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

2022-04-13 19:51祝家宏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内容

祝家宏

在各教育阶段倡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学生活化愈发重视,旨在促使学生在课程教学影响下能有效构建课程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具体联系,完善其数学知识体系与思维。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际价值与特点,分析该课程教学的生活化途径,为相关教师及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受自身年龄特点影响,小学学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是各科教育施加良好教学影响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借助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认知水平,深入学习思考数学知识内容,而生活化教学作为兼顾上述教学功能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具备较高研究价值。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侧重培养的素质能力,而受自身数学知识储备与数学认知水平制约,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机械式记忆数学公式或理论,并未就各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而生活化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内容相近的数学元素,促使其在教师指导下深入思考各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不同体现形式,进而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尝试应用数学工具分析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综合提升学生数学认知水平,锻炼学生逻辑推理等数学能力,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效益。

二、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特点

(一)以学生认知为主

生活化教学侧重从学生自身生活认知与数学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其借助生活元素抽象相应数学知识概念,构建数学与生活的具体联系。因此基于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在落实过程中呈现出以学生认知结构为主导的特点,因此该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视角出发,思考其对生活中各项数学元素的感知情况,进而缩减师生生活认知差异,合理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以此确保生活化教学与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发展的契合性。

(二)教学延伸性较强

生活化教学可从各数学知识点出发,引申与其相关的生活事例或研究内容,因此该教学形式具备一定的延伸性,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应注意引申内容与课时教学目标是否契合,避免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出现思维过于发散的情况,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紧密的生活化教学,也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思维延伸途径,帮助其突破自身思维局限性,深度思考学习内容。

三、基于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途径

(一)引入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引导内容

生活化教学侧重以“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该教学形式需要从学生生活中提取相关数学元素,促使學生进行认知联系与转化,将数学知识纳入自身知识体系中,因此以学生生活接触事物为核心的生活案例教学,成为生活化教学与课堂学习引导工作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生活化案例教学侧重以贴近学生数学感知范围的事件或数学规律为案例核心内容,借助学生的基本数感,构建课堂教学引导内容,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主观察与分析,完成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先行明确生活中的数学体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生活化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思维视角下的分析角度,便于学生代入案例中的数学情境,思考数学知识理论的不同应用方式,进而通过对比相应数学思考过程的难易程度,明确案例中相对科学合理的数学表示方法或数学思维形式,便于教师渗透化归等数学研究思想,并由此引出本课时学习内容。

以“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现实中的案例对学生展开引导,如:“小明如一家超市买牛奶,已知一瓶牛奶2元,一袋面包4元,两个物品加起来多少钱?”。同学们很快就能回答出2+4=6元。之后教师继续结合案例引导:“有一天超市打折优惠,将一瓶牛奶降价为1.5元,一袋面包降价为3.5元,小明付了10元,请问店员应找回多少钱给小明?”。通过结合这一实际生活案例,结合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引导,不仅能有效促使小学生加强理解,使其迅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式,同时,借助生活化案例下的思考过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对课时学习内容整体进行感知,并构建课时数学知识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其在生活化案例教学影响下能及时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相应数学规律或概念,高效完成基本的认知转化过程,并强化自身数感。

(二)丰富问题背景,定向驱动学生思维

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思维逐步延伸的过程,而生活化教学与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无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促使学生在合理思考方向延伸思维的重要方式,而问题背景内容,则是生活化教学渗透至问题教学中的主要切入点。与单一的算式问题内容不同,以应用题为代表的数学问题,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数学知识应用情境,使其能够结合题目条件与问题要求,调动自身数学知识储备与学习经验,判断解决问题应用的知识点与相应运算工具,通过构建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综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生活化教学与题目背景信息的有效结合,可促使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有效提炼生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以题目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向为主,应用数学思维构建生活问题与课程知识点的联系,进而借助提炼出的数量关系等解决问题,得出相应解决方案。与传统习题教学形式相比,以生活内容为核心的问题教学工作,一方面能借助生活化背景降低数学问题的理解难度,便于学生借助具象化事物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抽象部分,以此提升其剖析数量关系效率。另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借助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过程掌握相应数学概念的本质,促使学生借助生活化问题教学建立正确的知识应用态度与思路,综合培养其问题意识与生活意识,以此实现问题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条形统计图”为例,在学习完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班级内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展开调查,调查的项目有以下几点,如篮球、跳绳、田径、跳远、足球。引导其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哪一项体育项目最受学生欢迎,并整合记录自己调查的数据,将其绘制成为一个条形统计图。这样的实践活动切实地针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分析,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丰富数学实验,利用各类生活材料

