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精神的新时代阐释

2022-04-15 20:08陆小黑时磊朱大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自信新时代

陆小黑 时磊 朱大梅

摘 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精神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的相关理论,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武术精神的研究意义、概念、内涵和功能进行全新的理论阐释。在研究中,对中国武术精神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表述,提出中国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所蕴含的独特核心价值观集合;从哲学、道德、审美三个维度将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划分为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中国武术的道德精神、中国武术的审美精神;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将中国武术精神的功能归纳为:实现个人之修身、促进社会之和谐、推动国家之兴旺。旨在以“文化自信”作为中国武术在新时代发展的本位,重新确立中国武术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方向,探寻顺应时代主流的发展道路,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武术精神;新时代;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2)01-0043-08

A New Era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Spiri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LU Xiaohei,SHI Lei,ZHU Damei

School of P.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ppli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aking Chinese Wushu spiri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new era background, closely combined with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Wushu spirit with a new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Wushu spirit is comprehensively expressed: The spirit of Chinese Wushu is a unique set of core values contained in Chinese Wushu.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philosophy, morality and aesthetic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Wushu spirit is divided into Chinese Wushu philosophy spirit, Chinese Wushu moral spirit and Chinese wushu aesthetic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society and country,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spirit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to achieve personal cultivation,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promote national prosperity. The aim is to tak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the standa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era, re-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conforming to the mainstream of the era,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Key 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 Chinese Wushu spirit; new era; cultural confidence

“精神”和“文化”都是用以詮释人类历史和现实性质的重大概念,作为一种历史发展与进步的逻辑符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颁布,揭示了中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新征程”开启、“新时代”到来,必然会引发“新思想”“新方略”等一系列全新发展理论作用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各个领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同样,一个时代也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武术。中国武术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也应当进行宏大而独特的思想与实践的创新,这必将给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于是,“如何立足于新时代,开启中国武术发展的新征程”这一兼具时代性、实践性和挑战性的学术研究方向,对于广大武术研究者而言,着实是需要正视和致思的问题。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发现“文化”一词累计出现了79次,这足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中国武术参与和助力当代中国文化强国建设这一宏伟规划指明了方向。走入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应紧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以“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本位,重新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方向,探寻顺应时代主流的发展道路,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规划。

1 中国武术精神研究的新时代意义:立足“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源点

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文化的发展所涉的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普遍的、共性的东西,同时又是特殊的、个性的东西。越是文化最深层的内容,对于文化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强大的塑造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或群体对一个文化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敬畏和尊崇[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文明缔造的漫长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其所强调的兼容并包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它们是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和基石。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紧扣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需求,积极赋予优秀传統文化以生命力,使其在新的历史时代绽放出时代魅力,展现出新的风采。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的洗汰、锤炼而积淀成的内容具有共性的内容,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中有所展现。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不仅富有时代精神的特色,也兼具传统精神的特征。实现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即赋予传统的民族精神时代的特色,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充实与丰盈,赋之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保障。时代面前,实现“中国梦”需要夯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由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样也是对“文化精神”的“认同、敬畏和尊崇”,并由此产生的满足和自豪等积极心理状态,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精神”是“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4]。“文化精神”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内在核心价值,能够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作为“具有独特‘文化隐喻的‘文化的武术”[5],在时空的历史交迭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人们通过中国武术,可以管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也可以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现如今,我们倡导“中国武术精神”的文化研究,是立足于“文化自信”的逻辑源点,践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发展理念,并且在新时代推崇、彰显“中国武术精神”的“精神生产力”,充分发挥中国武术的“文化力”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此同时,也是从文化精神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展开的新一轮学术探源,梳理其精神内涵,挖掘其精神财富,探究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找寻其发展新契机,为中国武术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2 中国武术精神概念的新时代界定:基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理念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描述和概括,使人们以此准确认知和合理把握事物其本质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语境下,想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我们亟需对中国武术精神做出科学合理、准确客观的当代诠释。然而,想要对“中国武术精神”下一个百分之百准确的定义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地赋之以一个较为清晰、较为完整和较为准确的界定,使人们在对“中国武术精神”这一概念的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其本义。

