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开展生活化课程

2022-04-13 20:47魏宗梅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资源传统

魏宗梅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等,承载着民族的思想精华与文化血脉。在国家和教育部门强调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以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生活化课程,以此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同时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发扬、继承与保存。

一、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生活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国家层面

1.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财富,正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所说的,假如一个国家、民族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现代化科学,一打就会垮,假如没有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不打自垮。保存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独立性的根基,若是一个民族抛弃历史必然也会被其抛弃。而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离不开传承与发扬,将其融入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幼儿正处于启蒙时期,各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若是从小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就能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使其自觉地弘扬与传承。有关研究也表明,从小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是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最佳方式。因此,幼儿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开发成生活化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促进教育与社会公平

公平问题是当前社会受到公众瞩目的一个问题,作为社会公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公平同样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它是教育领域中社会公平的延伸与拓展,在教育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教育公平逐渐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要想实现教育公平,不能将眼光只放在硬性条件,如教育资金投入、教育政策倾斜上,因为硬性条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然而,每个地区独有的民间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却不一样,这是中华民族子孙共同拥有的财富,若是合理地开发和运用,构建幼儿园生活性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软条件的公平,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园层面

1.有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幼儿园设立的课程通常具有直接经验性与生活化特征,而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人民骨血,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是随处可见。不管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实守信之理,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待客之道,都是幼儿能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学习的。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涉及范围以及内容广泛。例如,关于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以纳入社会领域;关于唐诗宋词、神话传说的传统文学可以纳入语言领域;关于跳房子、踢毽子、跳绳等民间游戏可以纳入幼儿园的健康领域;关于扎染、剪纸、民族音乐等民间艺术可以融入艺术领域。有选择地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并生成生活性课程,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拓宽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资源,使幼儿园课程体系更加“接地气”,也更加完善。

2.提升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

文化是课程的根本,若是离开了文化的支撑,课程很难生存,而且不具有育人价值。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本土性、适宜性”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学者提出,幼儿园在发展课程的过程中,其价值多元性以及文化适宜性的发挥非常重要。因此,幼儿园课程应结合当地文化,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且凸显自身的特色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课程,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课程文化适宜性,推动学前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三)幼儿层面

1.有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在人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幼儿阶段十分关键,这个时期的教育会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构建生活性课程,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不仅能感染他们,而且能让幼儿的思考过程更具有优势与创新性,因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其思维想象空间。尤其是传统节日教育,它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是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风土人情、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有效方法,有助于陶冶幼儿热爱自然、互相关爱等社会情感,从而达到促进其情感、行为和认知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中国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善良、诚信、勇敢等,组织幼儿学习这些故事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社会化发展,使他们在无形中也形成这些优良品质。

2.有助于培养幼儿民族认同感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开发成生活化课程会实现很好的文化交融,可以为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与热爱祖国的情感打下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不同于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构建生活化课程,可以让幼儿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它的形式、内容、社会文化背景等,使其感受祖国文化的优秀与丰富,提升他们的敏感性,以此激发幼儿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等,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这能引导幼儿一生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适合引进幼儿园的资源也非常多,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前,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开展的有序性,保证生活化课程的有效性。例如,在春节来临前,可以围绕“春节”这个主题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生活化课程。明确了大的方向后,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以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的“运河边的年味”为例,课程目标设置如下:1.知道“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2.了解传统的过年美食(如饺子、包子等)和过年习俗(如拜年、除旧、贴窗花);3.多感官、多角度体验春节活动,获得宝贵经验,体验过年带给人们的快乐;4.初步了解“年”的更替,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在“压岁钱管理”“过年倒计时”活动中感知数量关系;5.能多形式地对周围人表达自己的春节祝福;6.和同伴愉快地開展各种春节游戏。有了清晰、详细的课程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幼儿资源:调动幼儿对过年的喜爱和已有经验;第二,物质资源:收集有关过年的图片、故事书等资料;第三,家长资源:动员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和幼儿动手做过年美食。

