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探究

2022-04-14 22:58李秀金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具原则应用策略

【摘 要】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很容易在学习数学时遇到困难。合理运用数学学具,对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从构建认知冲突、创设趣味情境、融合生活元素、组织合作任务等角度提出有效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原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143-02

所谓学具,是指辅助学生学习,以模型、实物、图片为主的教学工具。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介绍概念—例题分析—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对学具的教学作用不够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兴趣式教育替代了填鸭式教育,学具的教学价值也逐渐得到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在学具的应用上存在误区,没有掌握其中的关键。对此,教师需要从实际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优化学具的应用方式。

1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1  合理性原则

当前,教师对学具的应用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些教师过度应用学具,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学具的操作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也转变成了游戏课[1]。还有的教师对学具的应用比较敷衍,仅在引入新知识时简单为学生示范一下,没有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这也导致学具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学具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保证一个合理的应用程度,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简单性原则

有些教師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学具时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因过度关注学生的操作体验,将学具设计得过于复杂和精美,忽略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此,教师应当保证学具的简单与实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不会将精力浪费在研究学具上。

1.3  针对性原则

有些教师应用学具的目的与教学内容不符。这样不仅没有突出课程的知识重点,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了主线。因此,教师应当贯彻针对性原则,使学具的应用紧紧围绕课程大纲,否则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1.4  参与性原则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用学具时,应当保证学生的参与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会主导学具的使用过程,只让学生全程观看,不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学具准备不足,不能让全体学生都亲身体验。这样一来,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2.1  构建认知冲突

许多学生在探究数学新知识时,会因为思维定势对一些数学概念作出一些错误理解。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具的应用,巧妙地在学生脑海中构建认知冲突,并借助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为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小木棍,让学生从木棍堆中随机抽取三根,以组成三角形。学生在拼组的过程中会发现三角形并非只有常见的锐角三角形,还有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类型。由此,学生就会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并在完善认知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三角形有哪些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在拼组过程中,发现手中的木棍无论如何也无法组成三角形。由此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棍都能组成三角形,从而形成了第二次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就会挖掘出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这个特点。通过以上方式应用学具,学生的数学认知会被不断重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

2.2  创设趣味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授课方法,具有趣味性与直观性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具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3]。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糖果道具,创设分糖果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和“余数”的概念。教师先准备6个糖果,放在两名学生面前,并询问学生:这些糖果有哪些分法?怎样分才最公平?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可以总结出“0,6和6,0”“1,5和5,1”“2,4和4,2”“3,3”等分法,其中,“3,3”这一分发能保证两名学生分得的糖果数量相等,是最公平的方式。借由学生“分、摆、看、想”的过程,教师能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改变糖果的总数量,在三名学生面前放上10枚糖果,让学生尝试分配。学生会发现,无论怎么分配,三人的糖果数都无法相等,可以每人分3枚,但还多出一枚。此时,教师以这枚多余的糖果为例,为学生介绍“余数”的概念,就能使这一概念更为形象。

2.3  融合生活元素

关于学具的应用,教师不能将视角单纯放在学具的操作上,也可以从学具的制作上入手,让学生在自主制作学具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对此,数学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元素,鼓励学生从常见的生活事物中找寻制作学具的材料。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测量”时,对于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可让学生在测量物体的过程中加深记忆。对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形式,为学生布置制作直尺的课后作业: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出一根长一米的尺子。学生可以选择硬纸板、木条作为尺子的制作材料,并利用直尺在所选材料上做好刻度标记。当前,学生在文具店能买到的直尺大多只能测量20厘米,若想制作出1米长的尺子,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耐心,并谨记“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2.4  布置合作任务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应用学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小组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发生碰撞,能分享学习经验,不仅能形成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帮助学生迅速理解知识,突破学习难点[4]。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一组,为学生发放剪刀、纸张、直尺等材料,为学生布置“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学具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各个小组找不到突破口,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让学生参考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联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剪切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此类推,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进行剪切,也能找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联系。由此,以上的合作学习任务就能迎刃而解。

当前,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学具的指引下,学生不仅调动了数学思维,也锻炼了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学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营造趣味横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数学新知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收获知识、积累信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晓利.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开发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4).

[2]郭高美.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6).

[3]刘健.益智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0(Z2).

[4]石爱琴.刍议数学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20).

【作者简介】

李秀金(197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学具原则应用策略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