“中国武术”和“精神”本身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建构两者之间的“理论链”,做出科学合理的概念诠释,是开展中国武术精神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起点与源点。故此,基于我国当前“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新时代主旋律,我们试图选择以“文化自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对“中国武术精神”进行诠释与解析。

在文化学研究领域,中国文化精神位居中国文化的核心层,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累积与传承,最终凝聚而成。中国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精神支柱。从中国文化精神的视角审度中国武术,不仅因为其千百年的传承,更在于传统文化赋予的基因和品性直接影响着的内在(理论体系)和外在(技术体系)。其精神是历经传承、逐渐累积而成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它“内藏于中国武术之中,是隐藏在文化内部最深处的东西”[6],备受历代习武者的认同和尊崇,具有稳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并且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个集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一体、融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身的概念。

鉴于“中国武术精神”的本质属性、根本特征与存在意义,我们将其总结、归纳和概括为:“在中国武术漫长的社会实践与发展中,经过长期凝结、提炼、积淀而成并仍在发展的,为历代习武群体和个人广泛认同接受和尊崇奉行的,综合反映中国武术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对维系中国武术存在和推动中国武术发展具有决定力的核心价值观集合。[7]”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精神”具有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内涵特征的广泛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本质特征的进步性,因此,在具体时代对其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或许依然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是,我们仍需要立足当下时代的条件进行认知和把握,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标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中国武术精神”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必将逐渐加深和日益成熟。

3 中国武术精神内涵的新时代表述:阐发“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理念

新时代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发展道路和未来发展前景三方面的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精神”不能理解为一句口号,在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需要知晓其精神内涵,了解其历史使命。中国武术精神有着深刻连续性、现实性和开放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集中体现,在其发展中需要推动精神创新和精神进步,在实践中实现精神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增加对文化的“认同”,进而发展成为“自觉”,是实现新时代武术精神创造和进步的必要之路。

新时代中国武术精神需要在表达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现世界关怀。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中国正自信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就需要中国武术精神的充分表达,需要中国武术精神与中国内涵的完美结合为世界的健康发展合理给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在审视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走稳现在的路,规划未来的路。(习近平语)”因此,我们要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的自豪感(即是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意蕴及新的话语环境下,通过发掘和整合来重新审视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基于“人类创造的文明迄今为止,大约不外三大领域,即认知文明、伦理文明和审美文明”[8],较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可以对应为传统哲学文化、传统道德文化和传统审美文化,因此我们试图从“哲学”“道德”“审美”三个维度对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进行解析。

4 中國武术精神的新时代阐释

4.1 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内涵

恩格斯称“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必要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密码。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灵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精神产物。中国武术扎根中国文化,蕴含深刻的中国哲学,被称为“寓有哲理之技术”。我们提出:中国武术的哲学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哲学思想内涵的观念、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

4.1.1 “体察自然”的体认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倡导“民以食为天”,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文化精神。中国武术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是在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下发展而来的。以太极拳为例,其在拳法要义上就与水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是“太极似水”[9]。太极拳动作以“柔”和“静”为特征,舒缓而柔和,与水的缓慢而平静的特性相对应;在劲力上,讲求刚柔并济、以柔克刚,追求借力打力、以弱胜强;在运动中,“沾连粘随”,顺势而为,曲中求直,这与水的随势而走、因器而变的特性相对应,等等。古代拳家们巧妙地将“水之形”和“水之法”贯通到太极拳技术技法之中,通过对自然的变化与规律的认知,来赋予拳法的奥义。

正是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武术拳家们秉承“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认知方式,最终形成了中国武术特有的“体察自然”的体认精神,即从自然中总结规律,获得认知,并运用到武术实践中。在“体察自然”精神的引导下,习武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创造武术,体悟、习练武术,不断践行“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4.1.2 “持中贵和”的止战精神

