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CT 增强扫描患者护理中进行多科协作优化的效果

2022-04-15 06:36黄志云
智慧健康 2022年3期
关键词:造影剂门诊协作

黄志云

(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门诊,江苏 如东 226400)

0 引言

CT增强扫描指的是利用造影剂注入静脉血管后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而增强器官和病灶显示效果的CT扫描技术,应用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可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病变,多用于增加病灶信息量,对病变予以更准确的定性分析[1-2]。这一诊断方法主要是利用组织结构密度差予以病变有效诊断,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高但检查前必须接受碘过敏皮试,接受检查时还需进行造影剂推注,这也是临床常规门诊在做这项检查时患者所经历的检查流程较为繁琐的重要原因,尤为是该流程的多个候诊环节,使得整个检查流程完成时间较长,患者在完成检查后多数较为疲惫,对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不高[3-4]。如何为患者提供更满意的医疗服务是目前门诊CT增强扫描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讨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本研究特选取95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门诊CT增强扫描患者护理中多科协作优化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2月-2020年3月接收95例门诊CT增强扫描患者为对象,纳入多科协作优化应用于门诊CT增强扫描护理之前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4~61岁,平均(48.62±8.27)岁;纳入多科协作优化应用后的49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34~60岁,平均(48.73±8.19)岁。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有CT增强扫描指征[5]且身体耐受;②对研究内容知晓并同意参与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有过敏反应或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证者;②临床检查不积极或拒绝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检查护理,自2019年2月开始于门诊CT增强扫描护理中应用多科协作优化模式干预,观察组护理优化内容具体如下:①多科协作优化前检查流程环节较多且繁杂,医生开具检查单后,需先于收费处缴纳检查所需费用,再到CT检查室进行登记预约,其后于注射室打印检查单并划价后,缴纳检查前过敏试验所需药物费用,到药房取药后再次回到注射室做检查前的相关过敏试验,皮试通过(阴性结果)后再到CT室检查候诊区等待检查,接收通报检查信息后到CT时接受检查,在体位调整合适后,采用蝶形头皮针予以患者静脉穿刺,并于穿刺部位推注造影剂进行CT扫描,增强扫描,结束后拔针;多科协作优化后将不十分必要环节予以简化,医生开具检查单后于缴费处交检查费用,然后直接预约CT室,接收CT室护理人员开具的包括检查前过敏试验及其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处置卷后,于注射室接受过敏试验,同时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封管,皮试结果呈阴性患者至CT室检查候诊区等待检查,检查期间直接于静脉留置针处予以造影剂团注,检查后根据患者临床实际进行拔针决策,②除了流程优化,另外注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检查前准备指导,大部分患者都是首次接受检查,对检查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多容易在面对检查时产生恐惧、紧张情绪,检查室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向患者详细介绍CT增强扫描的相关知识,包括检查目的、检查必要性、检查流程、检查操作方法、检查中配合方法等,通过详细介绍使患者认识到CT增强扫描的无创性、安全性,通过增加患者知识了解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升高对检查结果的不良影响。另外在检查当天指导患者不能吸烟,不能饮酒或饮浓茶、咖啡,防止心率加快影响检查顺利进行或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检查前4h禁食,少量饮水,糖尿病患者提前48h停止服用二甲双胍。入检查室前取下身上带有的金属饰物及其他含金属的物品,指导患者提前将尿道排空;③提前做好碘过敏试验,提前做好患者碘过敏试验,以缩短患者在检查室等待所需花费的时间,若试验结果显示有过敏反应,则给予及时处理,护理人员在进行碘过敏试验时询问患者详细过敏史,包括过敏性疾病史、过敏性药物史、对比剂过敏史,选择1mL检查准备使用的对比剂原液,进行静脉内过敏试验,观察半小时,结果阴性者可进行CT检查;④提前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检查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流程为深吸气-屏气-呼气,吸气时不要全满,控制在最大吸气量的75%左右,屏气时口鼻均保证不漏气,呼气时慢速完全呼出口内气体,提前练习多次,直到完全符合检查需求。训练结束后护理人员检查保证患者屏气时胸腹部为静止状态,防止影像学结果图像出现运动伪影;⑤扫描中及扫描后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扫描中也需要注重患者情绪的疏导,就每个检查步骤告知患者,密切监测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及时的心理状态调节,指导患者正确配合,以获得满意影像学图像。完成扫描后迅速拔除静脉注射用针头,利用无菌棉球按压针眼,持续5min;检查结束后指导患者在留观室休息半小时,确认无不适反应后可离开医院,并叮嘱患者后续有不良反应表现及时入院接受检查处理,避免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导致不良事件;另外向患者介绍检查使用的造影剂会经肾脏排出,叮嘱患者检查结束后尽量多饮水,增加排尿,促使造影剂更快从体内排出。

