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 促深度学习路径

2022-04-15 22:53朱婷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与法治

朱婷

摘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挖掘文本细节,深化课堂教学价值;捕捉生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潜能;链接生活事件,萌生道德法治意识;结合社会实践,提升公共生活能力。促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思考体验,让他们在课程学习当中的生成各具特色,并能在教师地指引下成为道德与能力综合发展的接班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文本细节,生成资源

《道德与法治》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建设法治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在全国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我国传承红色基因、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也是党和国家给德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思考体验,让他们在课程学习当中的生成各具特色,并能在教师地指引下更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势在必行。

一、挖掘文本细节,深化课堂教学价值

1.剖析单元主题,启智探究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取均來自其对教材的感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综合考虑多种要素,更为注重课程教学的全面性、教育性及综合性,围绕某个主题设定教材的教学单元。教师可从教材整体入手,深入剖析各个单元与章节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系统化《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2.解析文本故事,发展学习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含有丰富的故事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教师可将其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文本知识,进而将文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如《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脱稿进行故事的讲述,可丰富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感知,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取《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基于学生的不同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其认知水平不同,对故事的感知也不同,在讲述故事和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均可获得思维的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为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奠定基础。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章节主题,进行故事的创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例如,某学生以教材中第一幅插图中“学生等待同学哄抢作业”的场景为基础,进行故事创编,总结在公共场所要“排好队”的主题。

二、捕捉生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潜能

1.创生平等对话,促进真实生成

为了让教学课堂中有更加真实的生成,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以及自主性。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条件,会让他们质疑争论的机会增加,从而生成大量具有建设性的想法和观点,得到真实的生成性资源。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始终把民主平等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倾听当中发掘信息,了解学生出现疑问的焦点,抓住容易流失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学生的观点和创意打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独特光华。在教学《班级风景线》探究怎样对班级进行美化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对文章中的插图内容进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布置图书角、好人好事栏等。此时,有一位日常不善言谈的学生却勇敢说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其他同学提出的没有创意。这无疑成为班上的不和谐声音,而教师则要秉持民主平等的意识,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创意,利用好这样的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善于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创新思索,而不是墨守成规。

2.完善学生认知,鼓励自我教育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把偏差资源和失败资源作为重要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合理利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失误,找到自己努力前进的方向并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成功。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有限,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在课程学习当中或者是在行为举止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教师要用好偏差信息,将其作为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并纠正自身的行为。

三、链接生活事件,萌生道德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专门性课程,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特点,选取最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典型生活事件,让日常生活真正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使学生在认识、感知、体验生活事件中,诱发道德冲突,更好地感悟、理解与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得更全面的道德判断,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

1.聚焦日常事件,提升自身道德能力

生活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件,又有平常无奇的日常事件。立足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关注学生日常性生活事件,深入学生平淡而琐碎的生活,将焦点指向学生常态化生活,倾听学生生活中的“呢喃”。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领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从而提升道德能力。

2.关注时事事件,培养社会担当意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拓宽课堂教学视野,关注时事性生活事件,适当地援引时事、热门事件,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安心读书,还能主动融入时代,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体现教师教学思想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设计者和组织者,需要有主动探索意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学科认知能力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做出教法匹配设计,以提升学科教学的对接性,顺利启动课堂教学进程,让更多学生都能够自然接受不同策略的教法,在多维互动交流中形成学力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粤 .儿童社会性品质的培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7):18-20.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与法治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