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区“建鲤2号”池塘培育鱼种试验

2022-04-14 14:51申晓东李小义
水产养殖 2022年3期
关键词:鱼种鱼苗规格

申晓东,李小义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鲤()在我国种质资源丰富,人工养殖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产量高,是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自1996年成功选育“建鲤”以来,在贵州山区进行多种养殖模式大规模推广,为解决贵州“吃鱼难”问题立下汗马功劳。但在20多年的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育种生产管理不规范,出现了生长减缓、生长规格不整齐、起捕率较低等种质退化问题。为了保持和提高“建鲤”优良的经济性状和遗传稳定性,2009年至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建鲤”为基础选育群体,以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开展育种工作,经过多年选育到F5代,获得了分子改良建鲤新品系,并于2021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建鲤2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21)。

贵州省稻田养殖鲤历史悠久,全省稻田养鱼面积12万hm,多数为农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鲤苗种生产和来源也是千差万别的,质量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稻田养殖鲤的生产。为了促进稻田养鱼的品种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健康发展,2019年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山区稻渔配套模式集成与示范”项目,为了给贵州省稻渔综合种养推荐新模式、新品种,于2020年4—7月在铜仁市思南县项目协作单位的稻渔生产基地开展了“建鲤2号”池塘培育鱼种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选择协作单位思南泗水源农业开发公司的稻渔生产基地池塘,面积为3 134.9 m,为长方形,呈南北朝向,池底平坦,池塘保水深度1.5 m以上,阳光充足。水源为龙底江水,清新无污染,pH值6.5~7.5,温度适宜。池塘边有农田灌溉水渠,可以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注排水方便,池塘进排水口对角安装,并在进出水管安装了2层拦鱼网布,网眼以不跑鱼为标准,配备喷水式增氧机(1 100 W)3台。

1.2 池塘清理消毒

3月底,排干池塘水暴晒,维修进排水口,在鱼苗放养前10~15 d加水15 cm深。每667 m使用50 kg漂白粉,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消毒。

1.3 池塘注水与肥水

池塘消毒3 d以后开始进水,进水口加装孔径为0.18~0.25 mm的筛绢网过滤,进水0.6 m深。同时泼洒发酵腐熟并经生石灰消毒处理过的鸡粪,每667 m用量400 kg,培育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将水体透明度调至20~25 cm,呈黄绿色。

1.4 鱼苗来源及放养

2020年4月26日从江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养殖试验基地购进80万尾“建鲤2号”水花。鱼苗经3 h航空运输到贵阳,然后汽车运输4 h转到思南养殖场。到达养殖场后立即将装有鱼苗的氧气袋放入池塘上风处调温20~30 min,当氧气袋里的水温与池塘中层水温一致后,将鱼苗缓缓倒入塘中(池塘水与氧气袋中水温差控制在±0.2℃以内),放养密度每667 m17万尾。

1.5 饲养管理

1.5.1 驯食

鱼苗投放池塘后3 d内不投喂饲料。第3天以后,由于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的快速减少,天然饵料已经无法满足鱼苗的摄食需要,从第4天开始,每天每667 m用黄豆2.5 kg泡水磨浆过滤,全塘泼洒豆浆,每日投喂5次,分别为09:00、11:00、14:00、16:00和18:00。15 d以后在豆浆中添加少量通威牌鱼苗开口料一起沿塘边泼洒,连续泼洒3 d。放苗20 d后,每天定时在池塘边上定点投喂鱼苗开口粉料进行驯食。采取一边人工投喂饲料,一边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培养鱼苗吃食的条件反射,每天每次30 min以上,每日投喂4次,分别为09:00、12:00、15:00和17:00。使鱼苗逐步形成定时、定点集中上浮水面摄食的习惯。

1.5.2 人工配合饲料投喂

坚持定质、定时、定点、定量的“四定”原则。饲料使用“通威”鲤专用膨化料,蛋白质含量为28%~36%,日投饵率为3%~7%。5—7月,每日投喂4次,投喂时间为8:30、11:30、14:30和17:30。在定量投喂的基础上,每次根据当天气候、鱼生长情况、鱼塘水质等情况而适时调整投喂量。在高温季节或者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减少投喂量或停食。在整个养殖期间,每月在饲料中添加1次增强鲤免疫力的复合维生素。天气转冷、水温降低时少喂甚至不喂。坚持不喂变质、发霉的饲料。随着鱼苗规格的增长,适时增大投喂饲料粒径。当“建鲤2号”鱼种规格小于15 g/尾时尽量投喂破碎料,超过15 g/尾时开始投喂粒径1.0 mm的饲料。

