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

2022-04-13 19:51李文悦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探究家长

李文悦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时期,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前的小学教学模式在不断优化与完善,数学知识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门主要科目,学好数学知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在不断探究多元化的教授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仍需要教师的不断创新与努力。对此,这篇文章主要从促使学生展开思考、激发学生课上兴趣、实现数学课堂拓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五个方面来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展开探析与讨论。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及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主动去探索,思想也较为单纯,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任务的加大,学生有时会对于抽象性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在多次的失败探索下,学生的积极性会随之降低,学习出现懈怠的表现。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数学知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加大。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以单纯的讲述为主,学生一味地听,一味地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也有了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设计课堂方法,教师的挑战性也随之加大,在备课环节,既要研究新的课堂教法,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课堂任务与负担,长此以往,部分教师出现了惰性,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也开始逐渐分化,这些问题都间接的阻碍了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重要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社会、探索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数学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数学知识。小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解题严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学生为发展主体,不断创新教授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一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学有所获。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

(一)问题导入教学,促使学生展开思考

课堂导入是小学生日常上课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展开学习和探索,由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和意志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或者智力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促使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誰的手儿巧——认识图形”一节内容的时候,课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形成一个关于物体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备课,并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了相关的立体图形模具,课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同学们,老师课前让你们准备了一些物品,有的同学准备了盒子,有的同学准备了积木,大家互相看一下自己准备的东西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学生积极讨论比较,同时我进一步提问引导)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品能够干什么呢?(预设回答:搭积木、垒房子等)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手儿巧,谁搭出来物体最美丽。(学生积极拼搭)”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指导,然后找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展示搭建物品,并给予点评和表扬。接着笔者借助这些物体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模型,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关于这些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的教室内有哪些物品是这些图形,比一比谁找的最多、最准,由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笔者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强调,并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表扬。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笔者的预设下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效了解了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

(二)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课上兴趣

教师都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课上与教师密切配合,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来有机设置教学方法,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在数学课堂中更关注一些有趣、新奇的事情,如果教师选取的课堂素材枯燥乏味,学生会很难投入进去。而情境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因此,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展开教授,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素材,将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地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教材内容。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教授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并能通过这些方位辨认物品的具体位置,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感。首先,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信息,接着笔者找几名学生进行提问:“图片中的小朋友手在什么位置?小朋友在用哪只手写字呢?上楼梯的时候同学们都靠哪边走呢?司机开车的时候前面有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己写字、上下楼梯的方式,来感知左右、前后等方位。然后通过游戏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进一步深化方位内容:“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两个人为一组,老师说口令,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准!(口令:摸摸你的左耳、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向前走一步、向上跳两下等。)”游戏的过程中笔者会积极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方位的相关内容。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下作业:回家想一想你家的前后、左右邻居都是谁,由此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这样的教学有效创设了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效掌握了方位的相关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数学课堂拓展

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举一反三。数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科目,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又被运用到生活当中。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有很多细小的知识点,对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效掌握。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展开授课,将数学问题回归生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初步学习分类的方法,经过自主整理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感受分类的意义。课前笔者搜集了一些班级课间图片和商店里物品摆放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有什么信息(预设回答:超市物品摆放整齐,按照类别进行摆放;课间班级内的环境较乱,物品摆放不整齐),由此通过班级课间混乱的图片和超市整齐摆放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树立分类的意识。接着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分类的广泛运用:“同学们,商店里的物品只有摆放整齐,我们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家里,父母也经常帮助我们整理物品,以服装为例,为了让大家快速找到衣服,父母总是按照季节或者上衣、下衣进行分类,让我们在出门的时候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穿的衣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分类应用,谁来给大家说一下?”学生积极回答(厨房里的碗筷、动物园里的动物、菜市场的蔬菜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笔者进行点评表扬。然后我再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最后笔者让学生对自己的书桌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说一说自己的分类方法。如此一来,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运用,发展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四)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后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仍需要教师的探索和努力。对数学科目来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这一规律,并设置一个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漫无目的地学习。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课前教师要结合教材为学生规划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探究的知识点,让学生有节奏、有计划、有思路地展开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予以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提高探究的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一节内容时,课上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树立正确使用零花钱的意识。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動性,课上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并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探究目标:一是多媒体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1元、5角、1分的人民币图片,学生小组交流,将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写出来;二是多媒体播放松鼠和狐狸换钱的故事,让学生体会1角等于10分;三是出示超市付钱的情景,有一位小朋友买了两种物品,探究思考他应该付多少钱。学生交流的时候笔者巡视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找几位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答案,笔者进行补充、点评和强调。最后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从前使用的人民币版样让学生欣赏,由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了本节课所学。

(五)家校配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生加强日常的不懈努力,才能掌握相关的方法,实现数学水平的提高。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二位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的启蒙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一般家长和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没有明确的辨别观念。为了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和教师进行有效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很多家长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忙于工作,认为既然孩子在校学习,教师就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身的角色。因此,学校要畅通与家长的联系渠道,让家长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双方共同沟通,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例如,当前,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常常从学生的口中得知,或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判断分析,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关注度不高,与教师的沟通也不够密切,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状况。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方式,与家长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如微信、qq等,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或者针对一些当天的数学教学内容,给家长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让家长起到督促的作用。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下雨了——认识钟表”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观看钟表、认识时间,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巩固课上知识,教师除了在课上对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外,也可以让家长在课下对学生的时间掌握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督促,包括学生每天到家是几点、吃饭是几点、晚上睡觉是几点、早上起床是几点等,通过家长的日常询问、点评,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化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样,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课上不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授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的学习而是能学以致用,从而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探究家长
设问引导探究
家长错了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