“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武术一直将“和合”精神贯彻其中,如,习武不仅是为了实现身体的强健,还崇尚修身养性;在习练武艺的同时,注重提升道德与品行,追求“德艺双修”;在技术形态上,讲求“立身中正、支撑八面”,始终意守中心以应四面八方,不过也无不及;在技击运用上,倡导“中庸和谐”“内圣外王”,“习能‘打之术而求‘不打”,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中国武术“顺应自然”“止戈为武”的和平思想和“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奋斗精神一直深深蕴含在其技击技术、攻防含义和世代传承中。在历史的演进与社会的变革中,当下传统武术“打”的体系出现了分裂,其“打”的形式也常以“喂招”“拆招”和“比试”的方式贯穿于传统武术的技击体系之中。同时,其与现代搏击的技击思维背道而驰,可以说两种文化在“打”的层面并没有比较的意义和价值。在忽略比赛规则和形式之下单纯地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打”之比较是狭隘的、封闭的、不科学的[11]。“持中贵和”的和合精神,是中国武术独有的实践观,不仅表现了武术技术技法追求各种矛盾体的多样性统一,同时引导习武者始终追求“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实现自律,体现了“和为贵”的文化精髓。近期媒体上沸沸扬扬的“太极雷雷、马保国”事件,导致传统武术陷入“污名化”的境地,严重透支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武术的好感。但是他们绝不能代表“中国武术”,他们只是在资本的运作下对中国武术的“碰瓷”以满足“眼球经济”的流量,对传统武术价值和审美极尽歪曲之能事。中国武术自古就有“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哲,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对传统武术锄强扶弱和匡扶正义的英雄情结的寄托,更多地彰显出对传统武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期望,而弱化了对实际武术动作和行为的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对传统武术价值性的欣赏已然超越了工具性期望[12]”。因此,用“伤害程度”来评价中国武术的优劣不合理,试想如果用“击中率”代替投掷距离去评价奥林匹克的标枪比赛肯定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标枪最初也是用于战争、狩猎去击杀对手、猎物,追求精准度是它的唯一目的。)而这些事件恰恰说明了当前社会一些民众缺乏“中和”的精神,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弘扬中国武术蕴含的“持中贵和”精神的迫切性。

4.1.3 “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

阴阳学说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古代先贤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总结为: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度”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的、普遍联系的关系。“阴阳互度”则表示对立统一运动中的动态变化与平衡。中国武术由此衍生出“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从思维方式上对武术拳家们认知技击和创造拳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技术技法上,“技击”划分为一攻一防两个体系。如刀法中的“攻”有“扎”“劈”“砍”等,“守”有“架”“拦”“截”等;剑术中的“攻”表现为“刺”“点”“撩”等,“攻”则表现为“截”“抹”“绞”等;棍法中的“攻”有“扫”“压”“劈”等,而“守”则有“挑”“撩”“拨”等。在演练过程中,既有快速有力的技术动作,也有轻柔缓慢的技术动作,既有动态动作,也有定势造型,时而虚晃,时而实打,在虚实转换间实现一击必中的目的……这些对比关系都可以理解为“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

4.2 中国武术道德精神之内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德性的民族”,历来非常重视道德价值取向。《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正是在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价值取向下,中国武术表现出诸多有关伦理道德层面的内涵,构筑了修身爱国、重诺诚信、敬礼守法、推崇仁爱等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提出:中国武术的道德精神,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的观念、信仰和理想的概括和总结,包含了个体与国家和民族、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间的人伦关系等内容。

4.2.1 “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

早在先秦时代,初步形成“尚武、除恶”的侠义精神,春秋战国的“忠于知己,重义轻死”,汉唐时期的“见义勇为、趋人之急、不图报偿”,最后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义观念得到进一步升华,并形成更加严格的行为规范,更加注重修仁义修身。侠义的精神与气节,是历代习武者在道德规范与观念上的一种文化自觉,常以仁、义、礼、信等作为规范和准则。正是这种“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促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已经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中。