1.6 水质、水位调控

养殖期间,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20~30 cm。每月加注3次新水,每次加水15 cm,确保池塘水体清新鲜活。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开启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30~60 min,天气剧烈变化、阴雨天于凌晨开启增氧机,防止鱼浮头泛塘。培育“建鲤2号”鱼种前期,池塘水位控制在60~80 cm,中后期水位保持1.2~1.5 cm。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每667 m20~25 kg。

1.7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期间,没有发生严重鲤疾病。“建鲤2号”抗病能力强,病虫害发生较少,鱼病防治实施“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法。主要措施有:池塘在放养鱼苗前,每667 m使用50 kg漂白粉带水消毒,彻底消灭病原和敌害生物;生产工具用漂白粉消毒,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鱼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消毒,定期投喂添加了增强鲤免疫力的复合维生素或大蒜素的饲料,定期镜检(特别是体长5 cm以前),及时发现鱼病(如寄生虫病害)并采取措施。

1.8“建鲤2号”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

1.8.1 加强巡塘检查水质变化和鱼种摄食活动情况,乌仔以后每月拉网锻炼1次,做好池塘日志。

1.8.2 防洪、防涝和防逃

在夏季暴雨季节,随时检查注排水口及拦鱼栅设施的安全情况,做好防洪、防涝和防逃工作,加设排水口,以增强排水能力。

1.8.3 清除敌害

鱼苗刚入池塘的前期,个体较小,加注入新水时使用孔径为0.18~0.25 mm的筛绢过滤。清除和驱赶敌害生物(如鸟类等)。保持塘坎完好保水,提防水老鼠、黄鳝等在塘坎上打洞。

2 结果与分析

2020年4月26日放养80万尾“建鲤2号”水花鱼苗,经过30多天的饲养,于2020年6月5日起捕分筛分塘。收获了规格为1.0~1.2 g/尾的“建鲤2号”鱼种639 kg(收获尾数58.1万尾),每667 m产136 kg,成活率72.6%。6月6日试验池塘经简单防病消毒(不清塘)、施肥处理后,于6月12日返塘放入试验池塘(3 134.9 m)28 200尾同一批“建鲤2号”(规格1.0~1.2 g/尾,每667 m6 000尾)培育大规格鱼种,经过约40 d的饲养,于2020年7月27日起捕。收获了规格为65.0~163.0 g/尾的“建鲤2号”鱼种2 768 kg(收获尾数24 281尾),每667 m产589 kg,成活率86.1%,第二阶段饲料的总用量为3 349.3 kg,饲料系数为1.21。两阶段培育情况详见表1。

表1 建鲤2号两阶段苗种培育情况

在第一阶段,建鲤2号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4—5月当地水温比较低,导致“建鲤2号”摄食量相对较少,同时也降低了鱼苗养殖的成活率。在第二阶段在苗种培育生产过程中,发现“建鲤2号”体格健壮、游动活泼、食欲旺盛,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当地常规养殖的鲤,且抗病能力强,未发生病害,规格整齐,鱼种培育畸形率小于1%,捕捞易上网。同时,由于“建鲤2号”体表形态好,且全身略泛金黄色,臀鳍和尾鳍下叶呈现橙红,体表光滑鲜艳,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第二阶段按协作单位实际售价30元/kg计算,3 134.9 m产值约83 040元,投入饲料等物资26 794.4元,毛利润56 245.6元,每667 m毛利11 967元,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贵州高原山区引进“建鲤2号”品种,加强苗种规范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养殖的鲤种质资源退化的问题,进而促进贵州省生态渔业走上高质量健康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鱼种鱼苗规格
C龙
悯农
大权在握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控流优选鱼苗检疫器
冬放鱼种技术
高原地区青海湖裸鲤鱼苗运输注意事项
鱼种深秋管理四要点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