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人性论和价值观研究

2022-04-15 14:08彭松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人性论哲学思想

摘要:文章从人性论、价值观对先秦诸子关于人生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探讨了墨、儒、道、法等诸子对"人"之为人的诠释和剖析。运用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指出,只重目标而不重进行方法的哲学思想,乃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缺点。

关键词:先秦诸子;哲学思想;人性论;

一、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先秦诸子所重不外在内圣、外王二者;内圣是人生哲学, 外王是政治哲学。而诸子对人性的见解, 实为其政治哲学的根本前提。

孔子以为人性平等———“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除了极小部分的上知和下愚, 人在先天上是平等的。人和人有差距, 乃是由于后天习染不同而造成的;所以孔子开科授徒、有教无类, 以提供学习的环境, 把人向上提升以达人格的完成。

孟子主性善, 他以为“舜何人也, 子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膝文公》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只是端绪、始点, 必须“扩而充之”才能达到圆满。人的为恶是外在的诱因, 所以不能因人为不善而判定人性为恶;人的向善是因为内在的善根, 所以一切尽其在我。

孟子主性善, 荀子却主性恶。善恶虽是表面上意义相反的词语, 但由于“性”界说的不同, 善恶涵义的差异, 性善说和性恶说并不具相反的性质。荀子讲人性是从人和禽兽所共同的一面立说。荀子以可经验的偏险悖乱为恶, 结果是恶, 其所从出亦为恶;荀子以结果的恶判其因是恶, 所以人性为恶。荀子在《性恶》篇提出人可以为禹的意见, 意在表白他对人的信念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人生的希望在“学”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所以荀子劝学、论礼。

道墨两家似乎都没有明白讨论人性的言论, 但是从他们的著作中仍然可以微闻其义。墨子曾阐明政治的源起, 他以为古代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 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子意在凸现刑政的必要, 而同时也呈现了人性的丑恶面。天下的治乱因素在刑政的有无, 那么墨子显然不以为人可以自己为善。看来墨子对人性的了解, 是接近荀子的论点的。老子以道为创生万物的根源, 万物体道而生, 万物都具道的性质, 所以德以道为本。庄子的思想是比老子更接近“无为”的境界的。老庄同以为德即在根本, 所以他们对人性的认知是接近孟子的。但是孟子以为善端必须扩充始为善, 所以重视学、重视教。老子却主“绝圣弃智”, 以达“无知”。庄子说“才全而德不形” (《德充符》) 是不以德之外现为必要, 只要“因自然”, 自可“德充于内, 应物于外。”一切自自然然, 人为扰化则不可救。

韩非虽未明言性恶, 但他对人性的看法仍师承荀子。荀韩都以为性乃天生自然。荀子以为人顺性而为必至于争乱, 所以人性为恶;韩非以为人性喜乱轻法, 好逸恶劳、好利喜名、又好声色。韩非所体认的人性和荀子所认识的“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人性完全相符。透过冷静地、客观地观察, 韩非发现, 人人自利, 君臣、父子、夫妻、佣主间皆以“利害”为计算前题。韩非对人性只看到自私自利的丑恶面, 因此只想到因势利导以达富国强兵的目的, 至于有关个人的安顿问题, 则不是他所关切的。

二、先秦诸子的价值观

人性论是诸子思想的根本, 由人性论所衍生的价值观, 则是诸子思想的另一根基。

孔子说“杀身成仁”, 孟子说“舍生取义”, 生命的价值, 不在生命本身, 而在透过生命以凸现生命价值。孔孟所以为的生命价值在仁、在义。孔子说“为仁由己”, 孟子以为仁义礼智四端在我;因此, 价值实现的根本在己不在人。

儒家以仁义礼乐为生命价值的体现, 庄子却要除去流于形迹的礼乐仁义, 而达自然圆融的最高境界。老庄都反对人为、主绝圣弃智。生命的意义在顺其自然, 保其素朴, 以达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生命的价值是内在的体道, 所以老庄重视个人内心的安顿。

墨子所认识的人性是其丑陋的一面, 他建立了另一种人生道德:“仁人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下) 墨子不但不讳言利, 且以“与大下之利”为“仁人之事”, 后来的墨者更发“义, 利也”的言论, 调和义利不相容的观念。墨子所重视的利是“天下之利”。墨子既以兴利为人生目标, 所以价值实现的根本不在内而在外, 而价值实现的目的在天下群体, 而不在己身个体。

荀子《天论》提出人治天的理论, 自然之性必待伪始化, “礼义法度”的重要性于是凸现;在荀子的理论中性中无善, 善由伪生, 是善由外不由内, 生命的价值不在内发而在外铄, 生命的意义必待外在因素始克完成;所以荀子重视礼。荀子心目中的礼和绳墨规矩等量, 绳墨规矩是客观标准, 是荀子的礼与法家视法为客观标准者无异。荀子虽然重视功利, 但所重之利非私利, 且利之外别有义, 故与韩非之唯利是视者不同。荀子虽然重可见的利, 但仍能把握儒家重要的精神;虽然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之徒, 但荀子仍为大儒。

韩非对人性的深刻体察是人性的自私自利, 这种极端丑陋的人性使父子、夫妇、君臣、佣主的伦常关系失常, 而在人世间情、爱、忠义亦不存在;“言行者, 以功用为之的毂者也。” (《問辩》) 因此君国之利, 是人生唯一奋斗目标, 个人只是达到此一目标的工具。

先秦时代在学术上的成绩粲然可观, 但事实上, 只重目标而不重进行方法的哲学思想, 乃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缺点。我们应运用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观对待这些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国风.精神的家园——中国人的思想世界[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12.

[2]张国风.孟子.仁者思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1.

[3]孙安邦, 马银华译注.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

作者简介:彭松(1979.11—),男,汉族,安徽颍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性论哲学思想
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具体实践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