纵观武术史,我们发现武林人士无不将关乎民族大义和大家利益,视为最为崇高的信仰。例如,著名武术家韩幕侠,3次击败俄国武夫康泰尔;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在14岁时,勇挫俄籍拳击界名手马索洛夫,后在1946年击败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当面对民族大义之时,习武者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爱国奋斗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担当起“中国脊梁”,展现出尚武为国的崇高精神。“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情怀和气节,铸就了习武者道德层面上的信仰和追求,是中国武术道德精神在国家層面的最高表现,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2.2 “宽容仁爱,诚敬待人”的处世精神

孔子“强调善的思想,善的行为”,孟子强调“四心”“四德”,道家主张“常善救人”。可见,中国传统道德倡导“与人为善”,宽容与仁爱的处理人际关系。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指出:“凡人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诚谓之真诚,有一种真至精神,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做一件事就是敬。这些都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形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诚相见”“执事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风尚。“宽容仁爱,诚敬待人”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

立身处世,是学问之始,须用诚敬。在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崇尚“德艺双修”,规范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确立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例如在武术的师徒关系中,崇尚互敬与互爱,师父以关爱之心和包容之心善待弟子,徒弟以尊敬之心和爱戴之心对待师父;同门之间推崇团结友爱,以诚相待,互帮互助;与其他门派交往时,推崇恭谦和礼让,即便是切磋技艺,也推崇点到即止……。作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最终指向的是“德”与“艺”的兼得。从为人处世的视角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一种“宽容仁爱,诚敬待人”的处世精神,这种精神规范和约束习武者的社会生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进而确保社会和谐发展。

4.2.3 “孝亲尊师,敬老慈幼”的伦理精神

“孝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中国人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最首要的美德。孝作为伦理道德标准,在中国武术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武术特有的师徒传承方式是“一种带有血缘化倾向又非完全式的血缘传承,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的”[13]。师徒关系被伦理化为“父子”关系,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师父被比喻为“父”,向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父义”“仁爱”“慈祥”等品质;而徒弟被比喻为“子”,在师父教导下,苦学勤练武艺,表现出“子孝”“忠诚”“敬爱”等品质。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以“孝”为典型特征的“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

随着“孝”的思想不断“外化”,还扩展到整个习武群体并延伸到习武者的日常生活中。在同门或同辈之间,彼此团结、友善、互助;在前辈或长辈面前,能够做到孝敬师长、尊崇师长;在后学或晚辈面前,表现出平和友善、宽厚待人。可以说,在传统伦理思想的规范下,中国武术形成了“孝亲尊师,敬老慈幼”的伦理精神。随着中国武术的不断传承,它作为一种具有指导性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代习武者的习武实践和日常生活,成为习武者普遍认同和遵守的道德准则。

4.3 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涵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审美精神的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使得中国武术在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上最终形成鲜明的审美特征,表现出典型的审美精神。我们提出:中国武术的审美精神,是对中国武术“审美”属性和特征的整体性描述,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审美文化思想内涵的观念、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武术在技术形态、表现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表现出的审美范式、审美情趣的认知与把握。

4.3.1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的感性精神

艺术较之于科学而言,其以引发人的感性思维而区别于科学对于理性思维的崇尚。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戏曲、绘画、书法等无不通过塑造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来引发人的感性思维来追求审美。饱含丰富“意味”的“感性的形象”,可以通过“形之美”去感染人的眼睛,同时让“意之美”感染人的心灵,这是传统审美思想中“形美感目,意美感心”的艺术精神的体现。

从传统审美文化视角来看,中国武术形成并表现出与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相同的审美特性。各种武术技击技法都可以看作是充满技击“意味”的“感性的形象”,能够向观赏者展现较为逼真的技击情景,各种“形式美”和“意境美”可以引发人们从中获得审美享受。这种“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感性精神也是中国武术由一种技击术衍生出娱乐功能的原因所在。中国武术在表现形式、运动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并由此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行为艺术[14]。

