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04-13 19:51韩洁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常州节气资源

韩洁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明不仅是古老文明的标识,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历史的前行和时代的感召下,本土资源再次伴随着国家的崛起而备受瞩目,它的价值又一次受到了空前的追捧。深刻了解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承继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幼儿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在心灵的深处烙印下中华文化的印记,才是传统文化得以世代延绵的关键。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长期合作和斗争中所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千百年来,节气不仅指导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更让人们在对自然的顺应中健康了身体、涵养了身心。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中的节气课程的开展对幼儿熟知自然规律、体会人为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节气文化的传承中与本土文化发生了耦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节气文化。它为幼儿园节气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更丰富了中华节气文化传承的内涵。此次研究中,将以常州地区所特有的节气文化威力,就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开发的价值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幼儿置于自然和社会中,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亲密地接触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进而生出热爱这个世界和改造这个世界的情感和愿景。四时的变化中潜藏着节气的更替,溜走的时间中有节气的印记。节气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内容,不仅需要从课程的视角出发构建,更需要将本土的资源融入其中,让教育顺应幼儿的天性,让文化回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幼儿教育才是富有生命力、可发展的幼儿教育。幼儿节气课程是幼儿节气教育开展的支撑,而要让幼儿的节气课程真正地成为可触摸、可操作、可体验的课程,就需要从本土资源中不断挖掘,将本土资源有效地融入节气课程,它将给幼儿园的节气课程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

首先,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和利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育学的规律认知中不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幼儿后期综合素养的高低。从一定角度上讲,在时空架构下,本土资源与幼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隔阂,导致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索求缺乏一定的动力。而本土资源却能如故人一般,丰富的情节夹杂着浓浓的乡情,能将幼儿带入真切的生活情境中。而这也将是幼儿节气课程在生活化的前提下生成本土化的特质。这犹如让长期听别人故事的幼儿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幼儿可以在这些自己更熟知的生活中游戏和观察,以收获经验和喜悦。

其次,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和利用中可让幼儿认知节气规律。许多幼儿对节气课程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气课程无法带给幼儿亲身体验和切实感受。进而导致幼儿“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的实践表明,合理地运用本土资源不仅可以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幼儿透过本土资源看到节气的规律。适合且合理的本土资源运用将使课堂目标导向下内容变得更为顺畅和富有逻辑。同时,本土资源的节气课程也在极大程度上使幼儿教师对内容的创设变得简单而有效,当地丰富的节气民俗成为幼儿节气课程教学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最后,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和利用中可提高幼儿学科综合素养。当前,依托于节气课程的幼儿节气教育成为一个融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多元化目标教育。幼儿在游戏、观察、记录、手工等活动中,收获了属于知识和成长的双重快乐。因此,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可提高幼儿学科综合素养。幼儿在翔实的本土节气文化面前深化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些都将化为幼儿的素养,有助于幼儿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认知。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过程中本土资源的植入将有助于幼儿课程建设的新姿态、新气象、新形式的呈现,在助推幼儿核心素质提高的同时,提升学校的育人层次。

二、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州地区底蕴深厚的节气文化,成为幼儿节气课程开发中不可多得的一种资源。但当前的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受限于需要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上的不足,其主要针对的是现有本土资源课程的开发,并以此作为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开发的重点突破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幼儿教师充分依托自己身边的物质、人文、信息、活动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实现对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在这一进程中,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部分学校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违背了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以“资源照搬”的方式达成对课程资源的快速建设,这就导致其所要实施的课程资源与幼儿教育的基础出现一定的脱节。同时,部分教师囿于自身的资源认知广度和资源获取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被动实施者,导致资源建立的效率不高,将常州特有的节气文化资源融入幼儿教育课程,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利用的优化策略

(一)牵好课程改造的“牛鼻子”

课程是本土资源植入幼儿园节气课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决定本土资源教育利用成效的最为关键的实施环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明确地指出要通过教学这一实践活动实现对幼儿传统文化认同感、自豪感的培养。幼儿园节气课程中本土资源利用的优化过程中,可通过文化课程的有效设计、科学实施实现对这一版块的优化。对幼儿教师而言,要能从课程的意识出发,就常州特有的节气文化展开幼儿课程化改造,是本土的节气文化更符合幼儿教育的发展理念,更契合幼儿教育的实践路径。比如,常州自古就有的“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等有关处暑的谚语。在对常州这一特有的“处暑”文化的幼儿课程化改造中,可从谚语的内容入手,生发出多彩的幼儿本土节气课程。如将节令中所提及的谚语,与幼儿的种养活动相结合,在处暑时节展开种植园的专项管理活动,让节气与既定的幼儿教育版块实现很好地融合。这一本土节气课程实施方式有助于达成“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幼儿教育的最佳情态,让幼儿兴趣的驱使下完成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对幼儿教师而言,要能针对二十四节气的不同民俗文化内容,应用不同的策略创造,可谓创造力越强,本土节气文化的体现越强,将本土资源融入幼儿节气课程的价值就越大。

