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以及个体健康的影响

2022-04-13 08:37周洪磊詹巧玲吴泽辉李菲艳曾思源陈欣欣韩坤煌
水产养殖 2022年2期
关键词:染病体长成活率

周洪磊 ,詹巧玲 ,吴泽辉 ,,李菲艳 ,曾思源 ,陈欣欣 ,韩坤煌 *

(1.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600;2.宁德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闽东水产品精深加工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宁德 352100)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俗称海蜈蚣或海蚂蟥,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多毛目,沙蚕科,围沙蚕属。双齿围沙蚕营养价值丰富,其蛋白质含量可达50%以上,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鱼、虾、蟹等水产经济动物的优质饵料和常用钓饵,有着“万能饵料”的美称,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出口创汇品种。沙蚕生长周期短、食性广,是发展海水增养殖业较为理想的种类。此外,双齿围沙蚕还能作为一种良好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

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沿海环境的污染,双齿围沙蚕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而人类对其需求逐年上升,我国沿海许多省份已陆续开展人工养殖。在水生动物人工养殖中,养殖密度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有较多学者开展了对水生动物如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等养殖密度的研究,但关于沙蚕科物种养殖密度的研究仅见于2015 年於叶兵等的报道,其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高,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其试验用的沙蚕放养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间较早。本研究设立双齿围沙蚕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组,测量其体长和体质量,并记录其染病情况,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沙蚕生长和个体健康的影响,可为双齿围沙蚕工厂化养殖技术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对促进沙蚕养殖技术的成熟、提高沙蚕的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2021 年 2 月 1 日至 5 月 10 日,共 100 d。

1.2 试验池塘与双齿围沙蚕

试验池塘位于福建省罗源县鉴江镇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选择15 口试验专用养殖池(1 m×1 m×0.5 m)。养殖池进、排水方便,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透光率良好,池底铺设20 cm 厚的海泥为养殖底质。试验塘水体无污染源,盐度为2.5%~3.0%,水温为18~30 ℃。双齿围沙蚕取自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池,沙蚕规格为1.088~1.102 g。

1.3 试验方法

共设置 A 组、B 组、C 组、D 组和 E 组 5 个试验组,其养殖密度分别为 200,300,400,500 和600 尾/m,每个试验组设置3 个重复。在双齿围沙蚕养殖过程中,投喂虾1 号料,每天投喂1 次,投喂量为双齿围沙蚕体质量的1%,后续投喂量根据饵料残余情况以及天气情况适当调整。养殖水每天早晚各换1 次,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3。此外,每隔13 d 排干养殖水,并干露1 d,之后补足经过人工处理的新鲜且盐度为2.2%的海水,干露期间不投饵。

2021 年2 月1 日,在沙蚕投放前,每个试验组随机取样测量60 尾,测量双齿围沙蚕体长和体质量,计算投放前双齿围沙蚕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经3 个多月养殖,于5 月10 日试验结束后挖出所有双齿围沙蚕,每个试验组随机取样60 尾,测量其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并计总数、称总质量同时统计染病个体数量,以获取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成活率及染病率。

1.4 双齿围沙蚕体长和体质量

双齿围沙蚕体长测量时利用玻璃棒夹住,使其身体呈笔直状态,然后通过测量纸测量。体质量用电子天平称量。

1.5 商品蚕产量

所有双齿围沙蚕挖出后,取出死亡和染病个体,最后进行称量,即为商品蚕总质量。

1.6 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Excel 2020 完成数据的统计,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的影响

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的影响见表1。由表1 可见,随养殖密度的上升,双齿围沙蚕的末体长、终末体质量、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成活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各组间终末体长和成活率差异均显著(P<0.05)。单位面积产量,B 组最高,为(678.59±12.60)g/m,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E 组和 A 组较低,分别为(524.61±9.10)g/m和(526.83±9.80)g/m,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

表1 不同养殖密度对双齿围沙蚕生长的影响①

2.2 不同养殖密度下双齿围沙蚕的染病情况

不同养殖密度下双齿围沙蚕的染病情况见图1。由图1 可见,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5 个试验组的双齿围沙蚕平均染病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平均染病率在中等养殖密度C 组最低,在最高养殖密度E 组最高。

图1 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组的平均染病率

2.3 不同养殖密度对商品沙蚕产量的影响

不同养殖密度下商品沙蚕产量见图2,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商品沙蚕平均养殖产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B 组最高,E 组最低。

图2 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组的商品沙蚕养殖产量

3 讨论

养殖密度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结果显示,高密度养殖易引起养殖动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形成密度压迫,导致其生长率和成活率降低。在工厂化人工养殖水生动物中,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养殖动物生长及发育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种群个体间直接产生对活动空间和生长所需食物及营养的竞争,另外则是养殖动物产生的污染,如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死亡动物的尸体和食物残渣等,对养殖动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双齿围沙蚕的栖息习惯与蚯蚓相似,身体全部埋入泥沙中,其生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双齿围沙蚕养殖密度的增加,其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饲料资源,提高双齿围沙蚕的最终产量,一般需保持一定的养殖密度。试验中低养殖密度的A 组体质量增长率与成活率均最高,但其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显著低于 B 组、C 组和 D 组(P<0.05),养殖效益较低;高养殖密度的E 组,其单位面积产量最低,这与其生长速度慢且成活率低密切相关;B 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率、终末体质量和成活率均低于A 组,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因此,研究认为B 组养殖密度为双齿围沙蚕最适养殖密度。

免疫力是影响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水生动物免疫力有重要影响,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密度更利于水生动物免疫能力的提高。本试验中5 个试验组的双齿围沙蚕平均染病率各有不同,其中中等养殖密度C 组最低,最高养殖密度E 组最高,说明在中等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双齿围沙蚕的免疫能力最高,即中等养殖密度最有利于双齿围沙蚕个体的健康。在工厂化人工养殖双齿围沙蚕中,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和收益,必需保持一定的养殖密度,但同时也需注意过高的养殖密度会使双齿围沙蚕的免疫力明显下降,影响其个体健康,使得染病率升高。因此,为降低染病率,在双齿围沙蚕养殖中需要保持一个适合的养殖密度。

在双齿围沙蚕销售时,死亡和染病的个体需剔除,个体健康的双齿围沙蚕总质量为商品蚕的产量。试验中,B 组商品蚕产量最高,C 组双齿围沙蚕虽然染病率最低,但是由于成活率和体质量增长率较低,其商品蚕产量低于B 组。因此,在双齿围沙蚕工厂化养殖中B 组养殖密度更合理。

4 结论

在工厂化养殖双齿围沙蚕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成活率均呈下降趋势,即低密度养殖有利于双齿围沙蚕个体的生长和存活。在染病率上,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染病率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在中等密度最低,即中等密度养殖有利于双齿围沙蚕的个体健康。综上,研究认为双齿围沙蚕的最佳养殖密度为300 尾/m,该密度下双齿围沙蚕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蚕产量均较高。

猜你喜欢
染病体长成活率
高料价下草鱼“伤不起”!30年养鱼人竟做到鱼种成活率100%,1亩赚5200元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偶感
活着
不同栽植模式对花椒成活率的影响
利用几何相似性快速测量鱼重的数学模型
不同规格圆口铜鱼幼鱼的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
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TCP植物蒸腾抑制剂
不同扦插处理对爬地柏成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