4.3.2 “源于真实,超越真实”的虚拟精神

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借助“虚拟”的形象展现“真实”的情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方式。“这种虚拟性,既是生活的概括,也是真实生活的升华”[15] ,它源于真实,超越真实,以获得审美体验为最终目的。武术中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动作、组合和套路,“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模拟,它们是从‘外露杀伐斗狠之形,内藏实战技击之效的格斗技能中摄取的典型”[16],在拳脚招式的变化中显露攻防技击的“样子”,呈现攻防技击的“情景”。

就审美的视角而言,这是一种以“虚拟”表现“真实”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内含攻防技击的技术技法再现“真实”的技击场景和情境。例如,“武术中的‘腾空飞脚‘旋风脚,与‘弹踢腿‘侧踹腿等动作相比,从视觉上来看并不具备‘击必中,中必摧的实战价值。但是,这些技术却蕴含着独特的技击意识,如‘腾空飞脚寓意在腾空而起后在空中完成弹腿或是蹬腿的技击动作,‘旋风脚寓意在空中巧妙地翻腾后用踹腿的技法达到技击的目的” [7],这些技术技法都是“荷载意义的隐喻或象征体”[17],充分展示了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质和功用。

4.3.3 “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写意精神

“写意”原本是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的表现法则。它要求艺术家抓住并突出客体中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发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兴,而不是写实性地再现客观对象”,后来又延伸到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之中。在崇尚“写意”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下,“写意性”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典型属性。在此影响下,与西方体育“写实性”不同,中国武术的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与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具有相同的艺术理念,武术从一种搏杀之实用技术转化为一种具有审美色彩的寫意之艺。[18]

在传统审美文化影响和作用下,中国武术尤其注重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达。在审美视角下,各种武术技术动作、技术组合和套路是以真实的打斗动作为根本,加工处理后创造出新的形式,这是一种“观物取象”的过程。它们是武术拳家从现实的观察和不断的体悟中提炼和创造的,蕴含技击的意识和内涵的各种技术动作、技术组合和套路,能够在以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念”,使人感知到“象”中之“意”,体味到“象”外之“象”。这种“立象尽意”的过程,激发人的审美意识,从而产生对武术的认知和理解,最终获得审美体验。这种带有审美精神的艺术理念,可以表述为中国武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写意精神,它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所彰显出的审美属性的显著标识。

5 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新时代阐释:践行“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方略

早在民国期间著名爱国人生武术教育家张之江剀切指出:“欲求强国,当先富民,欲富民,当努力增加生产,欲增加生产,当从强身健体入手,研究国术即为强健身体之捷径。[19]”时至今日在提倡“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对于中国武术的‘再出发,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领会‘文化自信的‘言中之义,深刻挖掘‘文化自信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新视域、新领域、新空间”[20]。践行“文化自信”的实现,中国武术精神研究必须重新起航。就本质而言,“中国武术精神”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而言,面对新时代的语境,通过大力地倡导“中国武术精神”,正是在实践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中国武术也正是因为其蕴含着精神层面的内涵,理应承担起“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使命,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5.1 关乎个人之修身: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基本表现

就个体而言,“习武者对武德的尊崇与敬重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敬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顶礼膜拜,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文化的束缚和制约,也愿意接受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和价值的评价”[21]。“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可以引导习武者以国家和民族兴亡的“大义”为己任,培养爱国、为国的情操;“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可以引导习武者以匡扶正义、惩恶扬善为美德,明辨是非与对错,不恃强凌弱;“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可以引导习武者凡事以礼为先,以“仁爱之心”待人,以诚信守诺为待人之道。这些内容也能够延伸到习武者的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形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忠孝悌忍善”的美德。

在新时代,中国武术精神能够从“以人为本”出发,通过发挥道德教化功能,“以德立人、树人以德”,引导社会中的个体 “向善”“从善”,不断追求道德的自觉和道德的自律,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所内含的爱国精神、处世精神等与当代中国社会所提倡的“爱国”“诚信”“友善”“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密切契合的。基于此, “中国武术精神”所内含的思想、理想以及信仰可以培养人的“善性”,引导每一个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以“向善”“求善”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5.2 关乎社会之和谐: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社会功用