(二)推动文化与实践相融合

现代幼儿教育过程中,对社会实践活动越发的推崇。在由生活所创设的大课堂中实现知识的探索及情感的体验成为现代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样式。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能让幼儿实现對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也能在实践中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必将使幼儿教育的实践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如立秋节气期间,常州民俗主要有:举行各种的迎秋仪式;看“鹊桥会”;放河灯等风俗。太阳落山,天还未黑,人们就开始到住家附近的河边放河灯。有用破碗、破灯盏做的,也有用硬纸做的,在中间粘上一小段蜡烛桩桩点燃火,就是一盏河灯。放河灯这一习俗也为幼儿手工课的开展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和实践。很多幼儿在手工课中提出起兴趣,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自己所创造的作品,有何价值,有何用处。当本土节气课程碰撞幼儿手工课程,将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点燃幼儿手工制作的意趣。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让手工课程生发出了更大的价值,使幼儿可以懂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节,用手中所创作的作品能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从更为宏大的角度而言,它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更好的传承。

(三)实现素养教育的全渗透

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活动是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本土资源融入幼儿教育课程探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贴合率高、亲和度强等特点,深受幼儿及家长的喜爱。在融合课程的实施中,应对这一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深入,通过在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实现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提升。夏至,常州民俗中有一个风俗就是吃馄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 “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风俗,但在常州,从古到今,夏至是吃馄饨,不吃面条的。夏至吃馄饨除了有“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可使人聪明”的民间传说外,还有能保健康的吉利说法,城镇人说“吃了馄饨,不疰夏”,乡村说“吃了馄饨,插秧腰不疼”。在夏至时节,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当地有关歌谣进行了再加工,创作出了歌舞作品《卖馄饨》,作品以极具常州特色的小巷文化为背景,将一副具有浓浓情谊的风土画卷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节目表演中,一句“要是你不吃我的热馄饨呀,你怎么知道馄饨味道香喷喷”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而这也实现了二十四节气中对夏至日的美好回忆,让节日的鲜甜沁入幼儿的心灵。

(四)激活本土文化的课程力

常州地区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资源成为幼儿教育中亟待开发的一个宝库。而使资源转化为教育力还有待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加工。本土资源与现代幼儿教育的融合课程实践中,应能实现对课程建设力上的激活。课程是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资源堆砌,若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实施或改造,课程极容易走进建设的衰退期。课程归根到底是需要有教师实施,教师的主体确定了,课程的生命力也就找到了。这样才能在主动、多维的创造中,让幼儿教育的本土资源渗透步入百家争鸣的阶段。对幼儿教育的舵手们而言,需在关注课程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对教师课程建设力上的激活。如可借鉴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方法,通过校本教研、课程研讨等多种方式,聚幼儿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之力,驱动本土资源与现代幼儿教育课程融合的发展。

(五)植入幼儿一日活动实践

在幼儿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日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正好对应生活发展的主线。因此,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知识,顺应幼儿活泼、好动、好奇的心态使探索成为一个伴随式的探索、一个时时在开展,时时在收获的课程。让幼儿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实现对自然、气象、农耕等全面认知和全面体验,打造常州幼儿园所特有的地方资源课程。一日活动可以是自然的,如在幼儿的晨间活动中,向幼儿播放二十四节气的农耕视频,让幼儿可以在对知识的迁移中获得对身边生活更深刻的认知。视频之境与现实之景的深度重合,也会让幼儿更加热爱学习节气知识、也更加热爱生活。如在立夏时节,可以带着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看风拂柳,听蝉鸣蛙叫,看万物生机勃发,也能在有限的机会中,接触新鲜的苋菜、饱满的蚕豆和绿油油的麦穗,幼儿在这样丰富的体验中,也会更加懂得常州二十四节气中“尝鲜”所包含的意蕴。

(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覆盖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斯基曾指出,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三大支撑,缺少了任何一方,教育将无法有效地开展。从更为宏观的维度而言,节气不是困于幼儿园高墙之内的节气,而是自然界的节气、生活中的节气。对幼儿节气的感知是伴随着幼儿的学生和生活所展开的,这是一个长线的教育过程,而不是到了节气的节点才开展起来的一种应景式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幼儿培养的两大支点,所展现的教育合力已经被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并付诸了有力的实践。本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的课程融合中,也需要从家园共建的维度出发,实现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推动和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亲子课堂等方式,让幼儿家长能深刻地理解课程实施的必要性,能主动参与本土资源的教育。同时,幼儿园也应该就自身的节气课程长效建设展开与家长的深入沟通,可借鉴“成长袋”的方式,与幼儿一起记录节气的轨迹及节气变化中自身的见闻,以此更好地推动节气资源的本土化运用,开展好节气教育。

四、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绵。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幼儿节气课程是幼儿节气教育开展的支撑,但缺少了乡土资源的融入,使幼儿对节气难以触摸、难以操作、难以体验。常州地区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将这些丰富的、生动的、鲜活的节气文化资源渗透节气课程,不仅是对节气教育的一个提升,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助力。常州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能充分地认识到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节气课程开发和利用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认知水平,涵养幼儿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通过牵好课程改造的牛鼻子、推动文化与实践相融合、实现素养教育的全渗透以及激活本土文化的课程力、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覆盖等策略的践行,推动幼儿节气课程中本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常州节气资源
常州薛典老街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