1.3 评价指标

不良情绪:分别在检查前、检查中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抑郁自评量表(SDS)[7]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SAS量表包括20个问题,为1~4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如此,量表总分20~80分,50分以上认为有焦虑情绪,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共有20个问题,为1~4级评分,量表总分20~80分,50分以上认为有抑郁情绪,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扫描全流程用时:时间界定始于医生检查单出具,截止于患者结束CT扫描。

造影剂外渗: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团注处浅静脉血管因多种原因而出现破裂,造成造影剂从这一处血管处渗出,并进入周围组织间隙,引发被渗入造影剂组织充血肿胀。

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展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满分10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赋分范围依次为9~10、5~8、≤4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利用SPSS 23.0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n(%)],计量资料表示为(),检验经χ2、t完成,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不良情绪

观察组与对照组接受检查前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接受检查中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低于组内检查前(P<0.05),观察组接受检查中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前、检查中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比较()

表1 两组检查前、检查中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比较()

注:与组内检查前比较,*P<0.05。

2.2 扫描情况

观察组扫描全流程平均用时(55.29±5.8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扫描全流程平均用时(106.27+±22.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06,P=0.001)。观察组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发生率13.04%(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8,P=0.040)。见表2。

表2 扫描情况

2.3 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CT检查是一种利用正常组织器官与病理性改变的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发现异常病变情况的诊断方法,其检出率与病变部位较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异密切相关[8]。在某些病变早期,病变程度不大或已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表现极为相似时,CT检查往往对这一病变的检出率不高,且还可能报告正常,此时若予以CT增强扫描,于病灶部位可发现异常强化现象,可见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程度不一的密度影[9]。CT增强扫描主要是通过碘化物注入后使血液含碘量维持在有效鉴别水平,增强组织影像的显示程度,进而对病灶予以更明确的定性分析、诊断,在门诊影像学检查中实施率较高。研究发现,既往临床门诊CT检查流程较为繁琐,这使得临床检查获取结果速度较慢,且整个流程完成后患者及其家属均较为疲惫,这也使得患者情绪在检查期间往往存在较大波动,不仅不利于患者临床积极检查、治疗,也极易引发医疗纠纷问题[10]。如何有效改善这一检查流程是目前研究的重要的内容。

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多科协作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接受检查中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均低于组内检查前(P<0.05),观察组接受检查中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分别为(48.27±2.91)分、(35.71±2.94)分,均低于对照组(59.91±2.88)分、(43.92±2.83)分(P<0.05),表明对接受门诊增强CT扫描的患者实施多科协作优化护理能更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保证患者能以平和心态接受检查,从而有助于确保检查顺利性与检查结果质量。本研究流程优化后的观察组患者扫描全流程完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这一发现与马朗[11]研究显示的多科协作优化流程后的观察组检查用时(53.69±21.18)min,短于常规检查护理的对照组(107.52±23.64)min(P<0.05)相似,研究结论也相符,均提示多科协作优化可明显缩短门诊CT增强扫描检查时间。另外造影剂外渗等不良事件发生方面,观察组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为2.04%较对照组13.04%更低(P<0.05),提示门诊CT增强扫描护理中采用多科协作优化模式予以干预可明显减少造影剂外渗发生,使得检查更顺利完成。考虑与流程优化后静脉针留置可降低血管破损发生率,加之静脉留置针的独特性,由于软管送入深度不够而发生的渗漏可明显减少有关。再有,本研究对多科协作优化前后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96%较对照组84.78%更高(P<0.05),提示多科协作优化可明显提高门诊CT增强扫描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推测可能与多科协作优化对整个检查护理流程予以了规范,使得检查各环节配合度、完成度更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关。

综上所述,多科协作优化应用于门诊CT增强扫描,在扫描时间缩短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降低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对患者满意度还能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造影剂门诊协作
门诊支付之变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协作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潜伏着的“杀手”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