在生活化教学视域下,以灌输式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逐渐呈现一定滞后性,不能有效带动学生延伸数学思维,完善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数学实验作为融合观察、分析、表达等自主学习环节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形式,其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令学生借助实验探究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应用蕴含的学科思维,并借此构建生活内容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常规数学实验模具相比,生活材料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内容,一方面可为自主数学实验探究注入新的实验元素,提升数学实验的全面性与灵活性,一方面可为教师引入生活化自制教具等提供有利条件,便于学生通过观摩思考生活化教具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相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形式。同时,生活化数学实验活动更侧重将学生作为实验主导,令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验探究主题指导下,利用各类生活材料自主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推导验证自身对实验主题的猜想,并借助实验数据或现象,收集相关证据信息,应用逻辑思维将各项证据信息串联为完整的数据链,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以“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之前,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进行学习,让大家应用小木棍制作长方形的框架,并用手分别捏住长方形框架的对角,将其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引导各个小组讨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同时,能明白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特点,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建筑结构框架没有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原因。通过充分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特点,逐渐推导出有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展开基于生活材料的数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保留数学实验活动原有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通过独立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数学规律,深入思考实验过程中呈现的数学性质或特征,提升课程教学成效,还能有效促使学生通过组合应用各类生活材料,体会数学知识或基本模型在生活中的体现形式,并通过数学实验探寻相应数学规律,以此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使其数学学习从知识表层逐步深入至学科知识内涵,实现数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协同发展。

(四)自主设计命题,促使学生观察生活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部分问题教学活动仍存在教师单向提问,学生被动解答的现象,这种教学形式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往往呈现灌输式特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因此以学生主体,自主进行命题设计的生活化教学设计,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传导机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其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与自身生活内容的联系。与上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背景生活化设置不同,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课时学习理解进行命题的教学形式,将学生置于“问题提出者”的角色,而教师则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加以倾听与指导。该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从自身认知角度出发,在问题设计的要求下,思考身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而通过思考问题条件与问题信息的设置方式,逐步将生活问题自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完成生活内容与数学知识内容的提取转化过程。

以“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小数乘法的应用题计算,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尝试为其构建出一个虚拟超市,超市货架上的物品价格都要是小数。并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扮演顾客来到超市中购买物品,之后其他的同学就可以扮演收银员,将顾客购买的物品计算出来。这一互动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还能让其体验真实情景,并能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自主设计生活问题的教学形式也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探究内容,便于学生通过问题交换解答或教师答疑解惑,拓宽自身数学研究思路,在高频率、高质量的思维交互过程中,体会不同生活视角下的数学研究思路,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与生活意识。

(五)重视课后实践,独立处理生活问题

课后学习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巩固内容,其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结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便于其将生活化教学影响下的感悟与想法,转化为自身生活认知与数学认知的一部分,因此课后实践活动作为能够统合课后学习训练与生活元素的活动形式,其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尤为关键。基于生活化教学要求,新型课后实践活动侧重以生活项目或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后及时应用课时所学内容,将项目任务提供的生活研究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而通过构建应用相应数学模型,独立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相较于课后作业等课后学习训练形式,以生活探究内容为核心的数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及时回顾梳理课堂学习内容,整理该知识内容的应用方式与限制条件,进而在项目任务框架引导下,逐步应用其处理实际问题,加深其数学学习印象,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通过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步收获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其数学学习研究兴趣,进而建立正确的数学研究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同时,数学实践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也便于教师全面分析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其调整生活化教学策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教师要学会把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实践问题搬运到课堂中,锻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整数除法”的教学中,为了能强化学生应用整数除法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如:“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游玩,但是由于游乐园的位置比较远,需要同学们乘坐大巴车前往,目前找了两家大巴车公司,第一家公司的每辆车可以坐25名学生,每辆车租价为224元,第二家公司的每辆车可以坐32名学生,每辆车的租价为240元,假如我们学校共有800名学生,选择哪一辆大巴车更加合适?”。结合这一问题,学生就会展开实际计算,这样不仅能使其充分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还能有效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中,为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与思维框架,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教学工作,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数学学习阶段,综合优化课程机制,合理填充生活元素,以此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認知水平相近的数学学习环境。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内容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