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如何走出教养迷思

2022-04-13 19:51崔静静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养家长孩子

崔静静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缺啥补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站在未来,是一种摆脱迷思的确定性,始终拥有明确的目标。

“双减”政策之后,教育部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双减”政策开展的同时,父母们的焦虑情绪也越来越严重。学生压力过大,多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许多教养迷思,其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在“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尽管人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是家庭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你不一定能做好父母,教育孩子绝不是一件无师自通的事情,这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改进。家校共育的现状让我们看到父母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些焦虑都是从哪里来?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哪些教养迷思呢?

是什么导致了焦虑

有研究表示,中小学学生的父母可被划分为中高焦虑人群。其实,每一代父母都有每一代特有的焦虑,过去的父母焦虑的是如何将孩子养活,现在父母焦虑的是如何将孩子养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养育”儿女中的“养”可能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养育”中的“育”被充分重视起来,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點。因此,各种各样的焦虑便产生了。

社会竞争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中考、高考为标准的应试教育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每个中国家庭的头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母们绞尽脑汁地为孩子选择好学校,明星小学、省级重点、双一流、985、211等成为择校的标准。好的学校就那么几所,千军万马仍需过独木桥,于是家长的焦虑便产生了。

花式攀比,压力较大。在社交和通讯发达的今天,信息越透明,比较也就变得越容易。比如,有的父母喜欢在朋友圈里各种花式晒娃,晒娃的内容无非就是孩子今天上了一个什么兴趣班,明天参加了一个什么比赛;学校家长群里天天各种点名与表扬,今天孩子因为家长没签字被点名了,明天因为书写不认真挨批评了,久而久之,家长们的焦虑也就产生了。难怪有人说:“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其实,焦虑并非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度。之所以有过多的焦虑,根源在于很多父母不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也不了解什么样的教养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是什么导致了教养迷思

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有能力赢得未来,却往往因为教养态度或教育迷思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如今家庭教育中都存在哪些典型的教养迷思呢?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晚都得学,晚学不如早学,要不然也是瞎玩。”这是很多父母持有的一种观点,于是孩子就有了背不完的单词、古诗,做不完的数学题。其实,瞎玩也有瞎玩的好处,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很显然,强制学习的教养方式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生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影响一生的发展,赢在起点并不代表赢在终点。

父母没实现的愿望,让孩子实现。家长童年的成长经历会给他们养育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家长小时候就因为家里穷,一直没有机会学钢琴、学绘画,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殊不知,家长的期望根本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发展愿望,如果强迫孩子学,孩子会感到很痛苦,久而久之会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别人家父母能给孩子的,咱也得给。很多家长产生了攀比心理,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学之后,别人家的孩子都上重点小学了、钢琴都过八级了、英语都能跟老外对话了……这些比较带来的就是焦虑,于是父母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觉得艺多不压身,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个体的差异,少一点跟风,多一点理性。

教养方式能否决定人格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写过一本《教养的迷思》,在这本书的副标题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答案是否定的。任何儿童或青少年的发展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影响毋庸置疑,而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又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环境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而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朱迪斯·哈里斯的观点是:父母对孩子的确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考试成绩看的特别重,每次大考小考后,第一句话往往是:考得怎么样?能考多少分?如果成绩考得不理想,必然会受到父母的一顿痛斥,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也都被骂没了。其实,分数不过是个数字,学生时代不应该只有分数。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国家层面一直在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目的就是弱化“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因为过度强调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会导致我们对孩子的很多优点都视而不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作为家长切忌单一地用成绩去评价。就像一位母亲对孩子说的一段话:“孩子,你一点也不优秀,成绩也不理想,可是你却安于做个好人,自爱且爱他人,自尊且尊重他人,经常以包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这难道不是比学习成绩更宝贵的财富吗?”

教育的本质是影响,不是束缚。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缺啥补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站在未来,是一种摆脱迷思的确定性,始终拥有明确的目标。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同体合一,从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出发,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要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加以修正,真正让教育成为一次充满惊喜的旅行,让孩子成长为他们“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山东省滨州市渤海中学教师)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教养家长孩子
跟踪导练(三)
家长错了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