦闷之际,苏秦和李斯两位前人给他指明了方向。他们在功成之后,却又惨遭被杀的结局,让诗人产生了放弃追求理想和仕途的想法。

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写道,这组《咏史》不同于赞颂历史人物的咏史诗,不同于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的咏史诗,也不同于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发表对社会、对人生的议论的咏史诗。这组咏史诗完全是抒怀,其中的历史人物只是抒怀的借喻[ 6 ]。

《咏史》大多是通过歌咏古人古事抒发抱负、品评时政的。由于作者出身于寒门,加之相貌丑陋,政治上的抱负无法顺利施展,读者可以从诗中看出诗人所流露出的不平之气。刘勰对这一组诗评价甚高:“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 7 ]。”刘勰认为左思极具才华,将其称之为“奇才”,他的《三都赋》和《咏史八首》颇负盛名,“左思风力”对后人影响颇深。左思的作品内容深刻丰富,情感强烈,语言精练简短,结构巧妙,传承了“建安风骨”,风格独树一帜。

亲情作品识真情

左思除了《咏史》之外,还有描写亲情的作品,如写自己两个小女儿的《娇女诗》以及悼念妹妹左棻的《悼离赠妹诗》二首。中国古代历来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但左思冲破藩篱,在《娇女诗》中,用满腔热情抒写了自己两个小女儿的顽皮和天真,流露出了父爱和真情。诗作伊始便说“吾家有娇女”,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皎皎颇白皙”,在父亲的眼中,自己孩子都是最乖巧懂事、聪明漂亮的,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他通过对两个女儿日常生活场景的剪裁,将她们逗人喜爱的娇憨之态生动逼真地描写了出来,展现了女儿童真可爱的本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早晨在梳妆台装扮自己,画眉如扫地,口红如赤,说话娇滴滴,爱耍小性子,写出了孩子的顽皮与童真。明人谭元春在《古诗归》中评此诗曰:“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诗句的字里行间,都是左思这位父亲对女儿们的怜爱。

妹妹左棻比左思年少十岁左右,因母亲早逝,左思对妹妹便格外疼爱,兄妹感情笃厚。左棻有文采而被晋武帝赏识,招入宫中。《晋书》有相关记载,左棻年少便好学,擅长作文,名气略逊于左思,晋武帝听后迎入宫中,“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因此左棻经常获得恩赐。但左思并未因此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左棻进宫之后,曾奉诏写有《离思赋》,以此来述说自己离别亲人之悲痛。左棻同其哥哥左思性格相似,自谦之词在作品伊始便能看见:“既愚陋而寡识兮,谬忝厕于紫庐。”自己愚钝浅陋,见识浅少。虽受宠入宫,但心里始终牵挂家人,“怀思慕之忉怛兮,兼始终之万虑”。其兄左思见此作品,作《悼离赠妹诗》二首,“如兰之秀”“如芝之容”这两句是对左棻容貌和才华的由衷夸赞,像兰花之秀美,如灵芝之容貌。面对骨肉亲人的分离,兄长感慨万千:“永去骨肉,内充紫庭。至情至念,惟父惟兄。悲其生离,泣下交颈。”一入宫门深似海,此后二人难以相见,“何悟离拆,隔以天庭”流露出左思对妹妹的深切怀念。

在左思的作品中,蕴含着寒士的苦闷不平、志士的远大抱负,刚健精练的文辞极具表现力,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汉魏风骨”的特点。左思一生历经曲折,在他的身上,既有为国为民的儒家济世情怀,也有功成身退的高尚品质。在门阀制度严苛的魏晋时代,左思没有实现理想抱负,但他的思想和诗性精神足以让他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钟嵘.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刘勰.文心雕龙注(上、下)[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左思诗性
卷首语
洛阳纸贵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古诗教学要注重诗性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洛阳纸贵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