“文化精神”,不仅内隐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意识之中,还蕴藏在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之中,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在新时代,想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以社会稳定为基本表现的,而“社会的稳定需要人际关系的和谐”[22]。“中国武术精神”以“仁义礼信,温良恭谦让”为道德准则,在“习武修德”“以德立身”的自我约束中,崇尚仁爱、注重礼仪、行事谦虚、待人诚信、为人大度等标准。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教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与人为善,敬爱长辈,友爱同辈,慈爱晚辈,凡事以礼为先;遇到矛盾和沖突,强调宽容与大度,以德服人。这些内容在意蕴上与中国文化倡导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精神等相吻合,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学研究范畴中,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通过个体行为去营造和实现的。中国武术所包含的爱国精神、体认精神、和合精神、思辨精神、处世精神、侠义精神、伦理精神等内容,能够十分有效地对个体施以规范和约束,引导人们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诚信为先等,积极有效抵制唯利是图、权力至上、腐败堕落等社会问题。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克己复礼为仁”“言必行、行必果”等,作为处世、立世、行世的基本准则和信条,犹如源头活水能够在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引导人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为价值特征,以热爱国家、关心社会、关爱集体和他人,追求公正、平等和友爱为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3 关乎国家之兴旺: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最高层次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如果一个民族无法很好地弘扬和培育其民族精神,那么该民族的文化很容易被“侵蚀”和被“同化”,从而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前途与发展命运。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发展而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基所在,其文化精神则是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如果把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都去掉了,那么实际上也就‘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毁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23]。“中国武术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的集合,与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倡导“中国武术精神”就是在秉承和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居于背后、决定民族命运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并存与发展的今天,越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文化,越具有持续长远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身的“民族性”,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都与该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状况息息相关,与其文化精神、民族精神能否得到弘扬和培育密切相关。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的中国武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被世人接纳与传承,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普世性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与传播”[24]。而中国武术精神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无不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审美范式、价值取向等,无疑能够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通、共同发展。作为一个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中国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现代大国,积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诸如“和谐共生”“崇德尚礼”“求真求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与全世界分享,进而推进我国在新时代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夙愿。

6 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而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我们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珍贵而独特的资源。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实践中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定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新的文化繁荣。中国武术在“新时代”这一全新语境下,要有新发展,需要立足和切合当今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步与繁荣。参与文化强国建设并担负文化强国责任应当成为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担当与使命。其发展应当准确把握文化的意义,即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关注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与创新。

中国武术精神有着深刻连续性、现实性和开放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的需求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这种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中国武术精神应不断进行精神创新和精神进步,在实践中实现精神创造,不断赋之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使优秀的民族精神渗透、扎根在人们的心灵之中,付诸行动之中,发挥巨大的精神生产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不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不断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才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武术精神创造和进步的必要之路。只有立足于新的时代定位,把握时代风向,将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紧密结合,才有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武术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海.以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呼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15(01).

[2]闻言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10-16(01).

[3]石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18(07).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5.

[5]王岗.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28-1331.

[6]陆小黑,王岗.“精神”的消解:当代武术亟须正视的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35-37.

[7]陆小黑.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5.

[8]汤大民.美是生命的运动——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基本特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1):3-14.

[9]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81-86.

[10]吴志杰,王育平.和合实践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1):18-21.

[11]韩政,金玉柱,王国志.直面与正视:传统武术“打”之二元解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9):54-60.

[12]谷玉良,谢汝婷.文化变迁与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困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1):160-170.

[13]方国清,高成强,王岗.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18-21.

[14]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5]张太平.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感[J].当代戏剧,2001(5):41-42.

[16]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

[17]姜耕玉.艺术虚构中感性时空的超越与真实[J].江苏社会科学,2003(3):136-141.

[18]王世德,主编.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237.

[19]中央国术馆编 . 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1931:7-11.

[20]王崗,陈保学,马文杰.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中国武术的“再出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8):9-16.

[21]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1-5.

[22]人民日报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02-26(01).

[23]杨共乐.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29(A8).

[24]吴松,王岗.建构文化形象: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J].体育学刊,2010,36(11):33-36.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文化自信新时代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