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2-04-13 20:47冯小军
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公鸡小鸭子老屋

冯小军

閱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比例较大的一个模块,良好的阅读能力包括学生信息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分析等,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其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渗透思想教育、营造课堂氛围、传授阅读方法、重视文本诵读、尊重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以实现更新学生阅读观念、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的语文教学目标。

一、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包括阅读习惯、阅读思维的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让学生精准把握阅读内容及其中的中心思想,与作者实现灵魂共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情绪,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随着学生阅读内容的增加,对文章思想的理解不断深入,可以获得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细想体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对经典作品的长期阅读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素养水平。有意识地将阅读中获得的基本文学知识、写作表达技巧等应用到语文写作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渗透思想教育,认识到阅读重要性

认识指导实践,学生对阅读活动的认识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影响最终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注意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学生的思维认知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阅读对人生起着经验奠基、思想指导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字阅读的过程是作品在读者头脑中再创造的过程,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情境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文字阅读与其他阅读方式相比更具创造性,也更加符合读者的想象,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意愿。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小鸭子和小公鸡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到小公鸡、小鸭子之间不同的生活习性,感受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教师展示两则谜语引出文章的两个主人公(小公鸡、小鸭子),进一步提问:“你见过小公鸡和小鸭子吗?它们之间一样吗?有何区别?”教师再出示文章题目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知道什么?”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带领学生读好儿化音,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儿化音的乐趣。结合插图带领学生阅读分析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问学生:“小公鸡和小鸭子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一块儿做了什么?怎么样?”“谁帮助了谁?”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文字的表述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故事画面。教师提问:“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感情怎么样?”引导学生感受到两者之间互相帮助的情感,将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活动中,“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也要像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样互相帮助。”“同学们,在本次阅读活动中你都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获得的知识、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到阅读对自身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二)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爱为学问之始”精炼地表达出了个人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具有趣味性、悬疑性的内容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以语文知识的讲解为主,课堂较为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差,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阅读氛围,将学生带入文章描绘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氛围感染中产生阅读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

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以童趣的语言描述了青蛙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并形成保护青蛙的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出示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桌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让学生猜测谜底,在学生猜测到“青蛙”谜底后,教师播放青蛙的图片,并向学生简单介绍青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分析儿歌中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句号是判断一句话的标准,本首儿歌一共有六行、三句话。教师提问:“在第一句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依据儿歌内容分析青蛙特点“身子小、眼睛大”“在第二句中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分析发现讲述的是青蛙在田里捉害虫,保护庄稼生长的故事,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为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在第三句时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保护小青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儿歌中的内容。教师播放《小跳蛙》歌曲与学生一起玩青蛙捉害虫的游戏,调动起课堂的氛围,使语文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愿意参与阅读活动。

(三)传授阅读方法,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看读文字内容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阅读方法,以帮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阅读要求时,以最快速度获得自身想要的阅读信息,完成阅读的目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略读、详读、默读、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了解不同阅读方法的作用和应用时机。以略读的讲解为例,在略读中要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只需要大概浏览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阅读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题目、小标题、关键句、转折词摸清文章主要思路,并依据阅读目标成功找到文章中的内容。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老屋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十分有趣。“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有一个老屋爷爷,老屋爷爷想要倒下去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请同学们猜一猜为什么老屋爷爷一直没有倒下去呢?它与来找它寻求帮助的小动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教师以悬疑设问作为课堂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自觉加入阅读活动。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故事内容,回答教师的以下问题:“老屋爷爷为什么说到了该倒下去的年级?”“老屋爷爷与几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故事?”“你是如何找到这几个小动物的?”“老屋爷爷与动物之间的对话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以上问题时了解文章的对话形式,知道每次当老屋说“我到了该倒下的时候了!”便会有小动物请求老屋帮助,因此,要想知道有几个动物与老屋之间发生了故事,只要找老屋这句话下边的对话就好,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四)重视文本诵读,诵读品味文章魅力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兼具文学艺术性和人文性,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阅读拆分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中具体实词的含义、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的写作表现手法等。学生对文章的有感情诵读可以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文字韵律,体味到作者整体上的情感情绪变化,感受文章中或壮丽、或静谧、或柔美的景象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为例,古诗具有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的特点,是学生陶冶情操、发展自身想象力的重要内容。本首诗歌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久的意境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教师提前在网络上搜集本首诗词的诵读音频,筛选最具情感意境的一首,将其作为课堂导入环节融入阅读教学过程。教师请同学闭上眼睛,跟随诵读音频在头脑中想象诗歌中描绘的优美画面。教师进行范读,帮助学生清理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阻碍后,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内容,在亲身阅读中体验诗歌的整体韵律,感受作者描绘出的阳光明媚、西湖水面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美景。体会天色转阴,沙沙小雨中西湖被雨幕笼罩,雨雾迷蒙、山色朦胧的情调。感受诗人将西湖比喻为西子,在“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描绘出西湖的神韵。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笔下的西湖美色,品味古诗词的魅力。

(五)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想象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独一无二存在的个体,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新课改提出实行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后,学校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分层教学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语文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想象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互动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以胡萝卜先生由于粗锌忘记剃掉的长胡子为故事主线展开描述,整个文章富有趣味性、想象性,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发展的优质教学素材。在学生阅读文章后,教师提出问题“胡萝卜先生为什么会有一根長胡子?”“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请同学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内容归纳能力。“你认为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可以做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与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表达自身的想法。“请同学们将想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教师不规定学生想象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其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课堂想象表达氛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不断发展。

(六)发挥学生主体,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发现者、支持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定位。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小组合作交流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沉浸式参与语文阅读过程,通过教师问题的设置等引导,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在思考中发展自身的思维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司马光面对同伴落水,能沉着冷静思考,将缸砸开,救出同伴的故事,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小故事。文言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单纯依靠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不足以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解读文言文中的内容、含义,故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发送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故事梗概,并将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利用电子字典等查阅出来,妥善标记,列出自主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重点倾听。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班级同学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在、文字资料等对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难点,对文言文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知解读。教师从题目、背景、作者、文本、诗词、翻译、主旨、细节赏析几方面系统梳理文言文故事内容,帮助学生对故事有全面系统的理解。

(七)建立奖惩制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全身心享受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约束获得知识提升的过程。阅读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既然是语文教学过程便需要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让学生明确语文阅读学习的规则,及时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奖惩,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行为,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从而形成阅读习惯。如推出阅读积分卡活动,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给出综合评分,兑换等量积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比赛情绪。教师也可以采用阅读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阅读该书籍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等。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动物儿歌》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中主要描写昆仲在夏天快乐玩耍的景象,儿歌诗句工整,充满童趣,还渗透了形声字的规律。教师在开展本次阅读活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课堂的规则:学生在课堂上不得随意讲话,除了自由讨论环节回答问题要举手;不得扰乱课堂纪律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借助教材或者网络上搜集到的图画内容,运用形声字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夏天的美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文章资料等,让学生进行课下拓展阅读学习。学生将每节课课下自主阅读学习收获以自己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在积分榜加相应分数,每个月进行积分结算,兑换相应奖励,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不自觉中养成阅读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思想观念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与同伴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师生互动的场景等,在班级中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的氛围,在主动构建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小公鸡小鸭子老屋
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公鸡找快乐
不倒的老屋
小鸭子得救了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两只小公鸡
过了两次生日的小公鸡
表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