(二)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充分体现课程生活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积极向上且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才能让幼儿具备积极、正确的思想行为导向,让他们养成开朗、积极的性格。因此,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设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资源挖掘的路径与方向以外,还要立足实际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将课程的生活化充分体现出来。以我园开展的“运河边的年味”活动为例,在活动过程中结合实际需求创设了多元化的生活教育情境。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新春佳节到处张灯结彩,人们挂年画、贴春联、吃团圆饭的视频,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向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过什么节吗?”“春节(过年)!”幼儿开心地回答。将他们带入到“新年”的氛围中后,教师再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趣的生活化情境:1.探新年的风俗。“小朋友们,你们每年过年都会做哪些事情,或者说你的爸爸妈妈会做哪些事情?”听到这个问题后,幼儿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在家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过年晚上会给我发压岁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们会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还有烟花……”“是的,看来你们的春节都很精彩啊,那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吗,为什么要发红包、吃团圆饭吗?”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下一个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2.听新年的故事。新年有很多风俗习惯,如贴春联、放鞭炮、包压岁钱等,每一个习俗的背后都有故事。由于教师提前让幼儿回家通过问爷爷奶奶以及在爸妈帮助下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故事,所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春节的故事,幼儿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解释着每一个习俗的由来、寓意等。3.赏新年的年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张精美的年画,组织幼儿赏析,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样的感受等。4.组织幼儿扫房子。扫房子是“除舊”方式之一,为了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感受春节的氛围,教师组织他们穿上干活用的头巾、抹布,擦门窗、椅子、柜子等,还有床边、地板等。5.组织幼儿写大字和扮新房。在除旧后需要迎新,所以组织幼儿写大字、扮新房,包括写毛笔字、贴春联、动手做鞭炮、剪窗花等。这些生活情境的开展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均得到锻炼,而且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基于家园合作开展活动

家长是幼儿接触最多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所以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生活性课程的过程中,幼儿园需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基于家园合作开展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提升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水平。例如,在我园开展的“运河边的年味”活动中,教师也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开展有趣、欢乐的亲子活动,让幼儿和教师、妈妈们一起制作糖葫芦,包括洗山楂、熬糖、蘸糖、冷却等。与此同时,还组织幼儿和教师、妈妈一起卷春卷、包包子,感受浓浓的年味和蕴涵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生活化课程的注意事项

(一)交还幼儿主动权,开拓他们的思路

在生活性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但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教师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中心,而是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要交还幼儿主动权,引导他们发现、寻找、收集,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自由表现,并通过不同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给幼儿讲述他们的答案与发现,这会获得很多生成性资源。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发掘很多有意义的传统文化资源,让生活化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精彩。

(二)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各种新奇的想法,其中一些想法更是天马行空,教师不能阻止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在笔者看来,作为课程组织者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等和他们一起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此同时,基于主题活动的引领组织幼儿去梳理、总结以及自主发现问题,结合时间、安全、场地、主题等因素自主筛选,尽可能让幼儿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体验和感受每一处细节,以此丰富他们的经验。

(三)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在生活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但教师不是直接引导幼儿怎样做,如何解决,而是在他们有问题、有想法的时候提供一些资源、方法等,让他们自己处理和解决。与此同时,教师是支持者,对幼儿一些的大胆的决定、想法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给予支持,注重幼儿亲身体验与经历,让他们自主解决困难、发现问题,时刻关注其需求与行为表现,适当地介入与引导,以此增强幼儿的创新性、积极性与自主性。

(四)注重课程活动后幼儿的发展

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还体现在活动结束后。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构建生活化课程,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反馈、集体沟通、照片回顾等形式了解家长和幼儿对活动形式、内容的反馈意见等。尤其是幼儿的反馈,可以通过他们的反馈了解其对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并从中了解哪些方式方法不适宜,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给下一次生成性课程的构建与活动的开展积累丰富的经验。此外,还可以借助绘画的形式让幼儿表达参与课程后的感受与心情等,真正关注其心理需求。

四、结语

“运河边的年味”这个活动的开展比预想中的效果更好一些,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很积极,而且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与技能。如很多幼儿以前只知道过年放烟花、吃团圆饭、发大红包等,但是不知道背后的习俗。经过这一次的活动,他们对春节以及背后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放鞭炮的由来,清楚除夕包压岁钱背后的故事等。有了这些认识,相信他们再过春节时会更加觉得有味道、有意义。与此同时,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如“说新年吉祥话环节和祝福语”这个环节有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包饺子”“扫房子”等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扭秧歌”“写大字”等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艺术素养。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生活化资源传统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我给资源分分类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资源回收
少年力斗传统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